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日记19】布列斯特要塞
早定好了周日的时候去布列斯特看看,说起来还得感谢赵丙的学生——阿列西亚和娜塔莎。她们也很想去那边看看,所以一起带上我们这两个外国人。开始的时候据说是还有一个男生来着,结果最后没有成行,在这个女多男少的世界里,我俩还真的有点失望。
那天我比较困倦,因为前天晚上一直在忙碌订机票的事情。在网上订机票网银需要接收手机验证码,而接收手机验证码的那支手机在国内爸爸妈妈那里。我试着跟爸爸联系,结果国内基本上都三点了,他竟然还在看新闻。我说:老爸,你疯了吗?老爸说:爸爸刚喝完酒回来。我说:老爸,你是真疯了。
那天晚上搞定了机票的问题,回家的日子终于变得可盼了,所有的安静和等待,以及所有的独在异乡的寂寞,都有了新的希望,那些让我觉得困倦的事物,也不再显得那么煎熬了。起点总是和终点一样,让人渴望。
早上五点多收拾洗漱,准备出发,直到那个时候我都还没躺下,出门早看见等待的赵丙,这么安静的早晨,连楼下的大妈都在睡觉,听见我们的声音,和蔼地起来开门,我们在清晨的月光下步出宿舍,早上的空气清凉爽口,好像能感觉到树木和绿叶的呼唤。
我们在宿舍门口的夜色中等待阿列西亚,阿列西亚很快一蹦一跳地过来了。这样心情爽朗的女孩子,很容易就喜欢上她。
“你不冷吗?”赵丙问她。
“不冷,您呢?”阿列西亚反问。
我们坐上阿列西亚早就叫好了的出租车,出租车很快就到了火车站。有趣的是,出租车里挂着一个带有中国汉字的挂件,可是司机完全不知道汉字的意思,我想这幸亏是“福”、“喜”一类的东西,如果不是的话让中国人看见得闹出多大的笑话来啊!有一次在超市里衣物区看见男士内裤,上书汉字“勇”。我心想这帮白俄人到底能不能先搞清楚了意思再去盲目装酷呀,可我再一想,也许其实人家是知道的呢?也许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意思呢?嗯,不管怎么说,白俄族虽然不如俄罗斯族那么彪悍善战,可到底也被影响了这么多年,战斗的民族不需要解释!
火车站一直是一个地标类的建筑,每次迷路、定位或者集合的时候,火车站就经常充当重要的角色。可火车站里面,我还是第一次进来。这一进站的第一印象,还颇有点像进入了缩小号的北京站的感觉:一下子见到的是电梯,电梯稍微右上厕是车次牌,地下通道、各个进站的入口。
车次牌上的字很不像是电子的,就像是用小木块拼凑起来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列车不断的来去,它上面的字幕却也确实地改变了。我们就在这样的字幕下等待赵丙的另一个学生娜塔莎。
娜塔莎是一个带眼镜的女孩,瘦小、文静而普通,不像这边大多数的女孩子争奇斗艳。后来知道原来她是俄罗斯人,怪不得有一个对我们来说稍微熟悉的姓“捏克拉索夫”。要知道白俄地道的姓,我们两个基本上一个都没听说过,更别提重音了,一定是一开口一个错。
有这两个学生的帮助,我们很快找到了辨识度不是很高的入口,上了车。这种卧铺车和俄罗斯的一样,上下两个铺位,一个格子里四个人,两个上下铺。另一边窗口处也有和主铺垂直方向的一个上下铺,下铺中间的部分平时可以翻过来作桌子,而剩下的两边就自然变成了椅子,这样的铺位听说较为便宜。
两个白俄姑娘选择了下铺,我们两个自然上去睡觉了。虽然一夜没有休息,可是睡眠却并不好,六点多开了车,到八点多开始噪音加大。其实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车厢里有多么安静,起码他们接打电话的声音是很大的。火车要走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布列斯特,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候,我从铺上挣扎着下来。娜塔莎带来了妈妈做的小点心,非常好吃,面饼里面还有果味奶渣,可我却没出息地期盼着要是肉饼该多好!
阿列西亚根本没有睡觉,一直在坐着欣赏风景,这样的女孩有点特立独行,自己不喜欢的决不自我勉强,但我却感受到了她身上的我怀念的、自己已经失去了的某种东西。你说年龄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我觉得我这么多年来的外表根本没变化,可是心态呢?我总觉得我还是那样,甚至有点嫌弃自己一成不变的幼稚,但是事实上呢,阿列西亚就像是过去的我自己,而我,终于也还是改变了。
下车后就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干练的“向导”等着我们,她身上散发出热情、友好、自信又有点接触了社会的世故。她是阿列西亚过去的室友,比她们高一个年级,已经开始实习,透露出一股“生活不易世情艰难”的感觉。她很友好的问我们是不是能听懂她的话,我爽朗的回答:没问题!
我和赵丙都很惊讶这火车站的入口和出口,只有一个天桥,过去了就算是出去了,直接连通着大街,没有任何门和检查人员。进站的时候也一样,轻轻松松只过一个桥。我俩脑海里都不断地回想着北京站相比布列斯特火车站的繁琐复杂,那简直可以用“惊悚”来形容。我想,习惯了白俄安逸生活的她们,一定不能想象那种仇恨一般的拥挤。
我见过几次乞讨的人,这次在布列斯特站的天桥上也看见了,我凝神听了听他说得话,套路都和中国的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有自己的“特色”。
我问娜塔莎:“他是说谁给他钱上帝就会保佑谁吗?”
娜塔莎楞了一下,说:“是的,差不多。”
我开始和娜塔莎闲聊起来,毕竟学生们虽然总是和老师有距离,但是老师也不能一直拉着架子啊!
天南地北很快就扯起来,我终于问了那个困扰我的问题:“二战都过去那么久了,为什么年轻人也还是男少女多呢?”她说:“其实不仅是男少,是男女都少。”确实是太少了点。
然后我又拿出我的经典话题:《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我确实很想好好阅读一下苏俄经典,看过比较新的电影版,其实我被电影吸引,于是很想看看原著,但是原著实在是太长了,中国的翻译家也给翻译地参差不齐,版本之间差别很大,而且读电子版经常遇到注释的问题。托尔斯泰为了还原当时社会贵族崇尚法国却又害怕法国仇恨法国的氛围,很多对话都是用法语写的。这样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这些法语,是翻还是不翻?翻就破坏了意境,可即使不翻,其实中国读者也很难体会那种意境。所以注释就更多更复杂,我看得云里雾里,大段情景含义都丢失了。
可实际上对她们白俄学生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问题,他们都在中小学的时候被要求读过这样的一系列经典,但是真正读完的却很少。而且这部作品也实在是太长了点。每当我和他们倾诉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都会摆一摆手说:“哎呀,那就别读了。”所以说,阅读如果不是为了迫切的需要或者是内心的乐趣,实在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和娜塔莎聊完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走过了列宁广场,正朝向一所公园走去。来这见到的几个公园都比较大,一般是集娱乐设施和河流树木鸭子海鸥于一体的地方,还真的可以好好的散散步。毛国人民都爱散步。
春光下树木林立,柳树扶风,小道伴着林荫,蜿蜒的小河玉带般延展,鸭子和海鸥、乌鸦和喜鹊都相伴相生。柳树傍河,颇有诗性,联想到送别和长亭。柳树的俄语叫作“伊娃”,颇为好听。至于水中嬉戏的小东西们,有的两两相随,不离不弃,感觉颇像是鸳鸯的变种或者兄弟——只是没有中国的鸳鸯好看——那叫一个缠绵多情。
小河的桥上注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同心锁,毛国人民爱极了这玩意——不过其实巴黎塞纳河上也很流行。相爱的人们把彼此的名字刻在锁头上然后锁在桥栏上。我们一起欣赏各式各样的锁头,有的锁头很别致,一看就是特制的,有的大得离谱,有的小得盎然,最应景的一定是大大的心状锁头,姑娘们见了都发出艳羡的声音。姑娘们也会对锁头上的名字品头论足,比如哪个男名很好听,结果却配了一个叫这种名字的姑娘。他们的名字重复率相当高,基本上是靠父称和姓来辨别不同的人,可原来,有限的名字中,也有他们觉得“好名字”和“不好的名字”。
阿列西亚不愧是勇敢的女孩,她提议我们去玩一款叫做“华尔兹”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在一个大圆盘上,圆盘上又分布着一圈贝壳座椅,我和赵丙坐在一个贝壳里。圆盘一直顺时针旋转,每个贝克也自转,但每次自转之间有停顿,转速越来越快,开始的时候180度,后来360度,然后好几圈好几圈地转,再后来便顺时针转完逆时针转。其实我没有想象中的恐惧,只是转速快了以后脖子非常疼,后来我干脆躺在贝壳里,这样脖子还能好一点。阿列西亚和娜塔莎坐在另一个贝壳里,我们来回旋转的时候,可以彼此看见。
可是身体的不适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我像没什么事似的下来以后,没走几步就觉得脖子疼头晕,那种感觉就像是喝了酒以后头又疼又晕一样。我一边心想这个晕不晕该不会也跟转氨酶有什么关系吧,一边坚持着跟着向导和两个白俄姑娘走。我竟然还看见了山羊。
路上娜塔莎拿出了巧克力来分享,她给了我和赵岩各一块,然后给了阿列西亚一块,但是剩下的只有一块了,看得出来她有点犹豫,但是把最后一块留给了自己。阿列西亚见状把自己的巧克力掰了一半给了向导,毕竟这向导是她的朋友。
我们从公园的后门出去,下一个目的地,便是此行最重要的地方——布列斯特要塞了。要塞紧邻波兰,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伤亡惨重。我和赵丙都看过电影《布列斯特要塞》,电影中战争的惨烈让我们都不能忘怀。马上要观看这样一个著名的地方,我们两个都有点激动。
布列斯特天气要比明斯克还热,我们一路上走得很辛苦,春暖花开树都绿了,我除了把羽绒服换成了风衣,其他的都还是冬天的打扮呢。除了明斯克以外,其他城市的中国人很少。上次我们去哥罗德诺的时候,听说那里只有6个中国人,彼此都数得过来。布列斯特也一样,一路上没遇见任何一个外国人。
但是在临近要塞的时候却碰见了。中国人的那种小心和窃语的习惯,被迎面而来的我们和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正和娜塔莎用俄语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中国人,赵丙就在那边说:一看他们就知道肯定是中国人。此时他们已经走得很近了,是三个亚洲男人,其中一个有点年纪的样子。只听他们也在说:中国人吧?!我们点了下头,算是打过了照面。我把刚才的情景翻译给三个姑娘,她们简直乐坏了,觉得我们两边都太搞笑了。
我自己也觉得挺搞笑的。平时在明斯克的大街上也是,迎面遇到亚洲面孔,一般都要跟旁边的人低语:“韩国人?日本人?”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偶尔遇见几个韩国人,日本人则是非常的少。看多了就觉得是不是中国人其实一眼就能感觉到,中国人散发出来的那种东西,同胞的我们一般都能感觉到,共同的文化和习惯的某种东西,反过来也一样。在巴黎名胜的时候,经常一队一队的亚洲人,哪的人都有,这样大家彼此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我们很快走到要塞的入口,并没有门或者栏杆,头上有镂空的星星,走近了才发现星星其实是一层一层地斜切过去,从每层看去都是完整的星星。这样“革命”的氛围,便是古堡的第一印象。从石洞入口走进去,耳朵听着外方录音的介绍,里面还有炮火的声音,就经过记录历史事件的纪念碑。
离开了这个石洞入口,里面竟像花果山一样别有洞天,一下子变得广阔了。两边小山树木,就像是公园的观景道路,一路通向燃点不灭圣火的地方。圣火上面的巨石雕刻,刚一进门就能够映入眼帘。巨石上面雕刻的是雕像群的主雕像,叫作《勇敢》。《勇敢》是一个坚毅的士兵,敌军兵临城下,他痛恨家园被毁坏,决定誓死保卫家园,就算敌众我寡,他也说什么不退缩。这是一副誓与家园共存亡的坚定表情。这样一张坚毅的脸旁边是镰刀斧头,同样具有震撼力,充满了时代的感觉。
《勇敢》下面就是圣火,圣火是长明的,固定在方形的纪念台上。纪念台四周都是大家献上来的玫瑰,一支一支地排列开来。纪念台外面靠近纪念台每一边的起始之处都有身穿军装的少男少女,少女下身穿裙子,她们和男兵一样手拿钢枪,他们都身形笔直,微微前凸,神情肃穆,直视前方。我看见了他们一小时一次的换岗,圣火在燃烧,大家都安静默看,一队士兵脚踏正步缓慢行来,庄严的音乐随之响起,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竟然流了下来,二战的时候布列斯特乃至整个苏联死了多少人啊!不管现在原苏联国家对苏联是什么态度,但是历史是不能抹杀的,每一段历史都留存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历史的尘埃上生存的啊。死去的人们,都曾经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存在,他们都是同胞啊,怎么能不哀痛呢?
纪念台再往前面一点靠近巨雕《勇敢》的地方有一排小型正方形的纪念台,台上并不像主纪念台那样有圣火,但却有每一个战争中重要城市的名字:莫斯科、布列斯特、列宁格勒,足足一整排。有的城市有人献花,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想到这些痛彻的失去都是曾经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我的心就很酸。
《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电影描述了真实的事件,我到现在还隐约记得。孤立无援的战斗,大家都没有退缩,很多人都留下了“我们将像英雄一样死去”、“我们不会退缩”这样的誓言。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形象们,在现实中都真的存在。这些人想起来就会热泪盈眶,这和所有的小说电影都不一样,这就是真实,这就是残酷。
围着要塞的主址,现在是一片公园,我们甚至观看了公园中的要塞博物馆,博物馆中展示了布列斯特的原始文明,我会有一点觉得它们像蒙古草原上我们的游牧民族那种原始文明。也许纬度相同,很多地方也真的相同。我在那里买了纪念小铃铛,阿列西亚在那里买了不少手链什么的小首饰。真是小姑娘心性。赵丙问她手里拿着的手链画着是什么,阿列西亚说:“这是奥文”。我俩犹豫了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奥文”在俄语里不就是指白羊座吗?!原来阿列西亚也是白羊座的啊!我瞬间指了指天上,表示在天上的星星,阿列西亚立刻就懂了,她说:“对,就是那个。”她还有三天就过生日了,可能小姑娘心里高兴,买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我们穿过一栋历史建筑,明显很重要,有几个导游在这里讲解着。墙体呈粉色,布满了弹孔,它是白俄50卢布纸币上面的画。紧接着是一座桥,我们沿着河边走,看见河边树上写着“禁止钓鱼”,但对面就是不亦乐乎甩杆甩得高兴的中年人。这种对比不禁让我莞尔了一下子。
从要塞公园出来,下一步就是看看布列斯特的市中心,我们沿着拥有特色路灯的一条街边欣赏边行走。路灯样式多变,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义,比如遇见音乐学院的时候,路灯的形状就造成音符的样子,路灯底下的标示写着“音乐学院”,还有很多是白俄著名的公司,有的言简意赅灯的形状就是公司的标志,姑娘们一下子就知道是什么了,可是有的造型奇特,她们也要看见底下的标示,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有两个路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复杂的衬托上面有一个全身赤裸手拿叉子的恶魔。但他又是小孩子的身体,力作狰狞的表情,看起来很有意思。另一个由下而上蜿蜒着大片的弯曲的叶子,一直到路灯顶头盘旋着狡黠狠毒的蛇。看见蛇打了一个激灵,然后发现其实底下的叶子弯曲得很像是向上爬的老鼠,一个一个的让人联想到“蛇鼠一窝”的感觉。如果我的感觉是正确的,西方人也会有“蛇鼠总一窝”的感叹吗?
布列斯特的天气比明斯克还要热一些,此刻我疲惫难耐,一边鄙视体力不支的自己,一边暗叹白俄姑娘们体质好啊!我跟娜塔莎说:“你们身体太好了,是不是经常锻炼呀?”娜塔莎说:“您要是累的话说出来呀,我们可以休息休息。”
就好像很多地方都有“列宁广场”一样,布列斯特也有一个“苏维埃大街”,是一条商业娱乐步行街,中间有一座很有气魄的雕塑,分面人立着伟人,从将军到国王到修道士都有,底下有他们的生平,只可惜是白俄语。这条街基本上就是市中心了。
导游带着我们找了个地方吃饭,我点了不少东西,但拿过来就有点后悔,当时应该少要一点的。大家可能都有些累了,我们边吃边休息,各聊各的,偶尔有那么一两句重合。等到再出发的时候已经将近四点了,我们剩下的时间只能在步行街转一转。
步行街的风格很欧式,大家很喜欢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果然比别的地方要多,周围的商店也多,我们走马观花地看完了,慢慢走到一个小河边。小河里有很多水鸟,海欧是最常见的了,还有一些鸭子,伴着清凉的水儿来回嬉戏,我竟有些嫉妒它们的徜徉恣意。锃亮的夕阳渐渐偏斜了起来,可我知道它们贪玩得根本不会落下去,我们就这样靠在岸边,吹着风,看着一家子一家子的行人带着孩子来散步,那种感觉真的是惬意。
在北京呆惯了的李乙经常羡慕明斯克的生活,她说这儿安静、宁和,不像北京,一进入那个地界儿,整个人都跟着是躁的。我告诉她,你更应该看看布列斯特的悠闲,大家看起来毫无压力根本不在乎时间。从穿着上看他们也更加随意,妆容也没明斯克那么浓重。明斯克毕竟也是首都啊!
赶回火车站的时候,我们乘坐了当地的电车,电车票2700,明斯克是3500.而且明斯克的车票叫“票”,而布列斯特却沿用了苏联时代对公交车票的称呼,叫做“大龙”。那天在布列斯特甚至看见了奇特的在电影中才出现过的苏联时代的公交车,它竟然还在运作。
回去的时候,我一直在睡觉,因为知道彻夜未眠很伤身体,这年头我已经不敢轻易忽视身体需求了。等我迷迷糊糊地下来准备走人的时候,发现不知道从哪里上来了这么多乘客,我们刚上来的时候车上几乎只有我们。
娜塔莎在火车站和我们分了手,阿列西亚和我们一起回学校。可是我们两个手里没有票,碰上司机竟然也不卖票。阿列西亚一直在为我们四处观察,害怕遇见检票员,她说前面那辆车上有检票员,她很可能在下一站下车上我们的车,我们一定得做点什么,要不我们下车吧。她装好刚打好的票,就准备和我们一起下车。但是我和赵丙拒绝了她的好意,自己下来了,阿列西亚一再问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知道该做哪一辆车回去。等下一辆车的空隙,阿列西亚给赵丙发了短信,再次告诉我们该做哪个车回学校。
我相信那个时候赵丙的心情和我一样,都默默地升起了一股暖意。
那天我比较困倦,因为前天晚上一直在忙碌订机票的事情。在网上订机票网银需要接收手机验证码,而接收手机验证码的那支手机在国内爸爸妈妈那里。我试着跟爸爸联系,结果国内基本上都三点了,他竟然还在看新闻。我说:老爸,你疯了吗?老爸说:爸爸刚喝完酒回来。我说:老爸,你是真疯了。
那天晚上搞定了机票的问题,回家的日子终于变得可盼了,所有的安静和等待,以及所有的独在异乡的寂寞,都有了新的希望,那些让我觉得困倦的事物,也不再显得那么煎熬了。起点总是和终点一样,让人渴望。
早上五点多收拾洗漱,准备出发,直到那个时候我都还没躺下,出门早看见等待的赵丙,这么安静的早晨,连楼下的大妈都在睡觉,听见我们的声音,和蔼地起来开门,我们在清晨的月光下步出宿舍,早上的空气清凉爽口,好像能感觉到树木和绿叶的呼唤。
我们在宿舍门口的夜色中等待阿列西亚,阿列西亚很快一蹦一跳地过来了。这样心情爽朗的女孩子,很容易就喜欢上她。
“你不冷吗?”赵丙问她。
“不冷,您呢?”阿列西亚反问。
我们坐上阿列西亚早就叫好了的出租车,出租车很快就到了火车站。有趣的是,出租车里挂着一个带有中国汉字的挂件,可是司机完全不知道汉字的意思,我想这幸亏是“福”、“喜”一类的东西,如果不是的话让中国人看见得闹出多大的笑话来啊!有一次在超市里衣物区看见男士内裤,上书汉字“勇”。我心想这帮白俄人到底能不能先搞清楚了意思再去盲目装酷呀,可我再一想,也许其实人家是知道的呢?也许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意思呢?嗯,不管怎么说,白俄族虽然不如俄罗斯族那么彪悍善战,可到底也被影响了这么多年,战斗的民族不需要解释!
火车站一直是一个地标类的建筑,每次迷路、定位或者集合的时候,火车站就经常充当重要的角色。可火车站里面,我还是第一次进来。这一进站的第一印象,还颇有点像进入了缩小号的北京站的感觉:一下子见到的是电梯,电梯稍微右上厕是车次牌,地下通道、各个进站的入口。
车次牌上的字很不像是电子的,就像是用小木块拼凑起来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列车不断的来去,它上面的字幕却也确实地改变了。我们就在这样的字幕下等待赵丙的另一个学生娜塔莎。
娜塔莎是一个带眼镜的女孩,瘦小、文静而普通,不像这边大多数的女孩子争奇斗艳。后来知道原来她是俄罗斯人,怪不得有一个对我们来说稍微熟悉的姓“捏克拉索夫”。要知道白俄地道的姓,我们两个基本上一个都没听说过,更别提重音了,一定是一开口一个错。
有这两个学生的帮助,我们很快找到了辨识度不是很高的入口,上了车。这种卧铺车和俄罗斯的一样,上下两个铺位,一个格子里四个人,两个上下铺。另一边窗口处也有和主铺垂直方向的一个上下铺,下铺中间的部分平时可以翻过来作桌子,而剩下的两边就自然变成了椅子,这样的铺位听说较为便宜。
两个白俄姑娘选择了下铺,我们两个自然上去睡觉了。虽然一夜没有休息,可是睡眠却并不好,六点多开了车,到八点多开始噪音加大。其实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车厢里有多么安静,起码他们接打电话的声音是很大的。火车要走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布列斯特,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候,我从铺上挣扎着下来。娜塔莎带来了妈妈做的小点心,非常好吃,面饼里面还有果味奶渣,可我却没出息地期盼着要是肉饼该多好!
阿列西亚根本没有睡觉,一直在坐着欣赏风景,这样的女孩有点特立独行,自己不喜欢的决不自我勉强,但我却感受到了她身上的我怀念的、自己已经失去了的某种东西。你说年龄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我觉得我这么多年来的外表根本没变化,可是心态呢?我总觉得我还是那样,甚至有点嫌弃自己一成不变的幼稚,但是事实上呢,阿列西亚就像是过去的我自己,而我,终于也还是改变了。
下车后就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干练的“向导”等着我们,她身上散发出热情、友好、自信又有点接触了社会的世故。她是阿列西亚过去的室友,比她们高一个年级,已经开始实习,透露出一股“生活不易世情艰难”的感觉。她很友好的问我们是不是能听懂她的话,我爽朗的回答:没问题!
我和赵丙都很惊讶这火车站的入口和出口,只有一个天桥,过去了就算是出去了,直接连通着大街,没有任何门和检查人员。进站的时候也一样,轻轻松松只过一个桥。我俩脑海里都不断地回想着北京站相比布列斯特火车站的繁琐复杂,那简直可以用“惊悚”来形容。我想,习惯了白俄安逸生活的她们,一定不能想象那种仇恨一般的拥挤。
我见过几次乞讨的人,这次在布列斯特站的天桥上也看见了,我凝神听了听他说得话,套路都和中国的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有自己的“特色”。
我问娜塔莎:“他是说谁给他钱上帝就会保佑谁吗?”
娜塔莎楞了一下,说:“是的,差不多。”
我开始和娜塔莎闲聊起来,毕竟学生们虽然总是和老师有距离,但是老师也不能一直拉着架子啊!
天南地北很快就扯起来,我终于问了那个困扰我的问题:“二战都过去那么久了,为什么年轻人也还是男少女多呢?”她说:“其实不仅是男少,是男女都少。”确实是太少了点。
然后我又拿出我的经典话题:《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我确实很想好好阅读一下苏俄经典,看过比较新的电影版,其实我被电影吸引,于是很想看看原著,但是原著实在是太长了,中国的翻译家也给翻译地参差不齐,版本之间差别很大,而且读电子版经常遇到注释的问题。托尔斯泰为了还原当时社会贵族崇尚法国却又害怕法国仇恨法国的氛围,很多对话都是用法语写的。这样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这些法语,是翻还是不翻?翻就破坏了意境,可即使不翻,其实中国读者也很难体会那种意境。所以注释就更多更复杂,我看得云里雾里,大段情景含义都丢失了。
可实际上对她们白俄学生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问题,他们都在中小学的时候被要求读过这样的一系列经典,但是真正读完的却很少。而且这部作品也实在是太长了点。每当我和他们倾诉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都会摆一摆手说:“哎呀,那就别读了。”所以说,阅读如果不是为了迫切的需要或者是内心的乐趣,实在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和娜塔莎聊完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走过了列宁广场,正朝向一所公园走去。来这见到的几个公园都比较大,一般是集娱乐设施和河流树木鸭子海鸥于一体的地方,还真的可以好好的散散步。毛国人民都爱散步。
春光下树木林立,柳树扶风,小道伴着林荫,蜿蜒的小河玉带般延展,鸭子和海鸥、乌鸦和喜鹊都相伴相生。柳树傍河,颇有诗性,联想到送别和长亭。柳树的俄语叫作“伊娃”,颇为好听。至于水中嬉戏的小东西们,有的两两相随,不离不弃,感觉颇像是鸳鸯的变种或者兄弟——只是没有中国的鸳鸯好看——那叫一个缠绵多情。
小河的桥上注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同心锁,毛国人民爱极了这玩意——不过其实巴黎塞纳河上也很流行。相爱的人们把彼此的名字刻在锁头上然后锁在桥栏上。我们一起欣赏各式各样的锁头,有的锁头很别致,一看就是特制的,有的大得离谱,有的小得盎然,最应景的一定是大大的心状锁头,姑娘们见了都发出艳羡的声音。姑娘们也会对锁头上的名字品头论足,比如哪个男名很好听,结果却配了一个叫这种名字的姑娘。他们的名字重复率相当高,基本上是靠父称和姓来辨别不同的人,可原来,有限的名字中,也有他们觉得“好名字”和“不好的名字”。
阿列西亚不愧是勇敢的女孩,她提议我们去玩一款叫做“华尔兹”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在一个大圆盘上,圆盘上又分布着一圈贝壳座椅,我和赵丙坐在一个贝壳里。圆盘一直顺时针旋转,每个贝克也自转,但每次自转之间有停顿,转速越来越快,开始的时候180度,后来360度,然后好几圈好几圈地转,再后来便顺时针转完逆时针转。其实我没有想象中的恐惧,只是转速快了以后脖子非常疼,后来我干脆躺在贝壳里,这样脖子还能好一点。阿列西亚和娜塔莎坐在另一个贝壳里,我们来回旋转的时候,可以彼此看见。
可是身体的不适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我像没什么事似的下来以后,没走几步就觉得脖子疼头晕,那种感觉就像是喝了酒以后头又疼又晕一样。我一边心想这个晕不晕该不会也跟转氨酶有什么关系吧,一边坚持着跟着向导和两个白俄姑娘走。我竟然还看见了山羊。
路上娜塔莎拿出了巧克力来分享,她给了我和赵岩各一块,然后给了阿列西亚一块,但是剩下的只有一块了,看得出来她有点犹豫,但是把最后一块留给了自己。阿列西亚见状把自己的巧克力掰了一半给了向导,毕竟这向导是她的朋友。
我们从公园的后门出去,下一个目的地,便是此行最重要的地方——布列斯特要塞了。要塞紧邻波兰,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伤亡惨重。我和赵丙都看过电影《布列斯特要塞》,电影中战争的惨烈让我们都不能忘怀。马上要观看这样一个著名的地方,我们两个都有点激动。
布列斯特天气要比明斯克还热,我们一路上走得很辛苦,春暖花开树都绿了,我除了把羽绒服换成了风衣,其他的都还是冬天的打扮呢。除了明斯克以外,其他城市的中国人很少。上次我们去哥罗德诺的时候,听说那里只有6个中国人,彼此都数得过来。布列斯特也一样,一路上没遇见任何一个外国人。
但是在临近要塞的时候却碰见了。中国人的那种小心和窃语的习惯,被迎面而来的我们和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正和娜塔莎用俄语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中国人,赵丙就在那边说:一看他们就知道肯定是中国人。此时他们已经走得很近了,是三个亚洲男人,其中一个有点年纪的样子。只听他们也在说:中国人吧?!我们点了下头,算是打过了照面。我把刚才的情景翻译给三个姑娘,她们简直乐坏了,觉得我们两边都太搞笑了。
我自己也觉得挺搞笑的。平时在明斯克的大街上也是,迎面遇到亚洲面孔,一般都要跟旁边的人低语:“韩国人?日本人?”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偶尔遇见几个韩国人,日本人则是非常的少。看多了就觉得是不是中国人其实一眼就能感觉到,中国人散发出来的那种东西,同胞的我们一般都能感觉到,共同的文化和习惯的某种东西,反过来也一样。在巴黎名胜的时候,经常一队一队的亚洲人,哪的人都有,这样大家彼此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我们很快走到要塞的入口,并没有门或者栏杆,头上有镂空的星星,走近了才发现星星其实是一层一层地斜切过去,从每层看去都是完整的星星。这样“革命”的氛围,便是古堡的第一印象。从石洞入口走进去,耳朵听着外方录音的介绍,里面还有炮火的声音,就经过记录历史事件的纪念碑。
离开了这个石洞入口,里面竟像花果山一样别有洞天,一下子变得广阔了。两边小山树木,就像是公园的观景道路,一路通向燃点不灭圣火的地方。圣火上面的巨石雕刻,刚一进门就能够映入眼帘。巨石上面雕刻的是雕像群的主雕像,叫作《勇敢》。《勇敢》是一个坚毅的士兵,敌军兵临城下,他痛恨家园被毁坏,决定誓死保卫家园,就算敌众我寡,他也说什么不退缩。这是一副誓与家园共存亡的坚定表情。这样一张坚毅的脸旁边是镰刀斧头,同样具有震撼力,充满了时代的感觉。
《勇敢》下面就是圣火,圣火是长明的,固定在方形的纪念台上。纪念台四周都是大家献上来的玫瑰,一支一支地排列开来。纪念台外面靠近纪念台每一边的起始之处都有身穿军装的少男少女,少女下身穿裙子,她们和男兵一样手拿钢枪,他们都身形笔直,微微前凸,神情肃穆,直视前方。我看见了他们一小时一次的换岗,圣火在燃烧,大家都安静默看,一队士兵脚踏正步缓慢行来,庄严的音乐随之响起,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竟然流了下来,二战的时候布列斯特乃至整个苏联死了多少人啊!不管现在原苏联国家对苏联是什么态度,但是历史是不能抹杀的,每一段历史都留存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历史的尘埃上生存的啊。死去的人们,都曾经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存在,他们都是同胞啊,怎么能不哀痛呢?
纪念台再往前面一点靠近巨雕《勇敢》的地方有一排小型正方形的纪念台,台上并不像主纪念台那样有圣火,但却有每一个战争中重要城市的名字:莫斯科、布列斯特、列宁格勒,足足一整排。有的城市有人献花,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想到这些痛彻的失去都是曾经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我的心就很酸。
《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电影描述了真实的事件,我到现在还隐约记得。孤立无援的战斗,大家都没有退缩,很多人都留下了“我们将像英雄一样死去”、“我们不会退缩”这样的誓言。电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形象们,在现实中都真的存在。这些人想起来就会热泪盈眶,这和所有的小说电影都不一样,这就是真实,这就是残酷。
围着要塞的主址,现在是一片公园,我们甚至观看了公园中的要塞博物馆,博物馆中展示了布列斯特的原始文明,我会有一点觉得它们像蒙古草原上我们的游牧民族那种原始文明。也许纬度相同,很多地方也真的相同。我在那里买了纪念小铃铛,阿列西亚在那里买了不少手链什么的小首饰。真是小姑娘心性。赵丙问她手里拿着的手链画着是什么,阿列西亚说:“这是奥文”。我俩犹豫了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奥文”在俄语里不就是指白羊座吗?!原来阿列西亚也是白羊座的啊!我瞬间指了指天上,表示在天上的星星,阿列西亚立刻就懂了,她说:“对,就是那个。”她还有三天就过生日了,可能小姑娘心里高兴,买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我们穿过一栋历史建筑,明显很重要,有几个导游在这里讲解着。墙体呈粉色,布满了弹孔,它是白俄50卢布纸币上面的画。紧接着是一座桥,我们沿着河边走,看见河边树上写着“禁止钓鱼”,但对面就是不亦乐乎甩杆甩得高兴的中年人。这种对比不禁让我莞尔了一下子。
从要塞公园出来,下一步就是看看布列斯特的市中心,我们沿着拥有特色路灯的一条街边欣赏边行走。路灯样式多变,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义,比如遇见音乐学院的时候,路灯的形状就造成音符的样子,路灯底下的标示写着“音乐学院”,还有很多是白俄著名的公司,有的言简意赅灯的形状就是公司的标志,姑娘们一下子就知道是什么了,可是有的造型奇特,她们也要看见底下的标示,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有两个路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复杂的衬托上面有一个全身赤裸手拿叉子的恶魔。但他又是小孩子的身体,力作狰狞的表情,看起来很有意思。另一个由下而上蜿蜒着大片的弯曲的叶子,一直到路灯顶头盘旋着狡黠狠毒的蛇。看见蛇打了一个激灵,然后发现其实底下的叶子弯曲得很像是向上爬的老鼠,一个一个的让人联想到“蛇鼠一窝”的感觉。如果我的感觉是正确的,西方人也会有“蛇鼠总一窝”的感叹吗?
布列斯特的天气比明斯克还要热一些,此刻我疲惫难耐,一边鄙视体力不支的自己,一边暗叹白俄姑娘们体质好啊!我跟娜塔莎说:“你们身体太好了,是不是经常锻炼呀?”娜塔莎说:“您要是累的话说出来呀,我们可以休息休息。”
就好像很多地方都有“列宁广场”一样,布列斯特也有一个“苏维埃大街”,是一条商业娱乐步行街,中间有一座很有气魄的雕塑,分面人立着伟人,从将军到国王到修道士都有,底下有他们的生平,只可惜是白俄语。这条街基本上就是市中心了。
导游带着我们找了个地方吃饭,我点了不少东西,但拿过来就有点后悔,当时应该少要一点的。大家可能都有些累了,我们边吃边休息,各聊各的,偶尔有那么一两句重合。等到再出发的时候已经将近四点了,我们剩下的时间只能在步行街转一转。
步行街的风格很欧式,大家很喜欢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果然比别的地方要多,周围的商店也多,我们走马观花地看完了,慢慢走到一个小河边。小河里有很多水鸟,海欧是最常见的了,还有一些鸭子,伴着清凉的水儿来回嬉戏,我竟有些嫉妒它们的徜徉恣意。锃亮的夕阳渐渐偏斜了起来,可我知道它们贪玩得根本不会落下去,我们就这样靠在岸边,吹着风,看着一家子一家子的行人带着孩子来散步,那种感觉真的是惬意。
在北京呆惯了的李乙经常羡慕明斯克的生活,她说这儿安静、宁和,不像北京,一进入那个地界儿,整个人都跟着是躁的。我告诉她,你更应该看看布列斯特的悠闲,大家看起来毫无压力根本不在乎时间。从穿着上看他们也更加随意,妆容也没明斯克那么浓重。明斯克毕竟也是首都啊!
赶回火车站的时候,我们乘坐了当地的电车,电车票2700,明斯克是3500.而且明斯克的车票叫“票”,而布列斯特却沿用了苏联时代对公交车票的称呼,叫做“大龙”。那天在布列斯特甚至看见了奇特的在电影中才出现过的苏联时代的公交车,它竟然还在运作。
回去的时候,我一直在睡觉,因为知道彻夜未眠很伤身体,这年头我已经不敢轻易忽视身体需求了。等我迷迷糊糊地下来准备走人的时候,发现不知道从哪里上来了这么多乘客,我们刚上来的时候车上几乎只有我们。
娜塔莎在火车站和我们分了手,阿列西亚和我们一起回学校。可是我们两个手里没有票,碰上司机竟然也不卖票。阿列西亚一直在为我们四处观察,害怕遇见检票员,她说前面那辆车上有检票员,她很可能在下一站下车上我们的车,我们一定得做点什么,要不我们下车吧。她装好刚打好的票,就准备和我们一起下车。但是我和赵丙拒绝了她的好意,自己下来了,阿列西亚一再问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知道该做哪一辆车回去。等下一辆车的空隙,阿列西亚给赵丙发了短信,再次告诉我们该做哪个车回学校。
我相信那个时候赵丙的心情和我一样,都默默地升起了一股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