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争议中流产的十年学术计划
“先生在北大多年,自然要替北大吹吹牛,明明希望教育部将所有教育经费以供养北大,格于舆情,勉强提出四校做陪客,偏私之心,路人皆知。坐井观天,创不公之议,徒自绝于国人。”这封充满教训口吻的信是写给胡适的,文末署名居然是“胡不适”。
一年前,当胡适回国即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的消息传来时,学术界曾奔走相告,似乎众望所归,没想到,一年不到,胡适便成众矢之的。先被郭沫若骂为“何殊于白浊患者的一点一滴”,后又遭著名学者陈序经发难,一时成了人们批判与嘲笑的靶子,搞得胡适不得不改变观点,而“胡不适”谩骂式的来信,堪称是众意汹汹的代表。
为什么胡适会遭到围攻?皆因最终流产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历史选择了1947年
1947年,是各国教育的“大年”,战争疮痍稍稍平复,各国开始发力教育:日本通过了新的《学校教育法》,英国推出了《学校民主主义教育大纲》,“马歇尔计划”在欧洲正式实施,新加坡也推出了“教育十年计划”……中国各界对教育也高度关注。
一年前,去国10年的胡适走马上任,正式出任北大校长。
胡适是1937年9月离开中国的,先是赴欧巡回演讲,后出任驻美大使,为抗战争取国际资源。然而,虽然胡适努力争取,在美国民间赢得了极大反响,可美政府拒绝介入中日战争,在珍珠港事变前,不肯向中国提供任何支持。
在国内,出于对傅斯年不满,孔祥熙、陈立夫采取迂回战术,在蒋介石面前诋毁胡适办事不力,寸功未建,却给自己弄了30多个荣誉博士头衔。1940年6月,蒋派宋子文赴美争取对华贷款。此前蒋宋交恶多年,宋终于见用,不免心高气傲,见了胡适,先斥责道:“国内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管管正事吧。”胡适当场翻脸,双方几乎殴斗,以后胡再也得不到国内任何电报。卸任之日,连称“解除职务,十分感激”。
抗战末期,傅斯年东山再起,陈立夫被朱家骅排挤出教育部,请胡适回归之声甚嚣尘上,胡的声望之高,令蒋介石颇感意外。
在北大工作几个月后,已56岁的胡适渐渐适应了国内氛围,准备放手大干一场。
未敢翻身已碰头
胡适重掌北大校政,重点在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北大扩容,迅速筹建了工学院、医学院等,形成6大学院30个系的规模,西南联大时,三校教员总量不过350人左右,而此时北大教员已达564人,其中教授190人,成为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期。
二是谋划制造原子弹,广岛核爆对当时中国知识界震动极大,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年间,国内共推出41种相关科普书籍,但其中46%是直接翻译外国著作,剩下的多是抄来抄去。 “二战”期间,日本曾致力于核武研发,并在张家口附近开采铀矿。1947年夏,胡适写信给白崇禧、陈诚,力主“在北大集中全国研究原子弹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他联系了钱三强、吴健雄、吴大猷等人,“皆已允来北大”。然而,初期投入需50万美元,蒋介石对此表现冷漠,胡适便利用私人关系,从掌控退还庚款的中华教育基金会借了10万美元,可惜因国共战争,该计划未能落实。
三是到处挖人,在他的争取下,甚至钱学森都已同意来北大任教。
然而,因国共战争,国民政府不得不裁减教育经费,胡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陷入困境。
找钱是个大麻烦
为了找钱,胡适曾利用私人关系给当时行政院院长张群去信,称北大年运行经费需法币160亿,设备费36亿,并美金10万元,希望给予帮助,但张群回信表示爱莫能助。胡适还曾找人向蒋介石当面哭穷,但蒋亦未置可否。
1947年,教育部拨给北大经费为36.3亿元,与中央大学并列全国第一,而给中山大学不足22亿元,给交通大学才10亿多一点,相比之下,北大已算待遇优厚,可凭这点钱,维持局面已难,更不要说加速发展。
胡适也曾想过动用社会力量,他借口纪念蔡元培诞辰80周年,要建“蔡孑民纪念堂”,希望北大校友捐款一千万,虽然效果不错,但实际得款少于预期,更何况就算实现计划,这点钱也是杯水车薪。
财力维艰之下,胡适一度萌生去念,他在1947年9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
北大开“教授会”,到了教授约百人。我作了两个半钟头的主席,回家来心里颇悲观:这样的校长真不值得做!大家想的谈的,都是吃饭!向达先生说的更使我生气。他说:我们今天愁的是明天的生活,哪有工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
一吻之仇延续廿载
现实的种种困难,让胡适心情烦闷。年初,《文汇报》重新了发表胡适在1938年10月31日写给好友陈光甫的一首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此前胡适到南京参加国民代表大会,把它又题赠给香港来的陈孝威,这首诗表达的本是胡适当年出任驻美大使的心情,没想到被解读为他对时局的看法。
很快,郭沫若发表了《替胡适改诗》等文,对胡适大加讽刺,并建议改成“做了过河卒子,只能奉命向前”,认为胡适甘心去做蒋介石的走狗。
胡适与郭沫若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认识,两人第一面印象不佳,胡在日记中称郭“思想不大清楚”,郭后来也写文章挖苦胡适每天“乘着高头大马车”。后来郁达夫因他人翻译错误,撰文恶骂,胡适抱不平,写了篇短文,遭郭、郁等人连篇批驳。胡适私下给他们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和解。为此,三人在饭馆里把酒言欢,没想到大家都喝醉了,郭沫若竟当众亲吻了胡适面颊一下。
郭沫若发怒,因为他怀疑胡适的《说儒》抄袭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其实胡适基本不太看郭的学术文章。
对于郭的恶骂,胡适没有回应,但心中非常不快,在给行政院委员王世杰的信中,他说:“听说郭沫若要办七个副刊来打胡适。我并不怕打,但不愿政府供给他们子弹,也不愿我自己供给他们子弹。”
一篇文章得罪了一群人
真正把胡适推到风口浪尖的,是1947年9月6日《申报》刊载的《胡适向蒋主席建议十年教育计划》一文。
胡适的核心观点是两点:一是与其大家都吃稀饭,不如集中精力办好5所大学,分别是北大、清华、中大、浙大和武大;二是官派留学生费用太高,有这笔钱,不如投给本土大学。
消息传来,南北学界震怒,凡是没被划入5所大学范围的皆恶语相向,中山大学特意咨询胡适,“中大”指的是中山大学还是中央大学,得知是后者,便很快也加入了反对阵营中。
在批评浪潮中,著名学者、南开大学的陈序经意见最具代表性。他首先认为胡适去国10年,对当下教育不熟悉,没资格划定5所大学范围,其次质疑北大抗战前只有文理法三院,可胡适归来不到一年,迅速扩充一倍,费钱且乏师资,而其他相关专业积累深厚的大学却无钱恢复,公平何在?
对于停办公费留学生,陈序经痛斥高官贪污美金不知几何,“胡先生对于这些浪费,不加指摘,而却对于四百万美金的留学费加以非难,真令人莫测高深”。当时中国高校教授中78.1%有留学经历,陈序经的批评赢得一片赞誉之声。
缺乏经费,各校皆然,胡适的观点有牺牲他校成全北大之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学校愤怒地提出,让别人喝稀粥,自己天天燕窝鱼翅,胡适真能心安理得地吃下去吗?在逼仄的氛围中,学理之争渐渐转化为道德解读。
胡适真的想牺牲别人吗
其实,胡适的这些观点是经多年思考而来,并非率性之言,也不是简单地只为解决现实困难。
早在1913年,胡适在《非留学篇》中便对日本倾全国之力办好两所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称赞有加,认为这比花重金派遣留学生要划算得多,他说:“大学之数,不必多也,而必完备精全。今不妨以全力经营北京、北洋、南洋三大学,务使百科咸备,与于世界有名大学之列。”
其实,对大量公派留学生,学界一直有争议。陈寅恪先生曾说祸中国最大者有两事,一个是袁世凯的北洋练兵,一个是派送留美官费生。他认为:“中国的留学政策一向是一种贩运政策,只知道向人家讨现成饭而不知道自己耕耘。”“一代的人所贩运过来的成品经过几年以后就陈旧了。”
可见,胡适的观点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出于私心,而是想“最要又最简单易行而收效最大最速”。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知识界内部缺乏共识,互相攻讦,大家只想保住教授的位置,不顾共利,胡适的方案根本没有通过的可能。
许国璋当时曾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列在‘五大’之中的咸表赞同,摒弃不列的齐声责难。”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十年学术计划”的争论,是民国时期继科学与玄学、中西医、生育节制、爱与性、民族问题等之后的又一次大论战,许多重要知识分子投身其中,但这次论战因和参与者利益息息相关,结果呈现出一边倒的格局。连自命为胡适弟子的储安平也小心规避,置身事外。
事件反响之大,出乎胡适预料,因为复杂的派系关系,人们怀疑胡适的意见就是政府的意见,很快,朱家骅便在《教育施政》报告中特别强调教育均衡发展。胡适自己在后来正式提交的《学术计划》中,也删除了取消公费留学生的建议,对于“5所大学”,只是模糊地说政府应该有规划有措施,至于究竟该选哪5家,绝口不提。
在今天看来,《十年学术计划》颇具前瞻性,是一份凝聚了胡适先生智慧与见识的方案。然而,局势艰难的国民政府已无暇关心这些,而是希望利用胡适的影响力为现实政治服务。蒋多次对傅斯年说,要让胡适出任高官,傅斯年代胡适一口回绝。然而,当蒋的价码出到让胡适当总统时,胡适还确实心旌摇动过。
1962年,胡适临终前参加了“中央研究院”的酒会,他痛惜地说:“不幸的是几十年政治变动……使我们的好多梦想未能实现。”
打造出世界一流大学之梦,成了胡适先生的终身遗憾。
陈序经:
“全盘西化”的推手
陈序经是一代大师,著名的教育家,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他的名誉与成就一度被刻意遮蔽,成为后人眼中的“陌生人”。
陈序经是海南文昌人,1928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岭南大学任教,1929年又赴德国、法国、英国的几所大学留学,是我国最早提出“全盘西化”的学者。
陈序经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学校任教并担任管理工作,在担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时,法律系主任燕树棠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只好亲自当街摆摊售卖,引起轰动。陈序经得知后,立刻给燕树棠送去钱,并打躬作揖地恳求:“以后不要再当街摆卖了,没有钱可以告诉我一声。”
陈序经致力教育,以“只是一个教书的”自许,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一生不加入任何党派。宋子文曾请他出任驻泰国大使,杭立武曾请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他都一口回绝。
1948年8月1日,在岭南大学董事会多次邀请下,陈序经出任校长,很快将其办成广东最好的大学,他亲自登门,请来了陈寅恪、王力、姜立夫、容庚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其中陈序经与陈寅恪交情深厚,陈序经特许陈寅恪除授课外,不参加校内任何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大学解散,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当历史教授,1953年,南洋华侨在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想聘请陈序经出任校长,引起当局重视,后在陶铸的关注下,出任暨南大学校长。
据传,上世纪60年代,某领导出访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致谢陈序经先生写的《柬埔寨史》,认为很有价值。领导回国后一查,该书是在香港出版的,遂震怒,认为陈序经目无组织,有损国家尊严,不久,陈序经被调到南开大学当分管总务的副校长。
陈序经当年已61岁,对北方生活不适应,不愿离开广州,他在老家乡下已准备好木料,想翻修一下租屋,以备退休后耕读之用,但现实让他不得不北上。
1967年,陈序经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和批斗,被赶到一间6平米小屋中居住。2月16日,一代大师溘然长逝,红卫兵称他“畏罪自杀”,医务人员认为是“心脏病突发”,实情已无法查证。
虽与胡适先生发生过争论,但陈、胡观点接近,都坚持“全盘西化”的立场,都淡薄名利,都有济世情怀,他们的交锋属于君子之争。
一年前,当胡适回国即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的消息传来时,学术界曾奔走相告,似乎众望所归,没想到,一年不到,胡适便成众矢之的。先被郭沫若骂为“何殊于白浊患者的一点一滴”,后又遭著名学者陈序经发难,一时成了人们批判与嘲笑的靶子,搞得胡适不得不改变观点,而“胡不适”谩骂式的来信,堪称是众意汹汹的代表。
为什么胡适会遭到围攻?皆因最终流产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历史选择了1947年
1947年,是各国教育的“大年”,战争疮痍稍稍平复,各国开始发力教育:日本通过了新的《学校教育法》,英国推出了《学校民主主义教育大纲》,“马歇尔计划”在欧洲正式实施,新加坡也推出了“教育十年计划”……中国各界对教育也高度关注。
一年前,去国10年的胡适走马上任,正式出任北大校长。
胡适是1937年9月离开中国的,先是赴欧巡回演讲,后出任驻美大使,为抗战争取国际资源。然而,虽然胡适努力争取,在美国民间赢得了极大反响,可美政府拒绝介入中日战争,在珍珠港事变前,不肯向中国提供任何支持。
在国内,出于对傅斯年不满,孔祥熙、陈立夫采取迂回战术,在蒋介石面前诋毁胡适办事不力,寸功未建,却给自己弄了30多个荣誉博士头衔。1940年6月,蒋派宋子文赴美争取对华贷款。此前蒋宋交恶多年,宋终于见用,不免心高气傲,见了胡适,先斥责道:“国内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管管正事吧。”胡适当场翻脸,双方几乎殴斗,以后胡再也得不到国内任何电报。卸任之日,连称“解除职务,十分感激”。
抗战末期,傅斯年东山再起,陈立夫被朱家骅排挤出教育部,请胡适回归之声甚嚣尘上,胡的声望之高,令蒋介石颇感意外。
在北大工作几个月后,已56岁的胡适渐渐适应了国内氛围,准备放手大干一场。
未敢翻身已碰头
胡适重掌北大校政,重点在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北大扩容,迅速筹建了工学院、医学院等,形成6大学院30个系的规模,西南联大时,三校教员总量不过350人左右,而此时北大教员已达564人,其中教授190人,成为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期。
二是谋划制造原子弹,广岛核爆对当时中国知识界震动极大,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年间,国内共推出41种相关科普书籍,但其中46%是直接翻译外国著作,剩下的多是抄来抄去。 “二战”期间,日本曾致力于核武研发,并在张家口附近开采铀矿。1947年夏,胡适写信给白崇禧、陈诚,力主“在北大集中全国研究原子弹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他联系了钱三强、吴健雄、吴大猷等人,“皆已允来北大”。然而,初期投入需50万美元,蒋介石对此表现冷漠,胡适便利用私人关系,从掌控退还庚款的中华教育基金会借了10万美元,可惜因国共战争,该计划未能落实。
三是到处挖人,在他的争取下,甚至钱学森都已同意来北大任教。
然而,因国共战争,国民政府不得不裁减教育经费,胡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陷入困境。
找钱是个大麻烦
为了找钱,胡适曾利用私人关系给当时行政院院长张群去信,称北大年运行经费需法币160亿,设备费36亿,并美金10万元,希望给予帮助,但张群回信表示爱莫能助。胡适还曾找人向蒋介石当面哭穷,但蒋亦未置可否。
1947年,教育部拨给北大经费为36.3亿元,与中央大学并列全国第一,而给中山大学不足22亿元,给交通大学才10亿多一点,相比之下,北大已算待遇优厚,可凭这点钱,维持局面已难,更不要说加速发展。
胡适也曾想过动用社会力量,他借口纪念蔡元培诞辰80周年,要建“蔡孑民纪念堂”,希望北大校友捐款一千万,虽然效果不错,但实际得款少于预期,更何况就算实现计划,这点钱也是杯水车薪。
财力维艰之下,胡适一度萌生去念,他在1947年9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
北大开“教授会”,到了教授约百人。我作了两个半钟头的主席,回家来心里颇悲观:这样的校长真不值得做!大家想的谈的,都是吃饭!向达先生说的更使我生气。他说:我们今天愁的是明天的生活,哪有工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
一吻之仇延续廿载
现实的种种困难,让胡适心情烦闷。年初,《文汇报》重新了发表胡适在1938年10月31日写给好友陈光甫的一首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此前胡适到南京参加国民代表大会,把它又题赠给香港来的陈孝威,这首诗表达的本是胡适当年出任驻美大使的心情,没想到被解读为他对时局的看法。
很快,郭沫若发表了《替胡适改诗》等文,对胡适大加讽刺,并建议改成“做了过河卒子,只能奉命向前”,认为胡适甘心去做蒋介石的走狗。
胡适与郭沫若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认识,两人第一面印象不佳,胡在日记中称郭“思想不大清楚”,郭后来也写文章挖苦胡适每天“乘着高头大马车”。后来郁达夫因他人翻译错误,撰文恶骂,胡适抱不平,写了篇短文,遭郭、郁等人连篇批驳。胡适私下给他们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和解。为此,三人在饭馆里把酒言欢,没想到大家都喝醉了,郭沫若竟当众亲吻了胡适面颊一下。
郭沫若发怒,因为他怀疑胡适的《说儒》抄袭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其实胡适基本不太看郭的学术文章。
对于郭的恶骂,胡适没有回应,但心中非常不快,在给行政院委员王世杰的信中,他说:“听说郭沫若要办七个副刊来打胡适。我并不怕打,但不愿政府供给他们子弹,也不愿我自己供给他们子弹。”
一篇文章得罪了一群人
真正把胡适推到风口浪尖的,是1947年9月6日《申报》刊载的《胡适向蒋主席建议十年教育计划》一文。
胡适的核心观点是两点:一是与其大家都吃稀饭,不如集中精力办好5所大学,分别是北大、清华、中大、浙大和武大;二是官派留学生费用太高,有这笔钱,不如投给本土大学。
消息传来,南北学界震怒,凡是没被划入5所大学范围的皆恶语相向,中山大学特意咨询胡适,“中大”指的是中山大学还是中央大学,得知是后者,便很快也加入了反对阵营中。
在批评浪潮中,著名学者、南开大学的陈序经意见最具代表性。他首先认为胡适去国10年,对当下教育不熟悉,没资格划定5所大学范围,其次质疑北大抗战前只有文理法三院,可胡适归来不到一年,迅速扩充一倍,费钱且乏师资,而其他相关专业积累深厚的大学却无钱恢复,公平何在?
对于停办公费留学生,陈序经痛斥高官贪污美金不知几何,“胡先生对于这些浪费,不加指摘,而却对于四百万美金的留学费加以非难,真令人莫测高深”。当时中国高校教授中78.1%有留学经历,陈序经的批评赢得一片赞誉之声。
缺乏经费,各校皆然,胡适的观点有牺牲他校成全北大之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学校愤怒地提出,让别人喝稀粥,自己天天燕窝鱼翅,胡适真能心安理得地吃下去吗?在逼仄的氛围中,学理之争渐渐转化为道德解读。
胡适真的想牺牲别人吗
其实,胡适的这些观点是经多年思考而来,并非率性之言,也不是简单地只为解决现实困难。
早在1913年,胡适在《非留学篇》中便对日本倾全国之力办好两所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称赞有加,认为这比花重金派遣留学生要划算得多,他说:“大学之数,不必多也,而必完备精全。今不妨以全力经营北京、北洋、南洋三大学,务使百科咸备,与于世界有名大学之列。”
其实,对大量公派留学生,学界一直有争议。陈寅恪先生曾说祸中国最大者有两事,一个是袁世凯的北洋练兵,一个是派送留美官费生。他认为:“中国的留学政策一向是一种贩运政策,只知道向人家讨现成饭而不知道自己耕耘。”“一代的人所贩运过来的成品经过几年以后就陈旧了。”
可见,胡适的观点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出于私心,而是想“最要又最简单易行而收效最大最速”。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知识界内部缺乏共识,互相攻讦,大家只想保住教授的位置,不顾共利,胡适的方案根本没有通过的可能。
许国璋当时曾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列在‘五大’之中的咸表赞同,摒弃不列的齐声责难。”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十年学术计划”的争论,是民国时期继科学与玄学、中西医、生育节制、爱与性、民族问题等之后的又一次大论战,许多重要知识分子投身其中,但这次论战因和参与者利益息息相关,结果呈现出一边倒的格局。连自命为胡适弟子的储安平也小心规避,置身事外。
事件反响之大,出乎胡适预料,因为复杂的派系关系,人们怀疑胡适的意见就是政府的意见,很快,朱家骅便在《教育施政》报告中特别强调教育均衡发展。胡适自己在后来正式提交的《学术计划》中,也删除了取消公费留学生的建议,对于“5所大学”,只是模糊地说政府应该有规划有措施,至于究竟该选哪5家,绝口不提。
在今天看来,《十年学术计划》颇具前瞻性,是一份凝聚了胡适先生智慧与见识的方案。然而,局势艰难的国民政府已无暇关心这些,而是希望利用胡适的影响力为现实政治服务。蒋多次对傅斯年说,要让胡适出任高官,傅斯年代胡适一口回绝。然而,当蒋的价码出到让胡适当总统时,胡适还确实心旌摇动过。
1962年,胡适临终前参加了“中央研究院”的酒会,他痛惜地说:“不幸的是几十年政治变动……使我们的好多梦想未能实现。”
打造出世界一流大学之梦,成了胡适先生的终身遗憾。
陈序经:
“全盘西化”的推手
陈序经是一代大师,著名的教育家,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他的名誉与成就一度被刻意遮蔽,成为后人眼中的“陌生人”。
陈序经是海南文昌人,1928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岭南大学任教,1929年又赴德国、法国、英国的几所大学留学,是我国最早提出“全盘西化”的学者。
陈序经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学校任教并担任管理工作,在担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时,法律系主任燕树棠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只好亲自当街摆摊售卖,引起轰动。陈序经得知后,立刻给燕树棠送去钱,并打躬作揖地恳求:“以后不要再当街摆卖了,没有钱可以告诉我一声。”
陈序经致力教育,以“只是一个教书的”自许,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一生不加入任何党派。宋子文曾请他出任驻泰国大使,杭立武曾请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他都一口回绝。
1948年8月1日,在岭南大学董事会多次邀请下,陈序经出任校长,很快将其办成广东最好的大学,他亲自登门,请来了陈寅恪、王力、姜立夫、容庚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其中陈序经与陈寅恪交情深厚,陈序经特许陈寅恪除授课外,不参加校内任何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大学解散,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当历史教授,1953年,南洋华侨在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想聘请陈序经出任校长,引起当局重视,后在陶铸的关注下,出任暨南大学校长。
据传,上世纪60年代,某领导出访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致谢陈序经先生写的《柬埔寨史》,认为很有价值。领导回国后一查,该书是在香港出版的,遂震怒,认为陈序经目无组织,有损国家尊严,不久,陈序经被调到南开大学当分管总务的副校长。
陈序经当年已61岁,对北方生活不适应,不愿离开广州,他在老家乡下已准备好木料,想翻修一下租屋,以备退休后耕读之用,但现实让他不得不北上。
1967年,陈序经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和批斗,被赶到一间6平米小屋中居住。2月16日,一代大师溘然长逝,红卫兵称他“畏罪自杀”,医务人员认为是“心脏病突发”,实情已无法查证。
虽与胡适先生发生过争论,但陈、胡观点接近,都坚持“全盘西化”的立场,都淡薄名利,都有济世情怀,他们的交锋属于君子之争。
-
Cheshire c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30 14:14:52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8 09:45:27
-
maldini83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03 21:37:26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