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2104 3/4
我感觉我病了,读不进去网上的文章、帖子、八卦;也看不进去手机里的微刊、短视频、甚至可笑段子。唯一能入眼球的只有——黑色墨字印在白纸,或再生纸上的东西。
还好,我还勉强能接受,把乱七八糟的闲言碎语敲在屏幕的白框子里。但是,也不想再回头看一遍。
这种感觉备考研的时候出现过,那时候忽然间专业知识以外的疯狂的,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一个字链接到一本书,一本书链接到一个网站,一个“主义”牵扯了整个历史!老天,简直疯了。
那时候在拼命读那些晦涩知识点的时候,总是觉得电脑随时要爆炸,催稿人随时会夺命call,一种叫“焦虑”的情绪随时会把我撕扯开,点着,化成灰。
估计我的“垃圾信息综合症”患的比别人都早。
读不进去任何非纸质书,乔布斯一定深感遗憾,kindle也会为拥有我这种僵尸消费者而叹息。
so,在生命里难得的“理直气壮可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日子里,我重读了很多书。也不是很多,只是对一个阅读量(有效)极少,阅读面极窄的人来说,已经挺多了。
重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那种混账的说话方式,我是说,挺逗。我一直试图在脑子里勾勒主人公的混账形象,不过,那顶猎鹿帽总让我想到夏洛克,我的男神。咳,该死,跑题了。其实重读下来,我并没有原来那么喜欢它了。还是得读原版,不管水平再高的翻译者,总是不大对味。就像吃别人嘴里吐出的该死的嚼过的馍,该死,反胃。
接下来是《宋词三百首》,太神奇,这本书陪伴了我N年了,其中很多很多已经背不出来了。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机械记忆最牛逼知识贮备量最牛逼的高中时期已经彻底远离我,机械背的东西果真一出高考场立马清空,倒是很小时候叨叨念的诸如《满江红》《虞美人》什么的张口就来。
另外读古文嘛,还想着激发一下久未开窍的文采,好给未来宝宝取个正经点的小名。咱得远离那些食品类小名:肉包儿,豆包,毛豆,红豆,樱桃,核桃什么的。
(此处省略3000字)
忽然间2014就到4月份了,杀猪刀太凶残。好吃懒做了4个月,常常有浓重的罪恶感,这说明我命贱啊,天生就不是享福的命。非得可劲找事,可劲作,可近给自个儿安排的满满的,list从头顶拉倒脚脖子,才肯罢休。
不过这种过早满足感也很要命,导致年底清算“未完成”时,依然长到从头顶到脚脖子。不成!这是病,得治!
很多好盆油担心我的人生会就此开始深重的羁绊,甚至警告我不许雌性泛滥,腻腻歪歪;也有些人直呼“神奇”,但是从她们眼神中我读出这样的讯息:“丫这辈子提前完了”。也可能我内心小人打架想太多。不过我没那么矫情,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中国古语总有一句话可以化解你生活中所有的处境。爱死古文了!
对于潜在角色的转变,春节前激动的写了一篇日记,一读,哇塞,那个美妙啊,那个好啊,感动的自己都快哭了!隔天再一看,靠,怎么这么矫情!果断拉入草稿箱,以后等脸皮厚点,不脸红的时候,声情并茂的为自己朗读一遍。真的美,而且是在也写不出来的那种感受。
希望豆瓣不要倒闭,千万别把我那篇旷世佳作给弄丢了!
二十多年里,从准备中考开始,记忆就开始断篇。此后的人生少有特别闪亮的回忆,而且过的超级快。因为总站在一个正常的圈子,去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情。毫无突破,毫无逆反,毫无激情。回国的闺蜜感叹:国人的人生从25岁左右开始结束,此后的一辈子都在重复二三十岁做出的平庸的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临死前,反而要回忆小时候徒手活捉一只青蛙是多么勇敢。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希望自己在中年,暮年,即使抱着孩子,围坐灶台,也不会为他人谈论梦想而羞愧脸红,后悔遗憾。
我感觉我病了,读不进去网上的文章、帖子、八卦;也看不进去手机里的微刊、短视频、甚至可笑段子。唯一能入眼球的只有——黑色墨字印在白纸,或再生纸上的东西。
还好,我还勉强能接受,把乱七八糟的闲言碎语敲在屏幕的白框子里。但是,也不想再回头看一遍。
这种感觉备考研的时候出现过,那时候忽然间专业知识以外的疯狂的,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一个字链接到一本书,一本书链接到一个网站,一个“主义”牵扯了整个历史!老天,简直疯了。
那时候在拼命读那些晦涩知识点的时候,总是觉得电脑随时要爆炸,催稿人随时会夺命call,一种叫“焦虑”的情绪随时会把我撕扯开,点着,化成灰。
估计我的“垃圾信息综合症”患的比别人都早。
读不进去任何非纸质书,乔布斯一定深感遗憾,kindle也会为拥有我这种僵尸消费者而叹息。
so,在生命里难得的“理直气壮可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日子里,我重读了很多书。也不是很多,只是对一个阅读量(有效)极少,阅读面极窄的人来说,已经挺多了。
重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那种混账的说话方式,我是说,挺逗。我一直试图在脑子里勾勒主人公的混账形象,不过,那顶猎鹿帽总让我想到夏洛克,我的男神。咳,该死,跑题了。其实重读下来,我并没有原来那么喜欢它了。还是得读原版,不管水平再高的翻译者,总是不大对味。就像吃别人嘴里吐出的该死的嚼过的馍,该死,反胃。
接下来是《宋词三百首》,太神奇,这本书陪伴了我N年了,其中很多很多已经背不出来了。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机械记忆最牛逼知识贮备量最牛逼的高中时期已经彻底远离我,机械背的东西果真一出高考场立马清空,倒是很小时候叨叨念的诸如《满江红》《虞美人》什么的张口就来。
另外读古文嘛,还想着激发一下久未开窍的文采,好给未来宝宝取个正经点的小名。咱得远离那些食品类小名:肉包儿,豆包,毛豆,红豆,樱桃,核桃什么的。
(此处省略3000字)
忽然间2014就到4月份了,杀猪刀太凶残。好吃懒做了4个月,常常有浓重的罪恶感,这说明我命贱啊,天生就不是享福的命。非得可劲找事,可劲作,可近给自个儿安排的满满的,list从头顶拉倒脚脖子,才肯罢休。
不过这种过早满足感也很要命,导致年底清算“未完成”时,依然长到从头顶到脚脖子。不成!这是病,得治!
很多好盆油担心我的人生会就此开始深重的羁绊,甚至警告我不许雌性泛滥,腻腻歪歪;也有些人直呼“神奇”,但是从她们眼神中我读出这样的讯息:“丫这辈子提前完了”。也可能我内心小人打架想太多。不过我没那么矫情,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中国古语总有一句话可以化解你生活中所有的处境。爱死古文了!
对于潜在角色的转变,春节前激动的写了一篇日记,一读,哇塞,那个美妙啊,那个好啊,感动的自己都快哭了!隔天再一看,靠,怎么这么矫情!果断拉入草稿箱,以后等脸皮厚点,不脸红的时候,声情并茂的为自己朗读一遍。真的美,而且是在也写不出来的那种感受。
希望豆瓣不要倒闭,千万别把我那篇旷世佳作给弄丢了!
二十多年里,从准备中考开始,记忆就开始断篇。此后的人生少有特别闪亮的回忆,而且过的超级快。因为总站在一个正常的圈子,去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情。毫无突破,毫无逆反,毫无激情。回国的闺蜜感叹:国人的人生从25岁左右开始结束,此后的一辈子都在重复二三十岁做出的平庸的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临死前,反而要回忆小时候徒手活捉一只青蛙是多么勇敢。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希望自己在中年,暮年,即使抱着孩子,围坐灶台,也不会为他人谈论梦想而羞愧脸红,后悔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