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礦業過去、現在與未來
中國的黃金製品及黃金開採早於商朝已有記載,本土金礦產業亦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更替。由十九世紀末的二十噸產量開始,直到現在的二百八十噸,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產業到現在中國成為第一大產金國,究竟中國金礦業過往發生了什麼變化,在國際間有何相對優勢?而政府政策和採礦技術則扮演什麼角色?
研究部今次為讀者解構中國金礦業過去的變化及現今狀況,並從各個方面分析哪一類金礦公司將受惠於當前的行業形勢,讓投資者從行業結構對各金礦股的投資價值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早期中國各朝代淘金歷史中,唐朝採金業曾經輝煌一時,大量人力都從事淘金活動,就連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在其《浪淘沙》一詩:「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也透露了當時採金業的快速發展情況。
產量由20噸到280噸
中國自1949年後,整個金礦業均為政府所控制,而私人及外國投資一律禁止。順帶一提,當時民間曾有人引用列寧的一句話:「到了共產主義,人們將用黃金建廁所」來貶低黃金,可見民間對黃金有強烈偏見,再加上國家並無任何開採計劃,黃金價格偏低,開採難以獲利,導致全國黃金產量每況愈下,至1953年基本停頓;同時,自1949年到1982年,中國嚴禁國民擁有黃金,大大減低需求,金礦業發展亦經歷了一段極度低潮期,而礦產開採技術更遠遠落後於其他產金國。
到1970年,中國金礦業仍被大量的小型國有金礦主導,而主要技術均為人手開採、人手鑽探及人手礦石運輸,先進大型的礦山開發機器嚴重不足,勘探進度緩慢,導致全國黃金礦產一直只維持在數十噸。然而,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對礦產資源需求逐步增長,中國政府亦開始關注本土產金狀況。自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大量投資金礦業,提高勘探及開採規模,並開始引進先進礦山開採技術。從1991年的八個五年計劃中開始,政府對內地一百四十個採礦工程投資增至15億美元,並致力取替非法黃金開採,讓小規模礦業合併成高效率的大型礦業。
隨着1999年開始,中國進一步放寬國民私有黃金的限制;加上金價的持續上升、黃金市場的發展(上海黃金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分別於2001及2002年相繼成立)、勘探及開採技術持續改善等因素,黃金需求及供應動力大幅提高,令內地金礦產量日益增大,並由1995年的一百噸左右,於十年內升至二百多噸。
中國五大產金企業
原本在改革開放早期已擁有相對多的金礦資源公司,在捱過一段低回報期後,於九十年代末期起,產能及盈利均大幅提升,並開始大量併購內地其他中小型金礦及提高勘探力度,以提高儲備和效率,令資源及產量逐漸集中於行業中幾家金礦公司,慢慢形成現今五強鼎立的局面。其中較為港人熟悉的包括在本港上市的紫金礦業(2899)、招金礦業(1818)及靈寶黃金(3330)。另外兩家則在上海A股上市的中金黃金及山東黃金。
為更深入分析目前金礦業結構,讓我們先了解中國黃金資源的分布及產金情況【圖一】。
儲量集中於中部及東部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中國黃金已發現儲量大約為五千三百噸。雖然全國各省都發現黃金礦脈,但從圖一可見,分布並不均衡(中國中部及東部已包括大約75%已發現的黃金儲量),以致各省產量亦相對集中於數個省份【圖二】。
傳統以來,山東、河南及福建一直為中國最大藏金省份;其中山東的黃金儲量及產量至今仍排在全國首位,全國十個重點金礦其中五個便在山東運作。在山東半島一帶,從圖一中可見黃金儲量亦較集中,有利大規模開採,以降低成本。隨着政府及各企業近年勘探力度的提高,全國各省相繼發現大型金礦,所覆蓋的範圍更為廣泛,一些相對產金量較小的省份如雲南、新疆及吉林的產量近年亦有所提升。
讀者不難發現,上述五大產金企業的根據地,亦主要集中在藏有大量黃金的省份。
一、山東黃金透過不斷的收購及勘探,控制了整個山東半島大量黃金資源;
二、紫金礦業以福建為基地,資源遍及全國七個省份,而其中公司控制的福建紫金山金礦2008年產黃金約十七噸,為中國黃金產量最大礦山;
三、靈寶黃金黃金儲量主要位於河南的小秦嶺,而公司根據地靈寶市則為全國第二大產金縣,被譽為河南金城;
四、招金則與山東黃金同樣駐足在山東省,而招金則位於被譽為中國金都的招遠市,當地黃金資源約佔中國總儲量的十分之一;
五、中金黃金的情況相對特別,中金的大股東為大型國有企業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原為中國黃金總公司)。該集團為中央政府所屬的黃金投資機構,亦為中國最早從事黃金開採的政府機構,故此其金礦資源遍布全國十一省十五地,儲量為全國首位,而近年更持續收購開發新金礦,於2007年更投得儲量三百噸的甘肅陽山金礦(世界第六大卡林型金礦)。
現在的中國金礦業大致上出現了五分天下的局面【圖三】,五大公司每年產量已佔全國年金礦產量五成,並控制大部分大型金礦。
大量資源待開發
事實上,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金礦業仍是一個行業集中度偏低的行業。雖然五大公司產金日益增多,然而,另外五成產量大部分仍由中小型金礦產出。據統計,全國有一千二百個中小型金礦,大部分因為技術水平低及缺乏資金,令開採效率和產量偏低;更有調查指出,其中只有大約一百個金礦每年能生產逾零點五噸,跟大型企業的每年數十噸產量相去甚遠。
雖然目前中國是全球黃金生產大國【圖四】,但全國儲量相對少於其他產金大國,並遠遠落後於排名頭三位的南非、澳洲及俄羅斯【圖五】。同時,在行業分散、資金及技術不足的情況下,勘探的成果在過去一段時間並不顯著,以致中美兩國的地質學專家均認為,中國仍有大量黃金資源尚未開發,並估計中國總黃金資源量可達一萬五千噸,而以目前中國儲量約五千三百噸的水平來看,相信未來黃金儲量應該還有相當大的上望空間。在未來能發現並控制這龐大黃金資源的公司,將很有機會在行業中跑出。面對現今金礦業分散的局面,我們相信,行業內的大型企業將在資源控制上有很大的優勢。
中國金礦業分散,導致大量小型金礦現今仍以低效率及粗放型模式運作,令勘探成果、產金量與整體行業盈利都有很大限制,更帶來嚴重的資源破壞及環境污染。其實,面對這情況,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一直對金礦業進行大規模的整頓,並以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來改善以上各種問題。
於過往幾年,發改委通過制定有利大型黃金企業發展的政策,勘探資金及國家地質勘探成果轉讓為大型礦業製造優先利好條件,通過鼓勵併購及重組其他中小型金礦,讓大型企業可以進一步鞏固中國黃金資源,以提升整體效率。另外,發改委不斷支持大型企業到國內外上市融資,以擴闊勘探開發的融資窗口,近年五大黃金企業亦分別在上海A股及香港上市,獲得更多資金用作未來資源開發之用。
研究部今次為讀者解構中國金礦業過去的變化及現今狀況,並從各個方面分析哪一類金礦公司將受惠於當前的行業形勢,讓投資者從行業結構對各金礦股的投資價值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早期中國各朝代淘金歷史中,唐朝採金業曾經輝煌一時,大量人力都從事淘金活動,就連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在其《浪淘沙》一詩:「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也透露了當時採金業的快速發展情況。
產量由20噸到280噸
中國自1949年後,整個金礦業均為政府所控制,而私人及外國投資一律禁止。順帶一提,當時民間曾有人引用列寧的一句話:「到了共產主義,人們將用黃金建廁所」來貶低黃金,可見民間對黃金有強烈偏見,再加上國家並無任何開採計劃,黃金價格偏低,開採難以獲利,導致全國黃金產量每況愈下,至1953年基本停頓;同時,自1949年到1982年,中國嚴禁國民擁有黃金,大大減低需求,金礦業發展亦經歷了一段極度低潮期,而礦產開採技術更遠遠落後於其他產金國。
到1970年,中國金礦業仍被大量的小型國有金礦主導,而主要技術均為人手開採、人手鑽探及人手礦石運輸,先進大型的礦山開發機器嚴重不足,勘探進度緩慢,導致全國黃金礦產一直只維持在數十噸。然而,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對礦產資源需求逐步增長,中國政府亦開始關注本土產金狀況。自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大量投資金礦業,提高勘探及開採規模,並開始引進先進礦山開採技術。從1991年的八個五年計劃中開始,政府對內地一百四十個採礦工程投資增至15億美元,並致力取替非法黃金開採,讓小規模礦業合併成高效率的大型礦業。
隨着1999年開始,中國進一步放寬國民私有黃金的限制;加上金價的持續上升、黃金市場的發展(上海黃金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分別於2001及2002年相繼成立)、勘探及開採技術持續改善等因素,黃金需求及供應動力大幅提高,令內地金礦產量日益增大,並由1995年的一百噸左右,於十年內升至二百多噸。
中國五大產金企業
原本在改革開放早期已擁有相對多的金礦資源公司,在捱過一段低回報期後,於九十年代末期起,產能及盈利均大幅提升,並開始大量併購內地其他中小型金礦及提高勘探力度,以提高儲備和效率,令資源及產量逐漸集中於行業中幾家金礦公司,慢慢形成現今五強鼎立的局面。其中較為港人熟悉的包括在本港上市的紫金礦業(2899)、招金礦業(1818)及靈寶黃金(3330)。另外兩家則在上海A股上市的中金黃金及山東黃金。
為更深入分析目前金礦業結構,讓我們先了解中國黃金資源的分布及產金情況【圖一】。
![]() |
儲量集中於中部及東部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中國黃金已發現儲量大約為五千三百噸。雖然全國各省都發現黃金礦脈,但從圖一可見,分布並不均衡(中國中部及東部已包括大約75%已發現的黃金儲量),以致各省產量亦相對集中於數個省份【圖二】。
![]() |
傳統以來,山東、河南及福建一直為中國最大藏金省份;其中山東的黃金儲量及產量至今仍排在全國首位,全國十個重點金礦其中五個便在山東運作。在山東半島一帶,從圖一中可見黃金儲量亦較集中,有利大規模開採,以降低成本。隨着政府及各企業近年勘探力度的提高,全國各省相繼發現大型金礦,所覆蓋的範圍更為廣泛,一些相對產金量較小的省份如雲南、新疆及吉林的產量近年亦有所提升。
讀者不難發現,上述五大產金企業的根據地,亦主要集中在藏有大量黃金的省份。
一、山東黃金透過不斷的收購及勘探,控制了整個山東半島大量黃金資源;
二、紫金礦業以福建為基地,資源遍及全國七個省份,而其中公司控制的福建紫金山金礦2008年產黃金約十七噸,為中國黃金產量最大礦山;
三、靈寶黃金黃金儲量主要位於河南的小秦嶺,而公司根據地靈寶市則為全國第二大產金縣,被譽為河南金城;
四、招金則與山東黃金同樣駐足在山東省,而招金則位於被譽為中國金都的招遠市,當地黃金資源約佔中國總儲量的十分之一;
五、中金黃金的情況相對特別,中金的大股東為大型國有企業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原為中國黃金總公司)。該集團為中央政府所屬的黃金投資機構,亦為中國最早從事黃金開採的政府機構,故此其金礦資源遍布全國十一省十五地,儲量為全國首位,而近年更持續收購開發新金礦,於2007年更投得儲量三百噸的甘肅陽山金礦(世界第六大卡林型金礦)。
現在的中國金礦業大致上出現了五分天下的局面【圖三】,五大公司每年產量已佔全國年金礦產量五成,並控制大部分大型金礦。
![]() |
大量資源待開發
事實上,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金礦業仍是一個行業集中度偏低的行業。雖然五大公司產金日益增多,然而,另外五成產量大部分仍由中小型金礦產出。據統計,全國有一千二百個中小型金礦,大部分因為技術水平低及缺乏資金,令開採效率和產量偏低;更有調查指出,其中只有大約一百個金礦每年能生產逾零點五噸,跟大型企業的每年數十噸產量相去甚遠。
雖然目前中國是全球黃金生產大國【圖四】,但全國儲量相對少於其他產金大國,並遠遠落後於排名頭三位的南非、澳洲及俄羅斯【圖五】。同時,在行業分散、資金及技術不足的情況下,勘探的成果在過去一段時間並不顯著,以致中美兩國的地質學專家均認為,中國仍有大量黃金資源尚未開發,並估計中國總黃金資源量可達一萬五千噸,而以目前中國儲量約五千三百噸的水平來看,相信未來黃金儲量應該還有相當大的上望空間。在未來能發現並控制這龐大黃金資源的公司,將很有機會在行業中跑出。面對現今金礦業分散的局面,我們相信,行業內的大型企業將在資源控制上有很大的優勢。
中國金礦業分散,導致大量小型金礦現今仍以低效率及粗放型模式運作,令勘探成果、產金量與整體行業盈利都有很大限制,更帶來嚴重的資源破壞及環境污染。其實,面對這情況,中國政府在十一五期間一直對金礦業進行大規模的整頓,並以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來改善以上各種問題。
於過往幾年,發改委通過制定有利大型黃金企業發展的政策,勘探資金及國家地質勘探成果轉讓為大型礦業製造優先利好條件,通過鼓勵併購及重組其他中小型金礦,讓大型企業可以進一步鞏固中國黃金資源,以提升整體效率。另外,發改委不斷支持大型企業到國內外上市融資,以擴闊勘探開發的融資窗口,近年五大黃金企業亦分別在上海A股及香港上市,獲得更多資金用作未來資源開發之用。
![]() |
![]() |
-
re大伊万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8 2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