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剑棍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镋棍槊棒、拐子流星”是为十八般兵器。
这其中,刀枪剑棍,谓之主兵,其他的呼为枝兵。
主兵枝兵,属于武术分类,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术运动如火如荼,表面振奋,实则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国家体委派遣人员奔赴各地,编成武术挖掘小组,走采隐居民间的老辈武人,志在挖掘传统,接续为文革断毁的武术命脉。据说,民间以此契机,捐赠出的拳谱八百多册,不乏可朔至明末清初的孤本,而各类奇形兵刃,一千四百余件。
主兵是习武所要掌握的主要兵器,绝非某个门派自据,一如主线。那一千四百件兵器,属于枝兵。
枝兵势奇,造型独特,大异主兵,年轻人尚独立特行,性格有华而不实的成分,所以习武时,见到枝兵,兴趣浓厚,明的暗的,示师以欲学之意,往往不遂,私下琢磨,是师父藏艺,更加重了对枝兵的兴趣,以其为绝技高器,不自觉的将它神秘化。
其实揣度的不对,非保守藏艺,师父知道,枝兵对武学提高,无绝对作用。
枝兵带棱、带刺、带钩、带弯,看着样式新奇,目的是为了锁拿对手的主兵。
枝兵的作用是克制主兵。
故而,深谙武术之人,对枝兵多不重视,如若主兵练得出神入化,枝兵便无作用了。
老舍在《断魂枪》里写道: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徐皓峰的新书《刀背藏身》中称:刀法,在北方属于防御技。
实可商榷。
“刀走黑”,是武谚,“黑”谐音于“狠”,刀的用法崇尚大劈大砍,要做的是处处抢攻。“单刀看手”,武术比赛归纳为,看空着的手的动作,与单刀是否配合有度,实在大谬。一手持刀,另一只手呢,要把对手抓来,抓哪里,剁那里,抓着胳膊,连着肩头砍下去,卸他臂膀,耗住衣襟,当胸一刀,腹破肠留,钢刀在手,拿住就砍,“看手”看的是你的抓法。用刀的诀窍,名为“近取”,对方哪个部位距离你近,就朝那里下手,刀刀入肉,连环不断,亦称为“劫打”,用刀要心有狠劲。
日本的剑道,注重调动肩背肌肉,以其为基,两手握刀,两臂撑起如三角,以夹力对挤运刀,刀劲宏阔跋扈,速如疾风,日刀的运行轨迹,是在身前立起一个“米”字,不脱这八条路线,中国的刀法,是在身前横放一个“8”字,顺逆而划,演变出各种姿态劲力。日刀刚直,我们的,鸷削。
武术刀法,除了注重力量,亦强调肘腕灵活柔韧。过去练刀之人,会手持洋镐铁锹等物,握住木把,肩肘丝毫不动,仅以手腕之力,摇动镐头,令其横空划圆,一圈一圈,力竭而止,练习腕力,名为“猛虎摇头”,凡是称两人比试,双刀一交,一人便即脱手,其实就是对方手腕一搅,依仗的便是“猛虎摇头”之功。
拳成兵器就,是大成宗师王芗斋的结论,也有称兵器是手臂的延伸,可说与王的论点相附会,练好了拳,器械应手而成。说法不免武断。兵器的许多用法战术,可以推波于徒手,但是拳脚的经验很难应用到器械上。
戚继光练兵的法门记录在《纪效新书》与《练兵实录》里,前者总结了在江浙沿海与倭寇激战的经验,以步战为主,后来调迁蓟门,对手换作瓦剌,便又因事制宜的加入骑兵平原作战训练,成为《练兵实录》的内容。戚继光对于单兵战术训练,首重长兵,而后短兵,而徒手搏击,据他说,只是起身手敏捷、强壮体魄的作用,并不把它视为必要的训练。
蒙古人横扫欧亚,四十四年灭宋,耗时颇久,铁骑金戈,杀戮很重,元立以后,便有禁武令,收天下兵器,片铁不留民间,但有所遗,施以连坐,祸及亲友,鞑虏八十载得驱,太祖成祖,先后北伐,明朝雄兵百万,到了万历,刀术却丢失了,不独民间,军队内也无见其迹。戚继光忌惮倭人刀法,遍访天下高手,得出的结论,向敌人学习。中原无刀。
俞大酋为戚倚重,棍术一时无俩,他著有《剑经》,名剑却述之以棍,只在最后罗列二十余张倭刀刀法图样,徐浩峰借《倭寇的踪迹》主角之口阐述:戚继光融棍术于倭刀法内,把刀加长,刀头一掌开刃,刀法里面加了棍法,胜过日人。
一如前述,日人刀利,不离他双手握法,以两臂为等腰三角形两斜边,肩背做支撑的底边,利用虎口、手腕、肘、臂、肩、背合力运刀,以致刀势磅礴,而徐所言之握法,两手如持棍,,失却了日刀的力大迅疾,属于画蛇添足,过而不及,俞大酋阐明棍术,意在道出棍为兵器诸般的基础,棍成方可兵器就。
明亡清兴,异族再临,禁武令由顺治初便即颁布,一直到雍正中期,还在不断追谕,其苛远过元代。
看清代官椑野史、时人笔记,以武耀世闻名之异人,多集中出现在乾隆以后,西南苗乱、川蜀白莲,国运中落,政府控制力下降,民间自为,武人得遇而出,结社授艺,渐至有生民国时的大盛。
武术的发展有盛有衰,符合自然规律,明末和清末都有鼎盛一时的态势,清末至民国,是更上层楼,但是泥沙俱下,出现了难辨真伪的假货,至今非但没能正本清源将其剔除,反倒侵浸愈烈,假做真时真亦假。而明末武术,确实经过了数次实战检验,返璞归真,民间武术与军事科学相融合,互有助益,而其中得力的也是戚俞二人。
现存的论述武术技击的古典专注,优秀的可以追溯到的,便是明末印行的一批。像戚少保《拳经捷要》、俞大酋《剑经》、程冲斗《耕读余技》、吴殳《手臂录》、王余佑《太极连环刀法》种种。旧时虽是士绅社会,但是识书断字的究是少数,能够著书立传者,非但武艺卓越,且须精于文字,故而武学书籍作者,必得是文武双全。
晚清至民国,武术书籍,雨后纷生春笋,杂花遍地,若是取之与明末者相较,可见差异,明末之书所罗列者,俱是两人持械对接时的应对,近代者,全为套路,不论拳械。
戚继光评价俞大酋的少林棍法,没有办法表演,只能两人对接,一下一下,没有花法。武术动作,大抵为人所知,就是套路了,这与新中国建立后极力推广有关,但是套路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单人演练的,叫做“路子”,两人对练,名为“套子”,全称“对手套子”。而在其外,还有功法、单操等等。
单操,就是单独操练,磨练肢体神经,以求成为本能,一出手便是这个,器械没有套路,只有单操,把它们串联一气,形成套路,所谓这招被他防住,我正好用下一手应对,这是先入为主,毫不实际,苦练套路者常常挨打的原因,对方不按照套路预想的出手。
刀法练习先学基本的崩剁磕碰削劈推抹等等,之后会有相应强化功法,单人双人,之后便是两人对劈,再者固定对练,所谓对拆,而后便是散劈,自由对练。
比如,两刀对接,一人旋腕搅刀,带动对手,突发崩力,令其偏离,我刀直入削刺其腕,此为“剪腕”。还有“劈刀”,对方立刀劈下,我亦利刀横磕,将其拿开,此位“截”,然我即刻回劈,待对方来截我,循环往复。
枪有阴阳,是为纵横,刀含三才,天地人,君为人极,故而推为天地君,刀是杀器,可决生死,故以天地君震慑,而练刀要能找到自己。刀背藏身,自己躲于锋后,其实刀身之上便有“我”,就是重心。
刀有重心,地球上万物都有重心,中国的刀身是横“S”,手持刀把,找到重心的原因是利用力偶原理以求省力,重心接近刀背,刀背作用在防守,磕开来器,用重心前的部位,称“嫩”,而之后的,为“老”,老嫩都不佳。
这其中,刀枪剑棍,谓之主兵,其他的呼为枝兵。
主兵枝兵,属于武术分类,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术运动如火如荼,表面振奋,实则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国家体委派遣人员奔赴各地,编成武术挖掘小组,走采隐居民间的老辈武人,志在挖掘传统,接续为文革断毁的武术命脉。据说,民间以此契机,捐赠出的拳谱八百多册,不乏可朔至明末清初的孤本,而各类奇形兵刃,一千四百余件。
主兵是习武所要掌握的主要兵器,绝非某个门派自据,一如主线。那一千四百件兵器,属于枝兵。
枝兵势奇,造型独特,大异主兵,年轻人尚独立特行,性格有华而不实的成分,所以习武时,见到枝兵,兴趣浓厚,明的暗的,示师以欲学之意,往往不遂,私下琢磨,是师父藏艺,更加重了对枝兵的兴趣,以其为绝技高器,不自觉的将它神秘化。
其实揣度的不对,非保守藏艺,师父知道,枝兵对武学提高,无绝对作用。
枝兵带棱、带刺、带钩、带弯,看着样式新奇,目的是为了锁拿对手的主兵。
枝兵的作用是克制主兵。
故而,深谙武术之人,对枝兵多不重视,如若主兵练得出神入化,枝兵便无作用了。
老舍在《断魂枪》里写道: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徐皓峰的新书《刀背藏身》中称:刀法,在北方属于防御技。
实可商榷。
“刀走黑”,是武谚,“黑”谐音于“狠”,刀的用法崇尚大劈大砍,要做的是处处抢攻。“单刀看手”,武术比赛归纳为,看空着的手的动作,与单刀是否配合有度,实在大谬。一手持刀,另一只手呢,要把对手抓来,抓哪里,剁那里,抓着胳膊,连着肩头砍下去,卸他臂膀,耗住衣襟,当胸一刀,腹破肠留,钢刀在手,拿住就砍,“看手”看的是你的抓法。用刀的诀窍,名为“近取”,对方哪个部位距离你近,就朝那里下手,刀刀入肉,连环不断,亦称为“劫打”,用刀要心有狠劲。
日本的剑道,注重调动肩背肌肉,以其为基,两手握刀,两臂撑起如三角,以夹力对挤运刀,刀劲宏阔跋扈,速如疾风,日刀的运行轨迹,是在身前立起一个“米”字,不脱这八条路线,中国的刀法,是在身前横放一个“8”字,顺逆而划,演变出各种姿态劲力。日刀刚直,我们的,鸷削。
武术刀法,除了注重力量,亦强调肘腕灵活柔韧。过去练刀之人,会手持洋镐铁锹等物,握住木把,肩肘丝毫不动,仅以手腕之力,摇动镐头,令其横空划圆,一圈一圈,力竭而止,练习腕力,名为“猛虎摇头”,凡是称两人比试,双刀一交,一人便即脱手,其实就是对方手腕一搅,依仗的便是“猛虎摇头”之功。
拳成兵器就,是大成宗师王芗斋的结论,也有称兵器是手臂的延伸,可说与王的论点相附会,练好了拳,器械应手而成。说法不免武断。兵器的许多用法战术,可以推波于徒手,但是拳脚的经验很难应用到器械上。
戚继光练兵的法门记录在《纪效新书》与《练兵实录》里,前者总结了在江浙沿海与倭寇激战的经验,以步战为主,后来调迁蓟门,对手换作瓦剌,便又因事制宜的加入骑兵平原作战训练,成为《练兵实录》的内容。戚继光对于单兵战术训练,首重长兵,而后短兵,而徒手搏击,据他说,只是起身手敏捷、强壮体魄的作用,并不把它视为必要的训练。
蒙古人横扫欧亚,四十四年灭宋,耗时颇久,铁骑金戈,杀戮很重,元立以后,便有禁武令,收天下兵器,片铁不留民间,但有所遗,施以连坐,祸及亲友,鞑虏八十载得驱,太祖成祖,先后北伐,明朝雄兵百万,到了万历,刀术却丢失了,不独民间,军队内也无见其迹。戚继光忌惮倭人刀法,遍访天下高手,得出的结论,向敌人学习。中原无刀。
俞大酋为戚倚重,棍术一时无俩,他著有《剑经》,名剑却述之以棍,只在最后罗列二十余张倭刀刀法图样,徐浩峰借《倭寇的踪迹》主角之口阐述:戚继光融棍术于倭刀法内,把刀加长,刀头一掌开刃,刀法里面加了棍法,胜过日人。
一如前述,日人刀利,不离他双手握法,以两臂为等腰三角形两斜边,肩背做支撑的底边,利用虎口、手腕、肘、臂、肩、背合力运刀,以致刀势磅礴,而徐所言之握法,两手如持棍,,失却了日刀的力大迅疾,属于画蛇添足,过而不及,俞大酋阐明棍术,意在道出棍为兵器诸般的基础,棍成方可兵器就。
明亡清兴,异族再临,禁武令由顺治初便即颁布,一直到雍正中期,还在不断追谕,其苛远过元代。
看清代官椑野史、时人笔记,以武耀世闻名之异人,多集中出现在乾隆以后,西南苗乱、川蜀白莲,国运中落,政府控制力下降,民间自为,武人得遇而出,结社授艺,渐至有生民国时的大盛。
武术的发展有盛有衰,符合自然规律,明末和清末都有鼎盛一时的态势,清末至民国,是更上层楼,但是泥沙俱下,出现了难辨真伪的假货,至今非但没能正本清源将其剔除,反倒侵浸愈烈,假做真时真亦假。而明末武术,确实经过了数次实战检验,返璞归真,民间武术与军事科学相融合,互有助益,而其中得力的也是戚俞二人。
现存的论述武术技击的古典专注,优秀的可以追溯到的,便是明末印行的一批。像戚少保《拳经捷要》、俞大酋《剑经》、程冲斗《耕读余技》、吴殳《手臂录》、王余佑《太极连环刀法》种种。旧时虽是士绅社会,但是识书断字的究是少数,能够著书立传者,非但武艺卓越,且须精于文字,故而武学书籍作者,必得是文武双全。
晚清至民国,武术书籍,雨后纷生春笋,杂花遍地,若是取之与明末者相较,可见差异,明末之书所罗列者,俱是两人持械对接时的应对,近代者,全为套路,不论拳械。
戚继光评价俞大酋的少林棍法,没有办法表演,只能两人对接,一下一下,没有花法。武术动作,大抵为人所知,就是套路了,这与新中国建立后极力推广有关,但是套路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单人演练的,叫做“路子”,两人对练,名为“套子”,全称“对手套子”。而在其外,还有功法、单操等等。
单操,就是单独操练,磨练肢体神经,以求成为本能,一出手便是这个,器械没有套路,只有单操,把它们串联一气,形成套路,所谓这招被他防住,我正好用下一手应对,这是先入为主,毫不实际,苦练套路者常常挨打的原因,对方不按照套路预想的出手。
刀法练习先学基本的崩剁磕碰削劈推抹等等,之后会有相应强化功法,单人双人,之后便是两人对劈,再者固定对练,所谓对拆,而后便是散劈,自由对练。
比如,两刀对接,一人旋腕搅刀,带动对手,突发崩力,令其偏离,我刀直入削刺其腕,此为“剪腕”。还有“劈刀”,对方立刀劈下,我亦利刀横磕,将其拿开,此位“截”,然我即刻回劈,待对方来截我,循环往复。
枪有阴阳,是为纵横,刀含三才,天地人,君为人极,故而推为天地君,刀是杀器,可决生死,故以天地君震慑,而练刀要能找到自己。刀背藏身,自己躲于锋后,其实刀身之上便有“我”,就是重心。
刀有重心,地球上万物都有重心,中国的刀身是横“S”,手持刀把,找到重心的原因是利用力偶原理以求省力,重心接近刀背,刀背作用在防守,磕开来器,用重心前的部位,称“嫩”,而之后的,为“老”,老嫩都不佳。
-
萌宠要长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1 01:42:24
-
有点儿意思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1 21:54:35
-
vicever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4:17:01
-
Holoce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21:10:21
-
参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8 17:04:04
-
橙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4 16:04:25
-
yim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3 06:07:0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2 22:48:08
-
上不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2 22:40:43
-
野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0 09:41:23
-
小山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0 08:30:58
-
毛毛绒绒黄老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0 00:11:34
-
郊区契诃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9:19:20
-
豆友44712664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9:16:16
-
章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8:41:11
-
柳飘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8:30:11
-
树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8:29:36
-
如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6:57:41
-
黄金颊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9 16: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