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怕见自己的照片
有编辑朋友让我回答:为什么有的人不害怕照 镜子,却害怕看自己的照片?
我按照第一反应,说可能怕别人发现自己长得难看吧。
一秒钟后我就意识到这个答案错了,而且错得有点离谱。自己看自己的照片,关别人什么 事?就算是丑绝人寰,捂紧了不要流传出去就行,有谁会看到?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怕看照片,看录像,或者听自己录音的人,基本都出于一种羞耻的感 受。羞耻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这么看来,确实又跟别人有关。
去问这种人,如果照片或录像被别人看到,感受是同样的吗?
确实是同样崩溃,甚至更崩溃——看来,果然是跟别人的看法有关。
有位来咨询的大学生不能参加任何班级活动, 因为活动就会照相。他无法想象自己的照片被 别人赏玩时,会遭到如何惨无人道的嘲笑。另 一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一直拒绝客户的录像要 求,因为他只要一对着摄像机就张口结舌说不 出话来。有些与外形无关的东西,只要让别人 看到,也会让人抓狂:一位小有名气的网文作 者,在积累到一定票数之后就会太监,因为他 一看自己写成的东西,就觉得愧对支持者。
这些东西有什么好怕的?自信的人大概会觉得无法理解。
按理说,只要照镜子,对自己的面相就会无比 熟悉,只要张嘴说话,每天听自己发出的嗓音 也成了习惯。只是,照镜子并不能完全还原真 实,因为总是刻意摆好了姿势;说话时听惯的 语音,因为叠加了颌骨传导的声波,也可说是 扭曲后的声音。——他人知觉到你的音容笑貌, 和你自己知觉到的每每不同。这事不能细想, 细想会让人心里发毛:到底在别人眼中(耳 中)你是什么样,这件事你真的搞不清。
从斯芬克斯的提问开始,自我就是人类最大的好奇,也可能是最大的恐惧。
「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不过别人心里有没有 在鄙视我就不知道了。」
——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即使最得意的时候,也 难免会有一丝丝这样的担忧。
「别人看到的我,其实比我想的更糟糕吧?」失落的时候更加雪上加霜。
通过看照片,视频,或者听录音,就相当于获 得了一个用「别人」的眼睛,来观察和评判自 己的视角。这个视角,说真的,既诱惑又可 怕。你总是忍不住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自己 的,但是真的使用了这双眼睛,又忍不住会羞 耻得浑身刺痒。
因为真的看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就是这样。 像那个害怕照相的大学生就说:「如果你看我 的照片那就悄悄看,看完了也不要告诉我,如果你掩饰得足够好,我可能就会觉得还可以面 对你。但是也不能想,只要一想到这种可能性,我就……」
好吧,我忍住了没有告诉他:其实看不看你的 照片对我们真的没什么区别。因为你长什么样 子,我们一直都在看。好不好看,在别人眼里 都已是既定事实。
所有的区别其实只在你自己的眼里。你以为是 别人在看,事实是你自己在看。
所以我们有一个概念叫「观众视角(Audience Perspective)」,用来描述那些过于在意他人 评价的人。他们总忍不住用「别人」的眼睛看 自己,评判自己的表现如何。好像一部电影上 映之前,先找个审查官看一遍:如果我是观 众,我觉得拍得好不好,会不会失望?会不会 误解?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觉得拍电影的就是 个傻X?
看啊看,越看越崩溃:真的是傻X!怎么办, 不能被观众看见啊!
从观众的一方,看出自己身上那些丑恶不能示人的方面,自然难受得要死。
嗯,等等……可是对那些形象不差的人,这个理论又怎么适用?要知道,很多照片并没有那么 难看,可是照片的主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他们 在难受什么?
其实他们难受的点是一样的:真的是傻X!怎 么办,不能被观众看见啊!
因为这个审查官,对自身表现的挑剔程度,往往超出真实的观众太多。
所有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他们的特点往往 是审查标准太过苛刻。他们希望自己的表现无 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什么人来看,都挑不出毛 病才好。他们的标准高不可攀,而观察到的表 现却满是破绽:外表平庸,声音单薄,动作生 硬,见识普通,更不用说还有各种你最清楚在 哪里的缺陷。哎呀这货是我?……这货怎么可以是我!
但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电影。电影可以直接让总 局封杀,现实生活呢……就算你撕掉了照片,掐 了录音,删了录像,该被观众看见的,其实早 就被看得一清二楚。
行走于这世间,无处藏身,你只能是最晚看清自己的人。
常常也是,最不容易接受自己的那个人。
现在如果让我回答文章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 有的人怕看自己的照片?我想答案不是怕别人 发现自己长得难看,而是,怕自己确认「别人 对我的评价不会如我期望的那么高」吧?生为 凡人,对自己心怀最大的期望,也就承担着最 大的失望。这本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普通事 实,只不过,换上别人的眼睛,总不那么甘心 而已。
文/李松蔚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照相?
一、曝光效应
不喜欢照相的同学,会觉得自己不上相,拍出来的照片比真人要丑,根本就不像自己呢。这时,人们通常是用照片和镜子里的自己作比较。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上的自己要好看,而这很可能是由大脑的错觉造成。
有这么个好玩的实验。在大学新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一些女生在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人交谈,只是坐在那里上课。然后,在学期末让课堂里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喜好。结果,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后提出的曝光效应: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前提是这事物不让人们厌恶)。那么,既然一般人照镜子的次数比照相要多,自然会觉得镜中人比照片更好看。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热衷于自拍或照相,也许就是因为她们照相的时间比照镜子的时间还长吧。
二、冻脸效应
其实不只我们觉得自己本人比照片好看,别人也会觉得真人比照片要漂亮。美国加州大学的罗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让人们对比评价视频和照片中的20个人的好看程度。结果发现同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要比照片中要高。这种静态脸相对动态脸没那么有吸引力的现象称为冻脸效应。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会把视频里同一张脸的不同位置、不同侧面进行动态平均化,而“平均脸更有吸引力”。另外,动态脸更好地激活了我们的「面部识别神经机制」。毕竟,相机是不久之前才发明出来的,我们大脑的脸部识别系统本来就是长期演化来加工动态脸,而不是静态脸。这样可以辅证镜中人更好看,因为照镜子时很少一动不动,都会扭头摆Pose吧。
三、自我意识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自我意识”,这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看着镜中人,无意中会不断修饰、完善镜中的形象,尽量使之符合“自我意识”。而照相的时候则不然,相片单调粗暴地记录了人们某个瞬间的表情,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少去了一个脑补的过程。
不喜欢照相,是还未完全接受全部的自己,对自己缺少接纳和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人明明长得挺好看,却也不喜欢照相,而有人长得一般却很喜欢自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卑。
四、心理预期过高
另一方面,很多人不愿意照相,是对自己的心理预期过高。实际上,他们内心是很渴望照相的,但又特别在意结果,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身影完美无瑕,一方面又怕照片的形象不完美。这也折射出了他们的心理,即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出席的场合以及交往的人都看得太重,于是变得特别敏感,就怕一不小心毁了形象。
此外,与西方人开放的态度,勇于表达自我的文化相比较,中国人更含蓄,更不愿意成为焦点,觉得保持低调最好。这和传统的中庸文化密切相关。
知道日报
我按照第一反应,说可能怕别人发现自己长得难看吧。
一秒钟后我就意识到这个答案错了,而且错得有点离谱。自己看自己的照片,关别人什么 事?就算是丑绝人寰,捂紧了不要流传出去就行,有谁会看到?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怕看照片,看录像,或者听自己录音的人,基本都出于一种羞耻的感 受。羞耻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这么看来,确实又跟别人有关。
去问这种人,如果照片或录像被别人看到,感受是同样的吗?
确实是同样崩溃,甚至更崩溃——看来,果然是跟别人的看法有关。
有位来咨询的大学生不能参加任何班级活动, 因为活动就会照相。他无法想象自己的照片被 别人赏玩时,会遭到如何惨无人道的嘲笑。另 一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一直拒绝客户的录像要 求,因为他只要一对着摄像机就张口结舌说不 出话来。有些与外形无关的东西,只要让别人 看到,也会让人抓狂:一位小有名气的网文作 者,在积累到一定票数之后就会太监,因为他 一看自己写成的东西,就觉得愧对支持者。
这些东西有什么好怕的?自信的人大概会觉得无法理解。
按理说,只要照镜子,对自己的面相就会无比 熟悉,只要张嘴说话,每天听自己发出的嗓音 也成了习惯。只是,照镜子并不能完全还原真 实,因为总是刻意摆好了姿势;说话时听惯的 语音,因为叠加了颌骨传导的声波,也可说是 扭曲后的声音。——他人知觉到你的音容笑貌, 和你自己知觉到的每每不同。这事不能细想, 细想会让人心里发毛:到底在别人眼中(耳 中)你是什么样,这件事你真的搞不清。
从斯芬克斯的提问开始,自我就是人类最大的好奇,也可能是最大的恐惧。
「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不过别人心里有没有 在鄙视我就不知道了。」
——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即使最得意的时候,也 难免会有一丝丝这样的担忧。
「别人看到的我,其实比我想的更糟糕吧?」失落的时候更加雪上加霜。
通过看照片,视频,或者听录音,就相当于获 得了一个用「别人」的眼睛,来观察和评判自 己的视角。这个视角,说真的,既诱惑又可 怕。你总是忍不住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自己 的,但是真的使用了这双眼睛,又忍不住会羞 耻得浑身刺痒。
因为真的看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就是这样。 像那个害怕照相的大学生就说:「如果你看我 的照片那就悄悄看,看完了也不要告诉我,如果你掩饰得足够好,我可能就会觉得还可以面 对你。但是也不能想,只要一想到这种可能性,我就……」
好吧,我忍住了没有告诉他:其实看不看你的 照片对我们真的没什么区别。因为你长什么样 子,我们一直都在看。好不好看,在别人眼里 都已是既定事实。
所有的区别其实只在你自己的眼里。你以为是 别人在看,事实是你自己在看。
所以我们有一个概念叫「观众视角(Audience Perspective)」,用来描述那些过于在意他人 评价的人。他们总忍不住用「别人」的眼睛看 自己,评判自己的表现如何。好像一部电影上 映之前,先找个审查官看一遍:如果我是观 众,我觉得拍得好不好,会不会失望?会不会 误解?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觉得拍电影的就是 个傻X?
看啊看,越看越崩溃:真的是傻X!怎么办, 不能被观众看见啊!
从观众的一方,看出自己身上那些丑恶不能示人的方面,自然难受得要死。
嗯,等等……可是对那些形象不差的人,这个理论又怎么适用?要知道,很多照片并没有那么 难看,可是照片的主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他们 在难受什么?
其实他们难受的点是一样的:真的是傻X!怎 么办,不能被观众看见啊!
因为这个审查官,对自身表现的挑剔程度,往往超出真实的观众太多。
所有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他们的特点往往 是审查标准太过苛刻。他们希望自己的表现无 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什么人来看,都挑不出毛 病才好。他们的标准高不可攀,而观察到的表 现却满是破绽:外表平庸,声音单薄,动作生 硬,见识普通,更不用说还有各种你最清楚在 哪里的缺陷。哎呀这货是我?……这货怎么可以是我!
但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电影。电影可以直接让总 局封杀,现实生活呢……就算你撕掉了照片,掐 了录音,删了录像,该被观众看见的,其实早 就被看得一清二楚。
行走于这世间,无处藏身,你只能是最晚看清自己的人。
常常也是,最不容易接受自己的那个人。
现在如果让我回答文章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 有的人怕看自己的照片?我想答案不是怕别人 发现自己长得难看,而是,怕自己确认「别人 对我的评价不会如我期望的那么高」吧?生为 凡人,对自己心怀最大的期望,也就承担着最 大的失望。这本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普通事 实,只不过,换上别人的眼睛,总不那么甘心 而已。
文/李松蔚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照相?
一、曝光效应
不喜欢照相的同学,会觉得自己不上相,拍出来的照片比真人要丑,根本就不像自己呢。这时,人们通常是用照片和镜子里的自己作比较。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上的自己要好看,而这很可能是由大脑的错觉造成。
有这么个好玩的实验。在大学新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一些女生在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人交谈,只是坐在那里上课。然后,在学期末让课堂里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喜好。结果,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后提出的曝光效应: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前提是这事物不让人们厌恶)。那么,既然一般人照镜子的次数比照相要多,自然会觉得镜中人比照片更好看。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热衷于自拍或照相,也许就是因为她们照相的时间比照镜子的时间还长吧。
二、冻脸效应
其实不只我们觉得自己本人比照片好看,别人也会觉得真人比照片要漂亮。美国加州大学的罗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让人们对比评价视频和照片中的20个人的好看程度。结果发现同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要比照片中要高。这种静态脸相对动态脸没那么有吸引力的现象称为冻脸效应。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会把视频里同一张脸的不同位置、不同侧面进行动态平均化,而“平均脸更有吸引力”。另外,动态脸更好地激活了我们的「面部识别神经机制」。毕竟,相机是不久之前才发明出来的,我们大脑的脸部识别系统本来就是长期演化来加工动态脸,而不是静态脸。这样可以辅证镜中人更好看,因为照镜子时很少一动不动,都会扭头摆Pose吧。
三、自我意识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自我意识”,这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看着镜中人,无意中会不断修饰、完善镜中的形象,尽量使之符合“自我意识”。而照相的时候则不然,相片单调粗暴地记录了人们某个瞬间的表情,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少去了一个脑补的过程。
不喜欢照相,是还未完全接受全部的自己,对自己缺少接纳和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人明明长得挺好看,却也不喜欢照相,而有人长得一般却很喜欢自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卑。
四、心理预期过高
另一方面,很多人不愿意照相,是对自己的心理预期过高。实际上,他们内心是很渴望照相的,但又特别在意结果,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身影完美无瑕,一方面又怕照片的形象不完美。这也折射出了他们的心理,即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出席的场合以及交往的人都看得太重,于是变得特别敏感,就怕一不小心毁了形象。
此外,与西方人开放的态度,勇于表达自我的文化相比较,中国人更含蓄,更不愿意成为焦点,觉得保持低调最好。这和传统的中庸文化密切相关。
知道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