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尺园
题记:观园第一眼瞧见的是材料,做法,植物,叠山这些物质性层面。虽然这个园子现在在这些层面上看上去破败不堪。但在本人眼里园子仍然没有失去美玉的本质,此文特别看重的是物质材料背后的抽象的关系,还有这个园子的架子和整体。本人认为材料植物叠山等等都是可以修补的,但是布局动线和整体的关系才是一个园子从古至今拥有魅力的最核心。而本文试图努力的也是在这样被人认为是“杂乱的垃圾堆”里识别出潜藏着的美玉本色。 苏州吴中东山镇陆巷古村的怀德堂内藏着的一个乡村小园---尺园。 关于怀德堂及尺园的相关资料设计年代,我完全查不到,它可能是一组大园中的残园,也有可能并非来自古人精心的一次性设计,而是不断地细化形成了今天如此饱满的设计精度。园中随处可见的佛迹和北侧的弥陀庵残遗迹,似乎又在昭示着可能它曾经是弥陀庵寺观小园的一角。

一.布局 这一组尺园由两个小园组成,一动一静,一游玩一闲坐相互映照彼此相配。(以下为叙述方便将较为公共的动态园称为动园,将较为私密的静态园称为静园)它们的布局关系非常奇特。它们没有视线联系,只有动线相连。也许两园之间的借景是通常的手法,特别是对于小园来说,极尽所能的去借景,去扩大空间是所有面积不大的园子都会做的事,可是尺园却没有这么做(此处指没有相互借景,实际静园有一面和另外的院子视线隐约相通)。从现在的怀德堂非常不规则的外轮廓中,可以推断出怀德堂的产权关系非常复杂,地块极不规整,所以这组建筑也基本脱离了一般的传统建筑群顺纵轴线递进的方法。也许正因为这样复杂的产权关系这两园之间居然插入了一条公共性的小巷,为了保证私密性对外开窗是不可能的。在没有因借和提示的前提下,这两园之间生发了另一种更加具有戏剧性的关系。当随着动线从动院穿过狭窄局促的小廊从高处看到静院时,那种意料之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峰回路转的愉悦感到达了高潮。

二.动线 在如此小的两个本只能称之为庭院的壶中天地中,只做水平向的动线设计,是一般庭院组合设计的基本套路。然后转折引导,水池花木,小台,家具,湖石,这样的惯用方法也能使这两个庭院成为不错的佳作。然而现实的条件(主要是外部小巷将两园切割分离)却无法使人如愿。 用立体动线的设计去建立两园间的联系可能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思路。在尺园中一动一静的两园是一种对等关系。两者尺度相当,外部条件相近。两园的设计既要联系又要对比。两园在不能借景的情况下,如何小中见大,仍然是一个共同需要面对的矛盾。尺园在有限的水平空间中,充分利用广阔的垂直空间,设计了立体动线,以“以一敌多”的方法综合解决了这些问题。

从面向紫石街的主入口进入怀德堂后(见尺园整体环境平面图),经过两次转折,尺园小景出现在门洞的框景中。此时所有的垂直路径的台阶都被隐藏了。进入园子后,首先进入印象的是左右两口小池。左手边小池方中带斜,右手边小池方中带曲,佳趣不同,相互对比着为这个园子打下了清新明丽的基调。此时人站在小桥上所得到的体验是从门洞的信息中所没有暗示的,园子在游人的心中与预期的结果相比有了第一次扩大感。


跨过小桥后,游人将会发现,前方可去的路径变成了三条,而那门框中的斜向假山居然有了两处可登临的小径口分列左右(第三条登假山小径口被太湖石隐藏了)。这是游人并不曾预料到的,可视为园子在游人心中的第二次扩大。如果此时不登山,顺着园中小径往南绕过假山之后,园中的第三条登山小径又在毫无预期中突然出现(此时其他两条登山小径口被太湖石隐藏)。无可辩驳的是,这是游人心中园子的再一次扩大。这三条小径一条直跑,两条折跑;两条采用湖石叠砌,较为自然,一条采用轮廓鲜明的矩形石块,较为人工。它们在材料形式上相互对比,给人不同的登山情趣,同时它们相互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动园内多个可上可下的环形立体流线,游而不尽,新鲜迭出。最终它们将人引导至一个高处。当游人被引导着到达假山顶,以为可以把握下先前小园的全局时,又会发现在登山路径交接处的转角一块大的湖石将游人顺园子对角线观看全园的视线遮挡住,以至于游人只能俯瞰园中一角。



然而,无法预期的别有洞天已经到来。高处平台上围着的墙中洞口上框出的屋檐景象,暗示着另一重空间的存在。(图12)跨过洞口之后,举目是开阔的天空和重叠的远处的屋顶,俯瞰则赫然发现一个别有情趣的闲静安然的小园。从断片到全局,从较为闭塞到开阔,从暗到明,从动到静,从多人空间到个人冥想空间,从游到赏,一切都进行了翻转。此时游人心中的趣味感到达了最高潮,而尺园也再一次在游人心中扩大到了最大。



顺着静园中长短跑(这个楼梯的设计又和洞园中的所有楼梯绝然不同)的引导,游人经过二次转折,再次下到较低的地面。春日午后的玉兰花瓣,落尽满园,飘在小池中,卧在小桥上,眠在草丛里。一个闲赏落花,观看小鱼,听鸟语闻花香吹清风的小园,与跨天桥相连的动园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这个小节的最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下静园中相互对称的挑出来的二层平台,在穿过漆黑的室内空间之后到达的这两个观动园全局的点,定然也有着别样的情趣(游客止步)。在下文的分析也将进一步揭示这两处挑出平台的细节对于动园设计的其它重要性。 以上的分析基本上是顺着主要的游人观赏流线来进行,但实际上这个园子的入口还有三个,如果从其它入口出发又会有其他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比如逆着上述动线,从静园到动园,那么当游人被楼梯引导着攀爬到顶部时,看到门框中框下的遮蔽的小假山,然后被不同的下山流线指引,去发现潜藏在假山后面的两处小水池时又会是怎样的赏心悦目。还有从另外两处进入这个园子时又会得到怎样不同的体验。这些都留给读此文的朋友自己去想象,也为因此文而注定想去游览一番的朋友留下点悬念。

如此多的空间变化,如此多奇妙的体验,如此多的动线,如此多的体验方式以及意游不尽,不能看全其貌的藏与露,这一切仅仅发生在这么小的两个园子里,难道不应该为这样挑战极限的造园者而喝彩吗?而且造园者的匠心和功力远未止于此! 三.以一敌多的道具 在当代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为解决一个问题调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之间又常常相互打架。但是古人却常常采用相对综合的办法把一些列问题进行综合解决,我简述为“以一敌多”的方法。上述的立体动线设计解决了尺园中尽可能的以小见大,两园之间的联系,公共和私密的界分等诸多矛盾并创造出了独属于这个尺园的空间意境和体验。这样的“以一敌多”的思路在尺园中还能找到其它踪迹。 首先,园中的几处太湖石和两处小构筑尤为引起我的注意。尺园中的太湖石由于在小空间中观赏距离受到限制因此多以小巧为主。它们或是路径中的对景要素,或是某个更小空间的主角,或是拐点,转角处的引导节点,或是有意图的遮挡,或是另一种意义的扶手。总之它们仿佛八面玲珑,在这个小园中以多面体的面貌应对着四面八方,承担着多重的价值。我以为这又是小园以尽可能有限的道具去承担丰富的价值,然后减少对空间的侵占,从而反向扩大空间的以小见大的另一种办法。

尺园中共有六座太湖石(动园四座,静园二座),除了动园中有一座(2号湖石)仅作为对景要素外其它的太湖石都承担着两处以上的功用。另有两处小构筑也承担着多义性,此处将一并分析。1号太湖石作为一个室内与室外的界分和提示,同时又为在动园中漫步以及闲坐下来欣赏水景提供竖向的对景。(图13)3号湖石可能是全园中意义最多重的一座,它在一个水平路径的转角,又是垂直路径的起点和指引。它像一道屏障藏住了两侧的登山路径口,从而为游客体验带来了戏剧性。它甚至还分解出一个小小的子体去承当一个转换平台的扶手。它没有反面,所有的面都是它的正面,以应对不同方向的视线。(图3,4)4号湖石在整座假山的制高点处,反向加强了假山之高,又挡住了将动园一览无余的欲望,从而和从顶部看静园的开阔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游人从静园穿行在顶部的两园连接平台时,它又成为一个路径的对景和屏障,从而将人的动线导向两侧,加深了空间体验的情趣。(图12)5号太湖石和1号小构筑相互连手将此处的藏遮,引导和转折处理得非常到位。1号小构筑藏住了后边另一个方向的台阶,似乎空间即将到达尽头,然而随着路径的行径,5号太湖石从迎春的遮藏中逐渐显现,似乎预示着尽头之后还有空间的存在,从而引导游人继续前进和转折。不得不指出的是,1号小构筑在这个空间转折的拐点又承担起了一个扶手的价值。(图13)2号小构筑(转折,引导和扶手)有着和1号小构筑相似的意义,同时它又是静园中北侧小池的的观赏中心。(图14,图10)6号太湖石则承担着两个方向的对景视点以及静园南侧小池的观赏中心。(图10)而7号太湖石在成为静园次入口对景的同时,又分解出一个小的子体藏住了出水口。(图11)


如此精心的布置和策划极有可能是现场操作的结果。这些湖石和小构筑真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多面体迎合着每一处不同的各种复杂的需求。 其次,也许为了多留出空间,尺园中消减了一般意义的坐具。坐是园林中的一种重要的静观体验。一般水池附近不会用栏杆围起来,但在尺园中可以坐的部件却只有四个小水池边上的栏杆和静园楼梯上去的高处的平台栏,它们应对着尺园中最值得停留,最赏心悦目的风景绝佳处。虽然我以为用栏杆围起来使得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疏离(特别是动园)中,但我以为这里坐具的意义更大于栏杆的意义。 四.方形的疏离 尺园动园的外轮廓可以说是个方形。而静园则是一个小的锯齿。在进一步的空间切分中,造园者既利用方形化繁为简,又处处游离在方之外。利用加法和减法,切分和叠加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理性控制中的感性流露,从而创造了动人的园林情境。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两个小园的平面布局,并将之更为抽象的看待,我们很快能发现实际上这两个小园运用的是同一种空间模式。它们都模拟了自然界中真山真水的抽象形貌。山在高水在下,此园中的假山和山似的静园中的楼梯(我以为它是抽象的假山,只是为了和动园假山做对比,做出了不同的模样)以及每座山下的水面都与自然山水依存的方式相似。动园中的假山占据了西北角和西侧的边,只在南侧留出一条小径。整体上大致呈现一个长方形。而那个对着观音像的小梯作为山的一部分突破了山的长方轮廓。静园中的那座“山”(指楼梯)的主体也是一个长方形,只靠东侧的一边,在改变静园东侧轮廓的同时与西侧原本凸出来的部分形成一种对位关系。而这本来非常明确的理性的轮廓又被这个楼梯的斜向的小短跑所打破。因为这些语意模糊的存在,原本清晰的界限被这种看似偶然流露的感性所淡化。 动园中两个原本方形的小池在将要对称中,一个被处理成圆直相间,另一个被切割为多边形。这使得两处小池同中有异,直斜互变,曲直相见。静园中的小池亦有相似之处,水面幽浅,与动园中深不见地的水池又形成一种不同的比对,且更加适合闲坐观赏的氛围。静园里北侧小花圃原本是顺应园子西侧的轮廓做了一刀切,但在和水面的交接中又再一次疏离了基本的方形而化成了局部的曲线,并与小池另一侧的直线岸线相对比。再一次我们看到了造园者流露出的制造方又突破方的理性但又求变的心态。 动园东侧南侧和北侧是三面有两层高的高耸的墙,对小园来说尺度过大。造园者在东北角和东南角分别点缀了两块小平台,这使得人在主要动线上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是双重的界面尺度,因而化解了尺度了不宜人的矛盾。在这两面墙突破平整轮廓的同时,又为动园增添空间层次(前文提到暗藏着的内部动线,使得动园的观赏方式更多,又再次小中见大的功效)。

可见,造园者理性中求变,相同中求异,小空间中再造层次的追逐和努力。 五.物尽其用 如果只从精巧的角度来看待尺园中部件交接,那的确差距太远。然而在这太湖边上的小村子里,自由和不精确性反而增添了尺园的乡野气息,从而加强了尺园的独特性。造园者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现成材料,物尽其用,将每一个小部件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使之承担起相当的功能。在尺园中,大概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小部件,所有的部件都展现了各自的不同,但它们都统一在形的框架中。这使得游人在微观层面的体验上新意迭出,变化无穷。当然也有杂乱无章的嫌疑。(见所有有部件细节的图)

六.总结 尺园的小与它承载之饱满,游玩之不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东西的多,却没有干扰到尺园在体验上的尺度。要说尺园真正的闭塞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动园假山顶部那块,但它紧接着就是园中最开阔的位置。反而局促,闭塞为最开阔空间的到来铺垫了力量,更加加深了以小见大之感。

末记:文发出后,受到了很多批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并修改了部分内容,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本人学业不精,对于园林里一些重要的概念混淆不清,并有附会的嫌隙。但这实在不是本文的初衷,因此改是必须的。基本上去掉了‘园林’这一定义,仅作为一个可学习的小园案例,关于园中植物和材料应用方面的争议,本文也做了适当的回避,因为本文最主要的是想说这个小园的架子。而文章诞生的过程主要是,在这个园子里自己的感受,并由此推导出的一种可能的动因。文中观点都非常主观,仅供参考。
-
J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4 10:51:07
-
黄油老虎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8 20:50:18
-
青菱 Cerat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4 12:30:40
-
Marioncan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3 16:19:49
-
傅思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30 18:39:47
-
v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30 02:07:36
-
xw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9 12:06:47
-
恨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23:26:51
-
石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8:22:14
-
秋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7:43:17
-
南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2:45:32
-
六两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1:59:05
-
周居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1:35:13
-
世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8 11:24:04
-
远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7 10:36:0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3 13:25:50
-
Drifter162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1 22:29:10
-
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08:32:58
-
Y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4 14:59:06
-
人类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4 11:25:18
-
ArCHW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11:12:17
-
some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01 23:44:59
-
#174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1 12:41:59
-
偃松108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9 14:11:04
-
鹿逍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5 17:39:17
-
L哲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15:13:34
-
落无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3:47:44
-
德国下雪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5 06:43:20
-
sum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22:35:32
-
赖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12:59:55
-
港边少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07:15:15
-
波吕许尼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3 00:15:36
-
扎啤海蛎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22:14:54
-
苏丽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21:21:41
-
黑陶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21:08:12
-
boxer安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20:25:23
-
无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19:22:26
-
文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19:13:14
-
亦尽且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18:43:14
-
kurilla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18:30:46
-
Enterrer Lle C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7 20:48:35
-
柳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5 13:15:22
-
c西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4 22:07:12
-
Yonk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3 12:40:14
-
Cur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7 16:44:15
-
新造的人0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5 19:29:28
-
狐蝠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2 17:34:33
-
图则砖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7 11:27:28
-
Huehner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3 21:25:58
-
软绵绵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4 10:16:09
-
窝窝乡蛮小蔓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0 11:10:35
-
上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13 15:14:14
-
旧行李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7 08:18:56
-
豆友68851794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7 14:14:2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7 05:54:07
-
金酒k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6 22:22:42
-
Vol.11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5 12:55:00
-
y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5 12:47: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5 09:35:55
-
裸奔的大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5 08:53:04
-
Ιυβαη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5 04:09:4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4 23:38:33
-
鲸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04 01:39:50
-
p!nk sta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9 01:20:40
-
为你我受冷风吹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5 22:42:50
-
美少女壮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5 14:30:39
-
val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4 07:27:55
-
sumerag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3 13:28:07
-
Eusto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3 00:28:50
-
叁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3 00:07:01
-
du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2 21:16:35
-
PaworishGard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2 00:27:56
-
吃鱼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20:10:55
-
周五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9:55:16
-
猫咪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8:35:45
-
mī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3:43:41
-
elleb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3:30:10
-
松岛枫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2:07:41
-
Stevenkk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2:00:50
-
hoigail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10:35:07
-
moonj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09:54:48
-
清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09:32:17
-
看开自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07:48:26
-
冶園泼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1 02:19:08
-
司空狄谔尼索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3:26:04
-
Bla©k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3:20:42
-
活着 好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2:58:32
-
xc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2:34:23
-
梦游仙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2:04:14
-
名偵探菠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2:02:38
-
V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1:56:51
-
食住嘢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1:54:50
-
甜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1:50:01
-
彩铅马克想回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1:35:44
-
五指山上孙悟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1:18:15
-
徉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20:49:4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19:48:32
-
神经浪游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19:41:36
-
不吃姜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19:36:0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31 19: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