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
这个学期,我要给大一的同学上职业生涯规划课,虽然我很想分享点什么,但是我也只是个刚毕业出来工作的人,实在自我感觉没什么资格给他们讲关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之类的东西。可是,课总是要上的。这把我折磨了好一段时间,尤其是刚开学要开课的那几个星期,我有很多内容想和同学们分享,以至于无论是睡觉还是洗澡,开车还是走路,脑子不时地冒出很多句子,就像是我的脑子里进行了一场演讲、对话,这让我中午甚至晚上无法入睡。这不是困扰我的地方,最可恶的是,每当我爬起来,回到办公室、回到家打开电脑,想把那些出现在脑子里的内容记下来的时候,却像便秘一样难受,死活挤不出来。
在我大一的时候,也上了一两节职业生涯规划课,写了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交给了辅导员。可是,四年大学的轨迹完全没有按照我当初的设想进行。再严谨的规划也框不住我的率性而为。而毕业后的我也与大一的我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是说我的生活没有规划、计划。实际上,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做计划,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我每周末都会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段做什么,并在之后的那一个星期严格的执行。每一次考试结束,我都会写分析总结。我制定了一个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未来职业甚至整个人生的规划。当时的我高度自律,每一个计划我都仔细地斟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改。为了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我会看很多课外书,以便了解这个社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每一天我都不允许自己睡懒觉,不做计划外的事情,脑子里专注地想学习、学习、学习,要把成绩提高到全班的前列。每天六点甚至五点多就起床,六点十五分坐到课室,晚上也是最晚离开的。晚自习前的吃饭洗澡只花半个小时。这种状态维持了大半个初中。
我一直是个理性的人,通常的表情都是面无表情,冷漠或严肃,很少有笑容。我的初一班主任总以为我压力太大,有一次最后一节自习课,她见到我自习时痛苦的表情,就走来我身边跟我说不用压力太大,放松点。其实那时是因为我肠胃不好,肚子很痛。在别人看来,我很辛苦,但其实我内心感到很充实,如果让我像大部分人那样,回家只会玩游戏看电视,我可能会心神不宁。这可能是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当我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痛苦、心灵的折磨就来临了。我进入了最好的高中,而那里的学习氛围非常自由,老师不会布置很多作业,课余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类活动,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文学社、乐队、话剧队、电视台等等,那里的同学都是各个中学最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同学学习时看起来毫不费力。我在那里成了中下的学生,我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严厉要求。于是漫长的痛苦折磨开始了。而因为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发现追求成绩上的成功不可行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最初的目标,怀疑当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怀疑高考制度。总之,我走向了迷惘和痛苦。还好,我有个小本子,每天都记录自己的想法、计划,还有安抚自己,拾起信心坚持下去,只要考到一所大学就好了。
好不容易坚持完成高考,进入了一所重本。我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打算。我还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别人赖床的时候,我早起去图书馆,别人都不叠被子,但我就是要叠好被子,收拾整齐。金融专业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一听到华尔街、投行,人们的眼睛就像会发光一样,对于金融的学生,四大像一个美丽辉煌的梦在远方召唤着我们,那是几乎每个金融专业学生奋斗的目标。每当进入四大的师兄师姐回来给我们开讲座的时候,我们都心生向往。辅导员、师兄师姐们都不时地提醒我们要珍惜校园生活,好好学习,多拿经验,考多几个证,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要为毕业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我也向往着那个美丽辉煌的梦,向往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向往宽敞明亮的CBD大楼、向往空中飞人般的忙碌充实。可是,我对金融并不感兴趣。学起来很痛苦。别人说:“要喜欢自己所做的事。”“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所以不感兴趣是借口”。我被这些话语折磨着:我做不到,我不感兴趣,可是这是我为自己找的借口,所以我一定要做到!
选择金融学专业是我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可是,如上所述,我并不快乐。我生活在自己被自己折磨的痛苦当中。我为自己设定了高标准,可是我达不到。我做得不开心,所以我开始拖延,拖延使我更加自责,自责使我自信心下降,自信心下降使我总是不开心。这是个恶性循环。这也是功利心导致的恶果。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是希望自己更成功,去更好的学校,拿高绩点、拿奖学金、奖状,找份好工作或创业,赚大钱……不过通篇只看到两个字:功利。我们的功利心影响了自己对自己人生、职业选择的判断,蒙蔽了我们对自己真实需求的认知。
幸运的是,在高一的时候遇到了比较好的同学,他坐在我的前面,一次我的同桌和他聊天得知他跟别的班的几个同学组了一支乐队,而他是吉他手,然后他答应教我的同桌和我玩爵士鼓。每个星期的一个中午他们会在艺术楼band房排练。吉他手是个很聪明的同学,他也懂点爵士鼓,和我一样喜欢Avril Lavigne,喜欢物理学。他教我们打鼓。后来他给了一条钥匙我们,因为我的同桌当时准备出国了,所以只有我一个人每天中午兴冲冲地吃完饭跑去band房里练鼓。我比较内向,我的同桌是我初中的舍友,在高一的班里只有她一个好友,她出国之后,我更加孤单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不在宿舍,不是学习,就是去练鼓,舍友评价我来去无踪。高二的时候,别的班有个男同学想组乐队,可惜找不到鼓手,于是就把我拉上了,虽然我也很犹豫,因为我自知技术不行,但还是出去玩玩的心态加入了。没想到,因为学了一点鼓,在大学,我也意外地加入了乐队,是一个师姐找到我,她的乐队缺鼓手。不过,后来我没有当鼓手,因为他们又找到了另一个男的当鼓手,于是我变为键盘手。一年后,新生加入,组了支新乐队。而师姐毕业了,鼓手要准备出国了,旧乐队接近解散了。于是我就加入了新生的乐队,成为他们的鼓手。在大学,我经常和吉他协会的人一起玩一起表演,过得很开心。除了玩乐队,我把学校图书馆当做宝库,当我内心空虚时就去图书馆闲逛,随心所欲地挑选书,不再功利地找专业相关的、就业相关的书,而是广泛涉猎,看文学、哲学、教育学等等,在学校宿舍,我甚至养了一只猫,这些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点关系。我的眼界变得开阔了,不再死盯着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未来,我尝试做些小改变,专注在自己当下每分每秒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于是,我发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失败之处,无论怎么规划,都框不住自己的心,我们没法欺骗自己。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我们会诸多借口、拖延症加重,而做着让自己快乐的事,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更切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不明白,人生那么长,为什么要那么着急?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在上面写自己什么时间要做到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目标。这样就想给人生套上一个框架(枷锁),我们的眼界死盯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按部就班、废寝忘食地为了目标努力奋斗,我们着急地追赶、为自己现在还没出成果而焦虑,把家人放在心里的角落,对身边人总是郁郁寡欢,在工作时沉迷在办公室斗争中,为自己没有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而抱怨、愤恨,为自己没得到别人得到了的东西而斤斤计较……运气好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达成目标,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只有一次次的失落。因为人生中很多事情好像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越想得到反而得不到,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生活的美、生活的艺术,人生不是像套公式一样计算就可以得出同一个结果,它有不确定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一点上,我们自然忽视了其他的事物。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上,自然没花时间精力放在自己其他的潜能上。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去多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事情,不管这事有多难,不管这事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你害怕自己无法谋生,就找一份能维持你生活的工作,不要抱怨它,工作时认真完成任务,把工作当做自己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过多被这份谋生的工作左右自己的心情。在下班之后,就是你扩展人生的时候,把业余时间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去磨练它,让你的兴趣变成你的能力。当时机成熟了,这些业余兴趣自然可以发展成你的副业。就算你没有发展自己的副业,你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一份职业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样你的兴趣也可以体现你的价值。做事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享受这个过程,不要过多的计较而打乱自己的心。人生的结果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那就是死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就是一个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学习。要改变命运,让自己过得更好,就多多行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修好自己的心。这样你的人生会有很丰富的体验,你能知觉到自己的心如何创造自己的人生。人生不是规划而来的,是通过每分每秒感知、体验,并为此做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行动创造而来的,每一个结果都可能跟自己先前的预想不同,可能超乎自己的想象。职业也不是自己可以规划而来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应聘成不成功这事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而且职业上的位置是别人给的,只有职称(技能)是自己的。正因如此,我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何意义。
《哈佛幸福课》里TalBen Shahar老师说,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No one is coming“,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说”No.You are coming.“那个老师回答说”No.I come to tell you that no one is coming.“老师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会来告诉你你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人回来帮你。我模仿他虚拟一段对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想告诉同学们”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同学们会反驳我说”你不是在将职业生涯指导课吗?!“我会回答说”不。我来上课就是想告诉你们: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做到自己现在所能够做到的最好,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才可以把职业的道路、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在我大一的时候,也上了一两节职业生涯规划课,写了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交给了辅导员。可是,四年大学的轨迹完全没有按照我当初的设想进行。再严谨的规划也框不住我的率性而为。而毕业后的我也与大一的我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是说我的生活没有规划、计划。实际上,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做计划,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我每周末都会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段做什么,并在之后的那一个星期严格的执行。每一次考试结束,我都会写分析总结。我制定了一个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未来职业甚至整个人生的规划。当时的我高度自律,每一个计划我都仔细地斟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改。为了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我会看很多课外书,以便了解这个社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每一天我都不允许自己睡懒觉,不做计划外的事情,脑子里专注地想学习、学习、学习,要把成绩提高到全班的前列。每天六点甚至五点多就起床,六点十五分坐到课室,晚上也是最晚离开的。晚自习前的吃饭洗澡只花半个小时。这种状态维持了大半个初中。
我一直是个理性的人,通常的表情都是面无表情,冷漠或严肃,很少有笑容。我的初一班主任总以为我压力太大,有一次最后一节自习课,她见到我自习时痛苦的表情,就走来我身边跟我说不用压力太大,放松点。其实那时是因为我肠胃不好,肚子很痛。在别人看来,我很辛苦,但其实我内心感到很充实,如果让我像大部分人那样,回家只会玩游戏看电视,我可能会心神不宁。这可能是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当我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痛苦、心灵的折磨就来临了。我进入了最好的高中,而那里的学习氛围非常自由,老师不会布置很多作业,课余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技类活动,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文学社、乐队、话剧队、电视台等等,那里的同学都是各个中学最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同学学习时看起来毫不费力。我在那里成了中下的学生,我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严厉要求。于是漫长的痛苦折磨开始了。而因为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发现追求成绩上的成功不可行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最初的目标,怀疑当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怀疑高考制度。总之,我走向了迷惘和痛苦。还好,我有个小本子,每天都记录自己的想法、计划,还有安抚自己,拾起信心坚持下去,只要考到一所大学就好了。
好不容易坚持完成高考,进入了一所重本。我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打算。我还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别人赖床的时候,我早起去图书馆,别人都不叠被子,但我就是要叠好被子,收拾整齐。金融专业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一听到华尔街、投行,人们的眼睛就像会发光一样,对于金融的学生,四大像一个美丽辉煌的梦在远方召唤着我们,那是几乎每个金融专业学生奋斗的目标。每当进入四大的师兄师姐回来给我们开讲座的时候,我们都心生向往。辅导员、师兄师姐们都不时地提醒我们要珍惜校园生活,好好学习,多拿经验,考多几个证,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要为毕业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我也向往着那个美丽辉煌的梦,向往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向往宽敞明亮的CBD大楼、向往空中飞人般的忙碌充实。可是,我对金融并不感兴趣。学起来很痛苦。别人说:“要喜欢自己所做的事。”“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所以不感兴趣是借口”。我被这些话语折磨着:我做不到,我不感兴趣,可是这是我为自己找的借口,所以我一定要做到!
选择金融学专业是我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可是,如上所述,我并不快乐。我生活在自己被自己折磨的痛苦当中。我为自己设定了高标准,可是我达不到。我做得不开心,所以我开始拖延,拖延使我更加自责,自责使我自信心下降,自信心下降使我总是不开心。这是个恶性循环。这也是功利心导致的恶果。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是希望自己更成功,去更好的学校,拿高绩点、拿奖学金、奖状,找份好工作或创业,赚大钱……不过通篇只看到两个字:功利。我们的功利心影响了自己对自己人生、职业选择的判断,蒙蔽了我们对自己真实需求的认知。
幸运的是,在高一的时候遇到了比较好的同学,他坐在我的前面,一次我的同桌和他聊天得知他跟别的班的几个同学组了一支乐队,而他是吉他手,然后他答应教我的同桌和我玩爵士鼓。每个星期的一个中午他们会在艺术楼band房排练。吉他手是个很聪明的同学,他也懂点爵士鼓,和我一样喜欢Avril Lavigne,喜欢物理学。他教我们打鼓。后来他给了一条钥匙我们,因为我的同桌当时准备出国了,所以只有我一个人每天中午兴冲冲地吃完饭跑去band房里练鼓。我比较内向,我的同桌是我初中的舍友,在高一的班里只有她一个好友,她出国之后,我更加孤单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不在宿舍,不是学习,就是去练鼓,舍友评价我来去无踪。高二的时候,别的班有个男同学想组乐队,可惜找不到鼓手,于是就把我拉上了,虽然我也很犹豫,因为我自知技术不行,但还是出去玩玩的心态加入了。没想到,因为学了一点鼓,在大学,我也意外地加入了乐队,是一个师姐找到我,她的乐队缺鼓手。不过,后来我没有当鼓手,因为他们又找到了另一个男的当鼓手,于是我变为键盘手。一年后,新生加入,组了支新乐队。而师姐毕业了,鼓手要准备出国了,旧乐队接近解散了。于是我就加入了新生的乐队,成为他们的鼓手。在大学,我经常和吉他协会的人一起玩一起表演,过得很开心。除了玩乐队,我把学校图书馆当做宝库,当我内心空虚时就去图书馆闲逛,随心所欲地挑选书,不再功利地找专业相关的、就业相关的书,而是广泛涉猎,看文学、哲学、教育学等等,在学校宿舍,我甚至养了一只猫,这些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点关系。我的眼界变得开阔了,不再死盯着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未来,我尝试做些小改变,专注在自己当下每分每秒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于是,我发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失败之处,无论怎么规划,都框不住自己的心,我们没法欺骗自己。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我们会诸多借口、拖延症加重,而做着让自己快乐的事,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更切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不明白,人生那么长,为什么要那么着急?我们做职业生涯规划,在上面写自己什么时间要做到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目标。这样就想给人生套上一个框架(枷锁),我们的眼界死盯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按部就班、废寝忘食地为了目标努力奋斗,我们着急地追赶、为自己现在还没出成果而焦虑,把家人放在心里的角落,对身边人总是郁郁寡欢,在工作时沉迷在办公室斗争中,为自己没有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而抱怨、愤恨,为自己没得到别人得到了的东西而斤斤计较……运气好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达成目标,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只有一次次的失落。因为人生中很多事情好像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越想得到反而得不到,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生活的美、生活的艺术,人生不是像套公式一样计算就可以得出同一个结果,它有不确定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一点上,我们自然忽视了其他的事物。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上,自然没花时间精力放在自己其他的潜能上。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去多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事情,不管这事有多难,不管这事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你害怕自己无法谋生,就找一份能维持你生活的工作,不要抱怨它,工作时认真完成任务,把工作当做自己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过多被这份谋生的工作左右自己的心情。在下班之后,就是你扩展人生的时候,把业余时间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去磨练它,让你的兴趣变成你的能力。当时机成熟了,这些业余兴趣自然可以发展成你的副业。就算你没有发展自己的副业,你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一份职业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样你的兴趣也可以体现你的价值。做事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享受这个过程,不要过多的计较而打乱自己的心。人生的结果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那就是死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就是一个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学习。要改变命运,让自己过得更好,就多多行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修好自己的心。这样你的人生会有很丰富的体验,你能知觉到自己的心如何创造自己的人生。人生不是规划而来的,是通过每分每秒感知、体验,并为此做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行动创造而来的,每一个结果都可能跟自己先前的预想不同,可能超乎自己的想象。职业也不是自己可以规划而来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应聘成不成功这事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而且职业上的位置是别人给的,只有职称(技能)是自己的。正因如此,我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何意义。
《哈佛幸福课》里TalBen Shahar老师说,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No one is coming“,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说”No.You are coming.“那个老师回答说”No.I come to tell you that no one is coming.“老师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会来告诉你你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人回来帮你。我模仿他虚拟一段对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想告诉同学们”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同学们会反驳我说”你不是在将职业生涯指导课吗?!“我会回答说”不。我来上课就是想告诉你们: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做到自己现在所能够做到的最好,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才可以把职业的道路、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