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你是否还会在这里
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不是一个使人开心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爱情无关,与生命有关。每当想起,我都会隐隐心酸。每当心酸之时,我都会感慨,所谓生离和死别有时真的无法捉摸。
所以,当我向你问起:明年你是否还会在这里,请不要笑我伤别离。因为,连我自己也不会知道,明年我是否还会在这里。
明年,明天,我们是否还会在这个世界上?
1
2012年冬天,我第一次去到临终关怀医院。那时我不知道这个志愿活动具体是干什么的,仅仅是因为有学分可以拿,可以和朋友见个面,就不辞辛苦地坐了二十站地铁去了天通苑。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太阳挺暖的。我和小靖一边走一边聊天,身旁还有情侣手牵手。
在踏入医院之前我想象了所有可能会见到的场景——我想象那里的病人可能面目狰狞,挣扎在床。因为呼吸系统地衰竭而张着嘴呼气,枯槁的手想要抓住最后一点生的希望。这样的想象令人畏缩。
然而那一次我却没来得及看到这样的景象。
还没走到医院时负责志愿活动的小乔就跟我说,那里有一位在十五中上过学的爷爷挺爱聊的。因为我毕业于十五,所以一到医院我就被大家强行塞进了那位校友爷爷的病房。那时那位爷爷精神很好也很健谈,跟我聊起学校以前的事情,话语说得很流畅。他的确如小乔所说很爱聊天很热情,所以病房里不断有其他同学来探望,一时间狭小的空间充斥着交谈声。人越来越多,我就退到了病房里面,而小靖正在和最里面的那位爷爷小声说着话。我回头见到校友爷爷不缺人陪,就也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
和小靖聊天的爷爷不像校友爷爷一样还可以半靠在床上,他已经完全卧床不能起身了。他说话的声音不大,吐字也不太清楚,有时听不清他说什么,我和小靖都会再问他一遍,他也不烦,会再重复一遍,也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靖。
如今想起当时爷爷的神情,我突然发觉他是那么渴望交流。我甚至记起,当小靖还没有找他聊天时,他看着我们一圈学生围着校友爷爷聊天,眼神中闪着的,分明是羡慕。
和他随意交流了一会儿后,我感觉他不像普通病人一样意识模糊,反而说话的逻辑和思路特别清晰。出于好奇我问了他从前的职业,他说他曾经是外科医生。这话一出我和小靖都很吃惊。我因为一直崇敬医生这个职业的缘故,就带着敬佩的表情跟这位医生爷爷说,做医生很难啊,您真厉害。爷爷略显羞涩地笑了笑。随后他跟我们说,那位校友爷爷,其实大脑有些问题,他记不住人。
我吃惊地回头看了看校友爷爷,校友爷爷也看了我一眼。我发现他看我的眼神的确有些呆滞。刚刚给他跳过舞的女同学从其他病房返回来时,校友爷爷看她的眼神也有些陌生。
我在心底不禁暗赞了这位医生爷爷的职业素养,随后却又听到他说:
我家里人还有这里的医生都瞒着我的病,但其实我身体什么状况我最清楚,我知道我可能快不行了,现在就是在这里维持罢了。
2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病房的另一边同学们唱起了歌,而在病房的这一边,我和小靖却只能相顾无言。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去回应爷爷。我记得他说这些的时候特别镇定,语气也从容无比。他微微笑着的表情和沙哑的嗓音让我错觉,仿佛他只是跟我们谈论今天的白菜几块几毛钱。如果此时有人从我们身边经过,他肯定不会想到到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正在平静地叙述着他自己的死亡。
那一瞬间我有些心酸,又有一种特别的无力感。在那之后我曾经无数次回忆当时爷爷的神情,我依旧不知是什么让他可以这么淡定地接受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我也无数次想过,如果我是一个医生,却只能在年老后躺在病床上挨过一天赚一天,还要如他般平和地接受已经失去意义的治疗与维持……
如果真是这样,你还不如杀了我痛快。
这里是医院,按理说医院应该是给予人重生希望的地方,而这些老人从踏入这里的那天起,再走出的可能便十分渺茫。我望向病房的窗外——那里被另一堵墙塞住。透过窗户看不到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只能看到那墙上防盗窗的一角,还有一条深色的装饰线。
离开时我们与爷爷告别。走到门口时,我擅自举起了相机,想给爷爷拍张照片。
我转动镜头,视窗里出现了爷爷微笑着的脸。我想倘若他的手脚还可以动,也许他还会举起手来向镜头打招呼。
我摁下快门,相机里定格了爷爷慈祥,且依旧红润的脸庞。他的头上,被修理得很短的白发星星点点地闪烁。
爷爷跟我们说再见。
那时,我并不明白这句再见的含义。
3
13年秋天,我家电脑卡机,磁盘坏掉了修理无果。借此机会我家换了新的电脑。旧电脑磁盘中大部分资料都有备份,但上高中以来的大部分照片似乎都找不回来了。我仔细回忆,有没有什么珍贵的影像资料丢失,想了半天除了去泰山的部分照片,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我可惜。
但当我想起爷爷的照片,我几乎懊悔到不能自已。
那位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爷爷,他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记,在虚拟的数据中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4
2014年3月8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那天凌晨马航MH370失联。我第二次去临终关怀医院。
我带着私心想再见到爷爷,但当我走过每一间病房,看到了我之前未曾见到过的一张张枯萎又可怖的脸,却始终没有见到爷爷的身影。他原本在的床位上如今躺着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而校友爷爷的病床也易了主。
消毒水的气味和着腐臭向我扑来,背后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扼住了我的喉咙。我开始剧烈地咳嗽。
我想逃走,我一秒也不想再在那里待下去。我不停地告诉自己爷爷已康复出院,我最不想承认另一种最有可能的结局。我记得一年前我问带队的吕老师为什么这个活动要叫临终关怀。我想哪怕叫聊天一对一,夕阳红什么的我都能接受,唯独“临终关怀”四个字我无法承受。那时吕老师没给我答案。
如今,我更加无法接受——那些曾经那么慈祥的笑脸,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而那些人,却已经与我两隔。
今年,爷爷没有在这里。
窗外是没有阳光的阴霾。
回到家,我刷微博看MH370的消息,翻到一张图片——飞机的背景上印着一行字:MH370,全中国都准备接机。那一瞬间,我抱着手机趴在桌子上哭成了狗。
再见,不是再次相见,是再也不见,是永别。
我终于明白了那句“再见”的含义。
5
“分别时一定要拥抱,要特别紧特别紧的那种,因为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永别。”
6
明天你是否还会在这里?
斯人无言。
但,只要我们还能重逢,只要我们还可以相见,这便是上帝给予我的,最珍贵的馈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不是一个使人开心的故事。这个故事与爱情无关,与生命有关。每当想起,我都会隐隐心酸。每当心酸之时,我都会感慨,所谓生离和死别有时真的无法捉摸。
所以,当我向你问起:明年你是否还会在这里,请不要笑我伤别离。因为,连我自己也不会知道,明年我是否还会在这里。
明年,明天,我们是否还会在这个世界上?
1
2012年冬天,我第一次去到临终关怀医院。那时我不知道这个志愿活动具体是干什么的,仅仅是因为有学分可以拿,可以和朋友见个面,就不辞辛苦地坐了二十站地铁去了天通苑。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太阳挺暖的。我和小靖一边走一边聊天,身旁还有情侣手牵手。
在踏入医院之前我想象了所有可能会见到的场景——我想象那里的病人可能面目狰狞,挣扎在床。因为呼吸系统地衰竭而张着嘴呼气,枯槁的手想要抓住最后一点生的希望。这样的想象令人畏缩。
然而那一次我却没来得及看到这样的景象。
还没走到医院时负责志愿活动的小乔就跟我说,那里有一位在十五中上过学的爷爷挺爱聊的。因为我毕业于十五,所以一到医院我就被大家强行塞进了那位校友爷爷的病房。那时那位爷爷精神很好也很健谈,跟我聊起学校以前的事情,话语说得很流畅。他的确如小乔所说很爱聊天很热情,所以病房里不断有其他同学来探望,一时间狭小的空间充斥着交谈声。人越来越多,我就退到了病房里面,而小靖正在和最里面的那位爷爷小声说着话。我回头见到校友爷爷不缺人陪,就也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
和小靖聊天的爷爷不像校友爷爷一样还可以半靠在床上,他已经完全卧床不能起身了。他说话的声音不大,吐字也不太清楚,有时听不清他说什么,我和小靖都会再问他一遍,他也不烦,会再重复一遍,也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靖。
如今想起当时爷爷的神情,我突然发觉他是那么渴望交流。我甚至记起,当小靖还没有找他聊天时,他看着我们一圈学生围着校友爷爷聊天,眼神中闪着的,分明是羡慕。
和他随意交流了一会儿后,我感觉他不像普通病人一样意识模糊,反而说话的逻辑和思路特别清晰。出于好奇我问了他从前的职业,他说他曾经是外科医生。这话一出我和小靖都很吃惊。我因为一直崇敬医生这个职业的缘故,就带着敬佩的表情跟这位医生爷爷说,做医生很难啊,您真厉害。爷爷略显羞涩地笑了笑。随后他跟我们说,那位校友爷爷,其实大脑有些问题,他记不住人。
我吃惊地回头看了看校友爷爷,校友爷爷也看了我一眼。我发现他看我的眼神的确有些呆滞。刚刚给他跳过舞的女同学从其他病房返回来时,校友爷爷看她的眼神也有些陌生。
我在心底不禁暗赞了这位医生爷爷的职业素养,随后却又听到他说:
我家里人还有这里的医生都瞒着我的病,但其实我身体什么状况我最清楚,我知道我可能快不行了,现在就是在这里维持罢了。
2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病房的另一边同学们唱起了歌,而在病房的这一边,我和小靖却只能相顾无言。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去回应爷爷。我记得他说这些的时候特别镇定,语气也从容无比。他微微笑着的表情和沙哑的嗓音让我错觉,仿佛他只是跟我们谈论今天的白菜几块几毛钱。如果此时有人从我们身边经过,他肯定不会想到到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正在平静地叙述着他自己的死亡。
那一瞬间我有些心酸,又有一种特别的无力感。在那之后我曾经无数次回忆当时爷爷的神情,我依旧不知是什么让他可以这么淡定地接受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我也无数次想过,如果我是一个医生,却只能在年老后躺在病床上挨过一天赚一天,还要如他般平和地接受已经失去意义的治疗与维持……
如果真是这样,你还不如杀了我痛快。
这里是医院,按理说医院应该是给予人重生希望的地方,而这些老人从踏入这里的那天起,再走出的可能便十分渺茫。我望向病房的窗外——那里被另一堵墙塞住。透过窗户看不到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只能看到那墙上防盗窗的一角,还有一条深色的装饰线。
离开时我们与爷爷告别。走到门口时,我擅自举起了相机,想给爷爷拍张照片。
我转动镜头,视窗里出现了爷爷微笑着的脸。我想倘若他的手脚还可以动,也许他还会举起手来向镜头打招呼。
我摁下快门,相机里定格了爷爷慈祥,且依旧红润的脸庞。他的头上,被修理得很短的白发星星点点地闪烁。
爷爷跟我们说再见。
那时,我并不明白这句再见的含义。
3
13年秋天,我家电脑卡机,磁盘坏掉了修理无果。借此机会我家换了新的电脑。旧电脑磁盘中大部分资料都有备份,但上高中以来的大部分照片似乎都找不回来了。我仔细回忆,有没有什么珍贵的影像资料丢失,想了半天除了去泰山的部分照片,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我可惜。
但当我想起爷爷的照片,我几乎懊悔到不能自已。
那位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爷爷,他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记,在虚拟的数据中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4
2014年3月8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那天凌晨马航MH370失联。我第二次去临终关怀医院。
我带着私心想再见到爷爷,但当我走过每一间病房,看到了我之前未曾见到过的一张张枯萎又可怖的脸,却始终没有见到爷爷的身影。他原本在的床位上如今躺着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而校友爷爷的病床也易了主。
消毒水的气味和着腐臭向我扑来,背后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扼住了我的喉咙。我开始剧烈地咳嗽。
我想逃走,我一秒也不想再在那里待下去。我不停地告诉自己爷爷已康复出院,我最不想承认另一种最有可能的结局。我记得一年前我问带队的吕老师为什么这个活动要叫临终关怀。我想哪怕叫聊天一对一,夕阳红什么的我都能接受,唯独“临终关怀”四个字我无法承受。那时吕老师没给我答案。
如今,我更加无法接受——那些曾经那么慈祥的笑脸,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而那些人,却已经与我两隔。
今年,爷爷没有在这里。
窗外是没有阳光的阴霾。
回到家,我刷微博看MH370的消息,翻到一张图片——飞机的背景上印着一行字:MH370,全中国都准备接机。那一瞬间,我抱着手机趴在桌子上哭成了狗。
再见,不是再次相见,是再也不见,是永别。
我终于明白了那句“再见”的含义。
5
“分别时一定要拥抱,要特别紧特别紧的那种,因为你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永别。”
6
明天你是否还会在这里?
斯人无言。
但,只要我们还能重逢,只要我们还可以相见,这便是上帝给予我的,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