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在减少,麦克白夫妇在增多
给西西弗的期刊《唏嘘》写的关于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的文章。
=========================================================================
《纸牌屋》大热,我没看。但有天和竹林桑聊起来,她说“剧中主角夫妇,倒是很像麦克白夫妇。”(PS:写完文章后几个星期,看了纸牌屋编剧的采访,他们确实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莎士比亚元素,男主夫妇也确实是以麦克白夫妇为原型。)我说没看片子不敢说,但我看过美剧版的《斯巴达克斯》,里面的训练场主人巴蒂塔斯夫妇倒也很像麦克白夫妇:他们夫妇感情很好,彼此关心彼此扶持,却又野心勃勃,用尽一切手段往上爬。这对夫妇虽然是剧中的恶人,但大家对他们的评价还不坏。当然这和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有关:扮演夫人的是新西兰演员露西•劳莱丝,她因为出色地演绎了这个角色获得了美国科幻与恐怖电影学院最佳TV剧的女配角奖,扮演丈夫的则是英国演员约翰.汉纳,多年来他在各类片子中扮演出色的配角,在这个片子中的表现也很好。
麦克白夫妇,或者说“麦克白夫妇式”的夫妇,是很有难度,但也容易出彩的角色。今天已经是泰斗级的伊恩•麦克莱恩和朱迪.丹奇早年也曾以男女主角的身份出演《麦克白》,当时朱迪45岁,伊恩40岁,是绝大部分人想象中麦克白夫妇的年纪。这一版《麦克白》的评价很高,但因为是舞台剧,虽然后来也制作了电影,惜流传不广。事实上,作为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常被搬上舞台,但不怎么被搬上银幕。在豆瓣一查,有,但除了舞台剧的电影版,大都不算特别有名,即使奥森威尔斯那版也反响平平,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例。黑泽明看重的是和和莎翁剧本气场相投,好莱坞看重的则是名气大,所以各种莎翁名剧的重拍和改编就没断过(去年又拍了第N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麦克白》明显不在此例,重拍较少。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要打动以好莱坞为首的现代娱乐产业,就要符合他们的标准。好莱坞的标准只有一个,好赚钱,细化到操作上,就是:1好看,2好下手。先说好看这条,其实最讲究的还不是情节好看,而是人好看。一个剧本越能容下更多的帅哥美女,就越容易把青春靓丽的明星插进去,也越符合大众审美。而帅哥美女多的剧本通常是爱情戏,主角也是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拍成了那么多次电影,大众只要看着罗密欧和朱丽叶跳舞,激吻,床戏已经很满足了。但《麦克白》不满足这个因素,里面只有一堆老男人和一个半老妇人,毫无任何性感成分。这样的角色班底不是好莱坞青睐的。
再说好下手这条。和舞台剧领域愿意一次又一次原封不动复制经典剧目不同,电影产业为了不断地刺激消费,更愿意出新品——至少看上去是新品,虽然底子可以不变。所以古老的剧目要搬上荧幕,常需要一个改编的过程。改编中最常出现的困难,就是如何扩充人物和剧情。需知古代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所产出和流通的信息不多,所以古代的剧作,拿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信息量极小的:主要人物不多(这和当时没有那么多专业演员有关),情节也不会多复杂,故事很难有很多条线,演员多以台词表现人物,不会有夸张的布景和动作戏。《哈姆莱特》已经是莎士比亚最长的剧本,主要人物和场景不过今天的《惊天魔盗团》中的一半——不是后者的编剧多勤奋,而是因为今天是信息爆棚的时代,观众已经习惯在电影中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娱乐也是巨大的产业,有无数的编剧和专业演员来配合产出更多的人物,更复杂的内容。无论对经典剧目有多大信心,也要再给他们穿上一件厚厚的棉大衣,才能撑满120分钟。迪斯尼是在这方面做得较成功的,在多年改编格林童话的历史中,总是不断地给主角加上各种宠物,让男女大段大段地对唱,来完成这个扩充。而在非动画领域,这些年大家不大愿意改编了,更愿意嫁接:把古老故事的底子移到现代,甚至未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拍过后现代激情版,主角是当时嫩得能掐出水的小李子。澳大利亚也尝试过把《麦克白》嫁接到黑帮剧情中的版本,但效果不怎么样。麦克白的故事以出色心里独白见长,在嫁接的现代故事里,让演员念这些古风范儿的台词非常奇怪,但如果去掉这些台词,不仅失去了极其精华的部分,还只剩下了简单的故事原型和紧凑的人物,扩充起来非常的麻烦。基于以上这两个因素,很明显《麦克白》不是好莱坞拍电影的首选剧目,照我看连前三梯队都挤不进。
但《麦克白》难被重拍,“麦克白夫妇式”的夫妇,却很容易出现在各类美剧的配角里。其实在过去的屏幕上,少见麦克白夫妇这样“正常”的中年夫妇。大部分作品中的中年夫妇常是用来表现中年危机的,老是在倦怠期,吵架,冷漠,出轨,或是给青春叛逆期的男女主角做陪衬的古板父母。稍微出现关系好一点的中年夫妇,也多走笑戏路线,家长里短,拌个小嘴,红着脸亲热下。或者大众觉得中年夫妇根本不大可能有和谐爱情,就像他们不大可能还有美好的性生活一样。哪怕真的有,也只能以小丑路线,吃吃笑着说出来。但这些年情况不同,就像前面说的,影视剧里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物和线索越来越多,所有人物都都值得好好塑造,这几年美剧甚至有了日漫的趋势:略显单薄的主角用来推动进程,而更立体的配角则是来被人喜爱的。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配角中的中年夫妇还是以前那种单薄的苦逼相或是小丑相,必然就很不入流。所以麦克白夫妇这种经典又丰满的人物设定,很容易被慧眼编剧看上,套用在剧中的人气配角上。其实太阳底下无新事,好招不怕万年用,艺术创作者们一直都在套,有时套人物有时套剧情罢了。莎翁戏剧是永远可从中挖掘灵感的宝库,即使有些剧情不好套,也能把人物借来用下,都说是宝库了,闲着也是闲着,挖一铲子是一铲子。
所以我们可能越来越难在荧幕上看到未经大改动的《麦克白》,却可以在各类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越来越多麦克白式夫妇,巴萨尼奥式夫妇,奥萨罗式夫妇,此类等等。莎翁还是那么名声卓著,但他的作品和人物却以越来越“隐形”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了。
=========================================================================
《纸牌屋》大热,我没看。但有天和竹林桑聊起来,她说“剧中主角夫妇,倒是很像麦克白夫妇。”(PS:写完文章后几个星期,看了纸牌屋编剧的采访,他们确实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莎士比亚元素,男主夫妇也确实是以麦克白夫妇为原型。)我说没看片子不敢说,但我看过美剧版的《斯巴达克斯》,里面的训练场主人巴蒂塔斯夫妇倒也很像麦克白夫妇:他们夫妇感情很好,彼此关心彼此扶持,却又野心勃勃,用尽一切手段往上爬。这对夫妇虽然是剧中的恶人,但大家对他们的评价还不坏。当然这和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有关:扮演夫人的是新西兰演员露西•劳莱丝,她因为出色地演绎了这个角色获得了美国科幻与恐怖电影学院最佳TV剧的女配角奖,扮演丈夫的则是英国演员约翰.汉纳,多年来他在各类片子中扮演出色的配角,在这个片子中的表现也很好。
麦克白夫妇,或者说“麦克白夫妇式”的夫妇,是很有难度,但也容易出彩的角色。今天已经是泰斗级的伊恩•麦克莱恩和朱迪.丹奇早年也曾以男女主角的身份出演《麦克白》,当时朱迪45岁,伊恩40岁,是绝大部分人想象中麦克白夫妇的年纪。这一版《麦克白》的评价很高,但因为是舞台剧,虽然后来也制作了电影,惜流传不广。事实上,作为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常被搬上舞台,但不怎么被搬上银幕。在豆瓣一查,有,但除了舞台剧的电影版,大都不算特别有名,即使奥森威尔斯那版也反响平平,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例。黑泽明看重的是和和莎翁剧本气场相投,好莱坞看重的则是名气大,所以各种莎翁名剧的重拍和改编就没断过(去年又拍了第N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麦克白》明显不在此例,重拍较少。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要打动以好莱坞为首的现代娱乐产业,就要符合他们的标准。好莱坞的标准只有一个,好赚钱,细化到操作上,就是:1好看,2好下手。先说好看这条,其实最讲究的还不是情节好看,而是人好看。一个剧本越能容下更多的帅哥美女,就越容易把青春靓丽的明星插进去,也越符合大众审美。而帅哥美女多的剧本通常是爱情戏,主角也是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拍成了那么多次电影,大众只要看着罗密欧和朱丽叶跳舞,激吻,床戏已经很满足了。但《麦克白》不满足这个因素,里面只有一堆老男人和一个半老妇人,毫无任何性感成分。这样的角色班底不是好莱坞青睐的。
再说好下手这条。和舞台剧领域愿意一次又一次原封不动复制经典剧目不同,电影产业为了不断地刺激消费,更愿意出新品——至少看上去是新品,虽然底子可以不变。所以古老的剧目要搬上荧幕,常需要一个改编的过程。改编中最常出现的困难,就是如何扩充人物和剧情。需知古代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所产出和流通的信息不多,所以古代的剧作,拿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信息量极小的:主要人物不多(这和当时没有那么多专业演员有关),情节也不会多复杂,故事很难有很多条线,演员多以台词表现人物,不会有夸张的布景和动作戏。《哈姆莱特》已经是莎士比亚最长的剧本,主要人物和场景不过今天的《惊天魔盗团》中的一半——不是后者的编剧多勤奋,而是因为今天是信息爆棚的时代,观众已经习惯在电影中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娱乐也是巨大的产业,有无数的编剧和专业演员来配合产出更多的人物,更复杂的内容。无论对经典剧目有多大信心,也要再给他们穿上一件厚厚的棉大衣,才能撑满120分钟。迪斯尼是在这方面做得较成功的,在多年改编格林童话的历史中,总是不断地给主角加上各种宠物,让男女大段大段地对唱,来完成这个扩充。而在非动画领域,这些年大家不大愿意改编了,更愿意嫁接:把古老故事的底子移到现代,甚至未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拍过后现代激情版,主角是当时嫩得能掐出水的小李子。澳大利亚也尝试过把《麦克白》嫁接到黑帮剧情中的版本,但效果不怎么样。麦克白的故事以出色心里独白见长,在嫁接的现代故事里,让演员念这些古风范儿的台词非常奇怪,但如果去掉这些台词,不仅失去了极其精华的部分,还只剩下了简单的故事原型和紧凑的人物,扩充起来非常的麻烦。基于以上这两个因素,很明显《麦克白》不是好莱坞拍电影的首选剧目,照我看连前三梯队都挤不进。
但《麦克白》难被重拍,“麦克白夫妇式”的夫妇,却很容易出现在各类美剧的配角里。其实在过去的屏幕上,少见麦克白夫妇这样“正常”的中年夫妇。大部分作品中的中年夫妇常是用来表现中年危机的,老是在倦怠期,吵架,冷漠,出轨,或是给青春叛逆期的男女主角做陪衬的古板父母。稍微出现关系好一点的中年夫妇,也多走笑戏路线,家长里短,拌个小嘴,红着脸亲热下。或者大众觉得中年夫妇根本不大可能有和谐爱情,就像他们不大可能还有美好的性生活一样。哪怕真的有,也只能以小丑路线,吃吃笑着说出来。但这些年情况不同,就像前面说的,影视剧里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物和线索越来越多,所有人物都都值得好好塑造,这几年美剧甚至有了日漫的趋势:略显单薄的主角用来推动进程,而更立体的配角则是来被人喜爱的。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配角中的中年夫妇还是以前那种单薄的苦逼相或是小丑相,必然就很不入流。所以麦克白夫妇这种经典又丰满的人物设定,很容易被慧眼编剧看上,套用在剧中的人气配角上。其实太阳底下无新事,好招不怕万年用,艺术创作者们一直都在套,有时套人物有时套剧情罢了。莎翁戏剧是永远可从中挖掘灵感的宝库,即使有些剧情不好套,也能把人物借来用下,都说是宝库了,闲着也是闲着,挖一铲子是一铲子。
所以我们可能越来越难在荧幕上看到未经大改动的《麦克白》,却可以在各类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越来越多麦克白式夫妇,巴萨尼奥式夫妇,奥萨罗式夫妇,此类等等。莎翁还是那么名声卓著,但他的作品和人物却以越来越“隐形”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