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音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上海之行,令许多音乐迷既能一睹风采又能亲聆仙乐而获得了双重满足,也为本届艺术节增色不少。
看过许多马友友的照片,有不少都是他一个人抱着大提琴,笑容在他的脸上非常灿烂,让你觉得他是与音乐相伴最快乐的人。曾听说一个故事是讲他有两把琴,一把是自己的,一把是英国一位大提琴家借他使用的,两把琴都已两百多岁,马友友戏称她们是“太祖母”的辈分,所以到哪都得亲自提着,搭飞机时他也要为琴买一张机票,他说:“我已经这样做1000 次了!”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你以为提琴就是他的整个人生,那么你还是猜错了。尽管他对音乐很痴迷,但,他又是个非常注重生活的人。马友友常说,音乐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天才少年抓住每个15分钟】
马友友认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他的父亲马孝骏博士和母亲卢雅文女士旅居法国20多年,后在马友友7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居到美国。所以在马友友的身上,既有中国人的谦逊,也有法国人的浪漫,又有美国人的奔放。他父亲本身是位弦乐幼教专家,妈妈是歌唱家。姐姐马友乘在他们的教导之下能拉小提琴,也能弹钢琴。所以4岁的小友友觉得姐姐弹得好也拉得好,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和姐姐学一样的乐器。
有一次在巴黎音乐院,马友友发现了体积最大的低音大提琴,便主动向父亲要求学“那个”乐器。可是,实在找不出有合适小孩拉奏的低音大提琴,父亲只好退而求其次让他学了体积稍小的大提琴,未料这个乐器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回忆小时候的学琴经历,马友友说:“父亲教小孩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孩子的专心时间很短。因此,他特别把握小孩子专心的那10分钟到15分钟。”他说,父亲每天只要他练琴15分钟,但必须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的练。这种训练方式让他受用无穷,时至今日,他还是认为:练琴时间在精不在多,逼孩子练琴绝不可能练好,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要练,而且也全神贯注练琴时,才可能有好成绩。
当然,马友友的音乐天分极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拉不好的巴赫曲子,马友友在5岁时就能轻松地拉3首巴赫的组曲。后来到美国,他拜于著名大提琴大师伦纳德·罗斯的门下,此时马友友的技巧已经无懈可击,罗斯听了他的音乐后说:“他已经非常杰出,听他的演奏我都感动得直想落泪。”这就是马友友,在15岁之前就已令前辈的音乐家折服。
【并不希望孩子都成音乐家】
马友友的形象一直是非常的阳光和健康,看不出他今年已是50岁的知命之年。当问起他的家庭婚姻故事,他却不改乐观幽默的本性,装模作样地摸一摸下巴说,“如今老了,胡子都老长了,往事如烟啊。”还是在16岁那年,马友友在一个音乐夏令营中结识了长他两岁的美国女孩吉儿。
经过了7年的爱情长跑,在1978 年他们终于踏上了红地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和吉儿非常的默契,许多事已不必说话,看一眼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了!”他说,吉儿曾在德国念书,也一度在哈佛任教,先后生下了儿子尼可莱斯和女儿爱弥丽之后,便在家相夫教子、不再工作。“想当年,你知道弄两个孩子有多累!我又时常不在家,吉儿要当母亲又要当父亲,真难为她了!”
当问及是否也让孩子继承父业,继续从事音乐的问题时,马友友坦言道,其实在他小的时候,对整天反复地练琴也有厌烦的时候。所以,他开始并没想让孩子也去学音乐,因为他知道孩子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多么向往。“所以,我教他们开车,教他们吃饭。但不教音乐,如果他们愿意就学,不愿意就算。毕竟,音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也许是因为有他的遗传基因,孩子们对音乐还是特别感兴趣,加之他妻子的“鼓动”,马友友才“狠”下心来传授。据马友友透露他的儿子更爱唱歌,而女儿则非常喜欢小提琴。同样,马友友也不鼓励他们去参加什么比赛,“我不要他们成什么音乐家,只要能用音乐的美愉悦身心,能用音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够了。”马友友对生活的态度总是这样随意,因为他觉得人不该活得很累。
【喜欢中国历史喜欢讲汉语】
马友友非常喜欢读人文历史的书籍,他了解许多中国和法国的历史故事,觉得其中蕴藏着无限的乐趣。也许是音乐技巧到了巅峰已难以再突破,所以需要其他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马友友在16岁那年进入哈佛大学念人类学。“其实,我只是怕被音乐学院开除,以后没饭吃,所以念念大学,以后还有机会做别的。”马友友喜欢开玩笑,在哈佛念书时,他接触了许多中国古籍,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他喜欢的。问他最喜欢《红楼梦》里的那个人物?他笑嘻嘻的说“贾宝玉”,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女朋友!”说罢他自己就大笑起来。
可是,马友友也有许多认真的时候。这位生在法国、长在美国的音乐家,虽然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中国人的血液,但他说英语要比汉语流利得多。尽管如此,他每次回国演出,无论是台湾还是上海,回答记者的问题,他都坚持要说汉语。而且他还让所有用英文提问的记者再用汉语“翻译”一遍。这和他小时侯的“家教”有关,他和姐姐小时在家,父亲规定他们在家一定得说汉语,吃饭时要叫得出菜的名字才能动筷子;写信要写中文才回信。因此马友友虽然没有长时间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但国语却说得相当不错,而且他极不愿意在说汉语时夹杂英文。这样的背景使他在国际乐坛中能独享有儒雅、清新的中国气质,加上天分和努力,终于成就了他这样一位少有的、不参加任何世界音乐大赛就扬名世界乐坛的音乐家。
看过许多马友友的照片,有不少都是他一个人抱着大提琴,笑容在他的脸上非常灿烂,让你觉得他是与音乐相伴最快乐的人。曾听说一个故事是讲他有两把琴,一把是自己的,一把是英国一位大提琴家借他使用的,两把琴都已两百多岁,马友友戏称她们是“太祖母”的辈分,所以到哪都得亲自提着,搭飞机时他也要为琴买一张机票,他说:“我已经这样做1000 次了!”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你以为提琴就是他的整个人生,那么你还是猜错了。尽管他对音乐很痴迷,但,他又是个非常注重生活的人。马友友常说,音乐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天才少年抓住每个15分钟】
马友友认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他的父亲马孝骏博士和母亲卢雅文女士旅居法国20多年,后在马友友7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居到美国。所以在马友友的身上,既有中国人的谦逊,也有法国人的浪漫,又有美国人的奔放。他父亲本身是位弦乐幼教专家,妈妈是歌唱家。姐姐马友乘在他们的教导之下能拉小提琴,也能弹钢琴。所以4岁的小友友觉得姐姐弹得好也拉得好,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和姐姐学一样的乐器。
有一次在巴黎音乐院,马友友发现了体积最大的低音大提琴,便主动向父亲要求学“那个”乐器。可是,实在找不出有合适小孩拉奏的低音大提琴,父亲只好退而求其次让他学了体积稍小的大提琴,未料这个乐器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回忆小时候的学琴经历,马友友说:“父亲教小孩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孩子的专心时间很短。因此,他特别把握小孩子专心的那10分钟到15分钟。”他说,父亲每天只要他练琴15分钟,但必须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的练。这种训练方式让他受用无穷,时至今日,他还是认为:练琴时间在精不在多,逼孩子练琴绝不可能练好,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要练,而且也全神贯注练琴时,才可能有好成绩。
当然,马友友的音乐天分极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拉不好的巴赫曲子,马友友在5岁时就能轻松地拉3首巴赫的组曲。后来到美国,他拜于著名大提琴大师伦纳德·罗斯的门下,此时马友友的技巧已经无懈可击,罗斯听了他的音乐后说:“他已经非常杰出,听他的演奏我都感动得直想落泪。”这就是马友友,在15岁之前就已令前辈的音乐家折服。
【并不希望孩子都成音乐家】
马友友的形象一直是非常的阳光和健康,看不出他今年已是50岁的知命之年。当问起他的家庭婚姻故事,他却不改乐观幽默的本性,装模作样地摸一摸下巴说,“如今老了,胡子都老长了,往事如烟啊。”还是在16岁那年,马友友在一个音乐夏令营中结识了长他两岁的美国女孩吉儿。
经过了7年的爱情长跑,在1978 年他们终于踏上了红地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和吉儿非常的默契,许多事已不必说话,看一眼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了!”他说,吉儿曾在德国念书,也一度在哈佛任教,先后生下了儿子尼可莱斯和女儿爱弥丽之后,便在家相夫教子、不再工作。“想当年,你知道弄两个孩子有多累!我又时常不在家,吉儿要当母亲又要当父亲,真难为她了!”
当问及是否也让孩子继承父业,继续从事音乐的问题时,马友友坦言道,其实在他小的时候,对整天反复地练琴也有厌烦的时候。所以,他开始并没想让孩子也去学音乐,因为他知道孩子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多么向往。“所以,我教他们开车,教他们吃饭。但不教音乐,如果他们愿意就学,不愿意就算。毕竟,音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也许是因为有他的遗传基因,孩子们对音乐还是特别感兴趣,加之他妻子的“鼓动”,马友友才“狠”下心来传授。据马友友透露他的儿子更爱唱歌,而女儿则非常喜欢小提琴。同样,马友友也不鼓励他们去参加什么比赛,“我不要他们成什么音乐家,只要能用音乐的美愉悦身心,能用音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够了。”马友友对生活的态度总是这样随意,因为他觉得人不该活得很累。
【喜欢中国历史喜欢讲汉语】
马友友非常喜欢读人文历史的书籍,他了解许多中国和法国的历史故事,觉得其中蕴藏着无限的乐趣。也许是音乐技巧到了巅峰已难以再突破,所以需要其他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马友友在16岁那年进入哈佛大学念人类学。“其实,我只是怕被音乐学院开除,以后没饭吃,所以念念大学,以后还有机会做别的。”马友友喜欢开玩笑,在哈佛念书时,他接触了许多中国古籍,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他喜欢的。问他最喜欢《红楼梦》里的那个人物?他笑嘻嘻的说“贾宝玉”,为什么?“因为有很多女朋友!”说罢他自己就大笑起来。
可是,马友友也有许多认真的时候。这位生在法国、长在美国的音乐家,虽然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中国人的血液,但他说英语要比汉语流利得多。尽管如此,他每次回国演出,无论是台湾还是上海,回答记者的问题,他都坚持要说汉语。而且他还让所有用英文提问的记者再用汉语“翻译”一遍。这和他小时侯的“家教”有关,他和姐姐小时在家,父亲规定他们在家一定得说汉语,吃饭时要叫得出菜的名字才能动筷子;写信要写中文才回信。因此马友友虽然没有长时间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但国语却说得相当不错,而且他极不愿意在说汉语时夹杂英文。这样的背景使他在国际乐坛中能独享有儒雅、清新的中国气质,加上天分和努力,终于成就了他这样一位少有的、不参加任何世界音乐大赛就扬名世界乐坛的音乐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