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剧杂谈-毕派选曲,孟科娟,尹钦阳,何文秀,陈书君,任志莲
10分钟的毕派独角唱段,三笑-点秋香可以,林冲-风雪山神庙可以,买油郎-叹五更可以,时间有多少就叹几更。
这次的越女争锋要求5分钟的唱段,选择就更多了。龙凤花烛-读信。光绪皇帝-乌云遮日日无光。林冲-风雪山神庙这一段在杨童华的vcd里,删掉了中间的几句词后,变成了4分52秒,如果选这段,伴奏都是现成的。前面的那些10分钟的唱段也可以选,删一些让时间合适就好了。
上次她不能在老师身边排戏,还选了一个极少演,音像资料也不知道有没有的戏,太不明智了。而且伴奏也是她自己做的吧?做的真差,许多地方很难在比赛中和她的演唱配上,造成她在比赛的时候,很明显,老是在等伴奏,找伴奏。
我觉得如果她有胆子的话,不是选风雪山神庙这一段,而是选文姬归汉-哭墓这一段,虽然这一段只有3分多钟,但这次的越女争锋也是要求的5分钟以内,重排到4分多钟不是问题。这一段的许多高音如果能她能唱的上去,同时又不露雌音,低音也下的去,又能演出一点忧国忧民的感觉,金奖不归她归谁啊!不过,如果没有实力的话,就千万千万不能选这段,太容易唱破音了。我记得上次越女争锋,范派的回十八的头一句,就有一个人在-访-字上破音了,那才多高的音啊。
我近日才在网上发现,孟科娟照着尹钦阳的《丹青奇缘》排了一个《唐伯虎点秋香》,剧本,唱腔,动作都一样的,就是在第五场-施计删节了一些唱词。
对《丹青奇缘》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唐伯虎点秋香A——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Mjk2OTI=.html
唐伯虎点秋香B——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MzAzNjg=.html
孟科娟虽然排练的很认真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够许多地方不够老辣。同样的扇子动作,尹钦阳做来好像就比她要好看些。而且有些地方的感情不对。第五场-施计,正是全剧非常精彩的地方,孟排的时候却不知为何删了一些,而且,她在这折对秋香的戏弄的感觉不够,听到秋香夸自己的时候不够得意洋洋。
突然发现是不是因为尹钦阳是陆锦娟老师的学生,所以扇子功特别漂亮,这部《丹青奇缘》完全可以做大家学习扇子功的示范,呵呵,如果尹钦阳的扇子功是人人都能看出的高手的话,陆锦娟老师的扇子功就是高手中的高手,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最近新看的越剧有——何炯华,董柯娣《白兔记》,俞建华,翁荔英《春归燕》,毕金《盘夫》,毕朱祝芬《卖油郎》,毕傅张小巧《珍珠塔》,杨文蔚周雅琴《还魂记》和《杜秋娘》。李丽廖琪瑛《牡丹亭》。赵海英白银飞《孟姜女》和《梁祝》。吕张桂凤《辽宫花溅泪》,吕陈琦《三看御妹》,吕的《穆桂英》,《桃李梅》(没看下去)。汤丽芳的《珍珠塔》和《荆钗记》(她的《是我错》和《雪里小梅香》我看过了)。
以上的剧我大略说一下感受——
何炯华和俞建华都是很出色的王派花旦,而且我还发现她们都是厦门越剧团培养的,厦门越剧团很不容易啊!这两人都唱得很好。翁荔英的徐派很优秀,很到位,尤其《春归燕》 剧中有很难唱的高音,小腔,她都唱得很到位,赞一个!!!可是她的表演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就不具体说了。《春归燕》这戏不太好,许多情节不通。
毕老的戏那是一贯的好!!!
《还魂记》这戏太好了,音乐,表演等都很雅,很好很好。比李丽廖琪英的《牡丹亭》好一个档次。都是昆曲名剧,我不禁想到陆锦娟老师的《墙头马上》,唉,我又成功地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了,不说了~~~
赵海英和白银飞的《梁祝》,太感人了,这两人唱得又好又动情,服装尤其是梁山伯的服装是我喜欢的风格。特别是楼台会一折。我觉得是中生代中我唯一能接受的一版梁祝。不过《山伯临终》当首推徐铭的。
跑题一下,老一辈的梁祝,我最喜欢的是竺筱版,然后是徐王和戚毕,我不喜欢范的山伯,不过范老年的一段《山伯临终》我看得很感动。49年越剧菁华里,范傅《楼台会》电影,范的气质比起她后期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一段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范的学生多没有范那种醇厚的音色,陈琦徐铭除外,后来所有范派弟子的梁祝我也看过一些,但都不喜欢,还不如范老呢!范的弟子要不就是音色我不满意,要不就是气质扮相我不满意,范本人的气质我也不满意,,不过陈琦在《三看》里的气质不错,不过她没有梁祝影像留下来,可惜!白银飞的音色虽然我也不是很满意但还在可接受的程度内,虽然不够醇厚但没有雌音,她别的方面弥补了,扮相,表演,融情于声,气质都很优秀。
吕的戏也不错。这几个里面,最喜欢和陈琦的《三看》,陈琦当时年龄已大,唱的不够完美,但演的很好很好,韵味也是很好。
汤丽芳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她的戏我都喜欢,《荆钗记》里哭娘子一段很感人。不过我觉得她的舞台记录的这三出戏里,她演的最好的是《是我错》,洋洋自得的人物很适合她,而且在《珍珠塔》和《荆钗记》里她的嗓音发挥的不够好。
我要细说的我近期看的几版不同的《何文秀》。分别是陈书君,任志莲,赵志刚(赵志刚的我无话可说)
陈书君的算命一折以前就看过,全剧是近期才看,当然,陈书君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我前面就专门写过她的《金殿拒婚》和算命这一折。陈书君的表演非常老辣!何文秀在房外看屋里娘子为他做三周年,后来哭昏过去了,何文秀非常着急,但却忘了自己是站在石头上,结果一下没站稳。只有陈书君有这样一个很戏剧化的处理。非常老辣!这个处理堪比陆锦娟老师闭眼睛的处理,哈哈,看这篇文章的陆锦娟老师的迷想必都明白吧!!!而且这三版何文秀,在桑园访妻的这一折里,垫石头的的动作只有陈书君的表演交待清楚了,另两个人都没有表演清楚。还有何文秀听说杨妈妈说何文秀是她女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惊讶的“啊,是你的女婿”这一句,只有陈书君说的最戏剧化,那个“啊”,太老辣了!!!呵呵呵呵,还有何文秀知道了杨妈妈的干女儿就是他要找的娘子,于是很焦急的问杨妈妈说“请问妈妈你家住哪里王兰英她可好啊”,然后杨妈妈瞪了何文秀一眼,陈书君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小幅度捂嘴摇头的动作,和陆锦娟老师在《盘妻》里托媒一折里的处理很神似。都是后悔自己太唐突了。我发现这一点后,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不知到应该是算作两位老师的巧合呢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还有就是陈书君版的杨妈妈演得也是特别老辣!!!
我是个音控,所以我对歌者声音的美感要求很高,我是绝不会听有瑕疵的声音的,所以不喜欢尹桂芳老师, 不喜欢袁雪芬老师,不喜欢尹小芳老师,但我没有想到,我栽在陈书君老师的身上了~~~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高音唱得还很勉强,她是我喜欢的唯一一位声音有瑕疵的演员。可见陈书君老师的魅力,呵呵,而且在何文秀里,有些服装还特别难看,还有那些特别倒胃口的男演员,我都能无视,陈书君老师真是很有魅力很有魅力的越剧前辈啊!!!
任志莲的《何文秀》——我本是随意点开看的,结果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查了任志莲,才知道她是尹瑞芳老师办的小芳华培养出来的,这何文秀也很有可能是尹瑞芳老师参与了排练。这出戏非常规矩,注意是“规矩”,唱得规矩,演的也规矩,服装很清新,很配套。虽然演员的演技都还比较稚嫩,没有陈书君老辣,但任志莲唱得非常好,音色好,小腔到位,身段规矩,不过这戏里的娘子唱得不够好。杨妈妈唱得好,演得好,功夫也不错。演张堂的演员,有一段被杨妈妈点穴定住,不能动的表演,非常非常难得的好!!!尹瑞芳老师真是好啊!!!
最近看到关于越剧流派的演变的知识,最早是六大流派尹,范,徐,袁,傅,戚,后来上海变成十三流派。我却觉得,真正值得继承和保留,就是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都特别出众独特,成就特别高,应该为大家特别重视的几个流派是生角的尹,范,徐,毕和陈佩卿,旦角有袁,傅,王,张,戚。亦生亦旦的竺,老生徐天红。
真心的谢谢能看完的同志,不过既然同志看完了,就请给我留下点痕迹交流一下吧,呵呵呵呵
这次的越女争锋要求5分钟的唱段,选择就更多了。龙凤花烛-读信。光绪皇帝-乌云遮日日无光。林冲-风雪山神庙这一段在杨童华的vcd里,删掉了中间的几句词后,变成了4分52秒,如果选这段,伴奏都是现成的。前面的那些10分钟的唱段也可以选,删一些让时间合适就好了。
上次她不能在老师身边排戏,还选了一个极少演,音像资料也不知道有没有的戏,太不明智了。而且伴奏也是她自己做的吧?做的真差,许多地方很难在比赛中和她的演唱配上,造成她在比赛的时候,很明显,老是在等伴奏,找伴奏。
我觉得如果她有胆子的话,不是选风雪山神庙这一段,而是选文姬归汉-哭墓这一段,虽然这一段只有3分多钟,但这次的越女争锋也是要求的5分钟以内,重排到4分多钟不是问题。这一段的许多高音如果能她能唱的上去,同时又不露雌音,低音也下的去,又能演出一点忧国忧民的感觉,金奖不归她归谁啊!不过,如果没有实力的话,就千万千万不能选这段,太容易唱破音了。我记得上次越女争锋,范派的回十八的头一句,就有一个人在-访-字上破音了,那才多高的音啊。
我近日才在网上发现,孟科娟照着尹钦阳的《丹青奇缘》排了一个《唐伯虎点秋香》,剧本,唱腔,动作都一样的,就是在第五场-施计删节了一些唱词。
对《丹青奇缘》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唐伯虎点秋香A——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Mjk2OTI=.html
唐伯虎点秋香B——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MzAzNjg=.html
孟科娟虽然排练的很认真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够许多地方不够老辣。同样的扇子动作,尹钦阳做来好像就比她要好看些。而且有些地方的感情不对。第五场-施计,正是全剧非常精彩的地方,孟排的时候却不知为何删了一些,而且,她在这折对秋香的戏弄的感觉不够,听到秋香夸自己的时候不够得意洋洋。
突然发现是不是因为尹钦阳是陆锦娟老师的学生,所以扇子功特别漂亮,这部《丹青奇缘》完全可以做大家学习扇子功的示范,呵呵,如果尹钦阳的扇子功是人人都能看出的高手的话,陆锦娟老师的扇子功就是高手中的高手,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最近新看的越剧有——何炯华,董柯娣《白兔记》,俞建华,翁荔英《春归燕》,毕金《盘夫》,毕朱祝芬《卖油郎》,毕傅张小巧《珍珠塔》,杨文蔚周雅琴《还魂记》和《杜秋娘》。李丽廖琪瑛《牡丹亭》。赵海英白银飞《孟姜女》和《梁祝》。吕张桂凤《辽宫花溅泪》,吕陈琦《三看御妹》,吕的《穆桂英》,《桃李梅》(没看下去)。汤丽芳的《珍珠塔》和《荆钗记》(她的《是我错》和《雪里小梅香》我看过了)。
以上的剧我大略说一下感受——
何炯华和俞建华都是很出色的王派花旦,而且我还发现她们都是厦门越剧团培养的,厦门越剧团很不容易啊!这两人都唱得很好。翁荔英的徐派很优秀,很到位,尤其《春归燕》 剧中有很难唱的高音,小腔,她都唱得很到位,赞一个!!!可是她的表演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就不具体说了。《春归燕》这戏不太好,许多情节不通。
毕老的戏那是一贯的好!!!
《还魂记》这戏太好了,音乐,表演等都很雅,很好很好。比李丽廖琪英的《牡丹亭》好一个档次。都是昆曲名剧,我不禁想到陆锦娟老师的《墙头马上》,唉,我又成功地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了,不说了~~~
赵海英和白银飞的《梁祝》,太感人了,这两人唱得又好又动情,服装尤其是梁山伯的服装是我喜欢的风格。特别是楼台会一折。我觉得是中生代中我唯一能接受的一版梁祝。不过《山伯临终》当首推徐铭的。
跑题一下,老一辈的梁祝,我最喜欢的是竺筱版,然后是徐王和戚毕,我不喜欢范的山伯,不过范老年的一段《山伯临终》我看得很感动。49年越剧菁华里,范傅《楼台会》电影,范的气质比起她后期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这一段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范的学生多没有范那种醇厚的音色,陈琦徐铭除外,后来所有范派弟子的梁祝我也看过一些,但都不喜欢,还不如范老呢!范的弟子要不就是音色我不满意,要不就是气质扮相我不满意,范本人的气质我也不满意,,不过陈琦在《三看》里的气质不错,不过她没有梁祝影像留下来,可惜!白银飞的音色虽然我也不是很满意但还在可接受的程度内,虽然不够醇厚但没有雌音,她别的方面弥补了,扮相,表演,融情于声,气质都很优秀。
吕的戏也不错。这几个里面,最喜欢和陈琦的《三看》,陈琦当时年龄已大,唱的不够完美,但演的很好很好,韵味也是很好。
汤丽芳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她的戏我都喜欢,《荆钗记》里哭娘子一段很感人。不过我觉得她的舞台记录的这三出戏里,她演的最好的是《是我错》,洋洋自得的人物很适合她,而且在《珍珠塔》和《荆钗记》里她的嗓音发挥的不够好。
我要细说的我近期看的几版不同的《何文秀》。分别是陈书君,任志莲,赵志刚(赵志刚的我无话可说)
陈书君的算命一折以前就看过,全剧是近期才看,当然,陈书君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我前面就专门写过她的《金殿拒婚》和算命这一折。陈书君的表演非常老辣!何文秀在房外看屋里娘子为他做三周年,后来哭昏过去了,何文秀非常着急,但却忘了自己是站在石头上,结果一下没站稳。只有陈书君有这样一个很戏剧化的处理。非常老辣!这个处理堪比陆锦娟老师闭眼睛的处理,哈哈,看这篇文章的陆锦娟老师的迷想必都明白吧!!!而且这三版何文秀,在桑园访妻的这一折里,垫石头的的动作只有陈书君的表演交待清楚了,另两个人都没有表演清楚。还有何文秀听说杨妈妈说何文秀是她女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惊讶的“啊,是你的女婿”这一句,只有陈书君说的最戏剧化,那个“啊”,太老辣了!!!呵呵呵呵,还有何文秀知道了杨妈妈的干女儿就是他要找的娘子,于是很焦急的问杨妈妈说“请问妈妈你家住哪里王兰英她可好啊”,然后杨妈妈瞪了何文秀一眼,陈书君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小幅度捂嘴摇头的动作,和陆锦娟老师在《盘妻》里托媒一折里的处理很神似。都是后悔自己太唐突了。我发现这一点后,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不知到应该是算作两位老师的巧合呢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还有就是陈书君版的杨妈妈演得也是特别老辣!!!
我是个音控,所以我对歌者声音的美感要求很高,我是绝不会听有瑕疵的声音的,所以不喜欢尹桂芳老师, 不喜欢袁雪芬老师,不喜欢尹小芳老师,但我没有想到,我栽在陈书君老师的身上了~~~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有些高音唱得还很勉强,她是我喜欢的唯一一位声音有瑕疵的演员。可见陈书君老师的魅力,呵呵,而且在何文秀里,有些服装还特别难看,还有那些特别倒胃口的男演员,我都能无视,陈书君老师真是很有魅力很有魅力的越剧前辈啊!!!
任志莲的《何文秀》——我本是随意点开看的,结果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查了任志莲,才知道她是尹瑞芳老师办的小芳华培养出来的,这何文秀也很有可能是尹瑞芳老师参与了排练。这出戏非常规矩,注意是“规矩”,唱得规矩,演的也规矩,服装很清新,很配套。虽然演员的演技都还比较稚嫩,没有陈书君老辣,但任志莲唱得非常好,音色好,小腔到位,身段规矩,不过这戏里的娘子唱得不够好。杨妈妈唱得好,演得好,功夫也不错。演张堂的演员,有一段被杨妈妈点穴定住,不能动的表演,非常非常难得的好!!!尹瑞芳老师真是好啊!!!
最近看到关于越剧流派的演变的知识,最早是六大流派尹,范,徐,袁,傅,戚,后来上海变成十三流派。我却觉得,真正值得继承和保留,就是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都特别出众独特,成就特别高,应该为大家特别重视的几个流派是生角的尹,范,徐,毕和陈佩卿,旦角有袁,傅,王,张,戚。亦生亦旦的竺,老生徐天红。
真心的谢谢能看完的同志,不过既然同志看完了,就请给我留下点痕迹交流一下吧,呵呵呵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