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教诲——读Lamper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注疏
费了一个来月,今天终于算是把朗佩特《尼采的教诲》这本《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注疏书给读完了,相对而言是读的比较吃力。这里只是简单粗略地说一下阅读的一些破碎、不够成熟的第一线的感受。
第一个总体的感受是尼采的的确确不好理解,“尼采的书好看但不好读”这种观点倒是确实地体验到了。
尼采的书“好看”,就是说他的文笔、修辞、思想等各方面综合看都怕是一流的,而且他的东西当中总有一种诱惑,甚至是“蛊惑”。从他那里能将你带到新的一片天地和境界,这些是现实生活、普通的文学阅读、哲学阅读那里(比如政治哲学、分析哲学)较少能引入你进入的——当然他们也分别会引导你进入另一些境地,但就我而言尼采的哲学(一般跟叔本华、柏格森一道归于生命哲学)给的教诲实在太过丰富了。
尼采的书“不好读”也就是不好理解,他的这本《扎说》整个是一般瑰丽奇特的寓言,其中的修辞手法又如此多样,旨在对话的思想、思想家几乎可追溯涵盖整个尼采之前的西方思想史和艺术思想史,采用暗指、双关、戏仿、化用、排比等等的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教诲。
尼采深谙古老的写作艺术,在朗佩特看来他在阅读柏拉图时敏锐地体味到柏拉图的写作艺术,尼采本人也在多个文本里面表达了他的这种写作技艺,他的意图读者绝不是现代社会的普通人,甚至也不是为同行人、学者,而是旨在极少数有智慧者,这极少数智慧者且需要非常精心的阅读才能洞悉尼采的教诲。
第二个总体的感受是《扎说》的前两卷相对容易懂一些,第三卷是整部书的关键和高潮,是相当难懂的。在阅读注疏的时候,进入到第三卷,基本上连注疏的解释也无法阅读清楚,难以理解到原因是多方面的。估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一个是尼采教诲本身的高寒品质,他的永恒返复的教诲是第三卷的核心,但是我依然没有充分搞清楚这个东西核心。一个是尼采在表达永恒返复时候用的写作技巧,里面有非常关键的三个歌曲,还有返乡的情节,还有配上了诸多的舞蹈和诗歌,辅助以神话的形象表达,加上尼采故意隐藏的一些东西,让我读起来十分吃力。
第三个总体感受是尼采的这本书阅读,需要同时参考其他好几本书,而且都不是那么容易懂,有一个说法就是《扎说》这本书尼采从来没提供实质性导读的前言,构成其前言的就是尼采写就的那几本书,包括《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尼采反瓦格纳》《论道德的谱系》《瞧,这个人》,同时还有学者指出《悲剧的诞生》跟《扎说》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呼应,朗佩特在阐述尼采教诲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诸如《快乐的科学》还有部分写作手稿,这让理解尼采思想更有阅读压力——且不说后代的学者对尼采研究本身的各种聚讼。
第四个方面说一些从阅读当中得到的一些相对直观、自己记得比较多的部分。
1. 朗佩特此书的标题为《尼采的教诲》,那么他本书当中最能呼应这个标题的文字在哪里,他所理解的尼采的最大、最主要的教诲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回答。
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几个关键概念,永恒复返、复仇、存在与时间。具体在朗佩特书的256页,他讲到【我们渐渐明白,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整体教诲,这种教诲评判了之前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所有教诲,这些教诲的标志是复仇,或者说,是一种已受毒害的拒绝,拒绝和它们一样的短暂存在着】
接着朗佩特具体归纳了一句(其实还是借用尼采的文本)【“人应该从复仇中得到救赎”(第二卷,毒蛛)是核心的问题】,那么尼采教诲的正面应该如何阐述呢,朗佩特认为尼采的教诲是【摆脱这种复仇的唯一救赎,救赎懂得在多大程度上世界是不可变更的,就是去渴望各种存在者的永恒复返,这些存在者虽不可更改,但它们本身却来自于偶然……永恒复返的教诲就第一次成为面对不可意欲的过去时解决复仇问题的教诲,而在那个过去里,正是复仇问题,而不是任何其他问题,才导致迄今为止诅咒人类的各种疯狂教诲】
2. 尼采对卢梭、康德的批评、攻击实在太过猛烈,因为阅读《扎说》之前是费了很长时间阅读卢梭的《爱弥儿》而且也深受卢梭打动,到了阅读尼采这里,反倒让我非常纠结和矛盾。如何平衡理解卢梭和尼采,这成为一项任务。如果两个哲人在某些核心关键问题上形如水火,却同时都深深地打动了你,这个的确需要琢磨琢磨。
就目前阅读理解而言,尼采和卢梭并非如尼采所表露的那么激烈的完全对立(其实的确有学者专门写过一本书《尼采反卢梭》,足见二人之矛盾)。尼采和卢梭在两个基本问题上我现在理解到是达成一致的,第一个是他们对“整全的人”或“整全的存在者”的强烈欲求,而且他们两人分别在古典和现代立场上力图培育城邦的灵魂立法者,在卢梭那边则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意欲培育的爱弥儿,在尼采那边则是他召唤千万遍的超人,他们都对现代社会人可能或已经出现了人的残缺展现出种种忧虑和鄙视,并各自提供出一套解决药方。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不相同,列奥·施特劳斯在其论文中描述为卢梭在第一波的现代化浪潮上,而尼采则是第三波的现代化浪潮。
第二个是他们对人的自爱心的重视,并都试图以自爱心召唤出人最本真、最真诚的良善或本能激情来让一个人充分的成长、发展。这一点在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上倒是跟更多其他哲人保持了一致,他们则是分别在不同的体系里面以同时代最深刻的言语将其表达了出来。
第一个总体的感受是尼采的的确确不好理解,“尼采的书好看但不好读”这种观点倒是确实地体验到了。
尼采的书“好看”,就是说他的文笔、修辞、思想等各方面综合看都怕是一流的,而且他的东西当中总有一种诱惑,甚至是“蛊惑”。从他那里能将你带到新的一片天地和境界,这些是现实生活、普通的文学阅读、哲学阅读那里(比如政治哲学、分析哲学)较少能引入你进入的——当然他们也分别会引导你进入另一些境地,但就我而言尼采的哲学(一般跟叔本华、柏格森一道归于生命哲学)给的教诲实在太过丰富了。
尼采的书“不好读”也就是不好理解,他的这本《扎说》整个是一般瑰丽奇特的寓言,其中的修辞手法又如此多样,旨在对话的思想、思想家几乎可追溯涵盖整个尼采之前的西方思想史和艺术思想史,采用暗指、双关、戏仿、化用、排比等等的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教诲。
尼采深谙古老的写作艺术,在朗佩特看来他在阅读柏拉图时敏锐地体味到柏拉图的写作艺术,尼采本人也在多个文本里面表达了他的这种写作技艺,他的意图读者绝不是现代社会的普通人,甚至也不是为同行人、学者,而是旨在极少数有智慧者,这极少数智慧者且需要非常精心的阅读才能洞悉尼采的教诲。
第二个总体的感受是《扎说》的前两卷相对容易懂一些,第三卷是整部书的关键和高潮,是相当难懂的。在阅读注疏的时候,进入到第三卷,基本上连注疏的解释也无法阅读清楚,难以理解到原因是多方面的。估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一个是尼采教诲本身的高寒品质,他的永恒返复的教诲是第三卷的核心,但是我依然没有充分搞清楚这个东西核心。一个是尼采在表达永恒返复时候用的写作技巧,里面有非常关键的三个歌曲,还有返乡的情节,还有配上了诸多的舞蹈和诗歌,辅助以神话的形象表达,加上尼采故意隐藏的一些东西,让我读起来十分吃力。
第三个总体感受是尼采的这本书阅读,需要同时参考其他好几本书,而且都不是那么容易懂,有一个说法就是《扎说》这本书尼采从来没提供实质性导读的前言,构成其前言的就是尼采写就的那几本书,包括《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尼采反瓦格纳》《论道德的谱系》《瞧,这个人》,同时还有学者指出《悲剧的诞生》跟《扎说》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呼应,朗佩特在阐述尼采教诲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诸如《快乐的科学》还有部分写作手稿,这让理解尼采思想更有阅读压力——且不说后代的学者对尼采研究本身的各种聚讼。
第四个方面说一些从阅读当中得到的一些相对直观、自己记得比较多的部分。
1. 朗佩特此书的标题为《尼采的教诲》,那么他本书当中最能呼应这个标题的文字在哪里,他所理解的尼采的最大、最主要的教诲在哪里?这个问题需要回答。
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几个关键概念,永恒复返、复仇、存在与时间。具体在朗佩特书的256页,他讲到【我们渐渐明白,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整体教诲,这种教诲评判了之前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所有教诲,这些教诲的标志是复仇,或者说,是一种已受毒害的拒绝,拒绝和它们一样的短暂存在着】
接着朗佩特具体归纳了一句(其实还是借用尼采的文本)【“人应该从复仇中得到救赎”(第二卷,毒蛛)是核心的问题】,那么尼采教诲的正面应该如何阐述呢,朗佩特认为尼采的教诲是【摆脱这种复仇的唯一救赎,救赎懂得在多大程度上世界是不可变更的,就是去渴望各种存在者的永恒复返,这些存在者虽不可更改,但它们本身却来自于偶然……永恒复返的教诲就第一次成为面对不可意欲的过去时解决复仇问题的教诲,而在那个过去里,正是复仇问题,而不是任何其他问题,才导致迄今为止诅咒人类的各种疯狂教诲】
2. 尼采对卢梭、康德的批评、攻击实在太过猛烈,因为阅读《扎说》之前是费了很长时间阅读卢梭的《爱弥儿》而且也深受卢梭打动,到了阅读尼采这里,反倒让我非常纠结和矛盾。如何平衡理解卢梭和尼采,这成为一项任务。如果两个哲人在某些核心关键问题上形如水火,却同时都深深地打动了你,这个的确需要琢磨琢磨。
就目前阅读理解而言,尼采和卢梭并非如尼采所表露的那么激烈的完全对立(其实的确有学者专门写过一本书《尼采反卢梭》,足见二人之矛盾)。尼采和卢梭在两个基本问题上我现在理解到是达成一致的,第一个是他们对“整全的人”或“整全的存在者”的强烈欲求,而且他们两人分别在古典和现代立场上力图培育城邦的灵魂立法者,在卢梭那边则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意欲培育的爱弥儿,在尼采那边则是他召唤千万遍的超人,他们都对现代社会人可能或已经出现了人的残缺展现出种种忧虑和鄙视,并各自提供出一套解决药方。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不相同,列奥·施特劳斯在其论文中描述为卢梭在第一波的现代化浪潮上,而尼采则是第三波的现代化浪潮。
第二个是他们对人的自爱心的重视,并都试图以自爱心召唤出人最本真、最真诚的良善或本能激情来让一个人充分的成长、发展。这一点在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上倒是跟更多其他哲人保持了一致,他们则是分别在不同的体系里面以同时代最深刻的言语将其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