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因果
![]() |
空与因果
2014-1-27 10:05:37
空,如果等同于因缘和合(龙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那么,照某些人的机械解释,它恰恰等同于“绝对的确定性”(“千空万空,因果不空”、“因果报应,分毫不爽”等说教)。否定了随机性的空,并不能彰阐佛法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妙理。故而,空、异熟、因缘和合,应当看做是随机性与确定性的一种胜妙的契合与融通,而不是如世俗劝善小册子中所说,如同到银行存钱或到当铺借贷一样,本利结算,分厘不差,否则,我们的道德行为,就变成了“报应银行”里的金融产品,人生的种种际遇不过是收帐还债而已,有何意味!从随机性的角度看,范缜回答萧子良的“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贵贱虽复殊涂,因果竟在何处?”,至少合乎混沌理论。有了随机性,世界方有生气,一个机械的宇宙既不合乎科学原理,也是死板板无味道的。《仁王般若经》云“三世善恶,一切幻化”;《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即是此理,佛陀是智慧而通达的,不通达的只是他的若干代之后的懵懂门徒。但佛陀又恐人因通达跳脱而放逸恶行,所以又说“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旃檀越国王经》),这更多的似是出于清整教团严肃纪律的需要,或者对掌握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加以规劝,非根本究竟如实之说。总之,还是老话说得好——“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过,可以补充的是“常思因果不为恶”,然而对为数不少的“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人,也许地狱里的火山刀锯在等待着他们,但还是法律和制度的武器更为合适些吧。
2014-2-8 15:21:33补记
佛法让我们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而不是陷入新的、带着“佛”的牌子、看上去更加漂亮的思维定式里面去。谁缚汝?最终的答案只能是“自己缚自己”。了解了这一点,这个“缚”也就自然解开了,因为项上金铃,惟系者能解。
2014-2-10 19:52:27补记
相比而言,唯物论或实在论,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一个接受经验世界不依赖于主观意识存在的人,更能坦然接受无常,支配这个宇宙的是无常,“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无常像一块湿润而永不消逝的雪花,牢牢地黏在人身上,并最终将人融化消逝。而极端的唯心论则是人心对无常的抗御,它主张恒常以对抗无常的召唤,神不灭论,是对无常的反动,未尝是原始佛教的重点——虽然这是一种发展,一种为度化群生、传播信仰而不得不有的发展。“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留”,于是,动与静统一于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