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欲望的种子萌芽
近来除了忙着怀孩子以外,另外一项任务就是申请都柏林几所学校的硕士项目。为了更好得融入欧洲并且挖掘自己的兴趣,我打算8月份生完孩子就继续在都柏林进修两年。目前,我已经拿到了UCD(都柏林国立大学)一个第二语言学习的硕士offer, 这个硕士项目侧重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双语及多语人才如此普遍的条件下,第二语言融入及外语学习在应用语言学的语境中的各种研究命题。我一开始申请这个硕士项目时,也是基于我本人就是一个英文-中文的双语使用者,想进一步深入语言学习研究和跨文化传播这个领域,加之现在正在开始学习德语,更是可以设身处地得感受一门全新的语言在学习过程中的结构、融入、差异等问题。很感谢UCD这么快速得给了我这个offer和进修机会,但是,内心一直激荡的另外一个声音,却在拷问我的初心和兴趣本源。
2012年7月,由豆瓣的一个老朋友的推荐,我以兼职口译者的身份加入了一个日本独立设计项目OOO( http://www.outofoffice.jp/ ),当时这个独立设计项目正在亚洲7个城市寻访顶尖的平面设计师,并且把访谈内容制作成了一个系列的日文杂志《Typographics ti》,他们到北京来作《Typographics ti: Beijing》这一期杂志的时候,我帮助参与了几场平面设计师访谈的口译工作。本来就对设计和艺术很感兴趣的我,一直都想找到一个合适得切入口进入这两个领域,在这一次访谈的过程中,某种藏在内心的兴趣和激情被激发了出来,我惊讶的发现,在帮助日本团队和中国设计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竟然有某种天分可以很好得促成他们彼此的思想沟通和文化理解,而我自己几乎是发乎本性得很享受这个过程。最终,和OOO团队基于《Typographics ti: Beijing》的合作十分顺利,我参与访谈的三位设计师的内容都被编辑成了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更惊喜的是,OOO项目的头Tetsuya San最终选中了由我主导参与访谈的设计师小马,邀请她与其他6个城市的6位平面设计师,一同参与2013年2月在日本大阪的年度策展《Typographics ti: Type Trip to Osaka》,Tetsuya San进一步邀请我参与整个大阪策展过程中与中国设计师的协调及沟通工作,并且邀请我在2013年2月前往日本大阪参展,最终由于当时的全职工作无法推脱,我婉拒了这个邀请。经历了两次合作,我算是被OOO团队引入了设计策展这个领域,并且初尝了杂志访谈+策展助理两个项目参与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兴奋度,欲望的种子默默埋在了我心里。
以兼职身份与OOO团队的合作断断续续持续到2013年8月,其间,我还帮助Tetsuya San协调联络了设计师小马参与他在香港策划的另外一个设计展,并且在2013年10月Tetsuya San和京都官员再次到访北京时帮助他们寻觅中日翻译。2013年10月底,我在前往都柏林之前和Tetsuya San在北京最后一次聚餐,其间,他表达了对我在策展交流工作中能力的赞赏,并且鼓励我把策展当作未来的一个职业发展方向,得知我即将远赴都柏林生活,他欣然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支持我学业进修的计划。
在和OOO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能很真切得感受到自己在参与协调、交流和策展工作中的信心和乐趣,Tetsuya San给我的鼓励和肯定也让我对策展事业可能性充满期待,但是由于非艺术/设计专业出身,我一直对自己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知识和天份的欠缺感到很自卑,我既没有画画的天份和功底,又不是作设计师的材料,这两个硬伤一直在心里挡起一道屏障,阻碍我沿着策展这个方向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今年2月底,我带着三个多月的孕肚出游伦敦,见到了老朋友桑桑和她老公Luke,Luke最早是BBC的一名cinematographer,后来自立门户当了自由职业的cinematographer,为很多商业品牌拍摄了记录短片和广告片,他参与制作的一个艺术片还在去年的嘎呐电影节的纪录片单元获得了新锐导演奖;10多年在摄影这条路上的沉浸和探索最终慢慢给他带来回报,现在他几乎不用主动寻觅就有很多工作机会找上门来。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他问我:“Jenny,你打算在都柏林学什么?” 听说我申请了UCD的第二语言学习硕士之后,他反问我:“ 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很理论化很枯燥的学科啊,它们探讨的不是一门语言的灵感,而是语法、结构这些很枯燥和理论化的东西,你不是一直对艺术、文化感兴趣,为什么不学一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语言你平时自己不就可以学吗?...我被Luke问得哑口无言,一时间根本找不到可以回应他的话,后来我也忘记了我是怎么跟他探讨我想学习第二语言的初衷,只是记得他义正严词得看着我的眼睛,然后跟我说:" Jenny, Choose something you really like!"
这两次遭遇让我在回到都柏林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拷问和纠结中,我开始反思,好似自己在很多重要时刻面临选择的时候,都秉持着某种逃避的态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受到质疑就立刻否定自己,很少有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内心的勇气。这种矛盾让我长期处于某种“纠结”的情绪中,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很情绪化,因为很多决策不是发自内心的欲望,所以也很难坚持;我变得无法理性得思考自己的问题,也看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好吧,总之是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挣扎,我最终在心底里给自己在“艺术/文化策展”上的欲望撒下了种子,并且打算花一段很长的时间去耕耘这个欲望,争取不让它还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
目前,我正在申请爱尔兰最老牌的大学TCD(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艺术史硕士,希望能够有机会借此开始我在艺术/文化领域的探索。但是TCD的申请条件很严格,对申请人的大学成绩、推荐人、英语能力都有相对高的要求,我还不知道这一关是不是能够顺利通关。不过我也想好了如果不能顺利通关的一个后路,我可能会在TCD先进修一年part-time欧洲艺术史的Diploma,打一个基础之后第二年再申请Master Program。
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突然想写这些东西,就当作对自己的阶段性总结吧。
2012年7月,由豆瓣的一个老朋友的推荐,我以兼职口译者的身份加入了一个日本独立设计项目OOO( http://www.outofoffice.jp/ ),当时这个独立设计项目正在亚洲7个城市寻访顶尖的平面设计师,并且把访谈内容制作成了一个系列的日文杂志《Typographics ti》,他们到北京来作《Typographics ti: Beijing》这一期杂志的时候,我帮助参与了几场平面设计师访谈的口译工作。本来就对设计和艺术很感兴趣的我,一直都想找到一个合适得切入口进入这两个领域,在这一次访谈的过程中,某种藏在内心的兴趣和激情被激发了出来,我惊讶的发现,在帮助日本团队和中国设计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竟然有某种天分可以很好得促成他们彼此的思想沟通和文化理解,而我自己几乎是发乎本性得很享受这个过程。最终,和OOO团队基于《Typographics ti: Beijing》的合作十分顺利,我参与访谈的三位设计师的内容都被编辑成了文章发表在杂志上,更惊喜的是,OOO项目的头Tetsuya San最终选中了由我主导参与访谈的设计师小马,邀请她与其他6个城市的6位平面设计师,一同参与2013年2月在日本大阪的年度策展《Typographics ti: Type Trip to Osaka》,Tetsuya San进一步邀请我参与整个大阪策展过程中与中国设计师的协调及沟通工作,并且邀请我在2013年2月前往日本大阪参展,最终由于当时的全职工作无法推脱,我婉拒了这个邀请。经历了两次合作,我算是被OOO团队引入了设计策展这个领域,并且初尝了杂志访谈+策展助理两个项目参与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兴奋度,欲望的种子默默埋在了我心里。
以兼职身份与OOO团队的合作断断续续持续到2013年8月,其间,我还帮助Tetsuya San协调联络了设计师小马参与他在香港策划的另外一个设计展,并且在2013年10月Tetsuya San和京都官员再次到访北京时帮助他们寻觅中日翻译。2013年10月底,我在前往都柏林之前和Tetsuya San在北京最后一次聚餐,其间,他表达了对我在策展交流工作中能力的赞赏,并且鼓励我把策展当作未来的一个职业发展方向,得知我即将远赴都柏林生活,他欣然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支持我学业进修的计划。
在和OOO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能很真切得感受到自己在参与协调、交流和策展工作中的信心和乐趣,Tetsuya San给我的鼓励和肯定也让我对策展事业可能性充满期待,但是由于非艺术/设计专业出身,我一直对自己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知识和天份的欠缺感到很自卑,我既没有画画的天份和功底,又不是作设计师的材料,这两个硬伤一直在心里挡起一道屏障,阻碍我沿着策展这个方向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今年2月底,我带着三个多月的孕肚出游伦敦,见到了老朋友桑桑和她老公Luke,Luke最早是BBC的一名cinematographer,后来自立门户当了自由职业的cinematographer,为很多商业品牌拍摄了记录短片和广告片,他参与制作的一个艺术片还在去年的嘎呐电影节的纪录片单元获得了新锐导演奖;10多年在摄影这条路上的沉浸和探索最终慢慢给他带来回报,现在他几乎不用主动寻觅就有很多工作机会找上门来。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他问我:“Jenny,你打算在都柏林学什么?” 听说我申请了UCD的第二语言学习硕士之后,他反问我:“ 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很理论化很枯燥的学科啊,它们探讨的不是一门语言的灵感,而是语法、结构这些很枯燥和理论化的东西,你不是一直对艺术、文化感兴趣,为什么不学一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语言你平时自己不就可以学吗?...我被Luke问得哑口无言,一时间根本找不到可以回应他的话,后来我也忘记了我是怎么跟他探讨我想学习第二语言的初衷,只是记得他义正严词得看着我的眼睛,然后跟我说:" Jenny, Choose something you really like!"
这两次遭遇让我在回到都柏林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拷问和纠结中,我开始反思,好似自己在很多重要时刻面临选择的时候,都秉持着某种逃避的态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受到质疑就立刻否定自己,很少有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内心的勇气。这种矛盾让我长期处于某种“纠结”的情绪中,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很情绪化,因为很多决策不是发自内心的欲望,所以也很难坚持;我变得无法理性得思考自己的问题,也看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好吧,总之是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挣扎,我最终在心底里给自己在“艺术/文化策展”上的欲望撒下了种子,并且打算花一段很长的时间去耕耘这个欲望,争取不让它还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
目前,我正在申请爱尔兰最老牌的大学TCD(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艺术史硕士,希望能够有机会借此开始我在艺术/文化领域的探索。但是TCD的申请条件很严格,对申请人的大学成绩、推荐人、英语能力都有相对高的要求,我还不知道这一关是不是能够顺利通关。不过我也想好了如果不能顺利通关的一个后路,我可能会在TCD先进修一年part-time欧洲艺术史的Diploma,打一个基础之后第二年再申请Master Program。
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突然想写这些东西,就当作对自己的阶段性总结吧。
诗梦
(Dublin (Baile Átha Cliath), Ireland)
When you become a writer, you don't do so in abstract, but in rela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