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的包法利夫人
[封面] 一代代的包法利夫人
http://www.weeklysh.com/New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11644
2012年03月12日 来源:上海壹周 (2012.3.12 小文艺01)
前不久去影院看大都会歌剧院新排的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出得门去,就看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戏里戏外,有一种浑然的、笼罩四野的荒凉感。
这种荒凉的感觉,很快在经典哲学与现代媒体中得到验证。回家后,翻出尼采写瓦格纳的文字,看到尼采写道:“瓦格纳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翻译成叔本华的语言,所有的事物都是错的,每一样东西都要走向荒芜,新世界和旧世界一样坏……”与此同时,一直听着的CNN电视台开始转了腔调。刚刚还在轰炸着共和党候选人的“众声喧哗”,一不留神,全部变成惠特尼·休斯顿。
超级偶像的结局,似乎永远是“开到荼靡”,不能不想起尼采的另一本书:《偶像的黄昏》。在尼采,这个名字起始于对《众神的黄昏》的“恶作剧”,在当今世界,这句话还可以被多层挪用。
网上有评论说,惠姨的悲剧,在于她“嫁错郎”。这在女人来说,常常意味着“一失足成千古恨”,越拖泥带水就越泥足深陷。在这个意义上,在爱与欲望中沉浮的现代女性,还不如过去的女人来得干脆。在那种“爱或死”式经典故事里的女性,通常很决绝。这种决绝,不只是像明星分手,“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个文身”,而是要么立时自戕,要么复仇或惩戒。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按照尼采的说法,是关于“拯救”与“革命”。第一部《莱茵的黄金》 叙述的是沃坦获得权力,神界达到辉煌。第二部《女武神》则是爱与叛逆的故事:沃坦在人间的子女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相爱,却被沃坦的妻子——婚姻之神——以“乱伦”的理由,勒令拆散并加以惩罚;沃坦命令自己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去杀死自己的“庶子”,女儿却被这种人间之爱打动,决意背叛父亲的命令;最终,女儿被父亲贬为“凡俗之身”,在一个岩石上长眠不醒,身边被熊熊烈火包围——只有最英雄的人,才能让她苏醒,她也将成为他的妻子;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的儿子,日后就成为这一个英雄。第三部《齐格弗里德》是少年英雄成长史;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则宣告神界的衰亡。少年英雄被人灌了迷酒, 忘却并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布仑希尔德震惊之余,决意复仇。最终,她倾诉着爱人的曾经,骑着爱人的神驹“焚身以火”,也是“焚心以火”。有意思的是,在舞台上,当布仑希尔德叙述着爱人的往日荣光、誓约与背叛时,脸上保持着“神圣”的微笑。最终冲天大火烧毁神界,按照尼采的说法:“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自由之爱的圣礼,黄金时代的到来,古老道德之神界的黄昏。”在瓦格纳的剧中,人间之爱被赋予了非人间的超越意义,宣告“众神的黄昏”降临,新世界诞生。
然而,这样的“新世界”可信么?写作《悲剧的诞生》与《瓦格纳在拜罗伊特》时的尼采或许相信,但写作《瓦格纳事件》时,尼采的答案已是“否”。在尼采看来,“新世界和旧世界一样坏”。瓦格纳,作为颓废者,生产着颓废的艺术,呈现着整个老欧洲的颓废。在提到瓦格纳剧中所谓的“永恒话题”时,尼采用挑衅的口吻说道:让我们把瓦格纳放到现实、现代,放到市民的生活中吧。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剥去瓦格纳女主角的英雄外壳,她们统统是包法利夫人的变身!这样的包法利夫人们无疑属于现代的市民社会、市井人生。尼采道:“瓦格纳除了对小巴黎颓废者感兴趣的问题感兴趣外,对其他的问题都不感兴趣……都是相当现代的问题!都是大城市的问题!”
拿尼采的说法,去看各种号称“永恒话题”或放在“古代世界”或浸在当代“柴米油盐”中的中国故事,可以得出不少有趣的结论。王佳芝是包法利夫人,《蜗居》中的海家姐妹是包法利夫人,《双城生活》中的小资婆婆也是包法利夫人。电影《剑雨》中,大S(徐熙媛)对新婚丈夫大开杀戒,不过是因为丈夫“不能”,文艺女青年包法利夫人,在这里变成“激烈版的木子美”。这是多么“后现代”的包法利夫人!
那么会否有包法利夫人的独立宣言呢?
在情人节档上映的美国电影《誓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电影中的女主角,原本是嫁给浪漫青年(开设录音室)的艺术女青年(从法学院辍学,转学雕塑),一次车祸后,不再认得丈夫。富有的父亲开后门让她进了西北大学法学院就读,但她身上的“包法利夫人”因素逐渐苏醒,她跟法学院说拜拜后搬进芝加哥城,重新开始艺术生涯。最终,她和丈夫再次邂逅,重新约会,却不是作为过去的“那个”,而是现在的“这个”。这个“失忆”的包法利夫人的 “独立宣言”是:感谢你接受“我是谁”,而不是“你希望我是”的那个人。
当然,片中的女主角家境富裕,她所从事的“艺术”,既没有生计之忧,也不像罗丹的情人,有身心崩溃的危险——她的老公完全不懂艺术。这样,电影就有足够的轻松心境,在提供现代女性之“独立宣言”外,还提供在芝加哥标志建筑下拥抱的“拗造型”。不过,这种“独立宣言”纵然拗过造型,听上去至少还很振奋,哪里像当代中国电视剧,“物质”几乎上升到“真理”的层面。这个春天,《泰坦尼克号》要携3D版归来,想象曾经的“弃富贵取爱情”,是怎样的理直气壮。但到了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当余味坐在炫富的情敌李若秋面前互比如何让毛豆豆幸福,只能互比怎样达到车、房、安逸,而完全提不出一点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二十四小时有人伺候”的“幸福”标杆下,余味的宣誓是何等泄气!同样,在格非的小说《春尽江南》中,诗人也完全被物质时代压倒,连“包法利夫人式”的、诗人女友的臆想,也彻底蜕化为主妇的咆哮。
所以,一代代的“包法利夫人”此起彼伏,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伴随的都是世界的上升或下降。尼采已经疯去,颓废的世界则依旧如故,甚至“颓废”也成了太深的哲学命题。《众神的黄昏》6个小时的演出中,有两次宴会时间,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中产阶级端着酒杯彬彬有礼地互相致敬。电视里讲一下共和党人,再讲一下骤逝的巨星;昔日共和党明星越来越麻烦,新的音乐偶像已经接过荣耀,在格莱美奖上泣不成声;但新世界,也就如同旧世界,一切都没有变,不过化作一次次新的轮回。
(文/陈丹丹)
http://www.weeklysh.com/New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11644
2012年03月12日 来源:上海壹周 (2012.3.12 小文艺01)
前不久去影院看大都会歌剧院新排的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出得门去,就看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戏里戏外,有一种浑然的、笼罩四野的荒凉感。
这种荒凉的感觉,很快在经典哲学与现代媒体中得到验证。回家后,翻出尼采写瓦格纳的文字,看到尼采写道:“瓦格纳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翻译成叔本华的语言,所有的事物都是错的,每一样东西都要走向荒芜,新世界和旧世界一样坏……”与此同时,一直听着的CNN电视台开始转了腔调。刚刚还在轰炸着共和党候选人的“众声喧哗”,一不留神,全部变成惠特尼·休斯顿。
超级偶像的结局,似乎永远是“开到荼靡”,不能不想起尼采的另一本书:《偶像的黄昏》。在尼采,这个名字起始于对《众神的黄昏》的“恶作剧”,在当今世界,这句话还可以被多层挪用。
网上有评论说,惠姨的悲剧,在于她“嫁错郎”。这在女人来说,常常意味着“一失足成千古恨”,越拖泥带水就越泥足深陷。在这个意义上,在爱与欲望中沉浮的现代女性,还不如过去的女人来得干脆。在那种“爱或死”式经典故事里的女性,通常很决绝。这种决绝,不只是像明星分手,“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个文身”,而是要么立时自戕,要么复仇或惩戒。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按照尼采的说法,是关于“拯救”与“革命”。第一部《莱茵的黄金》 叙述的是沃坦获得权力,神界达到辉煌。第二部《女武神》则是爱与叛逆的故事:沃坦在人间的子女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相爱,却被沃坦的妻子——婚姻之神——以“乱伦”的理由,勒令拆散并加以惩罚;沃坦命令自己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去杀死自己的“庶子”,女儿却被这种人间之爱打动,决意背叛父亲的命令;最终,女儿被父亲贬为“凡俗之身”,在一个岩石上长眠不醒,身边被熊熊烈火包围——只有最英雄的人,才能让她苏醒,她也将成为他的妻子;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的儿子,日后就成为这一个英雄。第三部《齐格弗里德》是少年英雄成长史;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则宣告神界的衰亡。少年英雄被人灌了迷酒, 忘却并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布仑希尔德震惊之余,决意复仇。最终,她倾诉着爱人的曾经,骑着爱人的神驹“焚身以火”,也是“焚心以火”。有意思的是,在舞台上,当布仑希尔德叙述着爱人的往日荣光、誓约与背叛时,脸上保持着“神圣”的微笑。最终冲天大火烧毁神界,按照尼采的说法:“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自由之爱的圣礼,黄金时代的到来,古老道德之神界的黄昏。”在瓦格纳的剧中,人间之爱被赋予了非人间的超越意义,宣告“众神的黄昏”降临,新世界诞生。
然而,这样的“新世界”可信么?写作《悲剧的诞生》与《瓦格纳在拜罗伊特》时的尼采或许相信,但写作《瓦格纳事件》时,尼采的答案已是“否”。在尼采看来,“新世界和旧世界一样坏”。瓦格纳,作为颓废者,生产着颓废的艺术,呈现着整个老欧洲的颓废。在提到瓦格纳剧中所谓的“永恒话题”时,尼采用挑衅的口吻说道:让我们把瓦格纳放到现实、现代,放到市民的生活中吧。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剥去瓦格纳女主角的英雄外壳,她们统统是包法利夫人的变身!这样的包法利夫人们无疑属于现代的市民社会、市井人生。尼采道:“瓦格纳除了对小巴黎颓废者感兴趣的问题感兴趣外,对其他的问题都不感兴趣……都是相当现代的问题!都是大城市的问题!”
拿尼采的说法,去看各种号称“永恒话题”或放在“古代世界”或浸在当代“柴米油盐”中的中国故事,可以得出不少有趣的结论。王佳芝是包法利夫人,《蜗居》中的海家姐妹是包法利夫人,《双城生活》中的小资婆婆也是包法利夫人。电影《剑雨》中,大S(徐熙媛)对新婚丈夫大开杀戒,不过是因为丈夫“不能”,文艺女青年包法利夫人,在这里变成“激烈版的木子美”。这是多么“后现代”的包法利夫人!
那么会否有包法利夫人的独立宣言呢?
在情人节档上映的美国电影《誓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电影中的女主角,原本是嫁给浪漫青年(开设录音室)的艺术女青年(从法学院辍学,转学雕塑),一次车祸后,不再认得丈夫。富有的父亲开后门让她进了西北大学法学院就读,但她身上的“包法利夫人”因素逐渐苏醒,她跟法学院说拜拜后搬进芝加哥城,重新开始艺术生涯。最终,她和丈夫再次邂逅,重新约会,却不是作为过去的“那个”,而是现在的“这个”。这个“失忆”的包法利夫人的 “独立宣言”是:感谢你接受“我是谁”,而不是“你希望我是”的那个人。
当然,片中的女主角家境富裕,她所从事的“艺术”,既没有生计之忧,也不像罗丹的情人,有身心崩溃的危险——她的老公完全不懂艺术。这样,电影就有足够的轻松心境,在提供现代女性之“独立宣言”外,还提供在芝加哥标志建筑下拥抱的“拗造型”。不过,这种“独立宣言”纵然拗过造型,听上去至少还很振奋,哪里像当代中国电视剧,“物质”几乎上升到“真理”的层面。这个春天,《泰坦尼克号》要携3D版归来,想象曾经的“弃富贵取爱情”,是怎样的理直气壮。但到了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当余味坐在炫富的情敌李若秋面前互比如何让毛豆豆幸福,只能互比怎样达到车、房、安逸,而完全提不出一点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二十四小时有人伺候”的“幸福”标杆下,余味的宣誓是何等泄气!同样,在格非的小说《春尽江南》中,诗人也完全被物质时代压倒,连“包法利夫人式”的、诗人女友的臆想,也彻底蜕化为主妇的咆哮。
所以,一代代的“包法利夫人”此起彼伏,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伴随的都是世界的上升或下降。尼采已经疯去,颓废的世界则依旧如故,甚至“颓废”也成了太深的哲学命题。《众神的黄昏》6个小时的演出中,有两次宴会时间,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中产阶级端着酒杯彬彬有礼地互相致敬。电视里讲一下共和党人,再讲一下骤逝的巨星;昔日共和党明星越来越麻烦,新的音乐偶像已经接过荣耀,在格莱美奖上泣不成声;但新世界,也就如同旧世界,一切都没有变,不过化作一次次新的轮回。
(文/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