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民间美术与蒲剧
今天下午两点半开始,约了6个发明人谈了9个案子。废话讲的太多,晚上一句话都不想说了。
进了浩沙居然一步也跑不动,看到那些在跑步机上一边飞奔一边看着湖南卫视傻笑的胖子,完全没有减肥的情绪,直接冲了个凉,吹着风从河边回家。
幸亏我加班很明智的没有吃晚饭,妈妈包了一锅粽子,太好吃了,我都快吃傻了。
明天可能去西单,我好像很久没去过这个地方,心里还有点慌。太新潮了那里。
接到清华的邀请函去参加一个活动,负责的学生电话补充通知我说最近清华门卫加强了,最好不要说自己是去参加活动的,他会来接我。我说为什么啊猪流感啊,他很神秘的说,“南航出事了您知道了吧”,我真的不知道,南航怎么了啊,他说什么门卫啊城管啊什么坏组织啊进学校了好像,我没听明白。总之孩子的意思似乎就是说让我在门口不要声张自己是别的学校来参加活动。
反思一下,我的日子好像有些迂,上班也看不到同事,下班也不怎么看电影看电视,上网就直奔豆瓣也不看新闻,有时候连聊天工具都懒得开,懒得聊,觉得耽误时间。定个杂志还都是讲的死去的人。我有时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猪流感到底确诊几个了啊
世上之事皆是此消彼长,拖延症好转的时候,购物欲飞涨,上孔夫子收了几本书。
其中觊觎已久的一本是晋南民间美术与蒲剧,“序”说“这个集子的内容全是戏”。
序
这个集子的内容全是戏,资料搜集的范围仅限于晋南,故名《晋南民间美术与蒲剧》。
民间美术中的戏曲内容为什么这样多?因为它最受群众欢迎。我们知道,农村要演一台戏也不那么容易,演完之后还想把它用别的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于是在各种民间美术作品中,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表现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一种是农民自己创作的,如剪纸、刺绣等;另一种是画商们为迎合农民的心理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创作、印制出来的,如年画。这些东西,人们把它贴在家里,挂在墙上,又产生了另一种舞台艺术不能代替的效果。爷爷奶奶们以此给娃娃讲故事,传播历史知识:大人们常常就此“摆龙门阵”、“排三国”,作为欣赏、娱乐的话题;美术爱好者又以此作为范本学画。这样,就把戏曲艺术发挥的效能,由时间推到了空间,由室内到了住宅、庭院和庙宇建筑上,逐渐都以戏曲为内容的民间美术来加以装饰。洪洞县下村的戏曲壁画,可以说是壁画史上的一种新花样。庙堂壁画通常是以其所供奉的偶像成仙得道的背景作为绘制题材,戏台上很少见有什么壁画;独有在下村这个小庙却打破了惯例,把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画上纯是戏曲人物。这个小小的村落,夏天人们去纳凉,冬天老年人晒太阳,就很自然地聚集在这里,戏台成了一个小小的活动中心。面对这些壁画,从三国、水浒、杨家将,到神话、传奇、绿林好汉,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这种影响,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使人们对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用农民的话来说,他们喜欢有看头、有讲头的美术作品。就是说要有人物,有故事。虽然只有一个静止的画面,但能联想开去。这样的画才不单调、乏味。
民间美术造型的夸张、变形以及构图的装饰趣味,又与漫画和西洋的图案不能相比。如何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美术作品,离开这些丰富多采的民间美术的养料,是不可能凭空臆造出来的。
以上只是在编辑过程中的几点感想,还谈不上什么研究和心得。而这项工作又还只是个开头。资料的积累,既提供研究,有提供创作者参考,同时也征求各方人士的意见,以便把今后的工作做好。
苏光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于太原
进了浩沙居然一步也跑不动,看到那些在跑步机上一边飞奔一边看着湖南卫视傻笑的胖子,完全没有减肥的情绪,直接冲了个凉,吹着风从河边回家。
幸亏我加班很明智的没有吃晚饭,妈妈包了一锅粽子,太好吃了,我都快吃傻了。
明天可能去西单,我好像很久没去过这个地方,心里还有点慌。太新潮了那里。
接到清华的邀请函去参加一个活动,负责的学生电话补充通知我说最近清华门卫加强了,最好不要说自己是去参加活动的,他会来接我。我说为什么啊猪流感啊,他很神秘的说,“南航出事了您知道了吧”,我真的不知道,南航怎么了啊,他说什么门卫啊城管啊什么坏组织啊进学校了好像,我没听明白。总之孩子的意思似乎就是说让我在门口不要声张自己是别的学校来参加活动。
反思一下,我的日子好像有些迂,上班也看不到同事,下班也不怎么看电影看电视,上网就直奔豆瓣也不看新闻,有时候连聊天工具都懒得开,懒得聊,觉得耽误时间。定个杂志还都是讲的死去的人。我有时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猪流感到底确诊几个了啊
世上之事皆是此消彼长,拖延症好转的时候,购物欲飞涨,上孔夫子收了几本书。
其中觊觎已久的一本是晋南民间美术与蒲剧,“序”说“这个集子的内容全是戏”。
![]() |
![]() |
![]() |
![]() |
![]() |
![]() |
序
这个集子的内容全是戏,资料搜集的范围仅限于晋南,故名《晋南民间美术与蒲剧》。
民间美术中的戏曲内容为什么这样多?因为它最受群众欢迎。我们知道,农村要演一台戏也不那么容易,演完之后还想把它用别的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于是在各种民间美术作品中,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表现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一种是农民自己创作的,如剪纸、刺绣等;另一种是画商们为迎合农民的心理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创作、印制出来的,如年画。这些东西,人们把它贴在家里,挂在墙上,又产生了另一种舞台艺术不能代替的效果。爷爷奶奶们以此给娃娃讲故事,传播历史知识:大人们常常就此“摆龙门阵”、“排三国”,作为欣赏、娱乐的话题;美术爱好者又以此作为范本学画。这样,就把戏曲艺术发挥的效能,由时间推到了空间,由室内到了住宅、庭院和庙宇建筑上,逐渐都以戏曲为内容的民间美术来加以装饰。洪洞县下村的戏曲壁画,可以说是壁画史上的一种新花样。庙堂壁画通常是以其所供奉的偶像成仙得道的背景作为绘制题材,戏台上很少见有什么壁画;独有在下村这个小庙却打破了惯例,把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画上纯是戏曲人物。这个小小的村落,夏天人们去纳凉,冬天老年人晒太阳,就很自然地聚集在这里,戏台成了一个小小的活动中心。面对这些壁画,从三国、水浒、杨家将,到神话、传奇、绿林好汉,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这种影响,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使人们对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用农民的话来说,他们喜欢有看头、有讲头的美术作品。就是说要有人物,有故事。虽然只有一个静止的画面,但能联想开去。这样的画才不单调、乏味。
民间美术造型的夸张、变形以及构图的装饰趣味,又与漫画和西洋的图案不能相比。如何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美术作品,离开这些丰富多采的民间美术的养料,是不可能凭空臆造出来的。
以上只是在编辑过程中的几点感想,还谈不上什么研究和心得。而这项工作又还只是个开头。资料的积累,既提供研究,有提供创作者参考,同时也征求各方人士的意见,以便把今后的工作做好。
苏光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