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想象
明星的婚姻感情一向都是热点,“著名”的姐弟恋组合文章马伊俐夫妇在长期担负着大家爱情模范的期待后,又仿佛不幸被言中一般终于还是传出出轨的爆炸新闻。很快,男主角一封道歉信证实了满天飞的传言,紧接着有女主角“且行且珍惜”的回应,没人关心这简单一行字背后的心路历程,众人已纷纷按倷不住上演了狗血剧情:首先是痛骂“小三”姚笛,一时间她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要她滚出娱乐圈!挺马呼声高涨,还顺带奉劝:“女人那,都千万别做‘小三’”,好像已经代替当事女主原谅了文章,只待其痛改前非,浪子回头,也有少数骂文章的不忘提醒他当年马伊俐如何顶着姐弟恋的压力,毅然裸嫁,什么演裸婚的斗不过真裸嫁的,到今天,继续推出#文章没有错#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愚人节到了吗?
手机微博每天推送着,看来看去,大团圆结局仿佛呼之欲出。最后好像一切都没有变过,我们对婚姻的期待没变过,我们对女性的想象也没变过。
这围观处处都透着马伊俐的悲情,姚笛的“臭贱”,连对男主角的指责都好像是为他开脱,只要他态度诚恳,一心悔改就必须得到原谅。我仿佛嗅到了陈旧婚恋观念如裹脚布一样的酸腐气味。所谓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21世纪也不过如此,正房二奶的叫着,文章俨然旧体小说里的老爷,斗赢“小三”似乎成了“大奶”存在的唯一意义,无论是明星新贵还是围观群众,赢的都是男人,女人在婚姻面前必会败下阵来。
为什么?千年不变的“正室”斗“小三”戏码,最终到底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呢?你看到又有几个出轨男不是能够华丽转身,尽享“齐人之福”。女性在婚姻或者说感情选择上还是没有主动权的,男性出轨是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女性除了隐忍,也就只能在斗“小三”的无奈中发泄发泄罢了,男女从来就没有平等过。
于是婚姻就成了所谓爱情、归宿遮羞布下的算计与苟且。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等他回家的女人吧,在这样的处境下,婚姻对女性来说更多的意味着付出,在职业歧视依然存在,女性收入仍然低于男性时,婚姻就造成女性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而法律不承认女性从事的大量家务、养育、照顾工作的价值,男性出轨女性得不到补偿,一旦离婚还可能要承担独自养育子女的责任。所以,大多数女性就只能通过拼命与第三者争斗绑住自己的男人,可是如果没有法律保障,是不可能守得住的。剩下的只有隐忍。
有人说,是文章不负责任,是爱情没了,但没有了法律等切实保障,拿什么来限制责任呢?人们还看不透,在混杂着各种利益条件衡量,传宗接代责任的婚姻中,爱情有多少是对双方的束缚,多少是各种影视媒体打造出来的浪漫想像呢?也许有,但也只能占很少一部分吧。在现今这种男女不平等,女性提供照顾、生育,男性提供经济支持的互相依赖的关系中更多的是一种需要约束情感的合作关系。
还有,人们差点遗忘了的:我们的婚姻制度依然传承自古老父权社会中嫁娶制度、血统和财产的父系继承以及丝毫未变的从夫居习俗。女性很重要的一个“婚姻功能”是为丈夫繁衍后代,也就是说女性的性与生育权完全属于男性所有。所以,为什么我们不会设想出轨的是女性呢?女性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出轨的资格!因为如果女性出轨通常结果都是丈夫会马上离婚,被抛弃与倍受指责的一样又是女性而不是相对应的男性第三者“二爷”。而这显然也会变成她一辈子的污点,基本上与“小三”的待遇一样,对女性贞洁的要求依然以婚内的形式存在着。这在革命年代叫“破鞋”,仅从字面意义就知道有多受人鄙夷。
有人说,现在的人太自由了,道德意识淡漠,感情已不再纯真,但这自由更多的是否是男性的自由呢?事实上,男性自古以来从来都很容易甚至被鼓励得到婚外性或感情,革命年代道德严苛,人们谈“作风问题”而色变,离婚率一直很低,但这就能说明那时侯人们都能拥有纯真的爱情吗?与其用道德不如用制度与法律来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只有当男女两性都能有真正的恋爱、婚姻自由,男女都能有自由的选择时,爱情才能不受限制吧。
唉,所以,我甚至天真的想,如果马伊俐懂得女权又会怎样?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多变的,婚姻和法律都不可能控制出轨与否,但却应该保障被出轨一方的利益,因为说到底,婚姻是一种契约。放在爱情的角度,我认为马伊俐原谅文章也不一定就代表屈就了,感情的事儿谁能说得明白呢?作为女权主义者,我只能大胆想象,当有了两性的平等,女性可以很好的独立生活,甚至生育自己的宝宝,而男性也可以喜欢照顾家庭,付出更多家务劳动的一方在离婚时能够得到补偿,或者说,当真的两性的权益都得到保障,人们完全可以不必考虑利益问题单纯的爱恋,哪怕只是三个月或三年,都能够来去自由。再大胆一点,像许鞍华得闲炒饭电影里一样,有LGBT人士的存在才能构成彩虹的世界,女人也许可以只是借用一下男性的精子呢?不是有多元家庭组合形式吗?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仿佛在做着扒开“婚姻黑幕”的工作,但其实,不是婚姻本身让女性痛苦,很多人都看到政治上的强权,却看不到,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假婚姻之手让所有异性恋男性对女性实行的强权,如果两性平等,甚至性别多元,婚姻与否或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只是各种可能的模式而已,也许只有男士们也看到性别不平等的整体架构让他们成为伤害女性的“工具”,加入女权的行列,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希望我的这一愿望不是痴人说梦!希望人们能够始终相信爱情。
手机微博每天推送着,看来看去,大团圆结局仿佛呼之欲出。最后好像一切都没有变过,我们对婚姻的期待没变过,我们对女性的想象也没变过。
这围观处处都透着马伊俐的悲情,姚笛的“臭贱”,连对男主角的指责都好像是为他开脱,只要他态度诚恳,一心悔改就必须得到原谅。我仿佛嗅到了陈旧婚恋观念如裹脚布一样的酸腐气味。所谓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21世纪也不过如此,正房二奶的叫着,文章俨然旧体小说里的老爷,斗赢“小三”似乎成了“大奶”存在的唯一意义,无论是明星新贵还是围观群众,赢的都是男人,女人在婚姻面前必会败下阵来。
为什么?千年不变的“正室”斗“小三”戏码,最终到底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呢?你看到又有几个出轨男不是能够华丽转身,尽享“齐人之福”。女性在婚姻或者说感情选择上还是没有主动权的,男性出轨是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女性除了隐忍,也就只能在斗“小三”的无奈中发泄发泄罢了,男女从来就没有平等过。
于是婚姻就成了所谓爱情、归宿遮羞布下的算计与苟且。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等他回家的女人吧,在这样的处境下,婚姻对女性来说更多的意味着付出,在职业歧视依然存在,女性收入仍然低于男性时,婚姻就造成女性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而法律不承认女性从事的大量家务、养育、照顾工作的价值,男性出轨女性得不到补偿,一旦离婚还可能要承担独自养育子女的责任。所以,大多数女性就只能通过拼命与第三者争斗绑住自己的男人,可是如果没有法律保障,是不可能守得住的。剩下的只有隐忍。
有人说,是文章不负责任,是爱情没了,但没有了法律等切实保障,拿什么来限制责任呢?人们还看不透,在混杂着各种利益条件衡量,传宗接代责任的婚姻中,爱情有多少是对双方的束缚,多少是各种影视媒体打造出来的浪漫想像呢?也许有,但也只能占很少一部分吧。在现今这种男女不平等,女性提供照顾、生育,男性提供经济支持的互相依赖的关系中更多的是一种需要约束情感的合作关系。
还有,人们差点遗忘了的:我们的婚姻制度依然传承自古老父权社会中嫁娶制度、血统和财产的父系继承以及丝毫未变的从夫居习俗。女性很重要的一个“婚姻功能”是为丈夫繁衍后代,也就是说女性的性与生育权完全属于男性所有。所以,为什么我们不会设想出轨的是女性呢?女性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出轨的资格!因为如果女性出轨通常结果都是丈夫会马上离婚,被抛弃与倍受指责的一样又是女性而不是相对应的男性第三者“二爷”。而这显然也会变成她一辈子的污点,基本上与“小三”的待遇一样,对女性贞洁的要求依然以婚内的形式存在着。这在革命年代叫“破鞋”,仅从字面意义就知道有多受人鄙夷。
有人说,现在的人太自由了,道德意识淡漠,感情已不再纯真,但这自由更多的是否是男性的自由呢?事实上,男性自古以来从来都很容易甚至被鼓励得到婚外性或感情,革命年代道德严苛,人们谈“作风问题”而色变,离婚率一直很低,但这就能说明那时侯人们都能拥有纯真的爱情吗?与其用道德不如用制度与法律来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只有当男女两性都能有真正的恋爱、婚姻自由,男女都能有自由的选择时,爱情才能不受限制吧。
唉,所以,我甚至天真的想,如果马伊俐懂得女权又会怎样?人的感情本来就是多变的,婚姻和法律都不可能控制出轨与否,但却应该保障被出轨一方的利益,因为说到底,婚姻是一种契约。放在爱情的角度,我认为马伊俐原谅文章也不一定就代表屈就了,感情的事儿谁能说得明白呢?作为女权主义者,我只能大胆想象,当有了两性的平等,女性可以很好的独立生活,甚至生育自己的宝宝,而男性也可以喜欢照顾家庭,付出更多家务劳动的一方在离婚时能够得到补偿,或者说,当真的两性的权益都得到保障,人们完全可以不必考虑利益问题单纯的爱恋,哪怕只是三个月或三年,都能够来去自由。再大胆一点,像许鞍华得闲炒饭电影里一样,有LGBT人士的存在才能构成彩虹的世界,女人也许可以只是借用一下男性的精子呢?不是有多元家庭组合形式吗?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仿佛在做着扒开“婚姻黑幕”的工作,但其实,不是婚姻本身让女性痛苦,很多人都看到政治上的强权,却看不到,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假婚姻之手让所有异性恋男性对女性实行的强权,如果两性平等,甚至性别多元,婚姻与否或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只是各种可能的模式而已,也许只有男士们也看到性别不平等的整体架构让他们成为伤害女性的“工具”,加入女权的行列,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希望我的这一愿望不是痴人说梦!希望人们能够始终相信爱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