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女孩·岳天祥
3月11日 12日 理县
从汶川到理县有很多金杯车运营,一车拉十来个人,车速挺快。像从成都到汶川一样,也是一路大山,路一样修得很好。
理县是庄学本当年考察时间长,拍摄数量多的一个地方。1937年出版《羌戎考察记》一书,其中在理县的考察占了很大篇幅,当时这里被称作理番。
如今的理番是一个小县城,据官方的统计,2012年年末全县共有4.5万人,藏族占52%,羌族占33%。我估计住在县城的人口也就一万左右。
下车后我拒绝了车站旁边旅馆拉客的人,走到了西大街。街上一家旅店的老板劝我住在他们这。在看了房间之后,觉得这边的旅店应该都差不多,便住了下来。就是这个瘦瘦的年轻老板的劝说和我住下的决定,给我带了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下行李后我拿出《庄学本全集(上)》下了楼,想问问旅店老板知不知道书中的一些拍摄地点。他和几个店员只认得书中的喇嘛寺,且对80年前的理番却十分感兴趣,纷纷翻看此书。“我老汉儿经常在外面跑,等他回来让他看看吧。”
我出门逛了一圈,县城都是当代的混凝土建筑,街上十分干净,有点一尘不染的感觉。同时也觉得这里规模很小,街上人和车都很少。跟汶川一样,这里只有老年妇女穿传统服饰。等傍晚吃了份砂锅粉回到旅店,老板说让我把书拿下来,他的老汉儿回来了。老汉儿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戴着一顶圆帽,五十岁出头的样子。他翻了翻书,说他知道其中的寺庙,碉楼等几个地方。“你等一会,这附近有个人可能知道更多。”老汉儿出了门去找人,几分钟就回来了,跟着他进来了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男子。这人翻了翻书,说他知道庄学本,他也有一本庄学本的书(《羌戎考察记》)。当翻到嘉戎部落肖像这一部分时,他指着一张小女孩的照片说,这就是我母亲。这句话让我有点震惊,下面的一句话则让我更加激动了:她还在世!在到四川之前我也曾在网上查资料,看能否找到当今与过去的对比,或找到当时被拍摄的人。看到有篇报道说他们找到了《羌戎考察记》的封面少女的后代,可惜那个封面少女已不在人世。我认为庄学本所拍摄的人不太可能还有人活着了,所以与这个大伯的相遇真的让我喜出望外。
这大伯叫岳天祥,已年逾花甲,他带给我的惊喜不单是他在世的母亲。他说当年给庄学本当翻译,陪他去考察的正是他的外祖父索囊仁清(汉名杨清云),再后来是杨清云的侄子,书中两张藏族民房图片就是庄学本拍摄的他们家。不过他的外祖父和舅舅早已去世,房子在地震后也原址重建了。我决定去看看他的母亲,他说可以。岳天祥是个容易打交道的人,在旁边的小区当保安。
之后我们围着旅店里的电炉烤火,岳天祥一直在认真看我带来的这本书,我就跟老板及他老婆聊天。他们都是嘉戎藏族,但看样貌衣着已难以看出。除了岳天祥,他们已经不会讲自己的语言了。至于信仰,旅店老板说年轻人都不信教了,每年只有正月十五才去一次喇嘛庙。不过他们都知道书中那座已经毁掉的大佛塔,不论是年轻的老板,他老汉儿,还是岳天祥,都告诉我这塔有108道门,感觉像一个传说。
第二天十点多我找到岳天祥,买了点礼品,打算去他家。他家在大山上,县城之外没有公交车。正好旅店的老汉儿平时就是开着一辆国产小汽车拉客的,这天我就包了他的车。他形容说岳天祥家很远,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实际上开车绕到山上只要半小时。跟很多大山里的村子一样,在地震之前上山是没有水泥路的,当地人只能步行。震后各地来援建,终于有了水泥路。
这个村子叫八十闹,地震后村民也都重建了房子。似乎这里的嘉戎藏族对他们的传统更为坚守,他们依然用石头建房,沿袭了以前房屋的形态。对比庄学本拍摄的“索囊仁清的新房”,重建的房子小了一些,也没有以前的漂亮了,但还是在原来的位置。
岳天祥的母亲杨树芳比我想象中要健康很多,孩子在县城工作,她平时就做做饭,照顾上幼儿园的重孙。当年的照片上(庄学本标注“索囊仁清的小女儿”)她是七岁的小姑娘,如今已87岁。她认得出那个小姑娘是她自己,也记得庄学本,但她也说只有一点记忆,年纪大了,很多事想不起来。
我给她拍了两张照片,她的衣服有些脏。当年庄学本的考察时间很长,单是在理番的时间就长达两个月。他跟当地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人们大都盛装打扮让他拍照。现在我不可能这样去要求他们,只好就这么拍了。
旅店的老汉儿是个精明的人,他催着我们下山,把我们拉到了他的旅店吃中午饭,旅店一楼是他们的餐馆。后来得知那个拉我住店的年轻人是他的女婿,也是他们餐馆的大厨,真正的老板应该是这老汉儿。
从汶川到理县有很多金杯车运营,一车拉十来个人,车速挺快。像从成都到汶川一样,也是一路大山,路一样修得很好。
理县是庄学本当年考察时间长,拍摄数量多的一个地方。1937年出版《羌戎考察记》一书,其中在理县的考察占了很大篇幅,当时这里被称作理番。
如今的理番是一个小县城,据官方的统计,2012年年末全县共有4.5万人,藏族占52%,羌族占33%。我估计住在县城的人口也就一万左右。
下车后我拒绝了车站旁边旅馆拉客的人,走到了西大街。街上一家旅店的老板劝我住在他们这。在看了房间之后,觉得这边的旅店应该都差不多,便住了下来。就是这个瘦瘦的年轻老板的劝说和我住下的决定,给我带了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下行李后我拿出《庄学本全集(上)》下了楼,想问问旅店老板知不知道书中的一些拍摄地点。他和几个店员只认得书中的喇嘛寺,且对80年前的理番却十分感兴趣,纷纷翻看此书。“我老汉儿经常在外面跑,等他回来让他看看吧。”
我出门逛了一圈,县城都是当代的混凝土建筑,街上十分干净,有点一尘不染的感觉。同时也觉得这里规模很小,街上人和车都很少。跟汶川一样,这里只有老年妇女穿传统服饰。等傍晚吃了份砂锅粉回到旅店,老板说让我把书拿下来,他的老汉儿回来了。老汉儿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戴着一顶圆帽,五十岁出头的样子。他翻了翻书,说他知道其中的寺庙,碉楼等几个地方。“你等一会,这附近有个人可能知道更多。”老汉儿出了门去找人,几分钟就回来了,跟着他进来了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男子。这人翻了翻书,说他知道庄学本,他也有一本庄学本的书(《羌戎考察记》)。当翻到嘉戎部落肖像这一部分时,他指着一张小女孩的照片说,这就是我母亲。这句话让我有点震惊,下面的一句话则让我更加激动了:她还在世!在到四川之前我也曾在网上查资料,看能否找到当今与过去的对比,或找到当时被拍摄的人。看到有篇报道说他们找到了《羌戎考察记》的封面少女的后代,可惜那个封面少女已不在人世。我认为庄学本所拍摄的人不太可能还有人活着了,所以与这个大伯的相遇真的让我喜出望外。
这大伯叫岳天祥,已年逾花甲,他带给我的惊喜不单是他在世的母亲。他说当年给庄学本当翻译,陪他去考察的正是他的外祖父索囊仁清(汉名杨清云),再后来是杨清云的侄子,书中两张藏族民房图片就是庄学本拍摄的他们家。不过他的外祖父和舅舅早已去世,房子在地震后也原址重建了。我决定去看看他的母亲,他说可以。岳天祥是个容易打交道的人,在旁边的小区当保安。
之后我们围着旅店里的电炉烤火,岳天祥一直在认真看我带来的这本书,我就跟老板及他老婆聊天。他们都是嘉戎藏族,但看样貌衣着已难以看出。除了岳天祥,他们已经不会讲自己的语言了。至于信仰,旅店老板说年轻人都不信教了,每年只有正月十五才去一次喇嘛庙。不过他们都知道书中那座已经毁掉的大佛塔,不论是年轻的老板,他老汉儿,还是岳天祥,都告诉我这塔有108道门,感觉像一个传说。
第二天十点多我找到岳天祥,买了点礼品,打算去他家。他家在大山上,县城之外没有公交车。正好旅店的老汉儿平时就是开着一辆国产小汽车拉客的,这天我就包了他的车。他形容说岳天祥家很远,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实际上开车绕到山上只要半小时。跟很多大山里的村子一样,在地震之前上山是没有水泥路的,当地人只能步行。震后各地来援建,终于有了水泥路。
这个村子叫八十闹,地震后村民也都重建了房子。似乎这里的嘉戎藏族对他们的传统更为坚守,他们依然用石头建房,沿袭了以前房屋的形态。对比庄学本拍摄的“索囊仁清的新房”,重建的房子小了一些,也没有以前的漂亮了,但还是在原来的位置。
岳天祥的母亲杨树芳比我想象中要健康很多,孩子在县城工作,她平时就做做饭,照顾上幼儿园的重孙。当年的照片上(庄学本标注“索囊仁清的小女儿”)她是七岁的小姑娘,如今已87岁。她认得出那个小姑娘是她自己,也记得庄学本,但她也说只有一点记忆,年纪大了,很多事想不起来。
我给她拍了两张照片,她的衣服有些脏。当年庄学本的考察时间很长,单是在理番的时间就长达两个月。他跟当地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人们大都盛装打扮让他拍照。现在我不可能这样去要求他们,只好就这么拍了。
旅店的老汉儿是个精明的人,他催着我们下山,把我们拉到了他的旅店吃中午饭,旅店一楼是他们的餐馆。后来得知那个拉我住店的年轻人是他的女婿,也是他们餐馆的大厨,真正的老板应该是这老汉儿。
![]() |
理县 |
![]() |
庄学本拍摄,索囊仁清的房子 |
![]() |
当年索囊仁清的房子在地震时毁掉,现原址重建,比以前小了些 |
![]() |
庄学本拍摄,索囊仁清的房子 |
![]() |
重建的房子,和岳天祥 |
![]() |
庄学本拍摄,当年7岁的杨树芳 |
![]() |
如今的杨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