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父之罪》的胡思乱想
劳伦斯·布洛克把马修·斯卡德系列的第一部命名为《父之罪》(The Sins of the Fathers)一定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先不提原因,先来看看这个书名导致的结果。
如此直白的书名,其致使的结果是当哪位向我推荐此书的同事意图用剧透凶手的方式对我做出威胁时,我直接了当的告诉他凶手是“父亲”。他知道我最多读到不过三分之一的位置,当然他也很快意识到这次剧透事实上早已完成,它早已被作者和出版商赫然的印在了书的硬封皮上。这位同事不晓得的是,其实读到这里的我并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的父亲,谁最后真正该为两个年轻人的死负责,读罢全书现在我已经知晓了故事的全部始末,知晓了他们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理应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不断追寻“父何罪之有”的答案中逐渐平滑的展现出来的,整个过程毫无跌宕与精彩,我像是一个每天等在阿姆斯特丹酒馆的醉客,我从每天与斯卡德的闲聊中获得答案。
我当然会开始想象,如果书名不是这个,或者同事没有用威胁剧透的方式让我注意到书名,当我回忆起《父之罪》的故事时,脑子里想的和现在是否一样。众所周知的是,马修·斯卡德系列绝非一般侦探悬疑小说,后者通常通过巧妙的细节塑造和故事编排吸引读者,在这个过程之中,“谁是凶手”显然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针对这些故事的剧透也就同样被认为是最不可忍受的。而马修·斯卡德本人作为虚构小说界人格魅力最为强劲的角色之一,他身上和他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更多仍是在塑造一个光芒万丈的复杂性格以及随着时间不断变迁的纽约形象,书中出现的所有角色也都在服务于这个目的。
我始终认为,好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口述,电影或者小说,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包含某种带有自我救赎性质的,宿命论式的因素在其中。结局你不一定猜到,但方向大致如此。也就是说,哪怕就算布洛克用个不知所云的书名,或者同事并没通过威胁提醒我注意书名,而我自始至终压根不关心“凶手是谁”一类的问题,大概同样也会在什么时候意识到凶手只能是“父亲”,但对于故事本身的印象,却会发生本质的改变。《父之罪》的逻辑毫无问题,但把它当做一部构思精妙的小说实在有些暴殄天物,相信见多识广的读者本身也并不欣赏,他们可能刨开布洛克真正想聊的主角光环而大谈小说的平淡无奇,如此职责这本小说并没有错,无数优秀作品同样因为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被聆听着当做不值一提的段子丢弃,只是这么一想,布洛克自己用书名剧透《父之罪》结局的高明之处就非常明显了。
讲故事这件事大概自有人的时代就一直有,而且人一旦开始交流,曲解和误解就永远停不下来,但是这也是讲述和聆听最有趣味的地方。想象一场无聊的聚会上大家个讲一个故事的画面,你或许还能想起过去的人们在这种场景里讲述自己道听途说的故事时,还是会提到它的名字而非“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故事”。略过名字吧,我一直相信,尽管故事主体本身应该是这一场讲述的决定性因素,但真正支撑起故事内容的其实是讲述者而非故事本身,一件说过即忘的冷冰冰的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大魅力,绘声绘色的讲述才真正让人投入和共鸣。对于听众而言,他们本身也是自己的讲述者,阅读聆听和观看的过程当中,各个感官系统以一种无法捉摸的方式捕捉讲述者(不管是文字影像还是实实在在的人)所暴露出的一切信息,然后再以一种无法捉摸的方式收集汇总形成观念或者说意识,丹内特在《意识的解释》里用“多重草稿模型”解释这一过程,只不过梦收集到的信息是纯抽象的,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的是已经经验过的各种元素。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在一边聆听一边针对这些元素进行自我解读和猜想的过程中,其实你早已给自己剧透无数次。你可能会反驳,解读是怀疑,猜想是不确定的,而针对封闭故事的剧透则是注定和绝对正确的。但是,谁又能证明,那些恶意剧透给你的人已经提供了全部信息,同样你也无从了解这些信息的价值是否已经足够,以至于不用明明已经知晓结果,却还要继续追寻和验证不知详情的过程。
我大概能够理解憎恨剧透者的朋友们对此到底是怎么看的,比起一个怎么样都好的故事,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在一无所知间由自己完成欣赏和体验讲述者表达魅力的过程,而不是吞下别人咀嚼之后的残渣,不过话又说回来,好的故事应该经得起解读甚至误读,况且你已经信了这些批量生产者这么多次,相信一下与之相比更有热情的朋友又有何妨呢。日子这么长,有的是故事给你听。
如此直白的书名,其致使的结果是当哪位向我推荐此书的同事意图用剧透凶手的方式对我做出威胁时,我直接了当的告诉他凶手是“父亲”。他知道我最多读到不过三分之一的位置,当然他也很快意识到这次剧透事实上早已完成,它早已被作者和出版商赫然的印在了书的硬封皮上。这位同事不晓得的是,其实读到这里的我并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的父亲,谁最后真正该为两个年轻人的死负责,读罢全书现在我已经知晓了故事的全部始末,知晓了他们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理应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不断追寻“父何罪之有”的答案中逐渐平滑的展现出来的,整个过程毫无跌宕与精彩,我像是一个每天等在阿姆斯特丹酒馆的醉客,我从每天与斯卡德的闲聊中获得答案。
我当然会开始想象,如果书名不是这个,或者同事没有用威胁剧透的方式让我注意到书名,当我回忆起《父之罪》的故事时,脑子里想的和现在是否一样。众所周知的是,马修·斯卡德系列绝非一般侦探悬疑小说,后者通常通过巧妙的细节塑造和故事编排吸引读者,在这个过程之中,“谁是凶手”显然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针对这些故事的剧透也就同样被认为是最不可忍受的。而马修·斯卡德本人作为虚构小说界人格魅力最为强劲的角色之一,他身上和他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更多仍是在塑造一个光芒万丈的复杂性格以及随着时间不断变迁的纽约形象,书中出现的所有角色也都在服务于这个目的。
我始终认为,好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口述,电影或者小说,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包含某种带有自我救赎性质的,宿命论式的因素在其中。结局你不一定猜到,但方向大致如此。也就是说,哪怕就算布洛克用个不知所云的书名,或者同事并没通过威胁提醒我注意书名,而我自始至终压根不关心“凶手是谁”一类的问题,大概同样也会在什么时候意识到凶手只能是“父亲”,但对于故事本身的印象,却会发生本质的改变。《父之罪》的逻辑毫无问题,但把它当做一部构思精妙的小说实在有些暴殄天物,相信见多识广的读者本身也并不欣赏,他们可能刨开布洛克真正想聊的主角光环而大谈小说的平淡无奇,如此职责这本小说并没有错,无数优秀作品同样因为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被聆听着当做不值一提的段子丢弃,只是这么一想,布洛克自己用书名剧透《父之罪》结局的高明之处就非常明显了。
讲故事这件事大概自有人的时代就一直有,而且人一旦开始交流,曲解和误解就永远停不下来,但是这也是讲述和聆听最有趣味的地方。想象一场无聊的聚会上大家个讲一个故事的画面,你或许还能想起过去的人们在这种场景里讲述自己道听途说的故事时,还是会提到它的名字而非“这是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故事”。略过名字吧,我一直相信,尽管故事主体本身应该是这一场讲述的决定性因素,但真正支撑起故事内容的其实是讲述者而非故事本身,一件说过即忘的冷冰冰的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大魅力,绘声绘色的讲述才真正让人投入和共鸣。对于听众而言,他们本身也是自己的讲述者,阅读聆听和观看的过程当中,各个感官系统以一种无法捉摸的方式捕捉讲述者(不管是文字影像还是实实在在的人)所暴露出的一切信息,然后再以一种无法捉摸的方式收集汇总形成观念或者说意识,丹内特在《意识的解释》里用“多重草稿模型”解释这一过程,只不过梦收集到的信息是纯抽象的,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的是已经经验过的各种元素。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在一边聆听一边针对这些元素进行自我解读和猜想的过程中,其实你早已给自己剧透无数次。你可能会反驳,解读是怀疑,猜想是不确定的,而针对封闭故事的剧透则是注定和绝对正确的。但是,谁又能证明,那些恶意剧透给你的人已经提供了全部信息,同样你也无从了解这些信息的价值是否已经足够,以至于不用明明已经知晓结果,却还要继续追寻和验证不知详情的过程。
我大概能够理解憎恨剧透者的朋友们对此到底是怎么看的,比起一个怎么样都好的故事,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在一无所知间由自己完成欣赏和体验讲述者表达魅力的过程,而不是吞下别人咀嚼之后的残渣,不过话又说回来,好的故事应该经得起解读甚至误读,况且你已经信了这些批量生产者这么多次,相信一下与之相比更有热情的朋友又有何妨呢。日子这么长,有的是故事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