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原则的偏见VS乐观主义的偏见
大卫•伯恩斯在其《好心情手册》一书里,总结出抑郁症的10种认知错误: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典型认知错误,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一位成绩一直是A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B之后说:我完蛋了。
过度归纳——认为一件事一旦发生了,它就会在你身上反复发生,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拒绝之痛几乎全是由于过于概括引起的。一位害羞的年轻人鼓足勇气约一个女孩,这位女孩由于有约在先,于是就礼貌地拒绝了。于是这位男孩就对自己说:“我再也不约人了。没有女孩愿意和我约会。我的一生都会孤独而悲惨。”在他扭曲的认知里,因为被一个女孩拒绝过一次,地球上任何一位合格的女士都会反复不断地拒绝他。
心理过虑——你从任意情景中选择一段消极细节,仔细思考这段细节,你会发觉整个环境都是消极的。当一个人抑郁时,就戴上了一副特别的有色眼镜,经过它的过滤,什么东西都变得消极。你只让消极的东西进入你的思想意识里。术语将这一过程称作“选择性吸收”。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贬低成果——无视积极体验,并不断地将积极体验转化成噩梦般的消极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是“颠覆炼金术”。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就是找到一种把普通的金属转化成金子的方法。假如你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可能就会在用同样的天赋做着相反的事情——会迅速地把金子般的快乐转化成低落的情绪。不过你并不是有意识的——或许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跳跃式结论——你会武断地跳到一个不被周围事实所支持的消极结论上来。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就是“测心术”和“先知错误”。“测心术”是你假定其他人都瞧不起你,你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不愿去检验一下。“先知错误”是你猜想某些事情要发生,然后把这个预言当做一个事实,好像你有一颗只预言不幸的水晶球一样。
夸张或者忽略——夸张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忽略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情绪化推论——把自己的情绪当做真理的证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情反映了你的思想和信念。如果它们被扭曲了——许多情况下都是这样,你的情绪就没有了合理性。可以作为情绪推理的例子有:“我觉得有罪,所以我肯定干过坏事”;“我感到灭顶般的无望,所以我的问题肯定不可能解决”;“我感到有欠缺,所以,我一定是一个无价值的人”。
“应该”强迫症——你试图通过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这个”来激发自己,这种陈述会让你感到有一种压力和怨恨。矛盾的是,你最终会感到冷淡和缺乏动力。
贴标签而且贴错标签——为自己贴标签意味着你基于个人所犯的错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形象。贴标签是过于概括的一种极端形式,其背后的哲学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所犯的错误”。
个人化——这种扭曲是负罪感之母!即便毫无根据,你也会假定自己应该为某一消极事件负责。你武断地认为事情的发生是你的过错,或反映了你的不足,即便在这件事上你并无责任。
然而,正如卢斯亚尼的《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那样,并没有把问题提到成瘾的高度。然而事实是,抑郁症的10种认知错误都是成瘾性的,即难以改变、纠正、逆转的:一方面是无视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夸大事实。
而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处境,那就是:首先,我们都有一个先天的、原始的(强大)的自我——部落情感(不是个体对部落的部落情感,而是个体对自我的部落情感);其次,对这个自我的打击从未中断过。通常,我们总是在自大与自卑中轮流体验。但是抑郁症患者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是两边都被夸大、放大的了。尤其是,这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而是这种认识是成瘾的。与此同时,有些人能戒掉;有些人则难以摆脱,欲罢不能。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25981&PostID=41774673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典型认知错误,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一位成绩一直是A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B之后说:我完蛋了。
过度归纳——认为一件事一旦发生了,它就会在你身上反复发生,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拒绝之痛几乎全是由于过于概括引起的。一位害羞的年轻人鼓足勇气约一个女孩,这位女孩由于有约在先,于是就礼貌地拒绝了。于是这位男孩就对自己说:“我再也不约人了。没有女孩愿意和我约会。我的一生都会孤独而悲惨。”在他扭曲的认知里,因为被一个女孩拒绝过一次,地球上任何一位合格的女士都会反复不断地拒绝他。
心理过虑——你从任意情景中选择一段消极细节,仔细思考这段细节,你会发觉整个环境都是消极的。当一个人抑郁时,就戴上了一副特别的有色眼镜,经过它的过滤,什么东西都变得消极。你只让消极的东西进入你的思想意识里。术语将这一过程称作“选择性吸收”。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贬低成果——无视积极体验,并不断地将积极体验转化成噩梦般的消极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是“颠覆炼金术”。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就是找到一种把普通的金属转化成金子的方法。假如你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可能就会在用同样的天赋做着相反的事情——会迅速地把金子般的快乐转化成低落的情绪。不过你并不是有意识的——或许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跳跃式结论——你会武断地跳到一个不被周围事实所支持的消极结论上来。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就是“测心术”和“先知错误”。“测心术”是你假定其他人都瞧不起你,你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不愿去检验一下。“先知错误”是你猜想某些事情要发生,然后把这个预言当做一个事实,好像你有一颗只预言不幸的水晶球一样。
夸张或者忽略——夸张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忽略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情绪化推论——把自己的情绪当做真理的证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情反映了你的思想和信念。如果它们被扭曲了——许多情况下都是这样,你的情绪就没有了合理性。可以作为情绪推理的例子有:“我觉得有罪,所以我肯定干过坏事”;“我感到灭顶般的无望,所以我的问题肯定不可能解决”;“我感到有欠缺,所以,我一定是一个无价值的人”。
“应该”强迫症——你试图通过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这个”来激发自己,这种陈述会让你感到有一种压力和怨恨。矛盾的是,你最终会感到冷淡和缺乏动力。
贴标签而且贴错标签——为自己贴标签意味着你基于个人所犯的错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形象。贴标签是过于概括的一种极端形式,其背后的哲学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所犯的错误”。
个人化——这种扭曲是负罪感之母!即便毫无根据,你也会假定自己应该为某一消极事件负责。你武断地认为事情的发生是你的过错,或反映了你的不足,即便在这件事上你并无责任。
然而,正如卢斯亚尼的《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那样,并没有把问题提到成瘾的高度。然而事实是,抑郁症的10种认知错误都是成瘾性的,即难以改变、纠正、逆转的:一方面是无视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夸大事实。
而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处境,那就是:首先,我们都有一个先天的、原始的(强大)的自我——部落情感(不是个体对部落的部落情感,而是个体对自我的部落情感);其次,对这个自我的打击从未中断过。通常,我们总是在自大与自卑中轮流体验。但是抑郁症患者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是两边都被夸大、放大的了。尤其是,这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而是这种认识是成瘾的。与此同时,有些人能戒掉;有些人则难以摆脱,欲罢不能。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25981&PostID=41774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