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
这篇主要写的是关于同性恋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已经被社会学公认的,有的是目前还存有争议的,我会写明出处。
我特别想说的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知道很多知识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还要有一种情怀。尤其是在给予未成年人的建议上。现在的在校学生远远比十年前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要多,面要广,要复杂,如果我们要给别人建议,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情感或者是自身基础上,而且如果是自己不懂的,一定不要乱说。保持这种警惕性,一方面会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变的谦虚。要知道,这世界大到我们难以想象,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一点儿不知道关于这方面的任何信息。在毕业之后阴差阳错的偶然接触到了对这方面有了解的人,从而也知道了另一个世界。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一定去看学术型的书籍,而不要去道听途说,那不是真科学。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人,你也可以通过他们获取你想要了解的知识,但是前提一定是那个人是个真的同性恋。现在这个时代,同性恋和腐文化大行其道,很多人都不一定了解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已经把别人贴上了标签。或许是为了彰显个性,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拟同性恋大量存在。至于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同性恋,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多翻阅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去了解,然后自己去判定。
让坚持的坚持,让反对的反对,世界怎么样变化取决于形势不取决于意志,无需争辩。
市面上有很多经典的学术型的书籍可供参考,仅仅写出了我翻阅过的几本。已经尽量的没有断章取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来翻阅。
本文参考的书籍有:
《性心理学》,2006年,商务印出版社,霭理事著,潘光旦译注。
《第二性》,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波伏瓦著,郑克鲁译。
《欧洲同性恋史》2009年,商务印出版社,塔玛涅著,周莽译。
《他们的世界》,李银河,王小波著。
下文的顺序:
《性心里学》是不分男女总的关于定义的论述;《第二性》中关女女同性恋的论述;《他们的世界》是一部关于我国男同性恋的调查;《欧洲同性恋史》是详细的介绍了同性恋的定义、界限、发展阶段、涉及各个方面。这几本书都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遗传学、精神分析学等各个学派详细的介绍了关于同性恋问题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以下观点,选自《性心理学》,第五章。
假如一个人的性冲动对象是一个同性而不是异性的人,就这另成一种性歧变的现象,有人叫做“性的逆转”或“反性感”或“优浪现象”,比较最普通的名词是“同性恋”,所以别于常态的异性恋。
在一切性的歧变之中,同性恋是接线最分明的;同样是性冲动的表现,同样是用情,而情的寄托则根本而且很完整地从一个常态的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身上,若就常情而论,这对象是逸出了性欲的范围以外的;我们一再地说“同样”两个字,因为除了对象的转变为同性而外,其余一切用情的方法、过程、满足等等,可以说完全和异性恋没有二致。同性恋是一种很反常的歧变,但它所能给予一个人的满足,似乎比任何其他歧变为大。同性恋或性的逆转之所以重要,也许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了。这种重要性又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一、它的散步极广,古今中外,不论在任何文明的阶段里,都有它的重要地位;二、在今日的文明社会里,它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三、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过同性恋表现。
同性恋原是动物界的一个相当流行的现象。至少在其他的哺乳类动物里是很普通的,特别是在河人类学员上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里。
性的逆转虽属一个如此重要的现象,但一直到近代,它才成为一个科学的研究题目或被认为有研究的价值。这是在德国首先开始的。
克拉夫特-埃平,是逆转现象的第一个伟大的诊察家,在他的《性的精神病态学》里,他搜集了一大堆逆转的例子。
第一个困难与最根本的困难是在断定性逆转究属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的。
我个人的立场一向一位逆转是一个变态,而不是病态,固然我也承认逆转状态和轻微的神经病态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我们总得辨别三种现象,第一种是真正的先天性逆转现象;第二种是双性两俱可恋的现象;第三种的例子最多,也最不易诀别,可以叫做拟同性恋者。
性逆转的现象有特别严重的意义。
性逆转的例子若在特出的人中比较特别多些,所谓特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所谓天才或其他有异常智能的人,一是指世俗所称“退化”的畸人;但寻常人口中这例子也还不少。
如果逆转的状态已成固定(无论有无先天的根柢),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把同性恋的倾向扭转过来使成为异性恋是不可能的。
一个逆转的人和一个健全的异性的人结婚,所生子女事实上也许并不健全,不过不健全的可能性是同样的大,谁都不敢说这种结合的危险性有限。
就大体说,我们固然完全可以肯定地定下一个原则来,就是凡属有先天同性恋倾向的人是不应当生育的。
-----------------------------------以下观点,选自《第二性》第一部第四章。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作者,西蒙娜.波伏瓦,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萨特的终身伴侣。这本书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在1949年出版。
人们喜欢把女同性恋者想象成戴毡帽,留着短发,系着领带;她的男性外冒像是表明荷尔蒙失衡的反常。没有什么比将女同性恋者和有男子气的女人混淆起来更错误的了。
性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确认从日常观察中得出的观点:绝大多数“要下地狱的女人”在身体结构上与其他女人完全相同。任何“生命理论”都不能决定她们的性欲。
在雄性荷尔蒙的影响下,“男性化”女人呈现出男性的第二性征;在发育不全的女人身上,雌性荷尔蒙欠缺,她们的发育没有完成。这些特点可能多少直接导致同性恋倾向。
精神分析学家的巨大功绩,在于从同性恋中看到这是一种心理的而不是机体的现象。
男人把自己设立为主体,同时把自己分离出来;把他者看成一个要夺取的物,就是冲击了再他者身上,连带在自己身上的男性理想;相反,自认为是客体的女人,把自己的同类和自己看成一个猎物。
大多数情况下,女同性恋是以后总对女性身份的假定,而不是对它的拒绝。
事实上,今日男人代表积极的人和中性的人,也就是说男性和人类,而女人只是消极的人,即女性。
但必须指出: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性对峙:所谓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坦率的异性恋者。她不愿意否定做人的要求;可是她也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世界,甚至兼并他。
女同性恋者常常试图通过狂妄和裸露去补偿缺乏男性特点,其实表现了一种内心失衡。
精神分析学家指出了女同性恋者与母亲早年保持的关系的重要性。对母亲的固恋不足以解释同性恋。女人可以通过完全的体验或初步体验发现或者预感到,在异性恋关系中无法获得快感,只有另一个女人才能满足她:特别是对崇拜女性气质的女人来说,同性恋的拥抱显然是最大的满足。
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并非总是拒绝成为客体导致女人走向同性恋,大部分女同性恋者相反寻求占有她们女性气质的宝库。
事实上,任何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
女人之间是无情的,她们互相拆台互相挑衅,互相追逐,互相挑逗,互相拖向卑劣的深渊。
事实上,同性恋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也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诅咒。这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就是说,即使被及其的,又是自愿采纳的。主题通过这个选择所承担的任何因素-----生理条件,心理史、社会环境----都不是决定性的,虽然各种因素都有助于解释它。对女人来说,这是解决她的一般状况,特别是她的性处境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之一。
-------------------以下观点,选自《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银河、王小波夫妇,社会学家。本书重点介绍了同性恋的一些概况以及我国男同性恋的情况。
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你们为什么放着很多重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假如这种诘难来自社会学界的同仁,并不难回答。正文中将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同性恋研究的原因。难于答复的是一般人的诘难。故此这个问题又可以表述为:你们作为社会学者,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恋?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缺少研究同性恋的理由,而在于我们缺少作出答复的资格。众所周知,只有一门科学中的出类拔萃之士,才有资格代表本门科学对公众说话。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作出解释。我们作这项研究所收到的困扰,不只是诘难。象这样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在内地竟找不到一家出版社肯予出版。假如这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有的编辑都说,公众关心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有销路。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不能出版。问题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不赞成同性恋。毛泽东曾说,对牛弹琴,如果去掉对听琴者的蔑视,剩下的就只是对弹琴者的嘲弄。虽然如此,我们仍不揣冒昧,不惧嘲弄,要对公众陈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立场,以及根据这样的立场,对同性恋的研究为什么必不可少。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种是说:科学在寻求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另一种则说,真理是由一种教义说明的,科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正大光明的颂词。一种说,科学不应屈服于一种权威的教义;另一种说,科学本身就是权威的教义。一种说,不应出卖科学;另一种说,不存在出卖的问题,它自从出世,就在买方手中。一种说,在科学中要避免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另一种则说,科学本身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一种说,科学是出于求知的努力,是永不休止的学习过程;另一种则认为,科学原质是天生所有的,后天的求学乃是养浩然正气。凡有助于正气的,可以格致一番,而不利于正气的,则应勿视勿听,以求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站在前一种立场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么样子的。而站在后一种立场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发疯了。这种研究不风雅,也难以学院式的口吻来陈述。最主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不能够直接表现出我们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
这后一种立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中心主义」。从这一立场出发所做的研究,只是为了寻求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故而它是按照可能得到好评的程度来构造研究的方向和结果的。从事这种研究,因为预知了它的结果,同手淫很相似。一个男人在手淫之先,就预知结果是本人的射精。然而这并不妨碍手淫在他想象中有声有色的进行,这是因为有快感在支持。对于从意识形态中心主义立场出发的研究来说,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就具有快感的意味。而且,这种活动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真正的果实。在说明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对公众说明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初衷了。我们是真诚的求知者,从现存的事实看,同性恋现象无论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以保守的估计来说,同性恋者至少站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肯定够上了加以研究的规模。同性恋活动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因此超过了百分之一的规模。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多数是要结婚的,必然对女性的婚姻生活有重大影响。上述的任何一条,都成立为研究的理由。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弗罗姆倡导的人文主义立场。马林诺斯基也说过,科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服务。我们不能保证每次研究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应保证他们都是出于善良的愿望。我们在作同性恋研究时,对他们也怀有同样善良的愿望,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而不是心怀恶意,把他们作为敌对的一方。我们始终怀着善意,与研究对象交往。这样的立场,我们称之为科学研究的善良原则。以上所述,可以概括为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反意识形态中心主义原则和善良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虽然同性恋现象古而有之,但同性恋这一概念却是晚近才出现的。随着19世纪对人类个性发展与人类性行为研究的开展,人们才开始了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创造出同性恋这一概念。今天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同性恋一词,英文写作homosexuality。homo 这一词根的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而非拉丁文“人”之意。
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者都热衷于这个题目,对此作过大量研究。
大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同性恋者虽然在整个人口中站少数,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少。怀特姆在对美国、危地马拉、巴西和菲律宾四国的比较研究中曾得出下列重要结论:
(1) 这些社会中都存在着同性恋现象;
(2) 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站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
(3) 社会规范既不能阻碍也并不助长同性恋倾向;
(4) 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就回产生同性恋亚文化;
(5) 虽然所在的社会不同,同性恋者在行为兴趣和职业选择上趋于一致;
(6) 所有的社会都会产生相似的性关系连续体,从男同性恋到女同性恋,种类齐全。作者认为,同性恋不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怀特姆,1983年)
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一书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同性恋者当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个各种宗教信仰的人当中。」(凯查多利,第329页)
早在概率统计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之前,就有许多社会学家和性学家,对同性恋行为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以及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站比例作过多种估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第三性」理论的首创者和最早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郝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站到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
为了使人们对同性恋现象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金西还创造了性关系连续体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在一切方面都呈现为连续体。他的理论将绝对异性性行为者到绝对同性性行为者的中间过渡状态,概括为七个等级:
0级--绝对异性性行为;
1级--偶有一两次同性性行为,而且绝没有异性性行为中那样的感受和心理反应;
2级--同性性行为稍多些,也能不明确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两种行为基本相等,一般两者都能接收和享用,无明显偏爱;
4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同性性行为多于异性性行为,但仍有相当多的后者,还能模糊的 感受到后者的刺激;
5级--只是偶尔有异性性行为及其感受;
6级--绝对同性性行为。
金西的性倾向连续体,有助于人们改变同性恋与异性恋非黑即白的传统观念,用间色的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两极间的各种过渡状态。
同性恋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古希腊文明中的情形。在古希腊,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度过青春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尤其喜爱12岁到16岁之间的少年。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这200年间,希腊人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之,当一个少年接受完传统的基本教育之后,即被置于一个年长男子的羽翼之下,这成人被称为「爱者(lover)」;少年被称为「被爱者(beloved)」。这个成年人通常三十出头,负责少年的道德与心智发展教育,以仁慈、理解、温暖及纯粹的爱对待少年,唯一目的是培养这少年道德上的完美。在战争中,他们并肩战斗,如果少年犯错,这成年人要替少年受罚。少年长大成人后,或者结婚,或者成为另一个少年的保护人,即「爱者」。在战场上,「同性之爱」也获得了赞赏。在不少战役中,斯巴达的军队都因为士兵们这种「同性之爱」而赢得了战争。柏拉图对此曾作过如下评述:「一小群彼此相爱的士兵,并肩作战,可以击溃一支庞大的军队。每个士兵都不愿被他的『爱人』看到自己脱离队伍或丢下武器,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受此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差劲的懦夫受到爱神的鼓舞,也会表现出男人天赋的勇敢。」著名的底比斯圣军,就是全部由一对对彼此相爱的士兵组成,转战三十余年,立下辉煌战绩,最后才被马其顿帝国亚力山大大帝所击溃。在最后一次战役中,三百名圣军全部光荣战死或受到致命的创伤。(唐纳希尔,第41-44页)
雅典也盛行同性恋爱。史载雅典政治家阿西比亚德将军就是一个这样的传奇人物。他十七八岁时,成为当时雅典城内各自最高、长相最英俊的青年。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男人追随。这些男人把他当作美丽的少女一样与他调情,向他求爱。他扮演荡妇的角色十分在行--奚落他的仰慕者,或与他们调情,把他们弄的十分尴尬。如果他心情好或有利可图,他有时也给这些同性恋追随者一点点恩惠。于是他成为雅典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亨特,地19-20页)
总之,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起他们炽热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似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时。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感情的真正贵族与骑士形式。在他的著作节选中,是这样赞美男子之间的爱情的:「通过对男孩子的夜晚之爱,一个男子在起床之时开始看到美的真谛。」(转引自拉里亚,第128页)。
由前引大量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欧洲同性恋史》详细的介绍了同性恋的定义,来源,发展,斗争,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专著。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我特别想说的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知道很多知识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还要有一种情怀。尤其是在给予未成年人的建议上。现在的在校学生远远比十年前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要多,面要广,要复杂,如果我们要给别人建议,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情感或者是自身基础上,而且如果是自己不懂的,一定不要乱说。保持这种警惕性,一方面会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变的谦虚。要知道,这世界大到我们难以想象,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一点儿不知道关于这方面的任何信息。在毕业之后阴差阳错的偶然接触到了对这方面有了解的人,从而也知道了另一个世界。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想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一定去看学术型的书籍,而不要去道听途说,那不是真科学。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人,你也可以通过他们获取你想要了解的知识,但是前提一定是那个人是个真的同性恋。现在这个时代,同性恋和腐文化大行其道,很多人都不一定了解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已经把别人贴上了标签。或许是为了彰显个性,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拟同性恋大量存在。至于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同性恋,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多翻阅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去了解,然后自己去判定。
让坚持的坚持,让反对的反对,世界怎么样变化取决于形势不取决于意志,无需争辩。
市面上有很多经典的学术型的书籍可供参考,仅仅写出了我翻阅过的几本。已经尽量的没有断章取义,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来翻阅。
本文参考的书籍有:
《性心理学》,2006年,商务印出版社,霭理事著,潘光旦译注。
《第二性》,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波伏瓦著,郑克鲁译。
《欧洲同性恋史》2009年,商务印出版社,塔玛涅著,周莽译。
《他们的世界》,李银河,王小波著。
下文的顺序:
《性心里学》是不分男女总的关于定义的论述;《第二性》中关女女同性恋的论述;《他们的世界》是一部关于我国男同性恋的调查;《欧洲同性恋史》是详细的介绍了同性恋的定义、界限、发展阶段、涉及各个方面。这几本书都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遗传学、精神分析学等各个学派详细的介绍了关于同性恋问题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以下观点,选自《性心理学》,第五章。
假如一个人的性冲动对象是一个同性而不是异性的人,就这另成一种性歧变的现象,有人叫做“性的逆转”或“反性感”或“优浪现象”,比较最普通的名词是“同性恋”,所以别于常态的异性恋。
在一切性的歧变之中,同性恋是接线最分明的;同样是性冲动的表现,同样是用情,而情的寄托则根本而且很完整地从一个常态的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身上,若就常情而论,这对象是逸出了性欲的范围以外的;我们一再地说“同样”两个字,因为除了对象的转变为同性而外,其余一切用情的方法、过程、满足等等,可以说完全和异性恋没有二致。同性恋是一种很反常的歧变,但它所能给予一个人的满足,似乎比任何其他歧变为大。同性恋或性的逆转之所以重要,也许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了。这种重要性又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一、它的散步极广,古今中外,不论在任何文明的阶段里,都有它的重要地位;二、在今日的文明社会里,它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三、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过同性恋表现。
同性恋原是动物界的一个相当流行的现象。至少在其他的哺乳类动物里是很普通的,特别是在河人类学员上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里。
性的逆转虽属一个如此重要的现象,但一直到近代,它才成为一个科学的研究题目或被认为有研究的价值。这是在德国首先开始的。
克拉夫特-埃平,是逆转现象的第一个伟大的诊察家,在他的《性的精神病态学》里,他搜集了一大堆逆转的例子。
第一个困难与最根本的困难是在断定性逆转究属是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的。
我个人的立场一向一位逆转是一个变态,而不是病态,固然我也承认逆转状态和轻微的神经病态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我们总得辨别三种现象,第一种是真正的先天性逆转现象;第二种是双性两俱可恋的现象;第三种的例子最多,也最不易诀别,可以叫做拟同性恋者。
性逆转的现象有特别严重的意义。
性逆转的例子若在特出的人中比较特别多些,所谓特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所谓天才或其他有异常智能的人,一是指世俗所称“退化”的畸人;但寻常人口中这例子也还不少。
如果逆转的状态已成固定(无论有无先天的根柢),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把同性恋的倾向扭转过来使成为异性恋是不可能的。
一个逆转的人和一个健全的异性的人结婚,所生子女事实上也许并不健全,不过不健全的可能性是同样的大,谁都不敢说这种结合的危险性有限。
就大体说,我们固然完全可以肯定地定下一个原则来,就是凡属有先天同性恋倾向的人是不应当生育的。
-----------------------------------以下观点,选自《第二性》第一部第四章。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作者,西蒙娜.波伏瓦,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萨特的终身伴侣。这本书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在1949年出版。
人们喜欢把女同性恋者想象成戴毡帽,留着短发,系着领带;她的男性外冒像是表明荷尔蒙失衡的反常。没有什么比将女同性恋者和有男子气的女人混淆起来更错误的了。
性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确认从日常观察中得出的观点:绝大多数“要下地狱的女人”在身体结构上与其他女人完全相同。任何“生命理论”都不能决定她们的性欲。
在雄性荷尔蒙的影响下,“男性化”女人呈现出男性的第二性征;在发育不全的女人身上,雌性荷尔蒙欠缺,她们的发育没有完成。这些特点可能多少直接导致同性恋倾向。
精神分析学家的巨大功绩,在于从同性恋中看到这是一种心理的而不是机体的现象。
男人把自己设立为主体,同时把自己分离出来;把他者看成一个要夺取的物,就是冲击了再他者身上,连带在自己身上的男性理想;相反,自认为是客体的女人,把自己的同类和自己看成一个猎物。
大多数情况下,女同性恋是以后总对女性身份的假定,而不是对它的拒绝。
事实上,今日男人代表积极的人和中性的人,也就是说男性和人类,而女人只是消极的人,即女性。
但必须指出: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性对峙:所谓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坦率的异性恋者。她不愿意否定做人的要求;可是她也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世界,甚至兼并他。
女同性恋者常常试图通过狂妄和裸露去补偿缺乏男性特点,其实表现了一种内心失衡。
精神分析学家指出了女同性恋者与母亲早年保持的关系的重要性。对母亲的固恋不足以解释同性恋。女人可以通过完全的体验或初步体验发现或者预感到,在异性恋关系中无法获得快感,只有另一个女人才能满足她:特别是对崇拜女性气质的女人来说,同性恋的拥抱显然是最大的满足。
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并非总是拒绝成为客体导致女人走向同性恋,大部分女同性恋者相反寻求占有她们女性气质的宝库。
事实上,任何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
女人之间是无情的,她们互相拆台互相挑衅,互相追逐,互相挑逗,互相拖向卑劣的深渊。
事实上,同性恋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也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诅咒。这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就是说,即使被及其的,又是自愿采纳的。主题通过这个选择所承担的任何因素-----生理条件,心理史、社会环境----都不是决定性的,虽然各种因素都有助于解释它。对女人来说,这是解决她的一般状况,特别是她的性处境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之一。
-------------------以下观点,选自《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银河、王小波夫妇,社会学家。本书重点介绍了同性恋的一些概况以及我国男同性恋的情况。
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你们为什么放着很多重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假如这种诘难来自社会学界的同仁,并不难回答。正文中将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同性恋研究的原因。难于答复的是一般人的诘难。故此这个问题又可以表述为:你们作为社会学者,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恋?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缺少研究同性恋的理由,而在于我们缺少作出答复的资格。众所周知,只有一门科学中的出类拔萃之士,才有资格代表本门科学对公众说话。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作出解释。我们作这项研究所收到的困扰,不只是诘难。象这样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在内地竟找不到一家出版社肯予出版。假如这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有的编辑都说,公众关心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有销路。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不能出版。问题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不赞成同性恋。毛泽东曾说,对牛弹琴,如果去掉对听琴者的蔑视,剩下的就只是对弹琴者的嘲弄。虽然如此,我们仍不揣冒昧,不惧嘲弄,要对公众陈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立场,以及根据这样的立场,对同性恋的研究为什么必不可少。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种是说:科学在寻求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另一种则说,真理是由一种教义说明的,科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正大光明的颂词。一种说,科学不应屈服于一种权威的教义;另一种说,科学本身就是权威的教义。一种说,不应出卖科学;另一种说,不存在出卖的问题,它自从出世,就在买方手中。一种说,在科学中要避免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另一种则说,科学本身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一种说,科学是出于求知的努力,是永不休止的学习过程;另一种则认为,科学原质是天生所有的,后天的求学乃是养浩然正气。凡有助于正气的,可以格致一番,而不利于正气的,则应勿视勿听,以求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站在前一种立场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么样子的。而站在后一种立场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发疯了。这种研究不风雅,也难以学院式的口吻来陈述。最主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不能够直接表现出我们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
这后一种立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中心主义」。从这一立场出发所做的研究,只是为了寻求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故而它是按照可能得到好评的程度来构造研究的方向和结果的。从事这种研究,因为预知了它的结果,同手淫很相似。一个男人在手淫之先,就预知结果是本人的射精。然而这并不妨碍手淫在他想象中有声有色的进行,这是因为有快感在支持。对于从意识形态中心主义立场出发的研究来说,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好评就具有快感的意味。而且,这种活动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真正的果实。在说明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对公众说明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初衷了。我们是真诚的求知者,从现存的事实看,同性恋现象无论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以保守的估计来说,同性恋者至少站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肯定够上了加以研究的规模。同性恋活动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因此超过了百分之一的规模。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多数是要结婚的,必然对女性的婚姻生活有重大影响。上述的任何一条,都成立为研究的理由。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弗罗姆倡导的人文主义立场。马林诺斯基也说过,科学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服务。我们不能保证每次研究都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应保证他们都是出于善良的愿望。我们在作同性恋研究时,对他们也怀有同样善良的愿望,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而不是心怀恶意,把他们作为敌对的一方。我们始终怀着善意,与研究对象交往。这样的立场,我们称之为科学研究的善良原则。以上所述,可以概括为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反意识形态中心主义原则和善良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研究同性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虽然同性恋现象古而有之,但同性恋这一概念却是晚近才出现的。随着19世纪对人类个性发展与人类性行为研究的开展,人们才开始了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创造出同性恋这一概念。今天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同性恋一词,英文写作homosexuality。homo 这一词根的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而非拉丁文“人”之意。
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者都热衷于这个题目,对此作过大量研究。
大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同性恋者虽然在整个人口中站少数,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少。怀特姆在对美国、危地马拉、巴西和菲律宾四国的比较研究中曾得出下列重要结论:
(1) 这些社会中都存在着同性恋现象;
(2) 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站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
(3) 社会规范既不能阻碍也并不助长同性恋倾向;
(4) 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就回产生同性恋亚文化;
(5) 虽然所在的社会不同,同性恋者在行为兴趣和职业选择上趋于一致;
(6) 所有的社会都会产生相似的性关系连续体,从男同性恋到女同性恋,种类齐全。作者认为,同性恋不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怀特姆,1983年)
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一书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同性恋者当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个各种宗教信仰的人当中。」(凯查多利,第329页)
早在概率统计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之前,就有许多社会学家和性学家,对同性恋行为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以及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站比例作过多种估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第三性」理论的首创者和最早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郝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站到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
为了使人们对同性恋现象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金西还创造了性关系连续体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在一切方面都呈现为连续体。他的理论将绝对异性性行为者到绝对同性性行为者的中间过渡状态,概括为七个等级:
0级--绝对异性性行为;
1级--偶有一两次同性性行为,而且绝没有异性性行为中那样的感受和心理反应;
2级--同性性行为稍多些,也能不明确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两种行为基本相等,一般两者都能接收和享用,无明显偏爱;
4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同性性行为多于异性性行为,但仍有相当多的后者,还能模糊的 感受到后者的刺激;
5级--只是偶尔有异性性行为及其感受;
6级--绝对同性性行为。
金西的性倾向连续体,有助于人们改变同性恋与异性恋非黑即白的传统观念,用间色的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两极间的各种过渡状态。
同性恋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古希腊文明中的情形。在古希腊,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度过青春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尤其喜爱12岁到16岁之间的少年。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这200年间,希腊人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之,当一个少年接受完传统的基本教育之后,即被置于一个年长男子的羽翼之下,这成人被称为「爱者(lover)」;少年被称为「被爱者(beloved)」。这个成年人通常三十出头,负责少年的道德与心智发展教育,以仁慈、理解、温暖及纯粹的爱对待少年,唯一目的是培养这少年道德上的完美。在战争中,他们并肩战斗,如果少年犯错,这成年人要替少年受罚。少年长大成人后,或者结婚,或者成为另一个少年的保护人,即「爱者」。在战场上,「同性之爱」也获得了赞赏。在不少战役中,斯巴达的军队都因为士兵们这种「同性之爱」而赢得了战争。柏拉图对此曾作过如下评述:「一小群彼此相爱的士兵,并肩作战,可以击溃一支庞大的军队。每个士兵都不愿被他的『爱人』看到自己脱离队伍或丢下武器,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受此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差劲的懦夫受到爱神的鼓舞,也会表现出男人天赋的勇敢。」著名的底比斯圣军,就是全部由一对对彼此相爱的士兵组成,转战三十余年,立下辉煌战绩,最后才被马其顿帝国亚力山大大帝所击溃。在最后一次战役中,三百名圣军全部光荣战死或受到致命的创伤。(唐纳希尔,第41-44页)
雅典也盛行同性恋爱。史载雅典政治家阿西比亚德将军就是一个这样的传奇人物。他十七八岁时,成为当时雅典城内各自最高、长相最英俊的青年。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男人追随。这些男人把他当作美丽的少女一样与他调情,向他求爱。他扮演荡妇的角色十分在行--奚落他的仰慕者,或与他们调情,把他们弄的十分尴尬。如果他心情好或有利可图,他有时也给这些同性恋追随者一点点恩惠。于是他成为雅典青年心目中的偶像。(亨特,地19-20页)
总之,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起他们炽热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似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时。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感情的真正贵族与骑士形式。在他的著作节选中,是这样赞美男子之间的爱情的:「通过对男孩子的夜晚之爱,一个男子在起床之时开始看到美的真谛。」(转引自拉里亚,第128页)。
由前引大量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欧洲同性恋史》详细的介绍了同性恋的定义,来源,发展,斗争,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专著。有兴趣的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