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的长安麦客谈方孝孺
偶然在一个帖子里看到的。读了很多遍,读的心情沉郁,几欲落泪。
-----------------------------------下面是长安麦客写的--------------------------------
这样的人越多,皇帝没啥好惨的,再杀了方之后,依然可以褒扬他这样的名节以忽悠后来者也向方那样,不准问不必问对错是非的只是忠君.......
记得我们一起讨论过这类话题,一晃眼,5年过去了。(这后面是长安麦客引自己以前发过的话)
长安麦克 发表于 2009-5-30 12:25
1:在“忠君爱国”的“节”是唯一正确的“可选项”的过去,“道义的选择”就是接受,不是那么“很个人”的。
2:可能是我表达的不好,使得老兄有了以主旋律来嘲讽别人的印象。这不是我的原意,所以要道歉的。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很大,顾忌也多,不好展开说。我的态度是:尊重“已然”,多思考“当然”与“应然”之间的那些。
4:洋鬼子有治史的牛人说:“We've learned from history that we've learned nothing from history.”,于是就有了陈寅恪先生“读史早知今日事”的沉痛。这是“以史为鉴”没做好的缘故。
5:何以“以史为鉴”总做不到位的原因,说来也简单,曰:投鼠忌器。
6: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尤其是慷慨赴死的,我的态度是尊重。其它的就是今人的“坐着说话不腰疼”。
7:学习历史和评价历史,当然包括那些“正面人物”,只是对当今与未来有意义和价值,其方法和立场,就不妨是科学的、现代的吧。
8:《后汉书》有“苏武传”,这就是“树碑立传”,以臣子的名节垂了青史的同时,史书还记载了他在出使期间,家里的哥哥苏嘉,弟弟苏贤,还有儿子,都因坐前事而死在汉武帝手里,没记载他有什么反应,但记载了他听说武帝驾崩时夜以继日的痛哭以至呕血......
9:方孝孺坚持名节,十族被诛,八百七十多位无辜者因他的“忠义”惨死。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也可以说方孝孺是好样的,做的对。但这“对”应该是说坚持节义的想法按当时的标准、片面的理解是对的,而坚持之于对象和做法,都不对。在我看来,方孝孺是视燕王为成祖的非正统,因而要起身反对。方有学问,不可能不知道圣明贤君的楷模唐太宗,来路也不正,所谓露刃于慈父,集矢于弟兄,剪灭四海,自归余事。此其混帐者一。老朱家兄弟叔侄因挣家产而动刀枪,正说明既得于天的荒谬,身为家奴,为主子立的名节出头犯上,自己原意死,无所谓好坏,连带家人学生全部死而不悔,此其混帐者二。
10:我国古代的忠君是无条件的,主与奴之人身依附的、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的、君可以不贤而臣不可以不忠的。这些玩意儿现在仍有大用。比如忠君就是爱国,因为“朕即国家”;爱挡就是爱国,因为挡代了国的表,于是就有了不绝于耳目的先进事迹:妈妈也有打错孩子的时候;圣上朝廷是好的,只是被奸臣利用;XXX在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XX一颗忠心,对XX从未动摇之类的祷词.....
11:读史时常常因古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而感动,也因古人的重义轻生而落过泪。落泪的原因,是觉得古人好,舍不得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的赴死了,这是我的情,也合于当时的理。这样读史,很美,但没有现实意义。
12: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这些都好说。事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就更好说。事关对现代人的启示的,不好说,所以也就不再多说。
-----------------------------------下面是长安麦客写的--------------------------------
这样的人越多,皇帝没啥好惨的,再杀了方之后,依然可以褒扬他这样的名节以忽悠后来者也向方那样,不准问不必问对错是非的只是忠君.......
记得我们一起讨论过这类话题,一晃眼,5年过去了。(这后面是长安麦客引自己以前发过的话)
长安麦克 发表于 2009-5-30 12:25
1:在“忠君爱国”的“节”是唯一正确的“可选项”的过去,“道义的选择”就是接受,不是那么“很个人”的。
2:可能是我表达的不好,使得老兄有了以主旋律来嘲讽别人的印象。这不是我的原意,所以要道歉的。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很大,顾忌也多,不好展开说。我的态度是:尊重“已然”,多思考“当然”与“应然”之间的那些。
4:洋鬼子有治史的牛人说:“We've learned from history that we've learned nothing from history.”,于是就有了陈寅恪先生“读史早知今日事”的沉痛。这是“以史为鉴”没做好的缘故。
5:何以“以史为鉴”总做不到位的原因,说来也简单,曰:投鼠忌器。
6: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尤其是慷慨赴死的,我的态度是尊重。其它的就是今人的“坐着说话不腰疼”。
7:学习历史和评价历史,当然包括那些“正面人物”,只是对当今与未来有意义和价值,其方法和立场,就不妨是科学的、现代的吧。
8:《后汉书》有“苏武传”,这就是“树碑立传”,以臣子的名节垂了青史的同时,史书还记载了他在出使期间,家里的哥哥苏嘉,弟弟苏贤,还有儿子,都因坐前事而死在汉武帝手里,没记载他有什么反应,但记载了他听说武帝驾崩时夜以继日的痛哭以至呕血......
9:方孝孺坚持名节,十族被诛,八百七十多位无辜者因他的“忠义”惨死。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也可以说方孝孺是好样的,做的对。但这“对”应该是说坚持节义的想法按当时的标准、片面的理解是对的,而坚持之于对象和做法,都不对。在我看来,方孝孺是视燕王为成祖的非正统,因而要起身反对。方有学问,不可能不知道圣明贤君的楷模唐太宗,来路也不正,所谓露刃于慈父,集矢于弟兄,剪灭四海,自归余事。此其混帐者一。老朱家兄弟叔侄因挣家产而动刀枪,正说明既得于天的荒谬,身为家奴,为主子立的名节出头犯上,自己原意死,无所谓好坏,连带家人学生全部死而不悔,此其混帐者二。
10:我国古代的忠君是无条件的,主与奴之人身依附的、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的、君可以不贤而臣不可以不忠的。这些玩意儿现在仍有大用。比如忠君就是爱国,因为“朕即国家”;爱挡就是爱国,因为挡代了国的表,于是就有了不绝于耳目的先进事迹:妈妈也有打错孩子的时候;圣上朝廷是好的,只是被奸臣利用;XXX在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XX一颗忠心,对XX从未动摇之类的祷词.....
11:读史时常常因古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而感动,也因古人的重义轻生而落过泪。落泪的原因,是觉得古人好,舍不得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的赴死了,这是我的情,也合于当时的理。这样读史,很美,但没有现实意义。
12: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这些都好说。事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就更好说。事关对现代人的启示的,不好说,所以也就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