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电影六十年进化论
大伯 发布于: 2009-09-05 23:15
很多让人难以忘却的优秀影片,其实都带着“献礼”的特殊气质。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是献给那段残酷的历史和辛德勒这样的勇者;《拯救大兵瑞恩》是献给登陆诺曼底的盟军士兵……这些影片在赢得社会美誉的同时,也在全世界刮起席卷票房的龙卷风。
但是“献礼片”自成一家,成为一种类型片的情况却不多见,一般仅限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其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中翘楚。自建国以来,中国电影人就一直致力于“献礼片”的研究和实践,本着“教导人,不怕赔”的原则,积累下了丰硕的成果和海量的经验。
献礼电影的计划使然
说到国庆献礼,上了点年纪的人们总是难忘1959年的“10年大庆”,这一年共出产了包括《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万水千山》等18部献礼片,观影人次突破40亿。
1959年之前的新中国国产影片大多数是粗制滥造之作,观者寥寥。周恩来为此多次接见电影工作者,并发表了文艺工作要“两条腿走路”的讲话,贯彻“双百”方针,继续繁荣创作。这是中国电影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不过由于一味追求多样性,当时一些入选的献礼影片在时代的潮流退去后,露出“裸泳”的本质。比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一片因为淡化了政治背景,着重渲染妇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而在泛滥成灾的“大跃进”影片中脱颖而出,成功将《钢铁世家》给击退。同时又因为国家倡导献礼片必须是彩色片,而PK掉了同样走轻喜剧路线的《今天我休息》。
无独有偶,颇受圈内人器重的影片《战火中的青春》无论从艺术成就和题材故事上都比《笑逐颜开》高明。却因为《笑逐颜开》是彩色片,而意外落选献礼片的行列。
此外,影片《海鹰》中的俊男王心刚与靓女王晓棠本有几场驾驶吉普车飞驰、海边拥抱的抒情戏,都被认为有损我军指战员的正面形象而遭遇剪刀;而《战上海》中的许多战斗场面,也被荒唐地认为是宣传了“战争残酷论”而“晚节不保”。
压轴登场的《五朵金花》是其中最饱受赞誉的一部,它的诞生也与周恩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周恩来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之后,感到电影中政治口号太多了。于是他找来时任文化副部长的夏衍,提议创作一部以大理为背景,而且是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气氛相对紧张,物质生活也日趋困难。《五朵金花》以优美动听的爱情歌曲,与大理的秀丽山水相辅相承,给人带来了“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
时光流转,经过了一段文化曲折之后,中国电影又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庆典的时候大爆发。其中标志着新中国电影创新浪潮的《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在那个逐渐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年代,《小花》从内容到形式的“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
其原著小说《桐柏英雄》描写的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小花》的摄影师云文耀当时有点郁闷:“战争场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何苦呢?”导演张铮于是召集主创人员头脑风暴,有说“新现实主义”,有说“意识流”,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要着力表现兄妹情义,把人物命运(而不是战略思想)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以此区别于常规的军事片。
1989年的《开国大典》与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决战》系列将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一个艺术高峰。影片对革命对立面的人物没有进行脸谱化的简单贬斥,而是将其反历史潮流的失败原因进行了艺术的阐释。不仅表现出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更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景式巨片。
到建国50周年时,献礼片开始将视角更多地放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写实上。以往,一说献礼片总要先抓一个大题材,写人物也一定要写掌握历史命脉的大人物。而1999年的献礼片却打破了这样的框框。《国歌》、《詹天佑》、《春天的狂想》都是从小处落笔,还有像《我的父亲母亲》、《漂亮妈妈》这样,关注百姓家常的小投入影片,显得清新脱俗。
献礼电影的商业应然
今年电影界又隆重推介30部“献礼片”以飧国民。如此庞大的数量,也许早已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不能承受之重”,不禁让人担心会否有很多影片不及上映,就直接进入片库的陈列架。
在如今电影充分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即便是献礼片,影片本身的可看性也早已成为了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管思想高度有多高,卖座才是关键。因此,如何把献礼片拍得好看,就成为了一道新的难题。
解这道难题的第一个办法,也是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贯彻从《英雄》延续以来的大片思路——砸明星。还别说,中国人就吃这套,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夜宴》等片都不亏,当然离谱如《无极》般是个例外。
砸明星砸得最猛的当属《建国大业》,从影片开拍之初,包括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刘德华、姜文、张国立、唐国强等众多一线导演、明星就确定参演。此后,王学圻、葛优、黄圣依、黎明等熟面孔又纷纷加盟剧组,也让该片的热度直冲云霄。到该片杀青时,统计参演演员达172个,其中大牌80多位。
这么拍献礼片,把影迷也挑拨得够呛。一部原来是弘扬主旋律的爱国影片,到现在演变成为全民追星的狂欢。珠影院线的许总声称:“用云集明星的方式来包装电影很有想象力,影片(票房)的起点就是2个亿。”
采用明星大腕助阵的,远不止《建国大业》一家。当红小生刘烨和新一代搞笑天王黄渤主演的《铁人2008》、集合周迅、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等一线明星在内的《风声》等片都是明星战略的坚决拥护者。
除此之外,09献礼片的又一变化就是大胆加入了喜剧桥断。比如《建国大业》有一场戏:“葛团长”(葛优饰演)手下的“王排长”(王宝强饰演)向他抱怨,前面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攻了三次攻不下来。“葛团长”说:“放两颗照明弹看看。”结果当照明弹升空时,众人才发现原来“地主大院”就是北京城。这样极富“冯式”幽默的喜剧桥段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是绝不会出现在献礼片之中的。
毋庸讳言,献礼片是命题作文,看重内容和导向。四五十岁的观众看着《上甘岭》、《冰山上的来客》长大,这些红色经典不但传递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且从情节到人物都带给观众发自肺腑的喜怒哀乐。而对80后90后一代来说,献礼片中频频涉及的历史题材、英雄人物是陌生的。如何让历史与年轻人进行思想“对接”,艺术工作者们责无旁贷。
解放日报的一篇评论指出:“有时不妨用广告商的眼光来衡量献礼片的‘亲民度’,只有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献礼片,才是真正献了一份大礼。那些没有摆脱旧思路的献礼片,板着面孔‘说话’,在影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注定是昙花一现。”
然而这种眼球思维的制片手法,会不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献礼片“娱乐至死”?当主旋律与明星身上特有的身份标签紧密拥抱时,观众意识中的信息接收难免出现偏差。谁也保不准:多少人在银幕上看到了改变祖国命运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多少人却只看到了互飚演技的唐国强和张国立。
关于献礼片一年应该拍几部的争论也由来已久。在前不久两会关于文化电影市场分组讨论的时候,冯小刚就说到:“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场来,不要花一两亿拍没人看的电影,去做表面的献礼。”而在此之前,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志敏教授却撰文认为:在中国献礼片的“数量”就是“质量”。这个数量不是单纯的‘生产’数量,而是在市场中生存和运转的数量。献礼片市场需要不断地维持和培育,否则就会萎缩,没有一定数量的影片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拥有极其丰富的素材资源。看看每天门户网站上的常设栏目“历史上的今天”,就会觉得:这个国家一年有365个献礼片也不嫌多。《南都周刊》评论员郭宇宽谈到:“关键是我们有什么样的机制,让优秀的导演脱颖而出,让优秀的影片脱颖而出。让公众心甘情愿地去被洗礼、被教育。甚至能拿到全世界去让人家见识见识,这就是咱们中国的主旋律。”
很多让人难以忘却的优秀影片,其实都带着“献礼”的特殊气质。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是献给那段残酷的历史和辛德勒这样的勇者;《拯救大兵瑞恩》是献给登陆诺曼底的盟军士兵……这些影片在赢得社会美誉的同时,也在全世界刮起席卷票房的龙卷风。
但是“献礼片”自成一家,成为一种类型片的情况却不多见,一般仅限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其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中翘楚。自建国以来,中国电影人就一直致力于“献礼片”的研究和实践,本着“教导人,不怕赔”的原则,积累下了丰硕的成果和海量的经验。
献礼电影的计划使然
说到国庆献礼,上了点年纪的人们总是难忘1959年的“10年大庆”,这一年共出产了包括《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万水千山》等18部献礼片,观影人次突破40亿。
1959年之前的新中国国产影片大多数是粗制滥造之作,观者寥寥。周恩来为此多次接见电影工作者,并发表了文艺工作要“两条腿走路”的讲话,贯彻“双百”方针,继续繁荣创作。这是中国电影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不过由于一味追求多样性,当时一些入选的献礼影片在时代的潮流退去后,露出“裸泳”的本质。比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一片因为淡化了政治背景,着重渲染妇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而在泛滥成灾的“大跃进”影片中脱颖而出,成功将《钢铁世家》给击退。同时又因为国家倡导献礼片必须是彩色片,而PK掉了同样走轻喜剧路线的《今天我休息》。
无独有偶,颇受圈内人器重的影片《战火中的青春》无论从艺术成就和题材故事上都比《笑逐颜开》高明。却因为《笑逐颜开》是彩色片,而意外落选献礼片的行列。
此外,影片《海鹰》中的俊男王心刚与靓女王晓棠本有几场驾驶吉普车飞驰、海边拥抱的抒情戏,都被认为有损我军指战员的正面形象而遭遇剪刀;而《战上海》中的许多战斗场面,也被荒唐地认为是宣传了“战争残酷论”而“晚节不保”。
压轴登场的《五朵金花》是其中最饱受赞誉的一部,它的诞生也与周恩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周恩来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之后,感到电影中政治口号太多了。于是他找来时任文化副部长的夏衍,提议创作一部以大理为背景,而且是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气氛相对紧张,物质生活也日趋困难。《五朵金花》以优美动听的爱情歌曲,与大理的秀丽山水相辅相承,给人带来了“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
时光流转,经过了一段文化曲折之后,中国电影又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庆典的时候大爆发。其中标志着新中国电影创新浪潮的《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在那个逐渐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年代,《小花》从内容到形式的“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
其原著小说《桐柏英雄》描写的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小花》的摄影师云文耀当时有点郁闷:“战争场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何苦呢?”导演张铮于是召集主创人员头脑风暴,有说“新现实主义”,有说“意识流”,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要着力表现兄妹情义,把人物命运(而不是战略思想)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以此区别于常规的军事片。
1989年的《开国大典》与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决战》系列将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一个艺术高峰。影片对革命对立面的人物没有进行脸谱化的简单贬斥,而是将其反历史潮流的失败原因进行了艺术的阐释。不仅表现出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更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景式巨片。
到建国50周年时,献礼片开始将视角更多地放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写实上。以往,一说献礼片总要先抓一个大题材,写人物也一定要写掌握历史命脉的大人物。而1999年的献礼片却打破了这样的框框。《国歌》、《詹天佑》、《春天的狂想》都是从小处落笔,还有像《我的父亲母亲》、《漂亮妈妈》这样,关注百姓家常的小投入影片,显得清新脱俗。
献礼电影的商业应然
今年电影界又隆重推介30部“献礼片”以飧国民。如此庞大的数量,也许早已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不能承受之重”,不禁让人担心会否有很多影片不及上映,就直接进入片库的陈列架。
在如今电影充分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即便是献礼片,影片本身的可看性也早已成为了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管思想高度有多高,卖座才是关键。因此,如何把献礼片拍得好看,就成为了一道新的难题。
解这道难题的第一个办法,也是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贯彻从《英雄》延续以来的大片思路——砸明星。还别说,中国人就吃这套,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夜宴》等片都不亏,当然离谱如《无极》般是个例外。
砸明星砸得最猛的当属《建国大业》,从影片开拍之初,包括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刘德华、姜文、张国立、唐国强等众多一线导演、明星就确定参演。此后,王学圻、葛优、黄圣依、黎明等熟面孔又纷纷加盟剧组,也让该片的热度直冲云霄。到该片杀青时,统计参演演员达172个,其中大牌80多位。
这么拍献礼片,把影迷也挑拨得够呛。一部原来是弘扬主旋律的爱国影片,到现在演变成为全民追星的狂欢。珠影院线的许总声称:“用云集明星的方式来包装电影很有想象力,影片(票房)的起点就是2个亿。”
采用明星大腕助阵的,远不止《建国大业》一家。当红小生刘烨和新一代搞笑天王黄渤主演的《铁人2008》、集合周迅、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等一线明星在内的《风声》等片都是明星战略的坚决拥护者。
除此之外,09献礼片的又一变化就是大胆加入了喜剧桥断。比如《建国大业》有一场戏:“葛团长”(葛优饰演)手下的“王排长”(王宝强饰演)向他抱怨,前面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攻了三次攻不下来。“葛团长”说:“放两颗照明弹看看。”结果当照明弹升空时,众人才发现原来“地主大院”就是北京城。这样极富“冯式”幽默的喜剧桥段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是绝不会出现在献礼片之中的。
毋庸讳言,献礼片是命题作文,看重内容和导向。四五十岁的观众看着《上甘岭》、《冰山上的来客》长大,这些红色经典不但传递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且从情节到人物都带给观众发自肺腑的喜怒哀乐。而对80后90后一代来说,献礼片中频频涉及的历史题材、英雄人物是陌生的。如何让历史与年轻人进行思想“对接”,艺术工作者们责无旁贷。
解放日报的一篇评论指出:“有时不妨用广告商的眼光来衡量献礼片的‘亲民度’,只有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献礼片,才是真正献了一份大礼。那些没有摆脱旧思路的献礼片,板着面孔‘说话’,在影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注定是昙花一现。”
然而这种眼球思维的制片手法,会不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献礼片“娱乐至死”?当主旋律与明星身上特有的身份标签紧密拥抱时,观众意识中的信息接收难免出现偏差。谁也保不准:多少人在银幕上看到了改变祖国命运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多少人却只看到了互飚演技的唐国强和张国立。
关于献礼片一年应该拍几部的争论也由来已久。在前不久两会关于文化电影市场分组讨论的时候,冯小刚就说到:“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场来,不要花一两亿拍没人看的电影,去做表面的献礼。”而在此之前,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志敏教授却撰文认为:在中国献礼片的“数量”就是“质量”。这个数量不是单纯的‘生产’数量,而是在市场中生存和运转的数量。献礼片市场需要不断地维持和培育,否则就会萎缩,没有一定数量的影片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拥有极其丰富的素材资源。看看每天门户网站上的常设栏目“历史上的今天”,就会觉得:这个国家一年有365个献礼片也不嫌多。《南都周刊》评论员郭宇宽谈到:“关键是我们有什么样的机制,让优秀的导演脱颖而出,让优秀的影片脱颖而出。让公众心甘情愿地去被洗礼、被教育。甚至能拿到全世界去让人家见识见识,这就是咱们中国的主旋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