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笔记(4)
在亚洲范围内,能代表电影最高水准的国家是哪个?那么我的答案是:韩国。
现在亚洲电影格局就像20年前:一家独大。20年前,是香港,而现在,是韩国。
一、韩国电影的崛起
时间倒退20年,韩国电影没有任何崛起的端倪,跟同时期的中国、台湾等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短短20年时间,韩国电影为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的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对韩国电影崛起追根溯源,大概起源于1998年。是年,韩国政府取消了所谓的“电影剪阅制度”,推行了电影分级制度,按照内容,将电影分为5个等级。自此,韩国电影题材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暴力、色情、政治等这些敏感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搬上荧幕,本土电影人焕发前所未有的热情,韩国电影市场开始繁荣。
由于题材的空前丰富,韩国电影进入了繁荣的前阶段。色情、暴力、敏感政治等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韩国电影屏幕。韩国本土导演如金基德、朴赞郁、奉俊昊等创作了大批经典作品,其题材也多为分级制度以前被禁范畴。电影分级制度的施行,最可能导致的是大批以色情、暴力为主要卖点的低俗电影产生,但在解放的疯狂过后,市场终究会将电影带入正轨。电影人也可以越来越沉下心去进行创造,在追求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逐渐关注到电影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诸如《熔炉》促使“熔炉法案”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仅仅是在题材上给予自由,也只是在创作上给电影人提供更多选择,韩国政府对本土电影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则为韩国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大部分电影产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一样,为抵御外来电影对本土电影的冲击,韩国电影施行了配额制度:韩国电影院必需义务上映本土电影146天,韩国电视台也必需播放一部分比例的韩国电影。这一举措,很好的保护了正在发展过程中的韩国电影产业。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保证本土电影稳步发展。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电影的辅助金政策,对电影学院学生和独立电影导演参与电影制作提供资金支持。有趣的是,台湾也有类似的电影辅助金政策,但与韩国不同,台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本土电影发展提供支持,而是部分导演从辅助金中获利,制作了大量制作粗糙毫无价值可言的电影。简直和韩国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至于原因,尚未深究,不敢妄言。但从本质上也可以猜想到,韩国电影辅助金政策一定是制度完备且监督健全,政策的本意得以落实。就像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其目的在于能够给穷人以住所,但其结果...,只能说与本意南辕北辙。
取消审查实行分级、采取电影配额和电影辅助金政策,给韩国电影的崛起提供了起飞的跑道,那么韩国电影的迅猛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韩国电影的特点
韩国电影,一直都被称之为拿来主义。即,将好莱坞、欧洲、香港等先进优秀电影、电影题材进行本土化。这事儿也是两方面有之,做出色了就叫借鉴,做拙劣了就叫抄袭。
其实有个道理是不得不承认的:借鉴先进是发展的最快捷径,但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举个简单例子,就中国电视剧来说,《我爱我家》是中国对于情景喜剧这一模式最成功的借鉴,将先进的电视剧形式本土化创造了经典,而反观《爱情公寓》,是对于美剧、英剧赤裸裸地抄袭,虽讨巧一时风光,但终究会贻笑大方。韩国电影,就是很好地拿捏了借鉴和抄袭的尺度,在借鉴的同时发挥原创性,将韩国元素植入电影之中,增强了其对韩国观众的吸引力。而电影人也在一次次借鉴中,收获了可贵的经验。
时至今日,韩国优秀电影人已经摆脱了当初的借鉴,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原创。从当初的爱情喜剧开始,到后来的罪案片大放异彩,以及现在的多样繁荣,韩国电影经历了邯郸学步到踏步前进的过程。韩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上斩落头角,一批批优秀韩国导演也逐渐在好莱坞打出自己的名号,成为极具风格化和票房号召力的优秀导演。如最近热映的《雪国列车》,以及去年好莱坞翻拍的《老男孩》等,都说明了韩国电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电影目光的关注。
韩国电影的第二大大特点就是对敏感题材的关注,尤其体现在罪案和政治上。韩国电影对于罪案片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广受好评的韩国电影中,罪案片占有很大比例。如复仇三部曲,《杀人回忆》、《熔炉》、《金福南杀人事件》等,其普遍的有点就是故事完整而又令人震撼,背后隐藏了关于人性、法制的思考,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不忘电影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社会价值。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塑造人物阐述道理。其次是政治方面,《太极旗飘扬》、《共同警备区》、《实尾岛》等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也阐述了韩国人民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政治诉求。
韩国电影,现在已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拿中国电影举例,在国际上受到好评的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三峡好人》等多以展示中国社会矛盾以及旧时面貌的影片为主,韩国电影也同样经历了这一阶段。国际观众从猎奇开始,慢慢了解一个国家的电影,进而才能为更广泛题材的电影提供发展的土壤。从几年前开始,韩国电影已开始尝试像好莱坞一样通过电影技术本身来吸引观众。如《汉江怪物》、《恐怖直播》等,从电影来看已经越来越接近好莱坞电影制作水准。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是韩国电影一次勇敢且从现在看来还算成功的尝试。
三、韩国的电影市场
成熟的电影产业与健康的电影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韩剧的成功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健康市场的培养。韩国地域狭窄资源匮乏,将文化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而韩国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市场需要什么,就给它什么。在韩国电影发展初期是以爱情喜剧为主的,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类型片,能够最大程度的得到市场的认可。以此起步,但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他类型片的扶持和帮助。先利用爱情喜剧类型片培养一批优秀电影从业者,通过经验积累产生大量高水准的电影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其他类型片的发展。在市场对爱情喜剧饱和的时候,其他类型片就能够斩落头角从而实现有序发展。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在观看了足够的爆米花电影之后,对于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平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更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电影来说,是发展的有利契机。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不能要求一个才开始听农业重金属的直接去欣赏交响乐,在他骂娘的同时还指责他没品位,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涉及到韩国电影产业,我认为在亚洲,韩国是最接近好莱坞水准的。环节分工明确,技术相对成熟,相关政策得当。电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求专业有序的高度协作。像所有的制造产业一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是最好的生产模式。因此,韩国电影产业从上层的政策层面,到中间的制作环节,再延伸后后期的发行,都是成熟电影工业体系所应该具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能够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催生更多优秀电影的诞生。
四、韩国电影VS中国电影
抛开所谓爱国主义的虚伪,相信大部分理智的人还是会承认,中国电影相对于韩国电影,完全彻底的落后。总结一句来说:是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完胜。
电影政策,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遵从木桶效应。中国电影,从根本上来说,电影政策还停留在审查制度上,电影人题材选择上施展不开手脚,因此也导致了电影产业的畸形发展。电影制作可选择的题材少之又少,只能在安全范围内重复。而且对于电影来说,有关部门的对于前期筹备和后期拍摄的插手过多,也是导致电影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之一。电影审查制度导致的另一结果就是产业内不合理,具有上层关系的电影制作者掌握了大量的优势资源,造成了资源分布不均。如政策层面蛮横的排片,制造所谓的票房神话,都严重威胁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电影政策和电影产业的不健全,也难以培养出健康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引进的外来电影质量又参差不齐,观众会产生对敏感题材的强烈兴趣,因此大量低俗且水平低下的电影就会趁虚而入,更摧残本已经脆弱的电影市场,由此产生恶性循环。现阶段,中国电影观众已经初步度过了人傻钱多速来的阶段,具有对一部电影优劣的判断力,如果再将观众当傻子,那么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将不堪设想。
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以比照韩国:
一是取审查制度,建立适应的分级制度,并且将看什么电影的决定权交给民间。
二是加强电影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电影首先是一种技术,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只有充实的人才储备,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商品。
三是扶持电影市场的有序发展,如从电影排期,片方分账,票价改革等方面入手,建立以观众为主体的健康市场。
四是加强电影资金管理,将资金运用到最合理,最有效的环节。
五是扶持文化市场,提高观众的观影水平和欣赏水平。
现在亚洲电影格局就像20年前:一家独大。20年前,是香港,而现在,是韩国。
一、韩国电影的崛起
时间倒退20年,韩国电影没有任何崛起的端倪,跟同时期的中国、台湾等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短短20年时间,韩国电影为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的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对韩国电影崛起追根溯源,大概起源于1998年。是年,韩国政府取消了所谓的“电影剪阅制度”,推行了电影分级制度,按照内容,将电影分为5个等级。自此,韩国电影题材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暴力、色情、政治等这些敏感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搬上荧幕,本土电影人焕发前所未有的热情,韩国电影市场开始繁荣。
由于题材的空前丰富,韩国电影进入了繁荣的前阶段。色情、暴力、敏感政治等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韩国电影屏幕。韩国本土导演如金基德、朴赞郁、奉俊昊等创作了大批经典作品,其题材也多为分级制度以前被禁范畴。电影分级制度的施行,最可能导致的是大批以色情、暴力为主要卖点的低俗电影产生,但在解放的疯狂过后,市场终究会将电影带入正轨。电影人也可以越来越沉下心去进行创造,在追求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逐渐关注到电影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诸如《熔炉》促使“熔炉法案”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仅仅是在题材上给予自由,也只是在创作上给电影人提供更多选择,韩国政府对本土电影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则为韩国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大部分电影产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一样,为抵御外来电影对本土电影的冲击,韩国电影施行了配额制度:韩国电影院必需义务上映本土电影146天,韩国电视台也必需播放一部分比例的韩国电影。这一举措,很好的保护了正在发展过程中的韩国电影产业。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保证本土电影稳步发展。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电影的辅助金政策,对电影学院学生和独立电影导演参与电影制作提供资金支持。有趣的是,台湾也有类似的电影辅助金政策,但与韩国不同,台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本土电影发展提供支持,而是部分导演从辅助金中获利,制作了大量制作粗糙毫无价值可言的电影。简直和韩国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至于原因,尚未深究,不敢妄言。但从本质上也可以猜想到,韩国电影辅助金政策一定是制度完备且监督健全,政策的本意得以落实。就像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其目的在于能够给穷人以住所,但其结果...,只能说与本意南辕北辙。
取消审查实行分级、采取电影配额和电影辅助金政策,给韩国电影的崛起提供了起飞的跑道,那么韩国电影的迅猛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韩国电影的特点
韩国电影,一直都被称之为拿来主义。即,将好莱坞、欧洲、香港等先进优秀电影、电影题材进行本土化。这事儿也是两方面有之,做出色了就叫借鉴,做拙劣了就叫抄袭。
其实有个道理是不得不承认的:借鉴先进是发展的最快捷径,但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举个简单例子,就中国电视剧来说,《我爱我家》是中国对于情景喜剧这一模式最成功的借鉴,将先进的电视剧形式本土化创造了经典,而反观《爱情公寓》,是对于美剧、英剧赤裸裸地抄袭,虽讨巧一时风光,但终究会贻笑大方。韩国电影,就是很好地拿捏了借鉴和抄袭的尺度,在借鉴的同时发挥原创性,将韩国元素植入电影之中,增强了其对韩国观众的吸引力。而电影人也在一次次借鉴中,收获了可贵的经验。
时至今日,韩国优秀电影人已经摆脱了当初的借鉴,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原创。从当初的爱情喜剧开始,到后来的罪案片大放异彩,以及现在的多样繁荣,韩国电影经历了邯郸学步到踏步前进的过程。韩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上斩落头角,一批批优秀韩国导演也逐渐在好莱坞打出自己的名号,成为极具风格化和票房号召力的优秀导演。如最近热映的《雪国列车》,以及去年好莱坞翻拍的《老男孩》等,都说明了韩国电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电影目光的关注。
韩国电影的第二大大特点就是对敏感题材的关注,尤其体现在罪案和政治上。韩国电影对于罪案片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广受好评的韩国电影中,罪案片占有很大比例。如复仇三部曲,《杀人回忆》、《熔炉》、《金福南杀人事件》等,其普遍的有点就是故事完整而又令人震撼,背后隐藏了关于人性、法制的思考,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不忘电影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社会价值。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塑造人物阐述道理。其次是政治方面,《太极旗飘扬》、《共同警备区》、《实尾岛》等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也阐述了韩国人民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政治诉求。
韩国电影,现在已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拿中国电影举例,在国际上受到好评的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三峡好人》等多以展示中国社会矛盾以及旧时面貌的影片为主,韩国电影也同样经历了这一阶段。国际观众从猎奇开始,慢慢了解一个国家的电影,进而才能为更广泛题材的电影提供发展的土壤。从几年前开始,韩国电影已开始尝试像好莱坞一样通过电影技术本身来吸引观众。如《汉江怪物》、《恐怖直播》等,从电影来看已经越来越接近好莱坞电影制作水准。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是韩国电影一次勇敢且从现在看来还算成功的尝试。
三、韩国的电影市场
成熟的电影产业与健康的电影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韩剧的成功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健康市场的培养。韩国地域狭窄资源匮乏,将文化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而韩国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市场需要什么,就给它什么。在韩国电影发展初期是以爱情喜剧为主的,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类型片,能够最大程度的得到市场的认可。以此起步,但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他类型片的扶持和帮助。先利用爱情喜剧类型片培养一批优秀电影从业者,通过经验积累产生大量高水准的电影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其他类型片的发展。在市场对爱情喜剧饱和的时候,其他类型片就能够斩落头角从而实现有序发展。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在观看了足够的爆米花电影之后,对于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平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更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电影来说,是发展的有利契机。事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不能要求一个才开始听农业重金属的直接去欣赏交响乐,在他骂娘的同时还指责他没品位,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涉及到韩国电影产业,我认为在亚洲,韩国是最接近好莱坞水准的。环节分工明确,技术相对成熟,相关政策得当。电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求专业有序的高度协作。像所有的制造产业一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是最好的生产模式。因此,韩国电影产业从上层的政策层面,到中间的制作环节,再延伸后后期的发行,都是成熟电影工业体系所应该具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能够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催生更多优秀电影的诞生。
四、韩国电影VS中国电影
抛开所谓爱国主义的虚伪,相信大部分理智的人还是会承认,中国电影相对于韩国电影,完全彻底的落后。总结一句来说:是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完胜。
电影政策,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遵从木桶效应。中国电影,从根本上来说,电影政策还停留在审查制度上,电影人题材选择上施展不开手脚,因此也导致了电影产业的畸形发展。电影制作可选择的题材少之又少,只能在安全范围内重复。而且对于电影来说,有关部门的对于前期筹备和后期拍摄的插手过多,也是导致电影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之一。电影审查制度导致的另一结果就是产业内不合理,具有上层关系的电影制作者掌握了大量的优势资源,造成了资源分布不均。如政策层面蛮横的排片,制造所谓的票房神话,都严重威胁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电影政策和电影产业的不健全,也难以培养出健康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引进的外来电影质量又参差不齐,观众会产生对敏感题材的强烈兴趣,因此大量低俗且水平低下的电影就会趁虚而入,更摧残本已经脆弱的电影市场,由此产生恶性循环。现阶段,中国电影观众已经初步度过了人傻钱多速来的阶段,具有对一部电影优劣的判断力,如果再将观众当傻子,那么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将不堪设想。
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以比照韩国:
一是取审查制度,建立适应的分级制度,并且将看什么电影的决定权交给民间。
二是加强电影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电影首先是一种技术,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只有充实的人才储备,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商品。
三是扶持电影市场的有序发展,如从电影排期,片方分账,票价改革等方面入手,建立以观众为主体的健康市场。
四是加强电影资金管理,将资金运用到最合理,最有效的环节。
五是扶持文化市场,提高观众的观影水平和欣赏水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