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 第二周 第七课 Market and Social Norms
试想一下,你在街上看到了别人因为车子抛锚而在烦恼,人家请求你帮他修车,那么此时你帮与不帮或者怎么帮在于社会的规范,但是如果对方说你帮他修车他给你三块钱,那么事情就会变质。对你来说帮助他不再是一桩善事,美德,而是一次交易,既然涉及到交易那就需要用市场规范来计较,也许修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技术要超过3块钱,所以很可能你就没那么愿意帮人家修车了。
事实上,我们存在于一个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混杂交融的社会里面,很多事情都不能纯粹的划归到一方来对待,很多时候引入金钱的刺激会让事情更糟,尤其是小额的金钱。当你受邀去别人家进餐,通常都不会给对方钱,但你会带一份礼物过去,可能小,可能大。如果是一份礼物,即便很小,也很少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你在送礼物的时候同时告诉对方这礼物无价值多少钱,比如这是一个一块钱的巧克力,这是一瓶5块钱的酒的话,你就是在提醒对方要注意礼物的价格,这会使得对方帮助你的意愿下降。
从效率上来说,送别人钱当然比送礼物好,可送礼物更能增进友谊培养感情。钱,支票,礼券,实物这几个东西,随着效率的下降社会价值却在上涨。同样的,公司给你钱,并让你加班,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市场规范内应该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换回报酬,你不会有什么感激,如果公司是给你一件礼物,那么整件事情就会往社会规范发展,使得人们可能会有那么一丁点的感激(不过貌似据我所知很多的人在过节收到单位发的粮油这啊旅游机会这类东西的时候都在发牢骚说宁愿得到钱)。给你钱让你计较,给你礼物比如住房养老就看起来更像是在关心你。
将社会领域的规范往市场领域转变之后也有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一系列美妙的实验。实验人员管理了一家日托幼儿园。原本在他们进驻之前来接孩子的家长经常迟到,老师们会在门口那里等着并不断的看表,提醒着来到的家长们他们迟到了,他们到了之后也会愧疚的开始道歉。接着,实验人员引入了一个规则,如果家长接孩子迟到的话将会受到一系列罚款。当罚款增加到1000美元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别的幼儿园。但是当罚款只有3美元的时候,家长们迟到得更多也更久了。因为此时愧疚感被金钱代替,每次到了该去接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啊,我手上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啊比这3美元重要多了。愧疚感没有了,他们乐于用3美元的代价来换取更久的照顾孩子的服务。几周之后,罚款取消,家长依然如此。进入市场规范之后,开始用收益和支出来衡量,当你把愧疚感用罚款带走了,现在罚款也被带走了,事情就很难转变回原来的样子了(联想到前段时间某高校用貌似用早餐免费来鼓励学生跑步,这个实验好好地关注应该很有趣)。
想象一下有两个信用卡公司,一个经常对你进行“关心”,使你更愿意以社会规范对待他,另一个信用卡公司和你则完全是商业关系,除此以外无他。当你没能还信用卡账的时候两家公司都对你罚款,你请求取消罚款,第一家如果说不的话你会非常愤怒,第二家则不会。你对第一家谋求了更多的社会规范的利益与发展,当对方用市场规范来回应时,你甚至可能注销信用卡。
经济学上把契约分为两种,一种是所有事情都明细的记载并能让你知道你会得到什么你会付出什么的契约,成称为完全契约,另一种是比较宽泛的不完全契约。Dan认为现在是把完全契约发展的太过分了。我们明显是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先用条文来确定下来的,所以通常这样细致的完全契约只能是变成很繁琐的不那么完整的完全契约。一旦我们签订这样一份契约,我们会更多地咬文嚼字专注于契约的每一个字眼而不是契约的精神,有了一些新的情况进来之后我们很难变通,常常墨守成规。相反的,不完全契约,比如婚姻,我们不说具体的怎么做,我们只大致说互相照顾,有时候你辛苦一点有时候我操心多一点,但是有时候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女子提出说如她这般美貌的人基本都是在和年薪50万的人约会,她也要如此,结果和她约会的人基本都不能突破年薪25万,他想要突破瓶颈,于是寻求建议。当人们的在谋求社会关系的时候引入市场规范之后,难免让人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打量互相之间的关系和提出这个要求的人。尽管事实上美貌的女子和有钱的男人是一种台面下的规则,但是直接说出来还是不一样的。后来有人发信息给她,此人的年薪超过了她的要求,他和她说,你看,我的年薪超过了你的要求,你的样貌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是呢,我的资产随着时间是会增值的,而你的资产——美貌随着时间是会贬值的,所以我更应该是租而不是买。
事实上,我们存在于一个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混杂交融的社会里面,很多事情都不能纯粹的划归到一方来对待,很多时候引入金钱的刺激会让事情更糟,尤其是小额的金钱。当你受邀去别人家进餐,通常都不会给对方钱,但你会带一份礼物过去,可能小,可能大。如果是一份礼物,即便很小,也很少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你在送礼物的时候同时告诉对方这礼物无价值多少钱,比如这是一个一块钱的巧克力,这是一瓶5块钱的酒的话,你就是在提醒对方要注意礼物的价格,这会使得对方帮助你的意愿下降。
从效率上来说,送别人钱当然比送礼物好,可送礼物更能增进友谊培养感情。钱,支票,礼券,实物这几个东西,随着效率的下降社会价值却在上涨。同样的,公司给你钱,并让你加班,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市场规范内应该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换回报酬,你不会有什么感激,如果公司是给你一件礼物,那么整件事情就会往社会规范发展,使得人们可能会有那么一丁点的感激(不过貌似据我所知很多的人在过节收到单位发的粮油这啊旅游机会这类东西的时候都在发牢骚说宁愿得到钱)。给你钱让你计较,给你礼物比如住房养老就看起来更像是在关心你。
将社会领域的规范往市场领域转变之后也有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一系列美妙的实验。实验人员管理了一家日托幼儿园。原本在他们进驻之前来接孩子的家长经常迟到,老师们会在门口那里等着并不断的看表,提醒着来到的家长们他们迟到了,他们到了之后也会愧疚的开始道歉。接着,实验人员引入了一个规则,如果家长接孩子迟到的话将会受到一系列罚款。当罚款增加到1000美元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别的幼儿园。但是当罚款只有3美元的时候,家长们迟到得更多也更久了。因为此时愧疚感被金钱代替,每次到了该去接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啊,我手上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啊比这3美元重要多了。愧疚感没有了,他们乐于用3美元的代价来换取更久的照顾孩子的服务。几周之后,罚款取消,家长依然如此。进入市场规范之后,开始用收益和支出来衡量,当你把愧疚感用罚款带走了,现在罚款也被带走了,事情就很难转变回原来的样子了(联想到前段时间某高校用貌似用早餐免费来鼓励学生跑步,这个实验好好地关注应该很有趣)。
想象一下有两个信用卡公司,一个经常对你进行“关心”,使你更愿意以社会规范对待他,另一个信用卡公司和你则完全是商业关系,除此以外无他。当你没能还信用卡账的时候两家公司都对你罚款,你请求取消罚款,第一家如果说不的话你会非常愤怒,第二家则不会。你对第一家谋求了更多的社会规范的利益与发展,当对方用市场规范来回应时,你甚至可能注销信用卡。
经济学上把契约分为两种,一种是所有事情都明细的记载并能让你知道你会得到什么你会付出什么的契约,成称为完全契约,另一种是比较宽泛的不完全契约。Dan认为现在是把完全契约发展的太过分了。我们明显是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先用条文来确定下来的,所以通常这样细致的完全契约只能是变成很繁琐的不那么完整的完全契约。一旦我们签订这样一份契约,我们会更多地咬文嚼字专注于契约的每一个字眼而不是契约的精神,有了一些新的情况进来之后我们很难变通,常常墨守成规。相反的,不完全契约,比如婚姻,我们不说具体的怎么做,我们只大致说互相照顾,有时候你辛苦一点有时候我操心多一点,但是有时候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女子提出说如她这般美貌的人基本都是在和年薪50万的人约会,她也要如此,结果和她约会的人基本都不能突破年薪25万,他想要突破瓶颈,于是寻求建议。当人们的在谋求社会关系的时候引入市场规范之后,难免让人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打量互相之间的关系和提出这个要求的人。尽管事实上美貌的女子和有钱的男人是一种台面下的规则,但是直接说出来还是不一样的。后来有人发信息给她,此人的年薪超过了她的要求,他和她说,你看,我的年薪超过了你的要求,你的样貌看起来也很漂亮,但是呢,我的资产随着时间是会增值的,而你的资产——美貌随着时间是会贬值的,所以我更应该是租而不是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