他们只是历史:《枫》
没有选当代小说的课,一直不怎么喜欢当代小说。但是听说凤老师在讲到伤痕文学的时候会放一部80年代刚上映不久就被禁的关于文革的电影:《枫》。据说是他买的牒。一时很好奇,也过去蹭电影看。教室很大,人很多,关键是很吵,影片开始播放了几分钟耳边都是嗡嗡声,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看电影之前总是喜欢讨论纷纷,厌倦。没有字幕,但是他们的讲台词时有种或许是那个年代表演风格的咬字很正式的腔调,所以听得也算清楚。
凤老师插了一句:这部电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度来回忆讲述关于他的两个相恋但因思想差异成为不同派别的红卫兵成员而加入武斗的悲剧故事。
明显地,影片中的叙述方式总体两种:倒叙和插叙。一开始的镜头就已经奠定了悲剧的感情基调,而且,关于文革,谈到的不外乎是悲剧,只是影片中立足点主要是年轻人,用回忆者老师的话来说,是:“被骗的”的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在影片的开始如同枫叶满山遍野地盛开,微妙的感情在那个年代里也只是那样微小地潜伏着。或者说,虽有着爱情的旗号,但是年轻人美好的爱情在那个年代里绝对比不上他们手上的小册子。他们是美好的,同样是天真的,天真到可以为了偶像的一句话赴汤蹈火上火山下火海与亲人爱人决裂分离。——那一切在红色的徽章红色的册子红色的旗子红色的枫叶的映衬下如火如荼般进行,从而后面的红色变成了曾经是同学的红色的鲜血。
你乍一看以为是在拍抗战片或者是内战炮轰片,事实却是那是发生在只有19岁年轻人,还有孩子之间为维护红色政权天真但残酷的斗争。之所以说他们是天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被“骗”的事实——那似乎是一段希望早生为国洒热血的热血之梦,它们的性质却完全是不同的。之所以说是残酷的,是因为他们动的不是手,也不是口,而是枪炮,他们对于死亡的概念是在死的那一刻才流露出的苍白。他们的敌人是曾经亲密的同学,他们的战场是曾经的学校。他们的枪口指向曾经彼此相爱的人。——那也是影片中最悲跄的一句歌词“为何亲人不相亲。”
他们至死口中还是如同先烈般英勇地喊着“死都不投降!”可是他们是烈士吗?他们是英雄吗?答案由教师之口回答他的女儿,也可以说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不是。他们不是烈士,不是英雄,他们只是历史。
但是很多年轻人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的热血染红了红旗,他们的沸腾的捍卫是英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死不投降在跳楼前还喊着“死都不投降”的女主角丹枫比男主角李红钢缺少一点悲剧感的原因——因为她至死都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不值得去拼上一条19岁的生命的,或者说,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她的所谓战友们是“被骗”的。她觉得死得其所。而李红钢却在她死后和亲眼目睹那么多同学的生命死去最后是自己被诬说“逼丹枫跳楼”而冠上“革命的背叛者”被几个枪口枪毙的那一刻,应该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他们为之热血为之沸腾的武斗是多么疯狂而愚昧的事。他们相亲,他们相爱,但是他们互相残杀——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残酷的事实。而意识到这些的李红钢被枪毙的那一个场景在我看来是最俱悲剧性的。——他在心里乞求丹枫的宽恕,那么谁人对他年轻的生命付出的热血青春乞求宽恕呢?悲剧的不是生活中没有宽恕,而是谁都没有错,只是时代的错。
“如果我们能活到文革结束之后,那该多好。”丹枫死之前对李红钢如是说。那句话就像在抗日战争祈求有明天的苦难中的人们的祈祷。事实上,那样的斗争本可以不发生。
影片中间一个镜头是我觉得全片中拍得最好的——穿过隧道的火车沿着轨道呼啸而过,同时也带走了那个时代那些曾经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的疯狂的青春。
他们是历史,一段不该回避的历史——历史在前进中必须时时揭露自身伤痕,以此警戒。
凤老师插了一句:这部电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度来回忆讲述关于他的两个相恋但因思想差异成为不同派别的红卫兵成员而加入武斗的悲剧故事。
明显地,影片中的叙述方式总体两种:倒叙和插叙。一开始的镜头就已经奠定了悲剧的感情基调,而且,关于文革,谈到的不外乎是悲剧,只是影片中立足点主要是年轻人,用回忆者老师的话来说,是:“被骗的”的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在影片的开始如同枫叶满山遍野地盛开,微妙的感情在那个年代里也只是那样微小地潜伏着。或者说,虽有着爱情的旗号,但是年轻人美好的爱情在那个年代里绝对比不上他们手上的小册子。他们是美好的,同样是天真的,天真到可以为了偶像的一句话赴汤蹈火上火山下火海与亲人爱人决裂分离。——那一切在红色的徽章红色的册子红色的旗子红色的枫叶的映衬下如火如荼般进行,从而后面的红色变成了曾经是同学的红色的鲜血。
你乍一看以为是在拍抗战片或者是内战炮轰片,事实却是那是发生在只有19岁年轻人,还有孩子之间为维护红色政权天真但残酷的斗争。之所以说他们是天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被“骗”的事实——那似乎是一段希望早生为国洒热血的热血之梦,它们的性质却完全是不同的。之所以说是残酷的,是因为他们动的不是手,也不是口,而是枪炮,他们对于死亡的概念是在死的那一刻才流露出的苍白。他们的敌人是曾经亲密的同学,他们的战场是曾经的学校。他们的枪口指向曾经彼此相爱的人。——那也是影片中最悲跄的一句歌词“为何亲人不相亲。”
他们至死口中还是如同先烈般英勇地喊着“死都不投降!”可是他们是烈士吗?他们是英雄吗?答案由教师之口回答他的女儿,也可以说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不是。他们不是烈士,不是英雄,他们只是历史。
但是很多年轻人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的热血染红了红旗,他们的沸腾的捍卫是英勇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死不投降在跳楼前还喊着“死都不投降”的女主角丹枫比男主角李红钢缺少一点悲剧感的原因——因为她至死都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不值得去拼上一条19岁的生命的,或者说,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她的所谓战友们是“被骗”的。她觉得死得其所。而李红钢却在她死后和亲眼目睹那么多同学的生命死去最后是自己被诬说“逼丹枫跳楼”而冠上“革命的背叛者”被几个枪口枪毙的那一刻,应该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他们为之热血为之沸腾的武斗是多么疯狂而愚昧的事。他们相亲,他们相爱,但是他们互相残杀——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残酷的事实。而意识到这些的李红钢被枪毙的那一个场景在我看来是最俱悲剧性的。——他在心里乞求丹枫的宽恕,那么谁人对他年轻的生命付出的热血青春乞求宽恕呢?悲剧的不是生活中没有宽恕,而是谁都没有错,只是时代的错。
“如果我们能活到文革结束之后,那该多好。”丹枫死之前对李红钢如是说。那句话就像在抗日战争祈求有明天的苦难中的人们的祈祷。事实上,那样的斗争本可以不发生。
影片中间一个镜头是我觉得全片中拍得最好的——穿过隧道的火车沿着轨道呼啸而过,同时也带走了那个时代那些曾经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的疯狂的青春。
他们是历史,一段不该回避的历史——历史在前进中必须时时揭露自身伤痕,以此警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