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女性史论——家族·战争·和平》书评
广濑玲子/文 琼月/译 盛洋/校 发表于《译品》2013年3月号
二战后女性史研究出现了两次热潮。第一次是从1948年至1950年,一些著作相继问世,例如井上清的《日本女性史》(三一书房,1948年)、带刀贞世等人编著的《制丝劳动者的历史》(岩波书店,1955年)、西清子的《职业妇女的50年》(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三瓶孝子的《职业女性的历史》(日本评论新社,1956年》等。第二次女性史研究热潮出现在1970年前后,围绕方法论的女性史论争开始出现,继而派生出了之后直至今天的众多女性史研究领域。
作者永原和子首次接触女性史缘于井上清的《日本女性史》,此次出版的这本书汇编了作者1975年至1998年间所著的论文和一篇新论文,共计12篇。这部著作可谓集作者多年女性史研究之大成,其结构如下:
Ⅰ 家人·家庭
一 平民主义的女性论、家庭论——《国民之友》与《家庭杂志》
二 贤妻良母主义中的“家”和职业
三 木村镫子的贤妻良母思想——从《木村熊二·镫子来往信函》来看
Ⅱ 生活·地区
一 民俗的转换与女性的作用
二 对地方史中女性的思考
三 从女性、生活中看到的地区史——以静冈县小山町为例
Ⅲ 战争·和平
一 《妇女新闻》体现的亚洲观
二 大正、昭和时期农村妇女团体的社会功能——以爱国妇女会茨城分部为讨论主体
三 女性联合与母性——国家期待的母亲形象
四 女性为什么协助战争?
五 战争与女性
六 战后女性运动再思考——从地区的视角思考“和平”与“自立”(新作)
本书将撰写时期不同的论文依照所研究的问题类别分成三大部分,因此,在罗列了理论的基础上尚未形成结论。第一部分(Ⅰ)的研究旨在通过言论界的女性论和家庭论来还原各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家人、家庭的形态,同时探究国家对家庭形态以及女性应有的状态作何期待。第二部分(Ⅱ)的研究内容是各地区女性的劳动、家庭分工和地区活动等内容。第三部分(Ⅲ)则立足于每个人的整个战斗生涯或当时女性所处的状况,从整体上把握那些强烈企盼女性解放与和平并为之而战的人们之所以前赴后继协助战争的原因。
首先,作者思考了女性的自立,即独立,得以实现的方式。从第一部分的第一、二节(Ⅰ-一、二)中可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意图,她试图解释被定为女性规范的贤妻良母主义是如何与“家”和职业交织在一起,最终又是否造成了女性闭门不出的现象。
其次,作者思考了与城市相对比,农村女性生活的变迁。评论者特别感兴趣的是第二部分第三节(Ⅱ-三),即在静冈县小山町所见的从战前到战后的变迁。有些领域(的问题),例如战时官方妇女团体与战后自主的或官方的妇女团体存在何种差异,又有何相同之处,以及这些证明战前与战后妇女团体之间的断层和联系的事例所具有的地区差异,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令人高兴的是,这篇论文被收录于(小山)町史中,可为众多读者所阅读。
再次,作者试图基于各个时代的理论,揭示当时女性的帝国意识及协助战争的理论。在第三部分第一节(Ⅲ-一)中作者指出,就连记载了当时进步言论的《妇女新闻》,也不免存在指挥亚洲落后国家的帝国意识。由此可见,近代日本所持的蔑视亚洲的思想是多么根深蒂固。在第三部分第四、五节(Ⅲ-四、五)中,作者论述了女性协助战争的过程。作者写道,女性之所以承认战争、协助战争,大多与女性所处的生活现状和所受教育相关(第10页)。
接下来我想详细介绍一下新作的第三部分第六节,作者在这篇充当总结性角色的论文里提炼出了本书的中心论点——“和平”与“自立”两大主题(第314页)——探究了女性从以母亲角色展开运动到以独立“个体”组织运动、最终走向和平之路的全过程(第10页)。作者这样评价战后的母亲运动:与战前妇女团体协助战争的理论具有一致性、指导者思想上具有沿袭性(不反省战争责任)、对(女性)生理作用的变革尚未自我察觉。对此,①作者确定母亲运动证实了保护生命是母亲的权利,与战前将保护生命视为母亲的“义务”不同(第312页);②以1955年成立的“草之实”会为例,它既没有以一副俨然民主的姿态通过反复对谈确定全员意见、决定整体态度,也没有标榜女性身为母亲而参与斗争的行动作派。此外,还可见到不受政党路线或意识形态控制的女性运动的自主性(第301~302页);③70年代之后研究课题百花齐放,此时母亲们也充分发挥行动力和想象力,为保护生命安全,开始协同伙伴们发表自主言论、展开独立活动,而不再依靠大型组织的力量(第307页)。在1975年国际妇女年以后,如何以一名女性的身份生活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女性重新将“参与社会(活动)”定义为个人的固有名词,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活着(第309页)。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女性正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走向自立(第312页)。在撰写现代女性史时,这篇论文不可忽视。
最后我想针对本书的编辑方法提一个疑问。印象里,第三部分(Ⅲ)只有两篇论文构成。诚然,爱国妇女会是推进大后方的战争协助的团体,但文章中所论述的地区仅限在茨城,因此,与其他论文对比,不禁感觉有些不协调。如果像第二部分第二、三节(Ⅱ-二、三)的概括方式一样,统一从地区的角度进行讨论,不是更好些吗?我感觉若从地域各层级讨论各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劳动、运动,会更明朗些。
陈述完繁杂的感想与疑问,最后,诚恳地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广濑玲子 北海道情报大学情报媒体科教授)
二战后女性史研究出现了两次热潮。第一次是从1948年至1950年,一些著作相继问世,例如井上清的《日本女性史》(三一书房,1948年)、带刀贞世等人编著的《制丝劳动者的历史》(岩波书店,1955年)、西清子的《职业妇女的50年》(日本评论新社,1955年)、三瓶孝子的《职业女性的历史》(日本评论新社,1956年》等。第二次女性史研究热潮出现在1970年前后,围绕方法论的女性史论争开始出现,继而派生出了之后直至今天的众多女性史研究领域。
作者永原和子首次接触女性史缘于井上清的《日本女性史》,此次出版的这本书汇编了作者1975年至1998年间所著的论文和一篇新论文,共计12篇。这部著作可谓集作者多年女性史研究之大成,其结构如下:
Ⅰ 家人·家庭
一 平民主义的女性论、家庭论——《国民之友》与《家庭杂志》
二 贤妻良母主义中的“家”和职业
三 木村镫子的贤妻良母思想——从《木村熊二·镫子来往信函》来看
Ⅱ 生活·地区
一 民俗的转换与女性的作用
二 对地方史中女性的思考
三 从女性、生活中看到的地区史——以静冈县小山町为例
Ⅲ 战争·和平
一 《妇女新闻》体现的亚洲观
二 大正、昭和时期农村妇女团体的社会功能——以爱国妇女会茨城分部为讨论主体
三 女性联合与母性——国家期待的母亲形象
四 女性为什么协助战争?
五 战争与女性
六 战后女性运动再思考——从地区的视角思考“和平”与“自立”(新作)
本书将撰写时期不同的论文依照所研究的问题类别分成三大部分,因此,在罗列了理论的基础上尚未形成结论。第一部分(Ⅰ)的研究旨在通过言论界的女性论和家庭论来还原各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家人、家庭的形态,同时探究国家对家庭形态以及女性应有的状态作何期待。第二部分(Ⅱ)的研究内容是各地区女性的劳动、家庭分工和地区活动等内容。第三部分(Ⅲ)则立足于每个人的整个战斗生涯或当时女性所处的状况,从整体上把握那些强烈企盼女性解放与和平并为之而战的人们之所以前赴后继协助战争的原因。
首先,作者思考了女性的自立,即独立,得以实现的方式。从第一部分的第一、二节(Ⅰ-一、二)中可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意图,她试图解释被定为女性规范的贤妻良母主义是如何与“家”和职业交织在一起,最终又是否造成了女性闭门不出的现象。
其次,作者思考了与城市相对比,农村女性生活的变迁。评论者特别感兴趣的是第二部分第三节(Ⅱ-三),即在静冈县小山町所见的从战前到战后的变迁。有些领域(的问题),例如战时官方妇女团体与战后自主的或官方的妇女团体存在何种差异,又有何相同之处,以及这些证明战前与战后妇女团体之间的断层和联系的事例所具有的地区差异,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令人高兴的是,这篇论文被收录于(小山)町史中,可为众多读者所阅读。
再次,作者试图基于各个时代的理论,揭示当时女性的帝国意识及协助战争的理论。在第三部分第一节(Ⅲ-一)中作者指出,就连记载了当时进步言论的《妇女新闻》,也不免存在指挥亚洲落后国家的帝国意识。由此可见,近代日本所持的蔑视亚洲的思想是多么根深蒂固。在第三部分第四、五节(Ⅲ-四、五)中,作者论述了女性协助战争的过程。作者写道,女性之所以承认战争、协助战争,大多与女性所处的生活现状和所受教育相关(第10页)。
接下来我想详细介绍一下新作的第三部分第六节,作者在这篇充当总结性角色的论文里提炼出了本书的中心论点——“和平”与“自立”两大主题(第314页)——探究了女性从以母亲角色展开运动到以独立“个体”组织运动、最终走向和平之路的全过程(第10页)。作者这样评价战后的母亲运动:与战前妇女团体协助战争的理论具有一致性、指导者思想上具有沿袭性(不反省战争责任)、对(女性)生理作用的变革尚未自我察觉。对此,①作者确定母亲运动证实了保护生命是母亲的权利,与战前将保护生命视为母亲的“义务”不同(第312页);②以1955年成立的“草之实”会为例,它既没有以一副俨然民主的姿态通过反复对谈确定全员意见、决定整体态度,也没有标榜女性身为母亲而参与斗争的行动作派。此外,还可见到不受政党路线或意识形态控制的女性运动的自主性(第301~302页);③70年代之后研究课题百花齐放,此时母亲们也充分发挥行动力和想象力,为保护生命安全,开始协同伙伴们发表自主言论、展开独立活动,而不再依靠大型组织的力量(第307页)。在1975年国际妇女年以后,如何以一名女性的身份生活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女性重新将“参与社会(活动)”定义为个人的固有名词,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活着(第309页)。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女性正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走向自立(第312页)。在撰写现代女性史时,这篇论文不可忽视。
最后我想针对本书的编辑方法提一个疑问。印象里,第三部分(Ⅲ)只有两篇论文构成。诚然,爱国妇女会是推进大后方的战争协助的团体,但文章中所论述的地区仅限在茨城,因此,与其他论文对比,不禁感觉有些不协调。如果像第二部分第二、三节(Ⅱ-二、三)的概括方式一样,统一从地区的角度进行讨论,不是更好些吗?我感觉若从地域各层级讨论各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劳动、运动,会更明朗些。
陈述完繁杂的感想与疑问,最后,诚恳地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广濑玲子 北海道情报大学情报媒体科教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