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周舜钦:学习金字塔的误解
转自这里的链接。
「学习金字塔」的误解
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透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透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透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来学习能够记住70%;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90%。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由此可知,阅读是最没用的学习方式,而模拟、体验与实作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吗?
学习金字塔1
学习金字塔2
上述这张图和简短说明在网路上广为流传,但事实上戴尔的理论是Cone of Experience,主要是研究不同的「体验」或「经验」方式,例如透过视觉、听觉、或操演所得到的不同的效果,而非针对「学习效能」做研究,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效能数据,数据的部分乃是被其他人加油添醋上去的。至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该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
研究「体验效果」或研究「学习效能」有很大的差别吗?当然有!以网路上流传的内容来说,该理论号称是「学习」金字塔,却用「两周后还记得多少」来测量,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曾几何时,学习已经被简化成只重视记忆而已?就算你去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也会跟妳说「学习不等于死背」,若真的要比两周内的记忆,那「填鸭式教学」应该是当今最棒的学习方法。
由此观之,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将学习窄化为记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
知识:就是记忆、认识,能回忆重要名词、事实、方法、规准、原理原则等;
理解:是要能对重要名词、概念之意义有所掌握,能转译、解释;
应用:是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概念、方法、步骤、原则通则等等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分析:是要将知识的某些讯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关系、组织原理等等分解出来,重新加以组合,并厘清之间的关系;
综合:是能将知识讯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并为有组织的整体,或呈现其间的关系;
评价:是要依照某规准对知识讯息做评价或比较。
用记忆来测量学习效果,只能测量到学习目标中三大类的其中一类里面,六个小类的其中一类,而且是最低层次的那一个。真正的学习比单纯的记忆复杂且有深度得多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已经失去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资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缔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未考虑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是「广度」的问题。不可否认地,实际操作的学习效果绝对比纯粹阅读来得好,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心理学家特别做实验来证明。问题在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透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且我们也不一定禁得起从失败经验中学习的代价。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老师,他总要你先付出惨痛的代价才愿意教你一些事。
人们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学习:一是透过「经验」来学习,二是透过「观察」来学习,三是透过「抽象符号」(eg.阅读)来学习。透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最没效率、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大;人生仅仅数十寒暑,能亲身经历的事能有多少、能亏的钱又有多少。透过阅读学习不像实际操作那么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书两三百块就能读到一位大师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至于观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再来是「深度」问题。你可能以为透过经验(体验)学习的感受如此深刻,必定是最有深度的学习方式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最常引用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就是从事体验学习(eg.高低空探索教育、心理团康、各式桌游)的从业人员,例如《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便是致力于推广体验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断强调透过其研发的「现金流」桌游是学习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罗伯特‧清崎和唐纳‧川普合写的《川普清崎让你赚大钱》一书中便引用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
体验学习和透过实作来学习的问题一样:成本昂贵(包括时间与金钱)。你不可能每天都参加体验教育活动,但却可以天天阅读;体验教育通常要花掉一个下午的时间、或甚至两天一夜才能完整体验一次,而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例如现金流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同理心很重要、团队很重要…等。这简单的观念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重点是能不能产生改变,而体验教育或者听演讲等短期、昂贵的学习方式,能让你一时顿悟,却无法产生改变。
国内作家王溢嘉在《活用禅》中主张:「人生的多采多姿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光靠一次『顿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过奢望,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好几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和『悟』间,还需要日积月累、身体力行的『渐修』功夫。」在教育与心理学上,行为的改变或创造力的产生,都不是听一次演讲或灵光一闪就能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累积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正确触媒 ( 动机 ) 下所产生的。
身为终身学习(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推广者与实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从实务经验中学习,以及透过阅读、加入学习型社群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坊间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则非常质疑。
针对同样的一份简单学习素材(内容)而言,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的确比纯粹阅读来得好,但是长期来看,透过阅读而学习到的素材(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体验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样时间,从阅读与上课能学到的东西绝对比体验教育来得深且广。
其实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必要性与适用性,依照布鲁姆的三大学习目标来看,在「技能」领域方面,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数特殊领域,如飞行员养成,则需以模拟方式学习);在「认知」与「情意」领域方面,则以阅读与社群学习(身教与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从成人学习者行为是否产生改变来看,则实务经验搭配阅读与社群学习的效果最好,体验教育、演讲或短期昂贵课程则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严重市场化的体验教育活动通常沦为商人获利的把戏,娱乐成分大于学习成分。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三个问题在于:「未考虑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若要说我们真的能从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有关主动学习与被动学的的观念了。「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学习素材 ,例如参与讨论;而「被动学习」则是指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资讯与知识的灌输,例如看电视。当然,主动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学习也是无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并没有限制特定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操作实验并不一定就是主动学习,而听老师讲述也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如果心不在焉、只是照著书上的步骤或老师的指示进行实务操作,那么依然是被动学习,相对地,如果听讲时专心投入、在心中不断与讲者对话、思考批判听到的内容,那绝对是如假包换的主动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武断地将阅读、听讲、看图片、看电影、看展览、看示范…等,视为被动学习,而将实际操作、模拟操作、参与讨论、简报、教学…等事为主动学习,实在是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通。
更重要且真正区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考虑学习动机,网路流传版的学习金字塔将全面瓦解、毫无价值可言。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或不参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阻碍两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开各种学习阻碍,学习动机愈高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愈多,他们会从任何管道取得学习机会,包括参加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如教育机构、企业教育训练)、非正式与自发性学习(如阅读、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加入学习型组织(社群)。
所以真正重视学习的人,他们热爱阅读、听讲与上课,并且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观摩与传述分享,在生活休闲与工作上更是刻意地从实务经验中反思学习,换句话说,学习金字塔上所有的学习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且主动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通常只会参与极少数的学习活动,或从来不学习。到头来哪种学习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学习动机,是否采取学习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套句邓小平的名言:不管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只要肯学习就是好学习;最糟的学习就是「不学习」。
--
PS.网路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以「学习」为名,内容却与真正的学习相距甚远。若将网路流传的内容改为「教学金字塔」或「记忆金字塔」,我觉得会比较符合其所传达的内容。
「学习金字塔」的误解
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透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透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透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来学习能够记住70%;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90%。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由此可知,阅读是最没用的学习方式,而模拟、体验与实作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吗?
学习金字塔1
学习金字塔2
上述这张图和简短说明在网路上广为流传,但事实上戴尔的理论是Cone of Experience,主要是研究不同的「体验」或「经验」方式,例如透过视觉、听觉、或操演所得到的不同的效果,而非针对「学习效能」做研究,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效能数据,数据的部分乃是被其他人加油添醋上去的。至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该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
研究「体验效果」或研究「学习效能」有很大的差别吗?当然有!以网路上流传的内容来说,该理论号称是「学习」金字塔,却用「两周后还记得多少」来测量,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曾几何时,学习已经被简化成只重视记忆而已?就算你去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也会跟妳说「学习不等于死背」,若真的要比两周内的记忆,那「填鸭式教学」应该是当今最棒的学习方法。
由此观之,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将学习窄化为记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
知识:就是记忆、认识,能回忆重要名词、事实、方法、规准、原理原则等;
理解:是要能对重要名词、概念之意义有所掌握,能转译、解释;
应用:是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概念、方法、步骤、原则通则等等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分析:是要将知识的某些讯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关系、组织原理等等分解出来,重新加以组合,并厘清之间的关系;
综合:是能将知识讯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并为有组织的整体,或呈现其间的关系;
评价:是要依照某规准对知识讯息做评价或比较。
用记忆来测量学习效果,只能测量到学习目标中三大类的其中一类里面,六个小类的其中一类,而且是最低层次的那一个。真正的学习比单纯的记忆复杂且有深度得多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已经失去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资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缔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未考虑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是「广度」的问题。不可否认地,实际操作的学习效果绝对比纯粹阅读来得好,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心理学家特别做实验来证明。问题在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透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且我们也不一定禁得起从失败经验中学习的代价。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老师,他总要你先付出惨痛的代价才愿意教你一些事。
人们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学习:一是透过「经验」来学习,二是透过「观察」来学习,三是透过「抽象符号」(eg.阅读)来学习。透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最没效率、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大;人生仅仅数十寒暑,能亲身经历的事能有多少、能亏的钱又有多少。透过阅读学习不像实际操作那么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书两三百块就能读到一位大师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至于观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再来是「深度」问题。你可能以为透过经验(体验)学习的感受如此深刻,必定是最有深度的学习方式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最常引用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就是从事体验学习(eg.高低空探索教育、心理团康、各式桌游)的从业人员,例如《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便是致力于推广体验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断强调透过其研发的「现金流」桌游是学习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罗伯特‧清崎和唐纳‧川普合写的《川普清崎让你赚大钱》一书中便引用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
体验学习和透过实作来学习的问题一样:成本昂贵(包括时间与金钱)。你不可能每天都参加体验教育活动,但却可以天天阅读;体验教育通常要花掉一个下午的时间、或甚至两天一夜才能完整体验一次,而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例如现金流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同理心很重要、团队很重要…等。这简单的观念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重点是能不能产生改变,而体验教育或者听演讲等短期、昂贵的学习方式,能让你一时顿悟,却无法产生改变。
国内作家王溢嘉在《活用禅》中主张:「人生的多采多姿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光靠一次『顿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过奢望,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好几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和『悟』间,还需要日积月累、身体力行的『渐修』功夫。」在教育与心理学上,行为的改变或创造力的产生,都不是听一次演讲或灵光一闪就能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累积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正确触媒 ( 动机 ) 下所产生的。
身为终身学习(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推广者与实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从实务经验中学习,以及透过阅读、加入学习型社群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坊间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则非常质疑。
针对同样的一份简单学习素材(内容)而言,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的确比纯粹阅读来得好,但是长期来看,透过阅读而学习到的素材(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体验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样时间,从阅读与上课能学到的东西绝对比体验教育来得深且广。
其实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必要性与适用性,依照布鲁姆的三大学习目标来看,在「技能」领域方面,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数特殊领域,如飞行员养成,则需以模拟方式学习);在「认知」与「情意」领域方面,则以阅读与社群学习(身教与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从成人学习者行为是否产生改变来看,则实务经验搭配阅读与社群学习的效果最好,体验教育、演讲或短期昂贵课程则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严重市场化的体验教育活动通常沦为商人获利的把戏,娱乐成分大于学习成分。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三个问题在于:「未考虑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若要说我们真的能从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有关主动学习与被动学的的观念了。「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学习素材 ,例如参与讨论;而「被动学习」则是指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资讯与知识的灌输,例如看电视。当然,主动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学习也是无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并没有限制特定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操作实验并不一定就是主动学习,而听老师讲述也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如果心不在焉、只是照著书上的步骤或老师的指示进行实务操作,那么依然是被动学习,相对地,如果听讲时专心投入、在心中不断与讲者对话、思考批判听到的内容,那绝对是如假包换的主动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武断地将阅读、听讲、看图片、看电影、看展览、看示范…等,视为被动学习,而将实际操作、模拟操作、参与讨论、简报、教学…等事为主动学习,实在是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通。
更重要且真正区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考虑学习动机,网路流传版的学习金字塔将全面瓦解、毫无价值可言。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或不参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阻碍两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开各种学习阻碍,学习动机愈高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愈多,他们会从任何管道取得学习机会,包括参加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如教育机构、企业教育训练)、非正式与自发性学习(如阅读、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加入学习型组织(社群)。
所以真正重视学习的人,他们热爱阅读、听讲与上课,并且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观摩与传述分享,在生活休闲与工作上更是刻意地从实务经验中反思学习,换句话说,学习金字塔上所有的学习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且主动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通常只会参与极少数的学习活动,或从来不学习。到头来哪种学习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学习动机,是否采取学习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套句邓小平的名言:不管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只要肯学习就是好学习;最糟的学习就是「不学习」。
--
PS.网路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以「学习」为名,内容却与真正的学习相距甚远。若将网路流传的内容改为「教学金字塔」或「记忆金字塔」,我觉得会比较符合其所传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