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和死亡的话题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并且纵贯生死。从来不曾有人说,只闻三岁小童一哭二闹讨糖吃,不见八十老汉忍痛含泪弃孤牙。虽然没有谁会掰着手指头替自己的衰事记数,但人人都明了一生之中这个数目必然庞大。始终可以勉强忍耐的原因,是因为痛苦的缝隙中中往往夹杂着少许的欢乐吧。狞笑着捧来一壶甘甜琼浆,看愚痴周而复始地好了伤疤忘记痛。
哈姆雷特的遭遇实在罕见,不似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好歹还有先前的相见欢和两相悦,这位王子的戏份被安排得从头至尾丧尽天良,俏脸一张从未笑过。
所以才会有露台上那段经典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是怎样深刻的痛苦,才会叫人开始思考生存和死亡的话题啊?
会去思考死亡的人,必然已经对“生”或多或少产生了怀疑。不幸你去试着问问那些正被好运眷顾着的人?那些被刊登在各类周刊封面的面孔,以骄傲的姿态随时准备被效仿的做派,他们会说,生命的意义正被他们实践。实则是含糊其辞的,却因为某方面的卓尔不群被宽宏大量地原谅。待到风烛残年的时候再旧话重提,断然不会有如此信心满满的回答。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逃避的痛苦,而只有痛苦,能让人变得深刻。
人其实是很健忘得,总是会忘记我们曾经赤裸裸地来,未来也会赤裸裸地去,人间百年,得不到什么,也无法失去什么。跌宕起伏,大喜大悲,也只是在经历。
古来就有周公晓梦迷蝴蝶,或许现在谈《盗梦空间》会更有话题,可是问题依然还是那个:失了那枚旋转的陀螺,我们何以判断这人这景不是一场大梦?或者接着上面的话题,我们只是经历,那么梦与非梦,又有何差别?把这注定不留痕迹的经历的一切当做生命最终的意义,实在是可笑、可怜。
有两种人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一类是他的生活过早地彻底失去了快乐,是选择活着继续承受痛苦,还是去面对恐怖的,未知的死亡?而第二类人是真正清醒的智者,不被梦中的糖衣所蒙蔽,提早预见了生命的轨迹,提早看见了前方的深渊,于是开始坐下来思考。
生命的确需要一个理由去延续,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忍受以后痛苦的理由。
为什么要称前方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多数人怀念童年,从来没有人否定我们越来越难快乐。一个佛教里称之为福报的东西维系着我们的幸福,而它显然是一个消耗品。不管是否信教,人在面临多病的老年和垂死的暮年的时候一定只会感受痛苦。一生百年,快乐一定是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曲线,于顶点之后一往无悔地堕落直至地狱。心智敏锐者觉察到了这万劫不复的轨迹,却又找不到支撑自己惶恐的依靠,无法再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黯然投入到死亡的梦魇。
庸才无法明了这个依靠的重要。有了它,太明湖中不会多一抹老舍的孤魂,铁轨下不会散落四册带血的书本,三毛的才情不会被困在丝袜中,多少敏感而脆弱的文人会得救于此。
然而这世界太多变,曾经相信的到最后都无一例外都变成了不相信。就像龙应台所写的: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没有人参透生存和死亡的奥妙,因为死去的人从不曾回来向我们透露只言片语。却有无数人因为它走向万劫不复的黑暗。
宗教之所以崇高,由来于此。
哈姆雷特的遭遇实在罕见,不似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好歹还有先前的相见欢和两相悦,这位王子的戏份被安排得从头至尾丧尽天良,俏脸一张从未笑过。
所以才会有露台上那段经典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是怎样深刻的痛苦,才会叫人开始思考生存和死亡的话题啊?
会去思考死亡的人,必然已经对“生”或多或少产生了怀疑。不幸你去试着问问那些正被好运眷顾着的人?那些被刊登在各类周刊封面的面孔,以骄傲的姿态随时准备被效仿的做派,他们会说,生命的意义正被他们实践。实则是含糊其辞的,却因为某方面的卓尔不群被宽宏大量地原谅。待到风烛残年的时候再旧话重提,断然不会有如此信心满满的回答。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逃避的痛苦,而只有痛苦,能让人变得深刻。
人其实是很健忘得,总是会忘记我们曾经赤裸裸地来,未来也会赤裸裸地去,人间百年,得不到什么,也无法失去什么。跌宕起伏,大喜大悲,也只是在经历。
古来就有周公晓梦迷蝴蝶,或许现在谈《盗梦空间》会更有话题,可是问题依然还是那个:失了那枚旋转的陀螺,我们何以判断这人这景不是一场大梦?或者接着上面的话题,我们只是经历,那么梦与非梦,又有何差别?把这注定不留痕迹的经历的一切当做生命最终的意义,实在是可笑、可怜。
有两种人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一类是他的生活过早地彻底失去了快乐,是选择活着继续承受痛苦,还是去面对恐怖的,未知的死亡?而第二类人是真正清醒的智者,不被梦中的糖衣所蒙蔽,提早预见了生命的轨迹,提早看见了前方的深渊,于是开始坐下来思考。
生命的确需要一个理由去延续,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忍受以后痛苦的理由。
为什么要称前方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多数人怀念童年,从来没有人否定我们越来越难快乐。一个佛教里称之为福报的东西维系着我们的幸福,而它显然是一个消耗品。不管是否信教,人在面临多病的老年和垂死的暮年的时候一定只会感受痛苦。一生百年,快乐一定是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曲线,于顶点之后一往无悔地堕落直至地狱。心智敏锐者觉察到了这万劫不复的轨迹,却又找不到支撑自己惶恐的依靠,无法再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黯然投入到死亡的梦魇。
庸才无法明了这个依靠的重要。有了它,太明湖中不会多一抹老舍的孤魂,铁轨下不会散落四册带血的书本,三毛的才情不会被困在丝袜中,多少敏感而脆弱的文人会得救于此。
然而这世界太多变,曾经相信的到最后都无一例外都变成了不相信。就像龙应台所写的: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没有人参透生存和死亡的奥妙,因为死去的人从不曾回来向我们透露只言片语。却有无数人因为它走向万劫不复的黑暗。
宗教之所以崇高,由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