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小事记
![]() |
2011年年末,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离开了让我既热爱又痛心的出版行业。其时,我策划的一套书还未出版,就像刚生完孩子的母亲一样带着心痛到了西安。本来到西安是直奔幼儿园做观察、拍纪录片的,但等到三月初才通过关系进了幼儿园。但是,没有拍摄大纲、买有钱买机器,只能拿着小DV先拍着。
半年过去,事情并无进展,我们的钱也花完了,又各自找工作。这结果,正如我的前主编所料,很不顺利。在西安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很幸运在网上认识的一位老师正需要人帮忙。在房子到期之前找到了工作,又莫名其妙地进入了一家房地产策划公司。这时已是12年6月份。
然而,在地产公司我的工作却是编辑老板的一本兴趣杂志《本地》,先是紧张的编辑下厂,从六月到七月,《本地》回坊专辑上市。然后又开始了新选题的采访,忙了两个月主要文章弄齐,9月份老板又把我调到策划公司一边做文案,一边参与杂志编辑。做地产行业一年感觉像是做了几年的工作,因为太忙了。
2013年可能是《本地》编年史上最热闹的一年,但也是成果最少的一年。11月,仍然未出一本刊物。这背后其实也有不少隐衷:大量的活动把《本地》团队都搅和进了“地产绞肉机”,我是这么称呼地产项目的,因为你参与进去就必须全心全力,精神和肉体都要配合。这一年的几十场活动对团队的精力的耗费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并没有自己的实际成果。
早在2012年9月就基本完成的“苏式建筑”专题后来几经周折变成了“五六十年代的西安老建筑”,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徒步走访,以及和历史当事人的深入访谈,在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徒步追踪三个月,终于找到了一些雪泥鸿爪式的脉络。然而,更大的挑战是摄影,标准高还没有报酬,这种事得找真正感兴趣的人来干,不然很难执行。
2013年6月的几个周末,我和摄影师小蓝骑着小电驴穿行在火炉一样的古城,重访庆安工厂家属院,去年采访过的老奶奶已经找不见了,不过我们又认识了一位热心的社区大叔,让我们得以进入几个家庭的内部,窥见苏式建筑的刚硬、局促的建筑空间。7月,我们又在东郊红旗厂发现了一个静谧的所在:105街坊。不过很遗憾,很快也要拆掉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之快真实令人震惊,很多东西都在消失,而我们全然不知。
其实,除了建筑专题,新专题“西安民间摄影”也在做,还记得在摄影家赵利文先生家闲谈的下午,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市20年的市井生活的变迁。那时候的郊外变成了现在的内城,那时候的废都变成了现在的现代大都市……而摄影者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大先生。《本地》两个新专题经过了两年酝酿,或许还是值得期待的吧,至少我这么想。
【后记】
2013年末,我离开了地产行业,也离开了《本地》。新的一期是西安民间摄影,喜欢的朋友或可看看。
《本地06》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97.dqVjWG&id=36942408373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