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高考1977
这部电影最终以一个圆满的喜剧结了尾,大概导演也不忍触及太大的伤痛,于是小心翼翼的罩起了自己可以保护的区域,留一下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陈琼
当她的父亲站在他的面前,是发自骨子里的仇恨,喊道“证明你不是反革命的证明,你能给我吗?!”这个被时代扭曲的人性,在那刻让我看到了“ 形势”的伟大。
没有感官的感受,从来体会不到那个时代扭曲之厉害,这个喜剧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仅一丝一毫,却不寒而栗。当她告诉父亲,她的母亲临终前说:“下一辈子还有和他在一起”时,突然感到即使在如此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依然还有难得的信任与爱。与“历史反革命”在一起,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无怨无悔,她是一定是一个不聪明但有智慧的女人,与这样的人可以共度半生,其实陈琼的父亲也是幸运的。
连长
忘了这个兄弟的名字,只记得是连长了,“来到东北以后,觉得浑身都是凉的,从来没暖和过,然后就偷偷的自己哭,自己哭也没什么用”,然后终于有一天哭完后开窍了,决定开始适应环境在这扎下根去,于是靠自己的踏实肯干,有能力,有才华,出身又好得到了场长老池的认可,成为老池培养的接班人。
当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变的时候,他就可以按照现在的路子接着往前走,注定会有一个衣食无忧、小有所成的未来。当社会发展的趋势转变的时候,这类人的往往是最为难的时候,他往往不能像强子他们那样,因为光着脚什么都没有,所以必定奋力一搏。而他作选择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连长不是没有魄力的人阻挡他的不是对不可知未来的担忧,却恰恰是自己的道德。他不想违背给老池、也是给自己的诺言,“自己要扎根这个的地方”。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期望,最后他和陈琼能一起考上大学。高考回城,然后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可惜的是连长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东北。
有人说 生命是一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一个偶然的选择不会改变人生的命运,或许是对的,有一段时间我也深信不疑,但是现在看来,如果说一个偶然选择不会改变人生的命运的话,那一定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是影响着生命知识的累积。
电影中,在我脑中萦绕不已的问题是,如果是我,我会做什么选择,会放弃老池的信任吗?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腾的问题。
老池
社会趋势的转变给老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来说一不二的革委会主任,有了一种失落的味道,于是他尽力去阻止这样趋势的转变。
为了这美妙的结局,导演还是把老池向前推了一把.最后这些孩子的梦圆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池的功劳。只是不知道,当我们也面对社会趋势的变化时,能不能做到 抵触之后的迅速调整。 生活中没有导演,自己能不能意识到了要推自己一把的时候。
根宝
自怜是独立精神的毁灭者。她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突出时代的悲剧性,没有能够适应农场的生活,时时想着自杀,弱肉强食,他始终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终于爆发,在全场人的注视与帮助下,“背包”成功。却发现社会的形势变了。很可惜的是,他只爆发了一次,如果真的能坚持爆发或许是一个新的连长,或者一个新的许三多了。可惜导演已经没有耐心等着他成长了。旧的规则里面,他没有得到一席之地,新规则出现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的储备,于是他草草出场了。
能在最阴暗的角落也看得阳光的温暖,能在最低潮的时期,也没有放弃,为明天储备自己的养料。能做到其中一点,或许都会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顾准老先生在批斗,在最后的人生岁月里,告诉自己的徒弟,吴敬琏“好好学习、静以守时”。用根宝和顾老先生比,其实为难根宝了,但是我想说的是,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生活状态,即使是死,也会多一份坦然与平和。
陈父
影中知识分子的代言者,“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它唤醒了一个民族对于
知识的渴望,用知识唤醒这个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于是这样的台词出自他口。作为历史反革命、又冒充国家干部,老池开着拖拉机,茫茫大雪的东北,他直挺挺站的后面,自信而平和,丝毫无惧。
闻之恢复高考的消息,他不远千里,逃跑过来给女儿送书。当陈琼因为他没有证明自己不是反革命,而仇恨愤怒的咆哮让他走时,他回答:“好,我走!” 闪现着他对自己的认识与某种坚守。
听闻陈琼说给他妻子临终留给他的话时,他泣不成声。一个无私无惧、有情有义的知识分子跃然而成。
或许,这个电影很多的情节只代表了导演的某种理想,如果是这样,那么陈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这种无私无惧、有情有义,执着坚守,对自己与社会有着清醒认识的精神风貌,一定属于这样一部分。因为这其实也一直是我们所追寻的。
陈琼
当她的父亲站在他的面前,是发自骨子里的仇恨,喊道“证明你不是反革命的证明,你能给我吗?!”这个被时代扭曲的人性,在那刻让我看到了“ 形势”的伟大。
没有感官的感受,从来体会不到那个时代扭曲之厉害,这个喜剧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仅一丝一毫,却不寒而栗。当她告诉父亲,她的母亲临终前说:“下一辈子还有和他在一起”时,突然感到即使在如此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依然还有难得的信任与爱。与“历史反革命”在一起,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无怨无悔,她是一定是一个不聪明但有智慧的女人,与这样的人可以共度半生,其实陈琼的父亲也是幸运的。
连长
忘了这个兄弟的名字,只记得是连长了,“来到东北以后,觉得浑身都是凉的,从来没暖和过,然后就偷偷的自己哭,自己哭也没什么用”,然后终于有一天哭完后开窍了,决定开始适应环境在这扎下根去,于是靠自己的踏实肯干,有能力,有才华,出身又好得到了场长老池的认可,成为老池培养的接班人。
当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变的时候,他就可以按照现在的路子接着往前走,注定会有一个衣食无忧、小有所成的未来。当社会发展的趋势转变的时候,这类人的往往是最为难的时候,他往往不能像强子他们那样,因为光着脚什么都没有,所以必定奋力一搏。而他作选择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连长不是没有魄力的人阻挡他的不是对不可知未来的担忧,却恰恰是自己的道德。他不想违背给老池、也是给自己的诺言,“自己要扎根这个的地方”。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期望,最后他和陈琼能一起考上大学。高考回城,然后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可惜的是连长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东北。
有人说 生命是一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一个偶然的选择不会改变人生的命运,或许是对的,有一段时间我也深信不疑,但是现在看来,如果说一个偶然选择不会改变人生的命运的话,那一定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是影响着生命知识的累积。
电影中,在我脑中萦绕不已的问题是,如果是我,我会做什么选择,会放弃老池的信任吗?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腾的问题。
老池
社会趋势的转变给老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来说一不二的革委会主任,有了一种失落的味道,于是他尽力去阻止这样趋势的转变。
为了这美妙的结局,导演还是把老池向前推了一把.最后这些孩子的梦圆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池的功劳。只是不知道,当我们也面对社会趋势的变化时,能不能做到 抵触之后的迅速调整。 生活中没有导演,自己能不能意识到了要推自己一把的时候。
根宝
自怜是独立精神的毁灭者。她的出现完全是为了突出时代的悲剧性,没有能够适应农场的生活,时时想着自杀,弱肉强食,他始终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终于爆发,在全场人的注视与帮助下,“背包”成功。却发现社会的形势变了。很可惜的是,他只爆发了一次,如果真的能坚持爆发或许是一个新的连长,或者一个新的许三多了。可惜导演已经没有耐心等着他成长了。旧的规则里面,他没有得到一席之地,新规则出现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的储备,于是他草草出场了。
能在最阴暗的角落也看得阳光的温暖,能在最低潮的时期,也没有放弃,为明天储备自己的养料。能做到其中一点,或许都会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顾准老先生在批斗,在最后的人生岁月里,告诉自己的徒弟,吴敬琏“好好学习、静以守时”。用根宝和顾老先生比,其实为难根宝了,但是我想说的是,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生活状态,即使是死,也会多一份坦然与平和。
陈父
影中知识分子的代言者,“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它唤醒了一个民族对于
知识的渴望,用知识唤醒这个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于是这样的台词出自他口。作为历史反革命、又冒充国家干部,老池开着拖拉机,茫茫大雪的东北,他直挺挺站的后面,自信而平和,丝毫无惧。
闻之恢复高考的消息,他不远千里,逃跑过来给女儿送书。当陈琼因为他没有证明自己不是反革命,而仇恨愤怒的咆哮让他走时,他回答:“好,我走!” 闪现着他对自己的认识与某种坚守。
听闻陈琼说给他妻子临终留给他的话时,他泣不成声。一个无私无惧、有情有义的知识分子跃然而成。
或许,这个电影很多的情节只代表了导演的某种理想,如果是这样,那么陈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这种无私无惧、有情有义,执着坚守,对自己与社会有着清醒认识的精神风貌,一定属于这样一部分。因为这其实也一直是我们所追寻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