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那些故事(三)
故事三
第二次走进苏州西园寺那个侧门的时候,我已经下定决心,在寺院客房硬梆梆的木板床上,躺一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外,我啥也不干,就在木板床上直挺挺地躺着。那时我走路也直挺挺地,一步一顿,怪异且不自然。我呲牙咧嘴,嘴里嘶嘶有声。左手抚腰,右手拎了一大袋东西。零食、速溶咖啡、水果和一台便携式DVD及几张光碟。一个小塑料袋里,装了苏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给我开的腰肌劳损药品,剂量一星期。
正是江南的九月,下午阳光和煦,微风夹杂着焚香的气息,轻拂面庞,将我的长发吹起。我的右首,是一溜高高的黄墙,寺院特色、明霭朴拙的黄。墙影下,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有些地方长出了青苔。西园寺始建于元朝,后来是律宗的道场,讲究对佛法的修习传播,不大发展旅游事业,游客较少。我顺着墙根阴影,向寺院的弘法部走去。即使平常腿脚利落,走这么大的寺院也觉疲累,我此刻疼得钻心,沿着长长的小径走啊走,感觉永远走不到尽头……
第一次走进西园寺侧门的时候,是在那天的上午。弘法部的居士寂照,来门口接我进去。他拖着我的行李箱,领我到了一处小巧精致的庭院。凭着记忆,我找到那个庭院。在寂照的办公室门口,停下脚步,我无力地靠向门框。紧挨门框的桌上放着干净的托盘,盘里摆放整齐的白瓷杯,杯旁一张硬纸牌,上面写着“已消毒”。我舔舔嘴唇,动动左手,但马上又抚回腰上。好疼啊!先不喝水吧。
寂照在桌后忙碌,看到我,他示意,“进来,进来,坐。”
我在他桌前的椅子上坐下。告诉他,医生说我腰肌劳损,需要卧床静养一周,躺够时间,病就好了。必须躺着,不能坐一会,站一会。
“嗯……那,你准备怎么办?”寂照问我。
我举起手中的塑料袋向他晃晃,塑料袋发出“哗-哗”的声响。“已经准备好了,”我说,“躺着。”
“嗯……那,躺在哪里?”他又问。
“庙里。”我干净利落地回答,“就住客房”。接着,放低声音,“方便吗?”
“嗯……也……,也没什么不方便。”
“谢谢!”我心想,“这人说话怎么这么吞吞吐吐?”
寂照的身材瘦削,穿一件白色中式麻布衬衣,那种旅游景点帮人照相、做向导的人喜欢穿的衣服。他的下巴尖尖,额头很宽。看来不注重外形。眼神和气,眼角有分泌物。寸头,头发支棱着冲向天际,使他脖子以上的部位,呈现出标准的倒三角形。
他迟疑一下,仿佛最终下定决心,对我说,“你需要赶紧躺下。我现在带你去客房吧。”
我感激地扶桌立起,脑袋上仰,身体后靠,挺腰提气,小心翼翼地迈动脚步,跟在他的身后,跨出办公室。
我们走过素斋馆门口,穿过大雄宝殿方形的广场,在广场一侧的厢房前停步。寂照扭头扫我一眼,眼光中有权衡的意味。但这权衡一闪即逝。他嘱咐我:“在这里等一下”。便弓起身子,双手合十,跨过大屋的台阶,频频哈腰,嘴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冲一个走出来穿着灰色衣裤的小沙弥问道:“法师在里面吗?”看样子是找主管客房的大和尚说话。
在他走进里屋的时候,我借机打量这处古朴的建筑。房屋的匾牌上写了“以戒为师”四个大字,落款几个小字,看清楚后我吃了一惊,书写者的名字——“演音”,是弘一法师!顷刻,我的脑海闪过律宗大师,持戒精严的弘一法师的影像。据说,西园寺有好多他的墨宝。毕竟,这里曾是律宗的道场。
我背上一紧,心乱如麻。暗自忖度:“一个年轻女人,躺在这里七天。要不,我不住了?过去住在这里的和尚,可不属于亲善派,笑嘻嘻的大肚子弥勒佛类型,而是佛教中最讲究戒律,偏好苦行的‘律’师们。”
这时,寂照从里间探头,对我招手。
我只能走进里间。
在房屋中央,站立一个僧人,看我进来,他问:“是她?”
“是她。她病了。”寂照赶忙答话,“请您给她安排一下住宿吧。”僧人于是朝刚才的小沙弥微微颔首。小沙弥示意,“跟我来。”寂照向那僧人答谢。然后,怕滑轮刮地发出声响,双臂使力,提起我的行李箱,跟从小沙弥,恭敬地向里走去。我虽然腰间钝钝地痛,但也以手支腰,对那僧人浅浅地一鞠躬。
里面有座清雅的小院,是典型的姑苏风格。中庭矗立假山怪石,周围绿树环绕。脚下卵石铺地,皂瓦白墙,朱门微闭。来寺院挂单的人,大都住宿于此。
“有两个房间,”小沙弥说,“一间有卫生间,可以洗澡,但已经住了两个人,你要跟她们合住。另一间没有卫生间,有两张床,可以安排给你一个人住。住哪间?”
“我自己住。” 我回答。
※
二〇〇九年的九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那年的上半年,我写完了自己的第一部心理治疗小说《草人》。小说八月份出版。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手捧着散发油墨气息的小说时,深吸的那口气,和满心的幸福感。我跟好友端端说了句话:“我和我的上半生和解了。”端端哈哈大笑:“上半生还是上半身?”
没料到一语成谶。小说出版后,我的腰际开始隐隐作痛。并非巨痛透骨,但是旷日持久,痛得不屈不挠。无论我如何推拿运动,也不见好转,行住坐卧,都不得劲儿。我以为是写小数用力过猛导致,于是筹划出门走走,去散散心。
到西园是因为那次在郑州与徐钧的对话。既然出门,我想,不如去苏州找那位能带领四念处禅修的法师吧。于是拨通了西园寺弘法部的电话。(那位法师名叫宗净。是第一位将佛教上座部马哈希禅法带入国内并教导修习的禅师。此次去西园寺我与宗净师缘悭一面。之后再访,终于有缘跟随禅修,并结为知交。)联系上寂照,简短地沟通后,我放下电话,订张去上海的机票,收拾行李,开启本次行程。出门在外,飞机上一番颠簸,上海到苏州的火车上又一番颠簸,等到西园,忽然腰痛得不可收拾了。
寂照把我接进寺院,看我疼得厉害,建议赶紧去医院看看。这样,把行李留在他办公室,我自己打车到苏州市人民医院。听完医生的嘱咐,拿着开出的药物,我回到西园寺的侧门。在门口,看到有家音像店,跨步进入,请老板娘替我拿几张光碟。小店生意冷清。老板娘拿碟的工夫,我斜躺在店里的躺椅上,给好友宝铃打电话。
“怎么办呀?医生让躺一个星期。我是去庙里住呢,还是在门口的酒店开个房间?”我犹豫不决,“或者,打电话给南京的同学,让她开车接我去南京躺下?”
“你能回深圳吗?”宝铃问。
“不能,动不了了。现在必须躺倒。”
我俩一阵沉默。我几乎决定要去宾馆开房间了。
“你住庙里吧。”宝铃说。
“庙里?多不方便?在和尚堆里躺七天,……不雅观吧。”
“你住在宾馆,吃饭怎么办?找服务员帮忙?躺在社会上的宾馆,七天不动弹,很不安全哦。在庙里就算不雅观,但准时有饭吃,而且安全。出家人心肠好,你因为有病才躺的,谁会怪你?”她讲得头头是道。
“可是,穿着睡衣在庙里晃来晃去,让人看了难受。”我脸皮薄,不好意思。
“难受也是和尚们难受,只要你好受就行。”宝铃嗤嗤地笑,估计大眼睛眯缝成一条缝。“这时候你就自私点吧。咱不总说要爱自己吗?到了爱自己的时候,别在乎你那光辉形象,养病要紧嘛。”
“馊主意。”我说。同时开始在音像店四下打量,筹划着采购居住庙里的日常用品。我托老板娘帮忙买齐,离开小店,再去弘法部,找寂照安排其余。
※
寂照打了两瓶开水进来,放在桌上。出门一会儿,又拿来两个瓷碗、一双筷子。放下碗筷,他转身告辞:“你休息吧,我有空来看你。”说毕,轻轻带上客房的房门。
我长吁口气,缓缓地躺倒在床上。甭管怎么说,折腾一天,总算安顿了下来。在被窝里换好睡衣,闭上眼睛,我准备睡上一觉。可是,哎呀呀,这床好硬,硌得我睡不着。
其实在寺院中,西园寺的住宿条件已经属于优等。不过对于我这种睡惯了席梦思,喜欢世俗享受的人来说,还是艰苦了点。我睡的床比大学时还简陋。木架子上搁块木板,木板上一层薄褥,纯粹的棉絮不套床罩。再上面是张草席,席上低低的枕头和叠起的棉被。
床头柜挨着刷了白灰的墙壁,床尾大点的木柜上,有个正方形的电风扇。窗户漆成红色,窗帘明黄,窗外加了护栏。房里只有两张床,没有洗手间,要洗漱、方便,都得去外面的公共厕所。好在公厕座落在院落深处,游人不多。僧人另有住宿的地方,几乎不上寺院公厕。我原先害怕上厕所时遇到他们,后来才发现,他们比我更怕这种相遇。哈哈!
我的腰放松下来,痛得更凶。身体不能动弹,脑袋扭来扭去,眼睛时开时闭。慢慢地,黑夜来临。我拉开电灯,关上窗户,合拢窗帘。继续回到床上,干躺着。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更没有WIFI,手机上网还不时兴。据说隔壁有人,但听不到人声。在一片寂静中,惟一能听到的,就是寺院屋角悬挂的铃铛被风吹动,发出“叮铃,叮铃铃”的铃声,时断时续。呆了两三个小时后,我听到竹板撞击的声音,由远而近,响亮深长。节奏规律的“梆梆”声,听起来像传说中的打更。我看看时间,夜晚十点。西园寺还保持着打牙板起床睡觉的习惯。一通牙板,类似于大学宿舍熄灯前的一通电铃。通知各位,今天的活动结束,该上床睡觉了。我遵从寺规,又挣扎着爬起来,拉灭电灯。可是,躺回床上,还是睡不着。褥子太薄了!硌得我腰、背、肩膀都疼。闭上眼睛,迷糊一阵,清醒片刻,又昏沉过去,如此这般,我捱过了在西园寺住宿的第一夜。
耳畔传来打牙板的声音,我以为身在梦中。可是,牙板声响过后,屋外不再寂静,有人起床、洗漱了。我打开手机,时间是早晨四点多。过了二十分钟,悠扬洪亮的诵佛声响彻庙宇,“南无……”抑扬顿挫地念诵佛号,“阿弥陀佛……”雄浑的唱念声回荡在我的耳际,非常震撼。
寺院的早课开始了。早课在大雄宝殿进行,一个多小时,规矩是寺里的僧俗信众都尽量到场。一位僧人起头开嗓,群僧跟着大合唱。起初念诵佛号,后来念经。我听懂的只有《心经》,其余的只闻其声,不解其意。僧人替世人悔忏,念经的声音时强时弱。不急不徐,高歌浅吟,总也诉不尽人世的忧悲恼苦。
六点多,早课结束。僧人排队去斋堂吃饭。我们这些借住在寺院的人,另有小食堂提供餐饮。
我拿了寂照留下的碗筷去食堂吃饭。伙食相当好。江南素食,连小菜稀饭都香软精致。吃饭需要静默,不得发出声响,不能交头接耳。餐厅的墙上挂了幅字:“莫论人非,静思己过。”我静静地吃饭,边琢磨这句话。
回到房间躺回床上,腰比昨天还疼。床板太硬,被褥太薄,在床上怎么都不舒服,疼!我躺不下去了。后悔平日生活过于舒适,心中叫苦连连。我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床上。“如果,可以把那床褥子铺到我的床上?”念头一经产生便扎了根。为这件事情,我的思想斗争了将近一个小时。要么自责:“不地道。拿走那床褥子,别人怎么睡?”要么自我辩护:“反正我一个人住这间房,就等于两张床都归我?用就用呗。”
最后,我爬起身,把自己盖的被子,垫到睡的草席下面。反身,抓过对面床上的被子,抱在怀里倒回床上。新被子盖在身上,问题解决。“要是有人来住,麻烦您另找一床被子盖?”我侧身不看对面的床,不一会儿,美美地睡过去了。
中午,寂照来敲门,他带来些水果,还有讲述佛法的书和光碟。主要是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济群法师的作品。他又拿来《正见》的作者——宗萨仁波切在北大讲座的光碟,让我无聊时慢慢看。这一天,我看了很多遍济群法师讲《心经》和宗萨仁波切讲《正见》的光碟,用一种卧姿,聆听大法师关于生命的教诲。
到了第三天,我的身体明显好转。但是,心情却极沮丧。原来,到西园寺三天,我还没有洗澡。我躺在床上,一点一滴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逐渐发臭,越来越臭!这些年早已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须,可在这里……身体汗味浊重,头发油腻腻的。洗发水的清新不再飘香。我被臭气熏得,把头一会儿钻进被窝里,一会儿露出被子外,一个人自己折磨自己,却无处可逃。
烦恼了一整天,晚上,我忽地明白了。闹腾是无用的。人,就是一动物,本来就不香,是臭的。每天洗澡用止汗露抹润肤霜,就忘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只许香,不许臭?怎么着那都是自己的身体,“观身不净”,这就是无常!臭烘烘的那个,是本我。让她出来吧,我接纳。于是,我轻柔地调匀呼吸,与自己的气息和谐共处,缓缓地进入宁静状态。
第四天早晨一觉醒来,我的腰几乎不痛了,感觉好爽。我迅速起床,吃饭,翻出干净衣服去隔壁洗澡,泡两包速溶咖啡在随身携带的水杯中,我挎上小包,翩然出门。去苏州城逛逛!
到哪去呢?观前街,去过;狮子林,去过;留园,去过;寒山寺,去过……对了,苏州博物馆。早听说这是贝聿铭先生晚年的力作,一直心向往之。我坐在出租车上,“啦啦啦,”心里哼着小时候妈妈教的歌曲,驰向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太美了!我腰不痛,腿利索,身轻盈,心情愉悦,在里面流连忘返。一晃两个多小时过去。后来,寂照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他说午餐时看我没去食堂,到房间找我,又敲不开门。
“嗨,我在博物馆。好美呀!”
“你身体好了吗?”他诧异地询问。
“好了,不疼了。”我喊道。
“真的吗?”他不太相信,“看来你挺高兴?中饭怎么吃?”
“在外边吃,你别管我了。”我扬扬手臂,挂断电话。
被寂照一提醒,还真有点饿了。我于是在博物馆的餐饮部买好饭菜,坐在古树之侧,兴高采烈地吃午餐。
记得当时正啃一块排骨,微微动了动腰身,唉呦!钻心疼!好时光到此完结。我的腰疼不可遏制地复发,其痛感不亚于刚到苏州时。
老老实实地回寺躺下,我打电话找寂照。他很快赶来。看到我有气无力的样子,他焦急地说:“怎么办?你可怎么办呀?”说时双手乱舞。他的眼中,有一种真心关切的神情。瞬间,令我感动至深。“这个人,跟我非亲非故。打个电话的交情。可他为我的身体情况,竟如此着急!我在这里既非能帮人发点稿件的报社主编,也不是社交场合引人注目的‘美女作家’。我,只是一个病人。他帮我,只是因为我病了。” 那一刻,我的眼泪流出眼眶。
第五、第六两天,我都乖乖地躺在床上,听碟,看书,安静度日。如果累了,我就闭目等待。每天傍晚,寂照一定会来看我,陪我聊天,讲佛法。他尤其爱讲唯识。不是宣传说教,而是跟我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讲法时,他一反平日唯唯诺诺的样子,变得侃侃而谈,甚至喜好争辩。有时我故意逗他,唱反调,他还老老实实地跟我辩解。最后被我激得脸红脖子粗,又抓头发又拍大腿,嘴角泛出白沫,只会说:“不是这样,不能这么理解。”这时,我多半笑着转换话题,跟他谈谈诗歌。
那阵子我在读松尾芭蕉,还背了不少芭蕉的俳句与他一起欣赏。
记得有句:
“无香杂草间,好奇蝴蝶不离去。”是芭蕉对庄子的理解。
他背诵几遍,出门走了,过几分钟发来短信,说跑去跟一位法师分享,结果忘了句子,问我能否发给他。
第六天晚上,我的房间入住一位新的女客。这位女客进房后一收拾,就说要睡觉,明早参加早课。她见我老躺着,问我怎么了。我说明情况,她不以为然,“有病?谁没病呦?来寺庙住,就是除病的。早课都不去,还有啥诚心?”她不屑地说。后来参加完早课,回来搬出行李,去隔壁房间住了。
第七天的上午,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细细思量她的那番话。想了一会儿,我试着坐起来。感觉还行。落地扭扭,问题也不大。我走出房门,看着院里的一株桂花树,寻思,“我是否该走了。”医生嘱咐的七天时间已到,身体明显大为好转,最艰难的时光已经度过。佛门清净地,岂容我总这么躺着?
这晚,我问寂照,可有临别赠言送我?他“嗯,呐……”了半晌,狠狠喝上几大口水,开腔说道:“我要送你两点。第一,是空杯。”说着,他举起手中的水杯,向我示意,“你读了很多书,很有思想,但是,你装得太满了。这两天跟你沟通,我觉得就是这样。佛法再好,也装不进你的心里去,因为你太自满了,腾不出空间去接收。”
我伸过水壶,为他倒满清水。他点头致谢。仿佛怕忘了心里话,赶紧说,“还有一点,是慈悲。”
“慈悲?”我神情疑惑。“第一点我承认,可这一点?”
“对。慈悲。可能是我见识少吧。在我所见的女众中,你是非常特别的。或者说,我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思维,这样清晰,还有各方面的,女的。我想,如果你能再多些慈悲,你是可以有佛菩萨的功德的!”他的语气相当郑重。
我盯视寂照,心里反复掂量,对于一个虔诚信佛的人来说,“佛菩萨”的份量有多重,他对我的期许有多深。
第八天,我起个大早,站在大雄宝殿外,双手合十,旁听早课。
至此,虽然还不能做到进殿跟随僧众诵佛,还不能确立坚定的信仰,但是,那宽广慈悲的佛法,已经浸入到我的血脉。我向着殿内微笑的释迦摩尼佛像,深深地,深深地,弯腰,鞠躬……
第二次走进苏州西园寺那个侧门的时候,我已经下定决心,在寺院客房硬梆梆的木板床上,躺一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外,我啥也不干,就在木板床上直挺挺地躺着。那时我走路也直挺挺地,一步一顿,怪异且不自然。我呲牙咧嘴,嘴里嘶嘶有声。左手抚腰,右手拎了一大袋东西。零食、速溶咖啡、水果和一台便携式DVD及几张光碟。一个小塑料袋里,装了苏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给我开的腰肌劳损药品,剂量一星期。
正是江南的九月,下午阳光和煦,微风夹杂着焚香的气息,轻拂面庞,将我的长发吹起。我的右首,是一溜高高的黄墙,寺院特色、明霭朴拙的黄。墙影下,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有些地方长出了青苔。西园寺始建于元朝,后来是律宗的道场,讲究对佛法的修习传播,不大发展旅游事业,游客较少。我顺着墙根阴影,向寺院的弘法部走去。即使平常腿脚利落,走这么大的寺院也觉疲累,我此刻疼得钻心,沿着长长的小径走啊走,感觉永远走不到尽头……
第一次走进西园寺侧门的时候,是在那天的上午。弘法部的居士寂照,来门口接我进去。他拖着我的行李箱,领我到了一处小巧精致的庭院。凭着记忆,我找到那个庭院。在寂照的办公室门口,停下脚步,我无力地靠向门框。紧挨门框的桌上放着干净的托盘,盘里摆放整齐的白瓷杯,杯旁一张硬纸牌,上面写着“已消毒”。我舔舔嘴唇,动动左手,但马上又抚回腰上。好疼啊!先不喝水吧。
寂照在桌后忙碌,看到我,他示意,“进来,进来,坐。”
我在他桌前的椅子上坐下。告诉他,医生说我腰肌劳损,需要卧床静养一周,躺够时间,病就好了。必须躺着,不能坐一会,站一会。
“嗯……那,你准备怎么办?”寂照问我。
我举起手中的塑料袋向他晃晃,塑料袋发出“哗-哗”的声响。“已经准备好了,”我说,“躺着。”
“嗯……那,躺在哪里?”他又问。
“庙里。”我干净利落地回答,“就住客房”。接着,放低声音,“方便吗?”
“嗯……也……,也没什么不方便。”
“谢谢!”我心想,“这人说话怎么这么吞吞吐吐?”
寂照的身材瘦削,穿一件白色中式麻布衬衣,那种旅游景点帮人照相、做向导的人喜欢穿的衣服。他的下巴尖尖,额头很宽。看来不注重外形。眼神和气,眼角有分泌物。寸头,头发支棱着冲向天际,使他脖子以上的部位,呈现出标准的倒三角形。
他迟疑一下,仿佛最终下定决心,对我说,“你需要赶紧躺下。我现在带你去客房吧。”
我感激地扶桌立起,脑袋上仰,身体后靠,挺腰提气,小心翼翼地迈动脚步,跟在他的身后,跨出办公室。
我们走过素斋馆门口,穿过大雄宝殿方形的广场,在广场一侧的厢房前停步。寂照扭头扫我一眼,眼光中有权衡的意味。但这权衡一闪即逝。他嘱咐我:“在这里等一下”。便弓起身子,双手合十,跨过大屋的台阶,频频哈腰,嘴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冲一个走出来穿着灰色衣裤的小沙弥问道:“法师在里面吗?”看样子是找主管客房的大和尚说话。
在他走进里屋的时候,我借机打量这处古朴的建筑。房屋的匾牌上写了“以戒为师”四个大字,落款几个小字,看清楚后我吃了一惊,书写者的名字——“演音”,是弘一法师!顷刻,我的脑海闪过律宗大师,持戒精严的弘一法师的影像。据说,西园寺有好多他的墨宝。毕竟,这里曾是律宗的道场。
我背上一紧,心乱如麻。暗自忖度:“一个年轻女人,躺在这里七天。要不,我不住了?过去住在这里的和尚,可不属于亲善派,笑嘻嘻的大肚子弥勒佛类型,而是佛教中最讲究戒律,偏好苦行的‘律’师们。”
这时,寂照从里间探头,对我招手。
我只能走进里间。
在房屋中央,站立一个僧人,看我进来,他问:“是她?”
“是她。她病了。”寂照赶忙答话,“请您给她安排一下住宿吧。”僧人于是朝刚才的小沙弥微微颔首。小沙弥示意,“跟我来。”寂照向那僧人答谢。然后,怕滑轮刮地发出声响,双臂使力,提起我的行李箱,跟从小沙弥,恭敬地向里走去。我虽然腰间钝钝地痛,但也以手支腰,对那僧人浅浅地一鞠躬。
里面有座清雅的小院,是典型的姑苏风格。中庭矗立假山怪石,周围绿树环绕。脚下卵石铺地,皂瓦白墙,朱门微闭。来寺院挂单的人,大都住宿于此。
“有两个房间,”小沙弥说,“一间有卫生间,可以洗澡,但已经住了两个人,你要跟她们合住。另一间没有卫生间,有两张床,可以安排给你一个人住。住哪间?”
“我自己住。” 我回答。
※
二〇〇九年的九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那年的上半年,我写完了自己的第一部心理治疗小说《草人》。小说八月份出版。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手捧着散发油墨气息的小说时,深吸的那口气,和满心的幸福感。我跟好友端端说了句话:“我和我的上半生和解了。”端端哈哈大笑:“上半生还是上半身?”
没料到一语成谶。小说出版后,我的腰际开始隐隐作痛。并非巨痛透骨,但是旷日持久,痛得不屈不挠。无论我如何推拿运动,也不见好转,行住坐卧,都不得劲儿。我以为是写小数用力过猛导致,于是筹划出门走走,去散散心。
到西园是因为那次在郑州与徐钧的对话。既然出门,我想,不如去苏州找那位能带领四念处禅修的法师吧。于是拨通了西园寺弘法部的电话。(那位法师名叫宗净。是第一位将佛教上座部马哈希禅法带入国内并教导修习的禅师。此次去西园寺我与宗净师缘悭一面。之后再访,终于有缘跟随禅修,并结为知交。)联系上寂照,简短地沟通后,我放下电话,订张去上海的机票,收拾行李,开启本次行程。出门在外,飞机上一番颠簸,上海到苏州的火车上又一番颠簸,等到西园,忽然腰痛得不可收拾了。
寂照把我接进寺院,看我疼得厉害,建议赶紧去医院看看。这样,把行李留在他办公室,我自己打车到苏州市人民医院。听完医生的嘱咐,拿着开出的药物,我回到西园寺的侧门。在门口,看到有家音像店,跨步进入,请老板娘替我拿几张光碟。小店生意冷清。老板娘拿碟的工夫,我斜躺在店里的躺椅上,给好友宝铃打电话。
“怎么办呀?医生让躺一个星期。我是去庙里住呢,还是在门口的酒店开个房间?”我犹豫不决,“或者,打电话给南京的同学,让她开车接我去南京躺下?”
“你能回深圳吗?”宝铃问。
“不能,动不了了。现在必须躺倒。”
我俩一阵沉默。我几乎决定要去宾馆开房间了。
“你住庙里吧。”宝铃说。
“庙里?多不方便?在和尚堆里躺七天,……不雅观吧。”
“你住在宾馆,吃饭怎么办?找服务员帮忙?躺在社会上的宾馆,七天不动弹,很不安全哦。在庙里就算不雅观,但准时有饭吃,而且安全。出家人心肠好,你因为有病才躺的,谁会怪你?”她讲得头头是道。
“可是,穿着睡衣在庙里晃来晃去,让人看了难受。”我脸皮薄,不好意思。
“难受也是和尚们难受,只要你好受就行。”宝铃嗤嗤地笑,估计大眼睛眯缝成一条缝。“这时候你就自私点吧。咱不总说要爱自己吗?到了爱自己的时候,别在乎你那光辉形象,养病要紧嘛。”
“馊主意。”我说。同时开始在音像店四下打量,筹划着采购居住庙里的日常用品。我托老板娘帮忙买齐,离开小店,再去弘法部,找寂照安排其余。
※
寂照打了两瓶开水进来,放在桌上。出门一会儿,又拿来两个瓷碗、一双筷子。放下碗筷,他转身告辞:“你休息吧,我有空来看你。”说毕,轻轻带上客房的房门。
我长吁口气,缓缓地躺倒在床上。甭管怎么说,折腾一天,总算安顿了下来。在被窝里换好睡衣,闭上眼睛,我准备睡上一觉。可是,哎呀呀,这床好硬,硌得我睡不着。
其实在寺院中,西园寺的住宿条件已经属于优等。不过对于我这种睡惯了席梦思,喜欢世俗享受的人来说,还是艰苦了点。我睡的床比大学时还简陋。木架子上搁块木板,木板上一层薄褥,纯粹的棉絮不套床罩。再上面是张草席,席上低低的枕头和叠起的棉被。
床头柜挨着刷了白灰的墙壁,床尾大点的木柜上,有个正方形的电风扇。窗户漆成红色,窗帘明黄,窗外加了护栏。房里只有两张床,没有洗手间,要洗漱、方便,都得去外面的公共厕所。好在公厕座落在院落深处,游人不多。僧人另有住宿的地方,几乎不上寺院公厕。我原先害怕上厕所时遇到他们,后来才发现,他们比我更怕这种相遇。哈哈!
我的腰放松下来,痛得更凶。身体不能动弹,脑袋扭来扭去,眼睛时开时闭。慢慢地,黑夜来临。我拉开电灯,关上窗户,合拢窗帘。继续回到床上,干躺着。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更没有WIFI,手机上网还不时兴。据说隔壁有人,但听不到人声。在一片寂静中,惟一能听到的,就是寺院屋角悬挂的铃铛被风吹动,发出“叮铃,叮铃铃”的铃声,时断时续。呆了两三个小时后,我听到竹板撞击的声音,由远而近,响亮深长。节奏规律的“梆梆”声,听起来像传说中的打更。我看看时间,夜晚十点。西园寺还保持着打牙板起床睡觉的习惯。一通牙板,类似于大学宿舍熄灯前的一通电铃。通知各位,今天的活动结束,该上床睡觉了。我遵从寺规,又挣扎着爬起来,拉灭电灯。可是,躺回床上,还是睡不着。褥子太薄了!硌得我腰、背、肩膀都疼。闭上眼睛,迷糊一阵,清醒片刻,又昏沉过去,如此这般,我捱过了在西园寺住宿的第一夜。
耳畔传来打牙板的声音,我以为身在梦中。可是,牙板声响过后,屋外不再寂静,有人起床、洗漱了。我打开手机,时间是早晨四点多。过了二十分钟,悠扬洪亮的诵佛声响彻庙宇,“南无……”抑扬顿挫地念诵佛号,“阿弥陀佛……”雄浑的唱念声回荡在我的耳际,非常震撼。
寺院的早课开始了。早课在大雄宝殿进行,一个多小时,规矩是寺里的僧俗信众都尽量到场。一位僧人起头开嗓,群僧跟着大合唱。起初念诵佛号,后来念经。我听懂的只有《心经》,其余的只闻其声,不解其意。僧人替世人悔忏,念经的声音时强时弱。不急不徐,高歌浅吟,总也诉不尽人世的忧悲恼苦。
六点多,早课结束。僧人排队去斋堂吃饭。我们这些借住在寺院的人,另有小食堂提供餐饮。
我拿了寂照留下的碗筷去食堂吃饭。伙食相当好。江南素食,连小菜稀饭都香软精致。吃饭需要静默,不得发出声响,不能交头接耳。餐厅的墙上挂了幅字:“莫论人非,静思己过。”我静静地吃饭,边琢磨这句话。
回到房间躺回床上,腰比昨天还疼。床板太硬,被褥太薄,在床上怎么都不舒服,疼!我躺不下去了。后悔平日生活过于舒适,心中叫苦连连。我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床上。“如果,可以把那床褥子铺到我的床上?”念头一经产生便扎了根。为这件事情,我的思想斗争了将近一个小时。要么自责:“不地道。拿走那床褥子,别人怎么睡?”要么自我辩护:“反正我一个人住这间房,就等于两张床都归我?用就用呗。”
最后,我爬起身,把自己盖的被子,垫到睡的草席下面。反身,抓过对面床上的被子,抱在怀里倒回床上。新被子盖在身上,问题解决。“要是有人来住,麻烦您另找一床被子盖?”我侧身不看对面的床,不一会儿,美美地睡过去了。
中午,寂照来敲门,他带来些水果,还有讲述佛法的书和光碟。主要是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济群法师的作品。他又拿来《正见》的作者——宗萨仁波切在北大讲座的光碟,让我无聊时慢慢看。这一天,我看了很多遍济群法师讲《心经》和宗萨仁波切讲《正见》的光碟,用一种卧姿,聆听大法师关于生命的教诲。
到了第三天,我的身体明显好转。但是,心情却极沮丧。原来,到西园寺三天,我还没有洗澡。我躺在床上,一点一滴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逐渐发臭,越来越臭!这些年早已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须,可在这里……身体汗味浊重,头发油腻腻的。洗发水的清新不再飘香。我被臭气熏得,把头一会儿钻进被窝里,一会儿露出被子外,一个人自己折磨自己,却无处可逃。
烦恼了一整天,晚上,我忽地明白了。闹腾是无用的。人,就是一动物,本来就不香,是臭的。每天洗澡用止汗露抹润肤霜,就忘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只许香,不许臭?怎么着那都是自己的身体,“观身不净”,这就是无常!臭烘烘的那个,是本我。让她出来吧,我接纳。于是,我轻柔地调匀呼吸,与自己的气息和谐共处,缓缓地进入宁静状态。
第四天早晨一觉醒来,我的腰几乎不痛了,感觉好爽。我迅速起床,吃饭,翻出干净衣服去隔壁洗澡,泡两包速溶咖啡在随身携带的水杯中,我挎上小包,翩然出门。去苏州城逛逛!
到哪去呢?观前街,去过;狮子林,去过;留园,去过;寒山寺,去过……对了,苏州博物馆。早听说这是贝聿铭先生晚年的力作,一直心向往之。我坐在出租车上,“啦啦啦,”心里哼着小时候妈妈教的歌曲,驰向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太美了!我腰不痛,腿利索,身轻盈,心情愉悦,在里面流连忘返。一晃两个多小时过去。后来,寂照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他说午餐时看我没去食堂,到房间找我,又敲不开门。
“嗨,我在博物馆。好美呀!”
“你身体好了吗?”他诧异地询问。
“好了,不疼了。”我喊道。
“真的吗?”他不太相信,“看来你挺高兴?中饭怎么吃?”
“在外边吃,你别管我了。”我扬扬手臂,挂断电话。
被寂照一提醒,还真有点饿了。我于是在博物馆的餐饮部买好饭菜,坐在古树之侧,兴高采烈地吃午餐。
记得当时正啃一块排骨,微微动了动腰身,唉呦!钻心疼!好时光到此完结。我的腰疼不可遏制地复发,其痛感不亚于刚到苏州时。
老老实实地回寺躺下,我打电话找寂照。他很快赶来。看到我有气无力的样子,他焦急地说:“怎么办?你可怎么办呀?”说时双手乱舞。他的眼中,有一种真心关切的神情。瞬间,令我感动至深。“这个人,跟我非亲非故。打个电话的交情。可他为我的身体情况,竟如此着急!我在这里既非能帮人发点稿件的报社主编,也不是社交场合引人注目的‘美女作家’。我,只是一个病人。他帮我,只是因为我病了。” 那一刻,我的眼泪流出眼眶。
第五、第六两天,我都乖乖地躺在床上,听碟,看书,安静度日。如果累了,我就闭目等待。每天傍晚,寂照一定会来看我,陪我聊天,讲佛法。他尤其爱讲唯识。不是宣传说教,而是跟我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讲法时,他一反平日唯唯诺诺的样子,变得侃侃而谈,甚至喜好争辩。有时我故意逗他,唱反调,他还老老实实地跟我辩解。最后被我激得脸红脖子粗,又抓头发又拍大腿,嘴角泛出白沫,只会说:“不是这样,不能这么理解。”这时,我多半笑着转换话题,跟他谈谈诗歌。
那阵子我在读松尾芭蕉,还背了不少芭蕉的俳句与他一起欣赏。
记得有句:
“无香杂草间,好奇蝴蝶不离去。”是芭蕉对庄子的理解。
他背诵几遍,出门走了,过几分钟发来短信,说跑去跟一位法师分享,结果忘了句子,问我能否发给他。
第六天晚上,我的房间入住一位新的女客。这位女客进房后一收拾,就说要睡觉,明早参加早课。她见我老躺着,问我怎么了。我说明情况,她不以为然,“有病?谁没病呦?来寺庙住,就是除病的。早课都不去,还有啥诚心?”她不屑地说。后来参加完早课,回来搬出行李,去隔壁房间住了。
第七天的上午,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细细思量她的那番话。想了一会儿,我试着坐起来。感觉还行。落地扭扭,问题也不大。我走出房门,看着院里的一株桂花树,寻思,“我是否该走了。”医生嘱咐的七天时间已到,身体明显大为好转,最艰难的时光已经度过。佛门清净地,岂容我总这么躺着?
这晚,我问寂照,可有临别赠言送我?他“嗯,呐……”了半晌,狠狠喝上几大口水,开腔说道:“我要送你两点。第一,是空杯。”说着,他举起手中的水杯,向我示意,“你读了很多书,很有思想,但是,你装得太满了。这两天跟你沟通,我觉得就是这样。佛法再好,也装不进你的心里去,因为你太自满了,腾不出空间去接收。”
我伸过水壶,为他倒满清水。他点头致谢。仿佛怕忘了心里话,赶紧说,“还有一点,是慈悲。”
“慈悲?”我神情疑惑。“第一点我承认,可这一点?”
“对。慈悲。可能是我见识少吧。在我所见的女众中,你是非常特别的。或者说,我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思维,这样清晰,还有各方面的,女的。我想,如果你能再多些慈悲,你是可以有佛菩萨的功德的!”他的语气相当郑重。
我盯视寂照,心里反复掂量,对于一个虔诚信佛的人来说,“佛菩萨”的份量有多重,他对我的期许有多深。
第八天,我起个大早,站在大雄宝殿外,双手合十,旁听早课。
至此,虽然还不能做到进殿跟随僧众诵佛,还不能确立坚定的信仰,但是,那宽广慈悲的佛法,已经浸入到我的血脉。我向着殿内微笑的释迦摩尼佛像,深深地,深深地,弯腰,鞠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