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迷药为艺识形态辩解——巴尔提·卡尔,一个当代艺术家自我辩护的典型案例
文 殷罗毕
刊于 艺术世界
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与我预约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当她三点半依然尚未现身的时候,我确定今天要采访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印度艺术家。当然,我的宝贵生命绝不允许被一个艺术家的约会所浪费。在等待其间,我在尚未布展完毕、依然敲敲打打的外滩美术馆中饱览了这位当代知名女艺术家的作品。
电梯间门口一座类似七浦路打货的小平板车上有一条玻璃钢鬣狗对我怒目而视,它背部粘着一块来历不明的其他兽类毛皮(《轻罪》)。大厅空地中瘫倒着一头白象,身上布满精子状的额痣,仿佛溺死于这额痣所组成的另一层皮肤(《皮肤讲的不是自己的语言》)。挂在墙上的是正在变形为狒狒的艺术家自己(《自画像》)。当然,让我这一个小时变得过于短促的是那些花一整天都不足以看清的一面面镜子——循着那些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圈圈点点我开始沉溺于想象黏贴这些圈点额痣的沉溺过程(《我还能告诉你什么你不知道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卡尔不厌其烦地黏贴这些圈点和箭头的冲动所在。
印度裔、女性、第三世界、母语为英语——后殖民主义、差异性、混杂性:所有当下最时髦、最政治正确的词贴在巴尔提·卡尔的头上都毫无违和感。但她个人否认自己与这些概念的任何关系。但事实上,在公共活动中她并不反对策展人或任何评论对她作出任何概念化、政治化的阐释。卡尔,是作为独立个人与作为成功艺术家背后的艺术意识形态纠缠不清的典型案例。
Art World:性别意识、女性主义、国族身份、全球化、后殖民主义、差异性、混杂性——在关于你展览的导览手册上,当代艺术评论和当代哲学中的时髦大词、术语应有尽有。事实上,看完这个手册,我身边的朋友都没有任何胃口再来看你的展览了。对于册子中套在你头上的那些词——你是怎么看的?
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我也不喜欢这些词。我不知道这些大词、这些概念和我有什么关系。
Art World:但观众甚至艺术媒体、评论界就是这样来认识你的。你在中国观众面前出现,首先就是以这些身份标签来出场的。一个来自印度的、出身于英国、受过良好西方教育、说着流利英语的女性艺术家。所有这些身份使得你在国际上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女性、印度裔和西方教育背景——这些身份同时给了你政治正确性和艺术价值的背书。对此,你怎么看?
巴尔提·卡尔:事实上,这是一种懒惰。对于一个他们不熟悉的人,他们无法把握,他们感到不安,于是,他们给你贴上标签。女性主义、印度、第三世界政治、全球化、后殖民主义,等等。有了这些他们以为就把你给框定了,于是他们就安心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他们对于一个他们不能归类、不能贴上标签、不能放在他们简单抽象的现成框架里的活生生的人感到不安、紧张和头疼。但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没有标签,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我为什么要让他们感到舒服呢?这是艺术评价者和观众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事实上,我既不能代表印度人,也不能代表妇女,更不能代表被殖民者。所有这些大写的概念,都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为之负责和代表的。
在印度,活生生每天都在说着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就有1652种。很多人日常说话脑子里用的词语都和我完全不同。有的印度人长得和你们中国人更接近,而不是像我,因为他们来自北部,血缘和尼泊尔人接近。即使印度人这个概念本身其实也有那么多种不同的印度人,我一个人怎么可能代表印度人?
Art World:但艺术媒体提到你,基本都会提到你的女性身份,无论是中文媒体亦或是国际媒体。比如强调你是女性雕塑家全球卖价排名前十,比如以女性对身体的敏感来解释你作品中身体变形的形象之类。你有什么要辩驳或澄清的吗?
巴尔提·卡尔: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不是作为自己一个艺术家,而是身体里有三个艺术家,甚至六个艺术家在运动。我对抽象几何的形式感到沉醉,我对躯体的拼接组合也很热衷,我对迷幻的夸张变形也很着迷。这是几个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都会创造出独特的、属于我的艺术。这你能说,其中哪种是女性的,哪种是男性的吗?我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在创造,我并不觉得女性身份与我的艺术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Art World:但你的作品本身确实有很多印度的、女性的符号,比如额痣、比如彩色手镯。
巴尔提·卡尔:这是从身份逻辑看到的解释,确实如此。但如果从一个独立创作的人,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看到的就是另一码事了。作为艺术家,我只能而且也只会选择使用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最了解、就在手边就能用起来的材料和符号。所以,你们就看到了额痣、就看到了彩色廉价的玻璃钢手镯。
Art World:删掉那些大词和概念,来直接说说你的额痣和玻璃钢手镯吧。
巴尔提·卡尔:额痣在传统背景下,都是朱砂点的,但在当代印度,有各种各种的造型,都是在市场、商店里买了,你自己可以直接贴在额头上。就像是一种时尚饰品。有一回,我在一座市场的路口,看到一个女孩额头上贴着一个精子额痣,我当时就震惊了。能把精子贴在额上,也就能把它贴到任何地方,而且可以漫天遍野地贴,这该是多有趣的事啊。于是,我就去找到了那个卖精子额痣的商店。
玻璃钢手镯是非常便宜的,印度妇女一旦成年成婚之后,就会戴上一大串这样彩色的手镯,通常是12个,有的更多。要是一个印度妇女在附近走动,你就能听到清脆的叮当声,那是她手镯的声音。如果她把手镯都取下,走路再也没有声音了,那就是她的丈夫去世了。
Art World:手镯柱子、镜子和外面的彩色圆圈,据称,都是你之前到了外滩美术馆,特意为这个空间场所作的作品,能谈谈这些作品和上海、外滩,和这个美术馆空间的关系吗?
巴尔提·卡尔:对,这三件作品都是我之前亲身到了这里,才真正产生的想法。上海和新德里有着类似的近代史经历。外滩美术馆前身原本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博物馆,一个主要向西方人展示远东世界的场所,有着明显的殖民色彩。当然,我并不愿意拿殖民主义来简单地宣告民族正义或者历史伤害,事实上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文明。但在这些文明进程的同时,那些西方大公司,比如当年的西印度公司,也确实给当地人带来了伤害。那些在工厂中做工的女人,就是典型的形象。那些印度女人在你身边走过时,你就会到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一种很女性化的、柔弱的声音。所以,我就把成百上千的彩色手镯堆叠起来成为一个柱子,一个彩色、廉价但又辉煌的纪念碑,让你看到这些女人。就是这样。
Art World:卡尔,我想我们已经说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了。尽管你我都不喜欢那些大概念大词,我们一直在打击并小心翼翼地避开艺术评论中假大空的女性观念和国族性(印度性),但我们依然要进入到真实的、真正的印度场景当中去。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都是你到印度生活之后创作的。好几件作品,闻起来,都是热的。它们色彩炫目,同时又拥挤不堪,无论你从它的哪个角落掉落进去,你都会陷落在一片喧嚣的海洋之中,那是热带的人海。比如,那几面贴满精子额痣的圆镜。
巴尔提·卡尔:是的,你看得很准,闻得很对。我的作品不是纯净的,而是充满各种噪音,各种喧嚣。这确实是很印度的一种感觉,一种热的、拥挤的感觉。有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时候,是被一种声音所引导,但我是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充满。
Art World:能具体说说那些镜子吗?你在镜子上贴满额痣大约花了多少时间?都是自己动手吗?那些裂痕是有意制造的吗?
巴尔提·卡尔:前后大约花了一年的时候,才把这些镜子贴满。我有两个助手,但我自己也动手做。当然,我们通常都是几个作品同时在做,有的时候我也会离开出去旅行之类。裂痕是我们有意为之,用锤子砸碎的。砸碎再完整地拼起来。你知道做这些镜子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它们都实在太重了,比看上去重得多。尤其砸碎之后要完整地搬运,很费精神。
Art World:你是在英国出生,在英国读了大学,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突然就去了印度,从此定居,一住又是二十多年。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巴尔提·卡尔:当时我回印度,去看我的祖母。结果,在那里遇到了我现在的丈夫,我就和他结婚了,从此生活在印度。很具体,很简单。这就是命运吧。
Art World:在印度作艺术,和在英国或其他西方国家会有什么具体的差别?
巴尔提·卡尔:在印度,你永远都不能确定事情的进程。你跟你的印度合作者说,明天早上8点过来,他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但到了第二天晚上九点,他还没有出现。回头你找到他,他会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早一点晚一点都会做完的嘛。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时间是一个问题。
Art World:但这种不确定、不经意、这种错乱甚至混杂也成为了你艺术中的一种因素。
巴尔提·卡尔:千真万确。我的作品并不是对一种理想的原型进行逼真完美的模仿。我的雕塑往往就不像真人或真的动物。但雕塑就是雕塑,为什么要像真的呢?它就是一个塑造出来的形象而已。而且这些形象在塑造中往往也有偶然因素。比如那个头上长出巨大的角的女人,那些角实在太大太长了,当我把它制作出来之后,发现她居然站不稳。于是,我就不得不在她的脚内部灌注足够分量的金属。这种事情经常有之。
Art World:你的作品中到处都会跑出来各种动物,大象、猴子、土狼…… ,这些动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和你都是什么关系?
巴尔提·卡尔:在印度,动物就是在哪儿都会出来,它们到处跑出来。我走在大马路上,就会突然迎面遇到一头大象。用动物来表现人,有时我觉得会比用人的形象来得更为到位。它会把你身体中潜在的因素都引爆出来。
Art World:除了动物,你的作品中各种物质材料也很丰富,彩色玻璃钢、铸铁的暖气片、瓷杯、木板推车和羊皮,对于这些物质材料,你有着怎样的选择?
巴尔提·卡尔:物质材料本身就会对我们说话,散播它们的信息和生活记忆。比如暖气片。我从eBay买了131台暖气片,从美国装在集装箱里运到了印度。最初,我是想把它们拼接制作成某种造型,某种形式,但尝试了各种形式,还是放弃了。最终,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我们只是把暖气片本身方方正正地堆在那里。一堆暖气片本身,就足够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少有物理上对于空气流动的感受了,大部分室内取暖都是空调,你感觉不到那些“暖”是从哪里来的。但暖气片会告诉你,暖的空气是怎么扩散过来的。尽管印度不需要取暖,也不使用暖气片,但印度观众看到暖气片,也立刻都明白了,也感觉到了那种物理上的暖气会是如何流动的。
Art World: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镜子和贴满箭头的双联画(《这边走》)。近乎无穷多的点点点和箭头箭头箭头,让我可以在它们面前站上半小时,但依然无法把它们看完。这种沉溺于无穷多细节的感觉让我为之着迷。虽然是极其平面的,但同时可以让我迷失,就像一个迷宫。这似乎就是我在童年时想要画的东西。你不断重复地去贴点点和箭头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巴尔提·卡尔:很高兴,你能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正是我要的。那些镜子和箭头地图就像一个宇宙黑洞,你从它表面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进入,然后你又从任何一个点出来了,但你马上又会掉落到其中的一个点。不断出来进去,一旦进去到任何一个点一个角落就又是一个无边际的宇宙。这就是我当时去贴满那些表面时的感觉。拿着那些额痣,不断地黏贴,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愉快而没有边界的玩耍游戏。其实,也是一种类似吸毒用药之后的感觉。我的画,就是一种平面上的迷药。
刊于 艺术世界
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与我预约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当她三点半依然尚未现身的时候,我确定今天要采访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印度艺术家。当然,我的宝贵生命绝不允许被一个艺术家的约会所浪费。在等待其间,我在尚未布展完毕、依然敲敲打打的外滩美术馆中饱览了这位当代知名女艺术家的作品。
电梯间门口一座类似七浦路打货的小平板车上有一条玻璃钢鬣狗对我怒目而视,它背部粘着一块来历不明的其他兽类毛皮(《轻罪》)。大厅空地中瘫倒着一头白象,身上布满精子状的额痣,仿佛溺死于这额痣所组成的另一层皮肤(《皮肤讲的不是自己的语言》)。挂在墙上的是正在变形为狒狒的艺术家自己(《自画像》)。当然,让我这一个小时变得过于短促的是那些花一整天都不足以看清的一面面镜子——循着那些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圈圈点点我开始沉溺于想象黏贴这些圈点额痣的沉溺过程(《我还能告诉你什么你不知道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卡尔不厌其烦地黏贴这些圈点和箭头的冲动所在。
印度裔、女性、第三世界、母语为英语——后殖民主义、差异性、混杂性:所有当下最时髦、最政治正确的词贴在巴尔提·卡尔的头上都毫无违和感。但她个人否认自己与这些概念的任何关系。但事实上,在公共活动中她并不反对策展人或任何评论对她作出任何概念化、政治化的阐释。卡尔,是作为独立个人与作为成功艺术家背后的艺术意识形态纠缠不清的典型案例。
Art World:性别意识、女性主义、国族身份、全球化、后殖民主义、差异性、混杂性——在关于你展览的导览手册上,当代艺术评论和当代哲学中的时髦大词、术语应有尽有。事实上,看完这个手册,我身边的朋友都没有任何胃口再来看你的展览了。对于册子中套在你头上的那些词——你是怎么看的?
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我也不喜欢这些词。我不知道这些大词、这些概念和我有什么关系。
Art World:但观众甚至艺术媒体、评论界就是这样来认识你的。你在中国观众面前出现,首先就是以这些身份标签来出场的。一个来自印度的、出身于英国、受过良好西方教育、说着流利英语的女性艺术家。所有这些身份使得你在国际上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女性、印度裔和西方教育背景——这些身份同时给了你政治正确性和艺术价值的背书。对此,你怎么看?
巴尔提·卡尔:事实上,这是一种懒惰。对于一个他们不熟悉的人,他们无法把握,他们感到不安,于是,他们给你贴上标签。女性主义、印度、第三世界政治、全球化、后殖民主义,等等。有了这些他们以为就把你给框定了,于是他们就安心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他们对于一个他们不能归类、不能贴上标签、不能放在他们简单抽象的现成框架里的活生生的人感到不安、紧张和头疼。但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没有标签,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我为什么要让他们感到舒服呢?这是艺术评价者和观众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事实上,我既不能代表印度人,也不能代表妇女,更不能代表被殖民者。所有这些大写的概念,都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为之负责和代表的。
在印度,活生生每天都在说着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就有1652种。很多人日常说话脑子里用的词语都和我完全不同。有的印度人长得和你们中国人更接近,而不是像我,因为他们来自北部,血缘和尼泊尔人接近。即使印度人这个概念本身其实也有那么多种不同的印度人,我一个人怎么可能代表印度人?
Art World:但艺术媒体提到你,基本都会提到你的女性身份,无论是中文媒体亦或是国际媒体。比如强调你是女性雕塑家全球卖价排名前十,比如以女性对身体的敏感来解释你作品中身体变形的形象之类。你有什么要辩驳或澄清的吗?
巴尔提·卡尔: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不是作为自己一个艺术家,而是身体里有三个艺术家,甚至六个艺术家在运动。我对抽象几何的形式感到沉醉,我对躯体的拼接组合也很热衷,我对迷幻的夸张变形也很着迷。这是几个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都会创造出独特的、属于我的艺术。这你能说,其中哪种是女性的,哪种是男性的吗?我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在创造,我并不觉得女性身份与我的艺术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Art World:但你的作品本身确实有很多印度的、女性的符号,比如额痣、比如彩色手镯。
巴尔提·卡尔:这是从身份逻辑看到的解释,确实如此。但如果从一个独立创作的人,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看到的就是另一码事了。作为艺术家,我只能而且也只会选择使用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最了解、就在手边就能用起来的材料和符号。所以,你们就看到了额痣、就看到了彩色廉价的玻璃钢手镯。
Art World:删掉那些大词和概念,来直接说说你的额痣和玻璃钢手镯吧。
巴尔提·卡尔:额痣在传统背景下,都是朱砂点的,但在当代印度,有各种各种的造型,都是在市场、商店里买了,你自己可以直接贴在额头上。就像是一种时尚饰品。有一回,我在一座市场的路口,看到一个女孩额头上贴着一个精子额痣,我当时就震惊了。能把精子贴在额上,也就能把它贴到任何地方,而且可以漫天遍野地贴,这该是多有趣的事啊。于是,我就去找到了那个卖精子额痣的商店。
玻璃钢手镯是非常便宜的,印度妇女一旦成年成婚之后,就会戴上一大串这样彩色的手镯,通常是12个,有的更多。要是一个印度妇女在附近走动,你就能听到清脆的叮当声,那是她手镯的声音。如果她把手镯都取下,走路再也没有声音了,那就是她的丈夫去世了。
Art World:手镯柱子、镜子和外面的彩色圆圈,据称,都是你之前到了外滩美术馆,特意为这个空间场所作的作品,能谈谈这些作品和上海、外滩,和这个美术馆空间的关系吗?
巴尔提·卡尔:对,这三件作品都是我之前亲身到了这里,才真正产生的想法。上海和新德里有着类似的近代史经历。外滩美术馆前身原本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博物馆,一个主要向西方人展示远东世界的场所,有着明显的殖民色彩。当然,我并不愿意拿殖民主义来简单地宣告民族正义或者历史伤害,事实上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文明。但在这些文明进程的同时,那些西方大公司,比如当年的西印度公司,也确实给当地人带来了伤害。那些在工厂中做工的女人,就是典型的形象。那些印度女人在你身边走过时,你就会到叮叮当当的声音,这是一种很女性化的、柔弱的声音。所以,我就把成百上千的彩色手镯堆叠起来成为一个柱子,一个彩色、廉价但又辉煌的纪念碑,让你看到这些女人。就是这样。
Art World:卡尔,我想我们已经说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了。尽管你我都不喜欢那些大概念大词,我们一直在打击并小心翼翼地避开艺术评论中假大空的女性观念和国族性(印度性),但我们依然要进入到真实的、真正的印度场景当中去。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都是你到印度生活之后创作的。好几件作品,闻起来,都是热的。它们色彩炫目,同时又拥挤不堪,无论你从它的哪个角落掉落进去,你都会陷落在一片喧嚣的海洋之中,那是热带的人海。比如,那几面贴满精子额痣的圆镜。
巴尔提·卡尔:是的,你看得很准,闻得很对。我的作品不是纯净的,而是充满各种噪音,各种喧嚣。这确实是很印度的一种感觉,一种热的、拥挤的感觉。有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时候,是被一种声音所引导,但我是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充满。
Art World:能具体说说那些镜子吗?你在镜子上贴满额痣大约花了多少时间?都是自己动手吗?那些裂痕是有意制造的吗?
巴尔提·卡尔:前后大约花了一年的时候,才把这些镜子贴满。我有两个助手,但我自己也动手做。当然,我们通常都是几个作品同时在做,有的时候我也会离开出去旅行之类。裂痕是我们有意为之,用锤子砸碎的。砸碎再完整地拼起来。你知道做这些镜子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它们都实在太重了,比看上去重得多。尤其砸碎之后要完整地搬运,很费精神。
Art World:你是在英国出生,在英国读了大学,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突然就去了印度,从此定居,一住又是二十多年。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巴尔提·卡尔:当时我回印度,去看我的祖母。结果,在那里遇到了我现在的丈夫,我就和他结婚了,从此生活在印度。很具体,很简单。这就是命运吧。
Art World:在印度作艺术,和在英国或其他西方国家会有什么具体的差别?
巴尔提·卡尔:在印度,你永远都不能确定事情的进程。你跟你的印度合作者说,明天早上8点过来,他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但到了第二天晚上九点,他还没有出现。回头你找到他,他会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早一点晚一点都会做完的嘛。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时间是一个问题。
Art World:但这种不确定、不经意、这种错乱甚至混杂也成为了你艺术中的一种因素。
巴尔提·卡尔:千真万确。我的作品并不是对一种理想的原型进行逼真完美的模仿。我的雕塑往往就不像真人或真的动物。但雕塑就是雕塑,为什么要像真的呢?它就是一个塑造出来的形象而已。而且这些形象在塑造中往往也有偶然因素。比如那个头上长出巨大的角的女人,那些角实在太大太长了,当我把它制作出来之后,发现她居然站不稳。于是,我就不得不在她的脚内部灌注足够分量的金属。这种事情经常有之。
Art World:你的作品中到处都会跑出来各种动物,大象、猴子、土狼…… ,这些动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和你都是什么关系?
巴尔提·卡尔:在印度,动物就是在哪儿都会出来,它们到处跑出来。我走在大马路上,就会突然迎面遇到一头大象。用动物来表现人,有时我觉得会比用人的形象来得更为到位。它会把你身体中潜在的因素都引爆出来。
Art World:除了动物,你的作品中各种物质材料也很丰富,彩色玻璃钢、铸铁的暖气片、瓷杯、木板推车和羊皮,对于这些物质材料,你有着怎样的选择?
巴尔提·卡尔:物质材料本身就会对我们说话,散播它们的信息和生活记忆。比如暖气片。我从eBay买了131台暖气片,从美国装在集装箱里运到了印度。最初,我是想把它们拼接制作成某种造型,某种形式,但尝试了各种形式,还是放弃了。最终,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我们只是把暖气片本身方方正正地堆在那里。一堆暖气片本身,就足够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少有物理上对于空气流动的感受了,大部分室内取暖都是空调,你感觉不到那些“暖”是从哪里来的。但暖气片会告诉你,暖的空气是怎么扩散过来的。尽管印度不需要取暖,也不使用暖气片,但印度观众看到暖气片,也立刻都明白了,也感觉到了那种物理上的暖气会是如何流动的。
Art World: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镜子和贴满箭头的双联画(《这边走》)。近乎无穷多的点点点和箭头箭头箭头,让我可以在它们面前站上半小时,但依然无法把它们看完。这种沉溺于无穷多细节的感觉让我为之着迷。虽然是极其平面的,但同时可以让我迷失,就像一个迷宫。这似乎就是我在童年时想要画的东西。你不断重复地去贴点点和箭头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巴尔提·卡尔:很高兴,你能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这正是我要的。那些镜子和箭头地图就像一个宇宙黑洞,你从它表面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进入,然后你又从任何一个点出来了,但你马上又会掉落到其中的一个点。不断出来进去,一旦进去到任何一个点一个角落就又是一个无边际的宇宙。这就是我当时去贴满那些表面时的感觉。拿着那些额痣,不断地黏贴,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愉快而没有边界的玩耍游戏。其实,也是一种类似吸毒用药之后的感觉。我的画,就是一种平面上的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