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阪神的风景
时隔大半年,才开始慢慢回忆日本旅行的所见所闻。第一个跳入脑海的是这样的一天。
这天是来到日本的第二天。一部分出于想要尽早熟悉日本轨交系统的目的,我划了一条很长的战线。基本上沿着阪神地区的几条铁道,从大阪出发一直往西乘,然后从西到东顺次去须磨、三宫、夙川、尼崎,最后回到大阪。
作此打算的最初缘起是读了《知日》一篇关于阪神沿线风景的文章,立刻便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心向往之。阪神地区,可说是背山靠海,既能坐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致,同时东接热闹的大阪。看上去完全就是进可花花世界日夜不分,退可男耕女织闲云野鹤般的极乐地。
这样的水土养育出怎样性格的人呢?书中是以村上春树为线索串联这些印象。我本人对此作家并非感兴趣,只是对那些景致的片段着了迷。
第二天我便起了个大早去乘电车。
在阪神地區急馳的時候,從電車向兩側窗外看去,便可以對這個區域的地形瞭解個大概。一側是河流沖擊出來的平原,密佈低矮的居民樓,一直延伸到大阪灣,另一側則是綿延不斷的六甲山系。我在一個不起眼的小站下車,經過一段一直向上爬升的商店街,來到第一站須磨寺。
须磨寺给我的印象是潮湿翠绿的。因为从出发到日近正午,细雨都不停歇。只好在屋廊下躲雨,静看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青苔。湿漉漉的上山下山,路遇好心僧人给我一个装满点心的福袋,才算是心满意足的离开须磨前往夙川。
来到夙川正好雨后初霁。
我回想河道在国内城市里逐渐变成了割裂区分地理的存在。人和水的关系被弱化,被隔离。
老家的河流在市区内有一大一小。大的那条叫邕江。一座座大桥跨越这湍湍大河之前,我还残存一些在堤坝上放风筝的儿时回忆。小的那条很早就被两岸居民乘生活之便倾倒垃圾以至于成为了臭水河。由于拆迁和治理的落实,现在干净了,存在感倒也随着“臭水沟”的名头被摘去而一并摘去。其他或许还有一些水流沟渠,无法说出它们的特点来。我能感受到的,仅止于马路呈现出一座桥,意味着它横过了一条水系,再无他想。
十多年后,我来到一个水系更加密集的城市,但对于河流的感觉也大同小异。
从夙川站下来,收回思绪。面前就看到了河道,深深低于两侧的地面,泥土用这种方式来诉说对于水流的感知和回忆。由阪神地区地势使然,所有河流都自北向南,最终汇入神户大阪这片港湾。
所以我沿河流往南走,心怀一定能看到入海口的期待。脑中意淫村上同学小时候上学放学都这么样背着小书包,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走。
两岸树木繁茂,下午两三点竟也有许多锻炼身体的男女老少。河水很浅,走一会我就决定要从堤坝上下去,到水边硬地上走。因为看到了只有在国内乡村才能见到的过河石板桥。能从石块上跳着过河,内心说不出的狂喜。
放了学的小孙子在爷爷的陪同下玩儿打水漂,熊孩子打不出来,爷爷随手捡一颗石子示范。四五个小伙伴踩在及踝的水里拿小桶抓鱼。一对外国恋人游客夸张的摆出各种pose让我给他们拍照。
继续走,我遇上一个五六十岁,头发泛白的伯伯,正在遛狗。捏了几张狗狗的照片后搭上话来,和他一路遛弯,一直走到河流尽头。
伯伯来过中国,看起来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他不太确定的细数北京、四川、上海。说到各地小吃伯伯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提到四川自然是去了熊猫基地...以及“からいすき~てもおいしい!”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nana chan(伯伯的狗)顽皮的到处撒欢。
河道逐渐变宽,突觉眼前一亮就看到大片平坦滩地,长满野草。咸腥的风迎面吹来。但我没看到想象中的大片海域,这缓下来的水流应该还要再逗留个把水弯才肯乖乖投入大海。
天色暗下来,天边微微泛出红光。伯伯说“明日、晴れるよ!”。在须磨寺消磨了湿哒哒的上午,来到夙川就完全放晴了,等傍晚在尼崎下车的时候就看到了美得犹如二次元画面的晚霞。
和伯伯一起散步的时候都差点忘了此行还有最后一个坐标。尼崎那古老寺庙林立的街道。眼看天色渐暗,我们终于再沿着河流往回走,然后在车站挥手分别。等电车的时候,我也许看到了最后一抹西斜的炽热阳光。
电车上有一位同胞用生涩的日语问我尼崎怎么走。我感到有些好笑,连忙用中文回应她我正好也要去那里。
“你在这附近上班?...那怎么会不知道尼崎在哪里呢?”
“我去找朋友,顺便去看下房子.......那里的房子比较便宜。”
说话者眼中掠过一丝茫然与焦虑。在异乡,肯定不容易吧。从她的穿着妆容上判定她应该初来乍到,乘电车看上去和我一样惶恐陌生。而我的惶恐不安随夜幕降临愈加强烈。寺庙街肯定要关门了。
“为什么去尼崎?那里没什么好看的啊。”
“哈哈,就是想看一眼,那儿有些老房子和寺庙。”
说话间电车驶过一片区域,高楼之间的缝隙后有一群犄角瓦屋顶的轮廓迅速闪现而过,夜幕下犹如幻影。
我在犹豫天都黑了要不要直接回大阪呢,仗着买了通票随便乘车,我跟她一起下了车。
她往东走,我寻着车上看到的浮光掠影往西边去。迎頭撞上那令人倒抽一口气的晚霞,半边天空变得血红。我用塞了黑白胶卷的相机迅速摁了一张orz
那片隐藏在高楼后面的旧寺庙街区,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小巷,划分一块块方正的街区,有点像老北京胡同的格局。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全部都是寺院。此时大门皆已紧闭,只能越过高墙窥看一个个直插天际的屋脊,利用西边的余光,上弦月已经爬了上来。巷道另一侧都是寻常人家,窗户透出暖暖的黄光。
巷子里大概除了我就只有野猫了,迷之寂静。
离开寺庙街给我一种走出了结界的感觉,终于看到一星半点人影。
电车上,我被一群热气腾腾,身穿“tiger”棒球服的运动员拉回现实,过了甲子园了。
往后一段时间,等我再看到京都的鸭川,哲学之道的溪流,更加深了人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融洽如斯的惊叹。我开始幻想自己童年应该有一条小河流过,可以消磨掉大部分放课后时光。
我还惊讶于在夙川可以和老伯伯沉入一种互相无言而又隐约感到十分惬意的亲切氛围中。倒是那位他乡同胞给我一种陌生和疏离感。
只游一天,我不敢妄下评论说阪神。只是沿路所遇风景,皆为善景;所遇之人,皆很可人。虽说旅人的心态总是会把异地的美好无限放大,独独漏掉不堪的回忆。这也正是一次次想要故地重游的原因不是吗。尤其旅途中凭空遇见些原本永不会有交集的人,虽然相遇之人渐行渐远令这个交点本身显得毫无意义,但思绪会沿来路,返回这个结点,细细摩挲,然后在心底燃起一盏小灯。
那时夏秋之际,夙川两岸郁郁葱葱植满的其实是樱花树。等到花见时便是一川绯红。我和伯伯说来年樱花开时还要来这里,我要来看樱花。
写到这里的时候猛然发现,上海的樱花也早已开了。
这天是来到日本的第二天。一部分出于想要尽早熟悉日本轨交系统的目的,我划了一条很长的战线。基本上沿着阪神地区的几条铁道,从大阪出发一直往西乘,然后从西到东顺次去须磨、三宫、夙川、尼崎,最后回到大阪。
作此打算的最初缘起是读了《知日》一篇关于阪神沿线风景的文章,立刻便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心向往之。阪神地区,可说是背山靠海,既能坐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致,同时东接热闹的大阪。看上去完全就是进可花花世界日夜不分,退可男耕女织闲云野鹤般的极乐地。
这样的水土养育出怎样性格的人呢?书中是以村上春树为线索串联这些印象。我本人对此作家并非感兴趣,只是对那些景致的片段着了迷。
第二天我便起了个大早去乘电车。
在阪神地區急馳的時候,從電車向兩側窗外看去,便可以對這個區域的地形瞭解個大概。一側是河流沖擊出來的平原,密佈低矮的居民樓,一直延伸到大阪灣,另一側則是綿延不斷的六甲山系。我在一個不起眼的小站下車,經過一段一直向上爬升的商店街,來到第一站須磨寺。
须磨寺给我的印象是潮湿翠绿的。因为从出发到日近正午,细雨都不停歇。只好在屋廊下躲雨,静看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青苔。湿漉漉的上山下山,路遇好心僧人给我一个装满点心的福袋,才算是心满意足的离开须磨前往夙川。
来到夙川正好雨后初霁。
我回想河道在国内城市里逐渐变成了割裂区分地理的存在。人和水的关系被弱化,被隔离。
老家的河流在市区内有一大一小。大的那条叫邕江。一座座大桥跨越这湍湍大河之前,我还残存一些在堤坝上放风筝的儿时回忆。小的那条很早就被两岸居民乘生活之便倾倒垃圾以至于成为了臭水河。由于拆迁和治理的落实,现在干净了,存在感倒也随着“臭水沟”的名头被摘去而一并摘去。其他或许还有一些水流沟渠,无法说出它们的特点来。我能感受到的,仅止于马路呈现出一座桥,意味着它横过了一条水系,再无他想。
十多年后,我来到一个水系更加密集的城市,但对于河流的感觉也大同小异。
从夙川站下来,收回思绪。面前就看到了河道,深深低于两侧的地面,泥土用这种方式来诉说对于水流的感知和回忆。由阪神地区地势使然,所有河流都自北向南,最终汇入神户大阪这片港湾。
所以我沿河流往南走,心怀一定能看到入海口的期待。脑中意淫村上同学小时候上学放学都这么样背着小书包,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走。
两岸树木繁茂,下午两三点竟也有许多锻炼身体的男女老少。河水很浅,走一会我就决定要从堤坝上下去,到水边硬地上走。因为看到了只有在国内乡村才能见到的过河石板桥。能从石块上跳着过河,内心说不出的狂喜。
放了学的小孙子在爷爷的陪同下玩儿打水漂,熊孩子打不出来,爷爷随手捡一颗石子示范。四五个小伙伴踩在及踝的水里拿小桶抓鱼。一对外国恋人游客夸张的摆出各种pose让我给他们拍照。
继续走,我遇上一个五六十岁,头发泛白的伯伯,正在遛狗。捏了几张狗狗的照片后搭上话来,和他一路遛弯,一直走到河流尽头。
伯伯来过中国,看起来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他不太确定的细数北京、四川、上海。说到各地小吃伯伯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提到四川自然是去了熊猫基地...以及“からいすき~てもおいしい!”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nana chan(伯伯的狗)顽皮的到处撒欢。
河道逐渐变宽,突觉眼前一亮就看到大片平坦滩地,长满野草。咸腥的风迎面吹来。但我没看到想象中的大片海域,这缓下来的水流应该还要再逗留个把水弯才肯乖乖投入大海。
天色暗下来,天边微微泛出红光。伯伯说“明日、晴れるよ!”。在须磨寺消磨了湿哒哒的上午,来到夙川就完全放晴了,等傍晚在尼崎下车的时候就看到了美得犹如二次元画面的晚霞。
和伯伯一起散步的时候都差点忘了此行还有最后一个坐标。尼崎那古老寺庙林立的街道。眼看天色渐暗,我们终于再沿着河流往回走,然后在车站挥手分别。等电车的时候,我也许看到了最后一抹西斜的炽热阳光。
电车上有一位同胞用生涩的日语问我尼崎怎么走。我感到有些好笑,连忙用中文回应她我正好也要去那里。
“你在这附近上班?...那怎么会不知道尼崎在哪里呢?”
“我去找朋友,顺便去看下房子.......那里的房子比较便宜。”
说话者眼中掠过一丝茫然与焦虑。在异乡,肯定不容易吧。从她的穿着妆容上判定她应该初来乍到,乘电车看上去和我一样惶恐陌生。而我的惶恐不安随夜幕降临愈加强烈。寺庙街肯定要关门了。
“为什么去尼崎?那里没什么好看的啊。”
“哈哈,就是想看一眼,那儿有些老房子和寺庙。”
说话间电车驶过一片区域,高楼之间的缝隙后有一群犄角瓦屋顶的轮廓迅速闪现而过,夜幕下犹如幻影。
我在犹豫天都黑了要不要直接回大阪呢,仗着买了通票随便乘车,我跟她一起下了车。
她往东走,我寻着车上看到的浮光掠影往西边去。迎頭撞上那令人倒抽一口气的晚霞,半边天空变得血红。我用塞了黑白胶卷的相机迅速摁了一张orz
那片隐藏在高楼后面的旧寺庙街区,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小巷,划分一块块方正的街区,有点像老北京胡同的格局。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全部都是寺院。此时大门皆已紧闭,只能越过高墙窥看一个个直插天际的屋脊,利用西边的余光,上弦月已经爬了上来。巷道另一侧都是寻常人家,窗户透出暖暖的黄光。
巷子里大概除了我就只有野猫了,迷之寂静。
离开寺庙街给我一种走出了结界的感觉,终于看到一星半点人影。
电车上,我被一群热气腾腾,身穿“tiger”棒球服的运动员拉回现实,过了甲子园了。
往后一段时间,等我再看到京都的鸭川,哲学之道的溪流,更加深了人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融洽如斯的惊叹。我开始幻想自己童年应该有一条小河流过,可以消磨掉大部分放课后时光。
我还惊讶于在夙川可以和老伯伯沉入一种互相无言而又隐约感到十分惬意的亲切氛围中。倒是那位他乡同胞给我一种陌生和疏离感。
只游一天,我不敢妄下评论说阪神。只是沿路所遇风景,皆为善景;所遇之人,皆很可人。虽说旅人的心态总是会把异地的美好无限放大,独独漏掉不堪的回忆。这也正是一次次想要故地重游的原因不是吗。尤其旅途中凭空遇见些原本永不会有交集的人,虽然相遇之人渐行渐远令这个交点本身显得毫无意义,但思绪会沿来路,返回这个结点,细细摩挲,然后在心底燃起一盏小灯。
那时夏秋之际,夙川两岸郁郁葱葱植满的其实是樱花树。等到花见时便是一川绯红。我和伯伯说来年樱花开时还要来这里,我要来看樱花。
写到这里的时候猛然发现,上海的樱花也早已开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