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又是一年清明,且向荒野漫行,新事几多无奈,故人万般伤情。
![]() |
今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六]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
南宋太学生,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还好,我们也放假三天。
扫墓,思人,念故乡。
这一天总会有些淡淡的忧伤,基调也是肃穆的。
实际上,今天是踏青日。
丰子恺说,一路上挑桃花,偷蚕豆,吃麦塌饼,做豆梗笛子,“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民间俗语总是很有道理的: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今天得认真地过,因为可以把玩、偶尔放肆的物和事,不是一般多。
![]() |
除了靓装,还有……
上回上巳节,我们说到白娘娘和许仙大人相会了。但白娘子那时的任务,本是为了赶在清明前来扫墓,因为她嫁的张官人,不幸亡故了。
《警世通言》里说,那天她穿了一身白绢衫儿,一条细麻布裙,小青穿青衣服,用两条大红头须,就是丝带,系了发髻。
其实,姐妹俩穿的还是孝服。到了今天,不必穿这么素,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男女都要“袨服靓装”,盛装艳服。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今天必戴的:柳。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画了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
明清时,折柳插门上,或者屋檐上,也是重要风俗。
![]() |
如果青春留不住,不如头上簪支柳。古人说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怎么簪?柳毛、柳尖、嫩柳、柳叶,戴什么部位的都有。还可以做成柳球,把柳枝卷曲,戴在头上。
现在路过白堤,经常会看到有女孩头上戴这种“柳环”。
谁戴?有些地方是女子,有的地方是孩子,但在杭州,男女都可戴。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给大家点赞:青茜可爱。
除了思人,也可以……
刚过完女儿节没几天,女人今天又要大出风头,而且都是女汉子的市面:踢足球、拔河、玩曲棍球,甚至还有骑驴打球。
如果你豁得出,现在也完全可以组织起来。
你要问有没有文气一点、小清新一点的游戏啊?有的,荡秋千。
![]() |
![]() |
《五杂俎》里也承认,清明寒食时,“惟有秋千一事,较之诸戏为雅。”
这个游戏是唐代皇宫必玩的,到了宋代,就普及到民间了。《清明上河图》里,穿披风的女子在荡秋千。
明代清明节时,大家的衣服上都要有秋千仕女纹样来应景。
考古曾发现有经书皮,用这种纹样来包,定陵还出土过秋千仕女的膝袜。
不过,杭州人喜欢玩点花样。清明流行玩水秋千。
把横木架在水上,类似于现在的花样跳水,不过起跳板不是固定的,而是要在空中荡起,最后翻几个跟斗跃入水中。
居住在杭州的南宋词人张炎有一次路过就写:“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
现在要找这种高难度设备有点难,好在秋千不难寻,杭州植物园,很多小区里都有,春风拂面,很舒服。
除了青团,还有……
清明吃青团,这是老黄历了。但老底子,人们还要吃乌米饭。
老杭州听到这里,会有点奇怪:乌米饭明明是立夏吃的啊!
事实上,这是后来的演变。
![]() |
一千四五百年前,人们用南天竹的枝叶煮饭,就在这天吃。
这两天,天气慢慢热了,杭州周边的山上,有一种生长在石崖边叫乌饭柴的小柴树,很适合做成乌饭叶汁,和糯米一煮就可以。
说完饭,再说说菜。
很多人知道一句俗语“冬至大如年”,但在桐乡,却是“清明大如年”。
桐乡一年的蚕事,始于清明节。而准备工作,昨天就开始了。
清明前一晚,称为清明夜,这晚的清明夜饭,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年夜饭。
无论你在哪里,都要赶回来吃饭。而这桌菜,跟年夜饭又不同,它不讲究丰盛、排场,只在乎与蚕有关——蚕宝宝好,我们就好。
芽蚕豆、熟藕、勒鲞、马兰头、炒螺蛳……这些年夜饭上不了台面的菜,今天晚上都是贵宾。
![]() |
![]() |
![]() |
因为蚕农们认为,芽蚕豆是“发”出来的,今年养蚕就能兴发;藕丝细长,蚕茧丝头就长;勒鲞的鲞跟“想”同音,是个“想头”;马兰头健脑明目,蚕娘吃了对养蚕有好处。
蚕乡有一种病蚕,叫“青娘”,而吃螺蛳时,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清明节吃过螺蛳,这“青”就算挑掉了,蚕宝宝不会生病。
吃过的螺蛳壳还要抛撒到屋顶,壳中的鲜味,可以吸引对蚕宝宝有害的瓦剌虫入壳。
只不过,如今农家大多盖起了楼房,螺壳已经没法抛了。
我的极简驿站
来源:[钱江晚报•中国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