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好也不坏(下)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约一2:15)
一
人人骂战,或者是一些用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的大师们,或者是互相看不顺眼但都堪称碧池的碧池们。微博骂战,一群两群三群四群气场不合的酸腐的诗人们,只是意见不同,就是拉帮结伙的揶揄和毫无保留的井喷。为什么非得要和人交恶呢?
但是如果陈引还在,他一定不同意我的看法。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个小愤青。当然我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
然而时隔经年,或许所有人都会变,比如我。当年考研失败,我却意外地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由于大学时期混迹记者团的经历,跑采访、编稿子的工作基本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但并不保证没有例外情况。
开始的时候,我跟着社里尚算有名气的首席记者跑采访,有些寄人篱下或者说人在屋檐下的意味,所以不敢稍有懈怠。因此那段时间我绝少参加毕业后的各种联欢和聚会,虽然我和班里大多数人一样留在了这座城市。事实上伟哥(即首席记者,下同)对我相当照顾,从不摆什么架子。但另一方面,他也绝非那种容易与人亲近的人,因为他不像其他人,即使获了再大的殊荣,他也不会和我们打成一片去吃个饭。因此他的口碑并不好。
这天下班,我要加班为几天后的一个采访准备材料,伟哥的办公室却传来响动。两个人先是低声争执,接着是笔筒和手机摔在地上的声音。然后,一个我从未见过的男人面容狼狈地从伟哥的办公室夺门而出。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奇遇,况且这奇遇的对象还是我的顶头上司。几分钟后,伟哥手臂上挽着衣服外套从办公室走出来。见我一脸惊讶地站在那儿,朝我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我记不大清他有没有耸肩,接着他离开了公司。
两天后,伟哥提交了辞职申请。他向我交代了计划之内所有没有完成的采访,颇有些“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的仪式感。
我接替伟哥的位置第一次单独跑的采访便是奇遇那天所整理的资料的对象。因为对流程已经轻车熟路,所以采访过程基本顺利。
“伟哥他怎么样?”采访结束后卜先生问我。我有点儿奇怪他和伟哥的关系,“你认识伟哥?他的事你……”
他也不回答,坐在那里冲我奇怪地笑。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接着他递给我一根烟,极富形式感地问我一句,“抽烟么?”我说我不抽。他却一直坚持把烟横在我面前,“抽根吧,进口货。”我只好承认,“我不会。” 他说,“我教你。”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并结束了这次采访。不再在意个中无论多么扑朔迷离的关系。
临走前他很自然地跟我说,有空顺便来喝杯茶。我再次感谢他的好意,不过我想我应该不会有空“顺便”坐一个小时的计程车来郊区某栋别墅喝茶。
二
“那个……请问你家里现在有茶么?”我当时万万没有想到有那么一天我真的会产生去他家喝一杯茶的想法。
他看起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不过房间好像比以前更乱了。而几个月来,我的工作也近乎按部就班地进行,公司来了一个大四的实习生跟着我到处跑采访。从开始时的不适应,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一如当年的我。
“随么事?”他开门见山道。因为过于放松,连方言口音都没有掩饰。
“我们团队想了解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我自己想……”话一出口,才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功能已经退化到原始社会。饶是如此,我们最终还是心照相交、心意相通了。
我们开始时常因为属性的问题发生争执,一度导致我们的关系有名无实。后来有一次我在他家里喝酒时他提出要“先干为敬”,我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然后趁着酒意半推半就答应。再后来,因为我们做这方面的事情频率不太高,我就一直没机会翻身。
卜先生一身都是艺术细胞,还在国外某知名美术大学修过室内装饰设计的课。而我却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报社担记者与文编的职责,生活与艺术丝毫挂不上钩。大学的时候我还读过诗词,现在早已失去当年的兴致。
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地在家上网,学网上潮站的推荐,把牛仔裤的裤脚卷起来。他看见之后大笑道,“你把裤脚卷那么高做什么?去插秧么?”
“不插秧,插你!”然而我终究没有成功。卜先生得逞后,嘴里还念叨着他的至理名言:即使我的智商情商都变成0,属性还是1。
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典故。有一次卜先生对我抱怨说他脑子不够用了,接的一连好几个客户都不得不延迟交稿时间。我当时说,果然应了那句“爱情使人智商为零”的诅咒么?他却冲我一笑,即使我的智商情商都变成0,属性还是1。
恰逢大学同学毕业三周年的聚会,地点定在离学校不远的酒店里。我走得太匆忙,身上忘记带手机,一路上总觉得有些不好的预感。
很奇怪,在餐桌上我总能巧妙地置身事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梁某同学突然提到我的私事,说卜先生在自己社交平台公布的恋爱照片看上去很恩爱。我一方面惊讶于自己的隐私被公开,一方面惊讶于自己对梁某与卜先生的关系的无知。
及至聚会结束,我都未能从巨大的羞耻与尴尬中摆脱。散场时,卜先生开着他的车及时来到现场接我,梁某的流言更是得到了证实。我无力辩驳,坐上车子跟卜先生绝尘而去,不知到我曾经亲爱的同学们心中作何感想。
卜先生的车里放着我最喜欢的音乐,喷着我最喜欢的香水。我不停地回想,并不记得我和梁某有过何种过节。这么多年了,她的揭发,反而让我产生一种把罪名坐实的踏实感。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我们一回到家便疯狂地做“作业”。
三
我没有质问卜先生和梁某有什么关系,我也没兴趣知道这些。一连好几天,我都在想,卜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的被我视为隐私的东西,和我当年施加在陈引身上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
这几天里,我没有和卜先生联系过,我想一个人冷静而系统地考虑下这些年的问题。然而卜先生也从未和我联系过,虽然我的目的达到,但心里多少有些失望。
我再见到卜先生时,他身边已经有了别人。我们总把爱情设定为一种无可取代的相互需要,以为没有对方的世界一片灰暗。实则不然,即使没有你,他的世界仍比你想象和期望中精彩得多。
为了不让自己的故事显得那么苦情,我主动跟卜先生说了分手。他自然也同意了。白天我依旧是跑采访、写稿子,一如平日,那个大四的实习生已经轻车熟路了。
晚上却令人煎熬,手机电脑的电池都已耗完,偏偏赶上小区停电,绝望感汹涌而来,不知道该怎么熬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我打电话给卜先生,他拒接,然后发短信过来,“我想我们都需要好好静一静。”我不由得苦笑,其实我不过是想告诉他我已经想通了。
“至少你让我知道接吻很甜。”
我也用短信发给他。信息发送成功后,居然收到了陈引的回执。还没能从这种发错短信的尴尬局面中找到最佳应对策略,隔了仿佛一个世纪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按下接听键的前一刻,多年的郁结突然就在心里释然了。
一个月后,陈引婚礼上我再次遇见梁某,这次她是新娘。我努力地回忆,才隐隐约约想起来,这幅眼神好像在多年前陈引身后的某个墙角出现过。
我突然有种想要仰天大笑的欲望。
这整整半生的事情不过是我们做的一场荒诞的梦,醒来已是多年以后,有什么值得期待,又有什么不可原谅?
一
人人骂战,或者是一些用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的大师们,或者是互相看不顺眼但都堪称碧池的碧池们。微博骂战,一群两群三群四群气场不合的酸腐的诗人们,只是意见不同,就是拉帮结伙的揶揄和毫无保留的井喷。为什么非得要和人交恶呢?
但是如果陈引还在,他一定不同意我的看法。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个小愤青。当然我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
然而时隔经年,或许所有人都会变,比如我。当年考研失败,我却意外地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由于大学时期混迹记者团的经历,跑采访、编稿子的工作基本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但并不保证没有例外情况。
开始的时候,我跟着社里尚算有名气的首席记者跑采访,有些寄人篱下或者说人在屋檐下的意味,所以不敢稍有懈怠。因此那段时间我绝少参加毕业后的各种联欢和聚会,虽然我和班里大多数人一样留在了这座城市。事实上伟哥(即首席记者,下同)对我相当照顾,从不摆什么架子。但另一方面,他也绝非那种容易与人亲近的人,因为他不像其他人,即使获了再大的殊荣,他也不会和我们打成一片去吃个饭。因此他的口碑并不好。
这天下班,我要加班为几天后的一个采访准备材料,伟哥的办公室却传来响动。两个人先是低声争执,接着是笔筒和手机摔在地上的声音。然后,一个我从未见过的男人面容狼狈地从伟哥的办公室夺门而出。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奇遇,况且这奇遇的对象还是我的顶头上司。几分钟后,伟哥手臂上挽着衣服外套从办公室走出来。见我一脸惊讶地站在那儿,朝我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我记不大清他有没有耸肩,接着他离开了公司。
两天后,伟哥提交了辞职申请。他向我交代了计划之内所有没有完成的采访,颇有些“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的仪式感。
我接替伟哥的位置第一次单独跑的采访便是奇遇那天所整理的资料的对象。因为对流程已经轻车熟路,所以采访过程基本顺利。
“伟哥他怎么样?”采访结束后卜先生问我。我有点儿奇怪他和伟哥的关系,“你认识伟哥?他的事你……”
他也不回答,坐在那里冲我奇怪地笑。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接着他递给我一根烟,极富形式感地问我一句,“抽烟么?”我说我不抽。他却一直坚持把烟横在我面前,“抽根吧,进口货。”我只好承认,“我不会。” 他说,“我教你。”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并结束了这次采访。不再在意个中无论多么扑朔迷离的关系。
临走前他很自然地跟我说,有空顺便来喝杯茶。我再次感谢他的好意,不过我想我应该不会有空“顺便”坐一个小时的计程车来郊区某栋别墅喝茶。
二
“那个……请问你家里现在有茶么?”我当时万万没有想到有那么一天我真的会产生去他家喝一杯茶的想法。
他看起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不过房间好像比以前更乱了。而几个月来,我的工作也近乎按部就班地进行,公司来了一个大四的实习生跟着我到处跑采访。从开始时的不适应,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一如当年的我。
“随么事?”他开门见山道。因为过于放松,连方言口音都没有掩饰。
“我们团队想了解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我自己想……”话一出口,才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功能已经退化到原始社会。饶是如此,我们最终还是心照相交、心意相通了。
我们开始时常因为属性的问题发生争执,一度导致我们的关系有名无实。后来有一次我在他家里喝酒时他提出要“先干为敬”,我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然后趁着酒意半推半就答应。再后来,因为我们做这方面的事情频率不太高,我就一直没机会翻身。
卜先生一身都是艺术细胞,还在国外某知名美术大学修过室内装饰设计的课。而我却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报社担记者与文编的职责,生活与艺术丝毫挂不上钩。大学的时候我还读过诗词,现在早已失去当年的兴致。
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地在家上网,学网上潮站的推荐,把牛仔裤的裤脚卷起来。他看见之后大笑道,“你把裤脚卷那么高做什么?去插秧么?”
“不插秧,插你!”然而我终究没有成功。卜先生得逞后,嘴里还念叨着他的至理名言:即使我的智商情商都变成0,属性还是1。
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典故。有一次卜先生对我抱怨说他脑子不够用了,接的一连好几个客户都不得不延迟交稿时间。我当时说,果然应了那句“爱情使人智商为零”的诅咒么?他却冲我一笑,即使我的智商情商都变成0,属性还是1。
恰逢大学同学毕业三周年的聚会,地点定在离学校不远的酒店里。我走得太匆忙,身上忘记带手机,一路上总觉得有些不好的预感。
很奇怪,在餐桌上我总能巧妙地置身事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梁某同学突然提到我的私事,说卜先生在自己社交平台公布的恋爱照片看上去很恩爱。我一方面惊讶于自己的隐私被公开,一方面惊讶于自己对梁某与卜先生的关系的无知。
及至聚会结束,我都未能从巨大的羞耻与尴尬中摆脱。散场时,卜先生开着他的车及时来到现场接我,梁某的流言更是得到了证实。我无力辩驳,坐上车子跟卜先生绝尘而去,不知到我曾经亲爱的同学们心中作何感想。
卜先生的车里放着我最喜欢的音乐,喷着我最喜欢的香水。我不停地回想,并不记得我和梁某有过何种过节。这么多年了,她的揭发,反而让我产生一种把罪名坐实的踏实感。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我们一回到家便疯狂地做“作业”。
三
我没有质问卜先生和梁某有什么关系,我也没兴趣知道这些。一连好几天,我都在想,卜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的被我视为隐私的东西,和我当年施加在陈引身上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
这几天里,我没有和卜先生联系过,我想一个人冷静而系统地考虑下这些年的问题。然而卜先生也从未和我联系过,虽然我的目的达到,但心里多少有些失望。
我再见到卜先生时,他身边已经有了别人。我们总把爱情设定为一种无可取代的相互需要,以为没有对方的世界一片灰暗。实则不然,即使没有你,他的世界仍比你想象和期望中精彩得多。
为了不让自己的故事显得那么苦情,我主动跟卜先生说了分手。他自然也同意了。白天我依旧是跑采访、写稿子,一如平日,那个大四的实习生已经轻车熟路了。
晚上却令人煎熬,手机电脑的电池都已耗完,偏偏赶上小区停电,绝望感汹涌而来,不知道该怎么熬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我打电话给卜先生,他拒接,然后发短信过来,“我想我们都需要好好静一静。”我不由得苦笑,其实我不过是想告诉他我已经想通了。
“至少你让我知道接吻很甜。”
我也用短信发给他。信息发送成功后,居然收到了陈引的回执。还没能从这种发错短信的尴尬局面中找到最佳应对策略,隔了仿佛一个世纪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按下接听键的前一刻,多年的郁结突然就在心里释然了。
一个月后,陈引婚礼上我再次遇见梁某,这次她是新娘。我努力地回忆,才隐隐约约想起来,这幅眼神好像在多年前陈引身后的某个墙角出现过。
我突然有种想要仰天大笑的欲望。
这整整半生的事情不过是我们做的一场荒诞的梦,醒来已是多年以后,有什么值得期待,又有什么不可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