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对话华语纪录片导演系列—查晓原《归真》(免费)
放映時間: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00—21:00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南鑼鼓巷炒豆胡同69號三清會館
2008 / 中国 /査晓原/ 59 min /中英文字幕
此活動是作為導演的三清會館主人對話華語紀錄片導演的系列專欄放映,主要是針對各個導演與其作品展開的有關紀錄片各個元素的對話,在國內是難得看到的深層次對話,是紀錄片的各個環節和多種角度對話,全面正确理解分析導演與作品的關係
劇情簡介:
该片记录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幸存者,一个九旬回族老人马老汉和他七十多岁的老伴的平常生活,甚至老人归真后,家人如何送葬的场面,他的镜头无一遗漏。老人生活的清贫我们无法想象,然而,我们更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的精神的富足。老先生和老太太神情安详,看不出忧愁,看不出沉重。
导演简介:
查晓原,男,回族,1957年生于四川,宁夏银川人。
《老马》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 幼年随家人来到银川。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47岁弃商支教,一年后,开始拍摄村子里的人和那点儿事。作品有:《老马家的日子》、《老马家的日子之搬家》、《老马家的日子之结婚》、《两个人的村庄》、《归真》、《虎虎》。
李焱天手记:
在西海固这个贫瘠之地繁衍生息着的族群的人们,一直为了生存而努力着,查晓原导演说这辈子总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位老人的生前和死后通过镜头展现给了观众,同时给了大家一个有关生死的思考,这种思考伴随着每个镜头…
李焱天:你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片子?
查晓原:我当时没有过多的考虑,就想表现,或者说记录一个老人的生前死后和死亡之后的送葬整个过程,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怎么活着的,以后是怎么去世的,去世以后大家怎么对待他,怎么送他。作为穆斯林的葬礼,它在这个地区是比较标准的。因为老人岁数比较大,人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人要少得多了,现在很多人都搬迁走了,以前这样的葬礼会有这样五、六倍的人。葬礼阿红要讲一些东西,最后有一个仪式,就送到天元里面去,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李焱天::拍完老先生的生前死后,您怎么看待人的生前死后?
查晓原::因为年龄关系,我还真没有特别好的想生和死,只不过我对于死的说法可能随便一点,但是这也只限于别人,和真正没有怎么考虑过自己问题,或者人生的问题还没有想到过,只是觉得现在对我来讲时间不多了,能干动的事情我们尽量干一些。当然我在这儿有一些基督徒非基督徒,捐钱,给这些人捐衣服,我给他联系这些事情,或者自己在通过拍片子,记录一些感受一些,想通过这些东西真正领悟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哪怕很小的问题,通过这个反应出来让大家也能了解,共鸣更好。我现在思考问题就到这一步,再深的我也很难,因为这个东西永远是在起点,1000年以前人也在讨论死亡,现在也在讨论死亡,但是对于死亡的讨论没有前进过,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前进过,我认为前进的很少,对于某个个体来讲永远是在重复这样一个事情。
比如说死亡问题人到60岁又在重新考虑,惧怕、接受、拒绝而不是经常说那些问题,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但是也永远是一个很新的问题。
李焱天:您的片子最后结尾的时候,冬去春来,老先生去世了,当时你觉得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查晓原:我觉得作为跟他一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伴去世了,首先她肯定是一种悲痛,一种自己掩饰不了,自己无法抑制的悲痛。这种悲痛刚开始因为我没有见到她,我来了以后她在我面前点香,然后摸老人,给老人盖什么东西,这可以看出他和老人的感情,以后儿子回来了有两个镜头,他那种悲痛,就像一个很无助的人,她有一个倾诉对象他的儿子,他在儿子面前表现的感觉有一种死去活来的。
关系我跟她怎么去交流这件事情,问她怎么样很难。因为也许这几天过了以后他马上就会恢复到一种幽默状态,诙谐状态,或者也说一些真话。当然她的悲痛,一个是老人去世了,再一个他的悲痛,哭泣也是在哭自己,他变得很无助了。实际上她以前是帮助老人,帮助他老伴,老伴去世以后她感觉很无助,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的无助,而不是真正的物质上,生活条件上,跟这一块没有关系,总之是一个情感问题。
李焱天:您做纪录片之前是从事很长时间其它的工作,经过商,当过老师,是什么原因让您把精力和时间做这些并不赚钱的事情?
查晓原;回答简单一点的话,一句话我感觉人生由于死亡引起的人生就短,它是有限制的,真正做事的时间不够也就是30、40年,或者有的人精力旺一点稍微长一点。给你一生的时间是有限定的,把这有限定的时间拿出来全去经商挣钱了,我觉得很亏,还是各样事情都做一做。
这么说,我们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做生意要求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句话,看着钱的面子我们就做,我们一辈子看钱的面子,我觉得自己给自己交代不过去,我还不如自己按照自己大概的想法,或者自己能接受的活法活一下。而且从现在来讲,我觉得人能够真正找到,感觉到你这种生活方式比较舒服,还不是完全特别舒服了,还能过得去挺舒服的情况也不容易。
放映時間: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00—21:00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南鑼鼓巷炒豆胡同69號三清會館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南鑼鼓巷炒豆胡同69號三清會館
![]() |
2008 / 中国 /査晓原/ 59 min /中英文字幕
此活動是作為導演的三清會館主人對話華語紀錄片導演的系列專欄放映,主要是針對各個導演與其作品展開的有關紀錄片各個元素的對話,在國內是難得看到的深層次對話,是紀錄片的各個環節和多種角度對話,全面正确理解分析導演與作品的關係
劇情簡介:
该片记录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幸存者,一个九旬回族老人马老汉和他七十多岁的老伴的平常生活,甚至老人归真后,家人如何送葬的场面,他的镜头无一遗漏。老人生活的清贫我们无法想象,然而,我们更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的精神的富足。老先生和老太太神情安详,看不出忧愁,看不出沉重。
导演简介:
查晓原,男,回族,1957年生于四川,宁夏银川人。
《老马》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 幼年随家人来到银川。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47岁弃商支教,一年后,开始拍摄村子里的人和那点儿事。作品有:《老马家的日子》、《老马家的日子之搬家》、《老马家的日子之结婚》、《两个人的村庄》、《归真》、《虎虎》。
李焱天手记:
在西海固这个贫瘠之地繁衍生息着的族群的人们,一直为了生存而努力着,查晓原导演说这辈子总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位老人的生前和死后通过镜头展现给了观众,同时给了大家一个有关生死的思考,这种思考伴随着每个镜头…
李焱天:你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片子?
查晓原:我当时没有过多的考虑,就想表现,或者说记录一个老人的生前死后和死亡之后的送葬整个过程,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怎么活着的,以后是怎么去世的,去世以后大家怎么对待他,怎么送他。作为穆斯林的葬礼,它在这个地区是比较标准的。因为老人岁数比较大,人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人要少得多了,现在很多人都搬迁走了,以前这样的葬礼会有这样五、六倍的人。葬礼阿红要讲一些东西,最后有一个仪式,就送到天元里面去,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李焱天::拍完老先生的生前死后,您怎么看待人的生前死后?
查晓原::因为年龄关系,我还真没有特别好的想生和死,只不过我对于死的说法可能随便一点,但是这也只限于别人,和真正没有怎么考虑过自己问题,或者人生的问题还没有想到过,只是觉得现在对我来讲时间不多了,能干动的事情我们尽量干一些。当然我在这儿有一些基督徒非基督徒,捐钱,给这些人捐衣服,我给他联系这些事情,或者自己在通过拍片子,记录一些感受一些,想通过这些东西真正领悟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哪怕很小的问题,通过这个反应出来让大家也能了解,共鸣更好。我现在思考问题就到这一步,再深的我也很难,因为这个东西永远是在起点,1000年以前人也在讨论死亡,现在也在讨论死亡,但是对于死亡的讨论没有前进过,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前进过,我认为前进的很少,对于某个个体来讲永远是在重复这样一个事情。
比如说死亡问题人到60岁又在重新考虑,惧怕、接受、拒绝而不是经常说那些问题,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但是也永远是一个很新的问题。
李焱天:您的片子最后结尾的时候,冬去春来,老先生去世了,当时你觉得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查晓原:我觉得作为跟他一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伴去世了,首先她肯定是一种悲痛,一种自己掩饰不了,自己无法抑制的悲痛。这种悲痛刚开始因为我没有见到她,我来了以后她在我面前点香,然后摸老人,给老人盖什么东西,这可以看出他和老人的感情,以后儿子回来了有两个镜头,他那种悲痛,就像一个很无助的人,她有一个倾诉对象他的儿子,他在儿子面前表现的感觉有一种死去活来的。
关系我跟她怎么去交流这件事情,问她怎么样很难。因为也许这几天过了以后他马上就会恢复到一种幽默状态,诙谐状态,或者也说一些真话。当然她的悲痛,一个是老人去世了,再一个他的悲痛,哭泣也是在哭自己,他变得很无助了。实际上她以前是帮助老人,帮助他老伴,老伴去世以后她感觉很无助,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的无助,而不是真正的物质上,生活条件上,跟这一块没有关系,总之是一个情感问题。
李焱天:您做纪录片之前是从事很长时间其它的工作,经过商,当过老师,是什么原因让您把精力和时间做这些并不赚钱的事情?
查晓原;回答简单一点的话,一句话我感觉人生由于死亡引起的人生就短,它是有限制的,真正做事的时间不够也就是30、40年,或者有的人精力旺一点稍微长一点。给你一生的时间是有限定的,把这有限定的时间拿出来全去经商挣钱了,我觉得很亏,还是各样事情都做一做。
这么说,我们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做生意要求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句话,看着钱的面子我们就做,我们一辈子看钱的面子,我觉得自己给自己交代不过去,我还不如自己按照自己大概的想法,或者自己能接受的活法活一下。而且从现在来讲,我觉得人能够真正找到,感觉到你这种生活方式比较舒服,还不是完全特别舒服了,还能过得去挺舒服的情况也不容易。
放映時間: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00—21:00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南鑼鼓巷炒豆胡同69號三清會館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