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少年
我从竹林一角探出头,正好看见我妈站在公路边的水塘边,她的手里拿着一根木槿枝,四处张望,片刻,又朝学校的方向走去。时值正午,阳光茂盛,竹林里光影斑驳,气温凉爽,这个临时避难的小世界令我倍感安全。
这是一九九三年的初夏,我的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那天,我逃课了。起因是作业没做,老师让我和同样没做的阿福一起回家把作业做完再来上课。归途中,我们都因畏惧无法向家人交待而沉默无语。
天气很热,两个背书包的少年低头并行,干燥的土块被鞋子踩过之后发出嘎吱的声响。走到那片竹林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停下。如今已无法想起是谁提议或者谁先走进竹林。总之,那是一小段忐忑而又惬意的时光,我为之付出挨一顿木槿条抽打的代价,由此留下厌恶木槿花的后遗症。
我无法知晓那天我妈在公路上来回了多少趟,因她自己也已经记不清楚。公路有没有因她的过度踩压而变薄零点零几毫米,这或许只有路边菜园篱笆上的木槿花才清楚。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似乎自此之后,这条公路便渐渐发生变化。
学校在公路的东头,我家在公路的中段,县城在西头。公路的两边,也就是南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嵌在其中的村落、树林、晒谷场、池塘、菜园。那时候还是泥土路,半天下来,才有一辆汽车驶过,灰尘犹如蒸汽般缭绕盘旋。
每天,我从家里出发踏上公路,第一个落脚点是何裁缝的杂货店。两间低矮的瓦房被一棵梧桐树的巨大树冠所笼罩。通常情况下,何裁缝都在里屋做衣裳,外屋是拥挤的杂货铺,他的妻子坐在玻璃柜台的后面看电视,空气中弥漫着电蚊香的气味,我递上一毛钱,她用一只手懒懒的接过,另一只手撩起盖在冰柜上的厚毛毯,掀开冰柜,白色的雾气喷薄而出,恍如幻境。
当红豆冰舔到到一半,我正好到达胖头家的加油站,胖头的父亲躺在竹椅上午睡,他的双手肥大,搭在装钱的黑皮包上。显然,胖头没有等我一道上学而提早开溜。再往前走,便是那片竹林,对面是水塘和菜园。逃学的那天中午,我和阿福饿极难耐,跑过去偷黄瓜番茄,我们还设想用削尖的竹子在水塘里叉鱼,无奈削笔刀实在不够给力,只好作罢。
竹林的深处有两间土坯房,住着一个光棍,小孩也和大人一样叫他毛头。毛头是大地主家的老来子,据说解放前公路两边的田地有一大半都是他家的。毛头出生于解放初期,轰轰烈烈地办完他的满月酒,他家就被抄了。家人死的死,散的散,他由奶妈带大。毛头成人,奶妈去世。他就真成了光棍一根,没了当少爷的命,却得了当少爷的病,奇懒无比。我懂事时,他已经四十好几了,仍旧孑然一身,住在奶妈所留的那两间土坯房里,偶尔去县城打点散工,没钱就吃清水挂面,有钱就去买肉买酒。吃了肉喝了酒的晚上,他会吹笛子,站在池塘边,幽幽怨怨的笛音弥漫乡野。吹笛可以充实心理的空虚,却没法排解生理上的膨胀。
有一天黄昏,毛头在公路上遇到一个女疯子,他心念一动(更可能是胯下一动),强拉硬拽将她带回了土坯房。这种事情有了开端,后续就变得熟稔多了。他隔三差五往土坯房领女疯子。路上遇到熟人打趣“今晚又结婚啊”,他也不再扭捏害羞,偶尔还会自我调侃“捡了个大姑娘”。
有次,他领回一个会唱戏的女疯子,看上去年纪真的不大,面容俊俏,且身上的衣服也都干净整洁,像是刚从家里跑出来不久。晚上,我跟着我的奶奶、其他小孩跟着他们的奶奶一起去土坯房看疯子唱戏。
彼时初夏,事先毛头已经拉着戏疯子在池塘里洗过了澡,这是我们小孩有目共睹的。戏疯子起初不配合,毛头将她衣服脱光,推下池塘。她扭动着白花花的裸体气呼呼的往岸上奔。毛头抄起脚边的一根柳条,作势抽打,自己也跳进池塘,连哄带吓的给戏疯子搓洗身体。毛头身材矮小,又黑又瘦;戏疯子皮肤白皙,高挑丰满,他们纠结在一起的画面令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梳洗一新的戏疯子站立于土坯房前的一小块空地之中,我们围在四周,毛头拿出他仅有的两条板凳给老人们坐。月光照在戏疯子的脸上,没有一丝异常。她唱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又唱“为救李郎离家园”,扮织女时摇曳多姿;唱女驸马,举手投足也颇有些英气。
我奶奶说唱的比草台班子还要好,我也这么觉得,我奶奶又说作孽呀,我也跟着叹了口气。后来,她像之前毛头领回的那些疯子一样凭空无了踪影,我还着实失落了一阵。
走过毛头所住的那片竹林,离学校就不远了。学校的东边有一座大桥,过了桥就是邻县。我不知道桥是哪一年建成的,模糊的记得曾和外公涉水去过邻县。桥下的大沙河时旱时涝,白色的细沙清晰可见。相传古时洪灾,一只修炼千年的神龟随洪流而去,它背上所承的河岸瞬间塌方,岸边的整个村落都被洪流淹没。不少同学在河边捡到过铜钱,所以这个传言变得异常可信。
学校的对面是粮站,粮站占地颇广,五层大楼尤为壮观。粮站的左侧分别是村支部、饭店、理发店。公路这边,也就是学校的西面依次是:供销社、信用社、邮政所,清一色上个世纪那种事业单位灰白风格的建筑。
那个仅有的一家饭店,门口有一档肉案,卖肉的老板就是饭店的老板。从厨房排烟扇传来的菜肴香味于我记忆犹新。虽然多年以后,我在那里吃饭并没有觉得菜多好吃,但在我的嗅觉记忆里,那放学时分呼啦呼啦扇出来的油烟,永远是最美好的食物气息。
小升初那年,我第一次经历公路扩建。当时我十一岁,也就是说上一次修路,至少是在十年之前。路的两边栽上了杨柳。公路第一次被妆点,却是很惨淡的景象。路边的水渠还没修好,堆满尚未清理的泥土,杨柳树矮小光秃。仿佛过了春天,柳树才长出叶子,可好景不长,肥胖的毛毛虫便挂满枝桠,它们成为公路的暂时住客。暂住是有代价的,放学途中,我们比赛抓毛毛虫,分开之前我们把各自逮获的俘虏拢在一起,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大屠杀。这种恶趣味一直持续到夏天结束。
靠近学校的那一段路基比两边的农田高出不少,形成一个陡坡,所以路基的两边修了不少自上而下的流水槽,水泥面抹的极为光滑,形似滑梯。事实上,我也确实将其当作滑梯,从学校附近的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滑,直到屁股有火辣辣的痛感,才发现裤子破了。然后,木槿条又一次现身。
泥土路面最终变成了柏油路面。柏油的气味浓烈,对于一个好奇心极重的小孩子而言,那种气味闻起来不好不坏。柏油里掺杂着形状各异的石块,有些地方碾得不够平整,石块凸起,跑起来一脚踩上去,咯得生疼。
那一年,我的一个堂哥正值青春叛逆期,与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一个人沿着公路向东而去,走走停停,像个孤单游侠。公路两边数不清的菜园确保他不会饿死而变成孤魂野鬼。据他说,过了邻县之后,会出现一大片瓜田,前所未见过的大,无边无际。他躺在瓜田里吃到走不动路。他的经历令我们艳羡不已,谁也没有提起半个月后他沿着公路走回家时的落魄惨状。
崎岖不平的柏油公路不仅让我们对远方产生美好的憧憬,更促使我们对未来的物质需求萌生出各自的想法。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们见过拉着整整两车厢水果拥有十六个轮子的大货车,跟在后面能闻到芒果混合木瓜的香气。挤满牲口的露天卡车的气味则令人作呕。拉渣土的工程车跑得最快,飞驰而过,尘烟漫天。长途客车最为常见,它们大多脏兮兮的,像是要以此来彰显旅途的冗长与艰辛。私家车与日俱增,我们很快就能辨识桑塔纳和奔驰的车标。我们最初梦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继而想要一辆拉风的大摩托,能够遮风避雨的小汽车是终极梦想。
粗劣的柏油路面不堪一击,很快布满大大小小的坑洼,看上去如同生了疮的皮肤一样面目可憎。没人喜欢这个样子的公路。所以不到一年,它就被铲除,换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柏油,细腻,平整。炎炎夏日踩上去有黏糊糊的柔软感。
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路边有田地的人纷纷将房屋建到自家的田地里。那一年,大黄家的西瓜出人意料的甜,当西瓜卖完之后,他的父亲将瓜棚拆除,瓜田被渣土填平,二层楼房拔地而起。
可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因为我、阿福、胖头和大黄有了新发现———路基之下横穿而过用以排水的水泥管道。圆形管道的直径大到足够一个小孩爬进爬出,且尚未积水。胆大的胖头第一个爬进去,我尾随其后,当我们爬到一半,一辆卡车飞奔而去,轰隆隆的声响和轻微的震动预示着它恰好从我们头顶碾过,我有点害怕,倘若前面的胖头和后面的阿福同时卡住,我该如何是好。虽然心有疑虑,但我还是跟着他们将所有的管道爬了个遍。
如果实在无聊,我们就坐到路边,猜下一辆汽车的车牌尾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了助兴,我们还会将身上少得可怜的零花钱作为赌注,直到四个人的零花钱最后都转到一个人手上时,天色往往已经黑透。
秋天过后,公路两边的农田被收拾干净,拾稻穗的老妪也消失无踪。田埂上茂密的茅草干枯泛黄。我们从家里偷出火柴。点草烧火这种游戏紧张而刺激,火点燃,风便到,火借风势,愈来愈旺。胖头第一个反应过来,刚开始他试图用脚去踩,却根本无济于事,索性整个身子扑到火上,像土蚕打滚一样滚来滚去,剩下的三只土蚕纷纷效仿。幸运的是大雨随即而来。我们的脸上、身上全是黑色的草灰和泥土,这并不碍事,令人痛悔的是衣服因突然受热而褶皱变形,有些地方甚至烧焦出现破洞,胖头踩火的那只裤腿卷裂的像开了花一样。然后,木槿条再一次出现。
柳树被砍倒时,大多濒临凋敝,取而代之的水杉,脆嫩而秀气。中学在公路的西面,靠近县城。我们骑自行车上学,顺着公路往西,到达液化气站的十字路口时向左拐,沿着城边河一直往前,经过妇幼保健站后,大约五分钟就可以抵达学校。我清楚地记得,初一期中考试的第一天早上,我和阿福靠在教室门口的栏杆上吃早餐,阿福想用肉包换我的烧饼,被我拒绝。中午放学后,阿福急匆匆的骑车回家,穿行液化气站的十字路口时,一辆车将他撞飞。
我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穿过那个路口,按照回家的路线他只需右转即可。这是一个谜,如同逃逸的肇事车究竟是哪种类型的车辆一样令人费解。当我到达现场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烧饼,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恍神了,早上他没吃下那个难吃的肉包,也许因此发饿而精神不好。总之,我马上产生一种负疚感,但这不能表露,所以当胖头和大黄显得有些悲伤时,我装得若无其事。
后来,阿福的族人在那个路口设置了路障,因为肇事车主逃逸,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置,仿佛只能如此。越来越多的车子被拦停。等到下午放学时,停滞的车流已经从那个路口一直延续到小学学校旁边的大桥,足足将近四公里的距离。面对如此景象,我很讶异。路边商店里的食品和水被抢购一空,有人在家煮茶叶蛋拿到公路上,很快卖完,又回去煮。
事情最终如何处理,我无从得知。对于生活在公路旁的人来说,车祸早已司空见惯。死去的人从医院沿着这条公路被抬回家,孕育新生命的孕妇也是踩着这条公路去往医院。
它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曾经在它之上嬉笑打闹骑行飞奔的少年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在此上车,去往远方。待到岁末,不管你是失意而归还是衣锦还乡,它都一样不作任何区分地等候着你,你也都是从踩上它那一步开始,收拢心情,或忐忑、或欣喜、或踌躇满志、或迫不及待,不管哪一种,最终都趋于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阿福车祸后的第二天早晨,公路上一切如常,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我将自行车踩地飞快,时间在耳畔呼啸而过。一直到二零零年的某一天,那个路口仍然没有安装红绿灯,只是多了一个IC电话亭。我应该是那年使用那部电话频率最高的人。当时我十七岁,已经毕业两年,找了一个工作没做多长时间便待业在家。每天最愉悦的事情就是跟一个女孩通电话,话筒发烫的温度令我兴奋,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那天下着小雨。老天爷总是很应景,下雨即分手。放下电话后,我非常烦闷,迁怒于公路上来往汽车发出的噪音,于是,我对着公路大骂了一句粗话,雨就停了。
如果晴天,傍晚时分,沿着公路自东向西而行,一抬头,一片形似仰睡之佛侧脸的山峦就会映入眼帘。在晚霞的渲染之下,睡佛的姿态安详而充满禅意。
晚上我睡在楼上,没有窗帘,灯关掉以后,汽车的远光照射出树、草垛、电线以及电线杆的影子印在墙壁上,随着汽车的移动,影子消失又重现,像默片电影。
诸如此类的情景在二零零五年之后便再也无法见到。路边修起一幢幢高楼,自小看到大的远山含黛、车灯幻影被完全遮挡。
很多时候,改变并非迫不得已。人们期望改变,想象着一切事物将会发生的美好变化,不快的隐忧深藏心底,直到它们在日后渐渐显露。
公路两边修筑了花坛,羸弱的水杉变成了茂盛的柏枝。万物都变了。村落与农田被抹平。所有人都被安置进统一新建的楼房里。
何裁缝的杂货铺变成了一家宾馆,何裁缝一家搬到了原来的水塘处,当然水塘早已消失,竹林也是。在我们曾点火烧草的农田里,如今矗立着一排排呆板有致的门面房。胖头家的加油站仍旧还是加油站,只不过变大了,“中国石化”四个大字鲜红而醒目。小学学校后退了将近五百米。粮站变成了广场,村支部、饭店以及理发店变成了一家食品厂。
一个纺织厂坐落于大黄家的二层楼处,大黄进厂工作,在操作机器将棉花揉散的过程中,他失去了一条腿。通过他的父亲和族人们与老板一番周旋,他得到一笔补偿费,并谋到门卫一职。
入夜之后,大黄坐在门卫室的椅子上对着公路发呆。下班的工人们有的急匆匆回家,有的则走向夜宵摊。直到路灯下再也没有任何动物的影子,大黄才去睡觉。
夜里的公路如此安静,像一个困极之人终于入梦一般。偶尔飞驰而过的货车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恰似公路的鼾声。
这是起点为上海,终点为西藏友谊大桥的318国道位于这个小城境内的一小截路段,如果展开一张稍大点的地图,它细微到肉眼无法分辨。新修的水泥路面广阔而恢弘,裹挟着以往的时光人事如同奔流的沙河,贯城而去。
22012.10.17.
这是一九九三年的初夏,我的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那天,我逃课了。起因是作业没做,老师让我和同样没做的阿福一起回家把作业做完再来上课。归途中,我们都因畏惧无法向家人交待而沉默无语。
天气很热,两个背书包的少年低头并行,干燥的土块被鞋子踩过之后发出嘎吱的声响。走到那片竹林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停下。如今已无法想起是谁提议或者谁先走进竹林。总之,那是一小段忐忑而又惬意的时光,我为之付出挨一顿木槿条抽打的代价,由此留下厌恶木槿花的后遗症。
我无法知晓那天我妈在公路上来回了多少趟,因她自己也已经记不清楚。公路有没有因她的过度踩压而变薄零点零几毫米,这或许只有路边菜园篱笆上的木槿花才清楚。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似乎自此之后,这条公路便渐渐发生变化。
学校在公路的东头,我家在公路的中段,县城在西头。公路的两边,也就是南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嵌在其中的村落、树林、晒谷场、池塘、菜园。那时候还是泥土路,半天下来,才有一辆汽车驶过,灰尘犹如蒸汽般缭绕盘旋。
每天,我从家里出发踏上公路,第一个落脚点是何裁缝的杂货店。两间低矮的瓦房被一棵梧桐树的巨大树冠所笼罩。通常情况下,何裁缝都在里屋做衣裳,外屋是拥挤的杂货铺,他的妻子坐在玻璃柜台的后面看电视,空气中弥漫着电蚊香的气味,我递上一毛钱,她用一只手懒懒的接过,另一只手撩起盖在冰柜上的厚毛毯,掀开冰柜,白色的雾气喷薄而出,恍如幻境。
当红豆冰舔到到一半,我正好到达胖头家的加油站,胖头的父亲躺在竹椅上午睡,他的双手肥大,搭在装钱的黑皮包上。显然,胖头没有等我一道上学而提早开溜。再往前走,便是那片竹林,对面是水塘和菜园。逃学的那天中午,我和阿福饿极难耐,跑过去偷黄瓜番茄,我们还设想用削尖的竹子在水塘里叉鱼,无奈削笔刀实在不够给力,只好作罢。
竹林的深处有两间土坯房,住着一个光棍,小孩也和大人一样叫他毛头。毛头是大地主家的老来子,据说解放前公路两边的田地有一大半都是他家的。毛头出生于解放初期,轰轰烈烈地办完他的满月酒,他家就被抄了。家人死的死,散的散,他由奶妈带大。毛头成人,奶妈去世。他就真成了光棍一根,没了当少爷的命,却得了当少爷的病,奇懒无比。我懂事时,他已经四十好几了,仍旧孑然一身,住在奶妈所留的那两间土坯房里,偶尔去县城打点散工,没钱就吃清水挂面,有钱就去买肉买酒。吃了肉喝了酒的晚上,他会吹笛子,站在池塘边,幽幽怨怨的笛音弥漫乡野。吹笛可以充实心理的空虚,却没法排解生理上的膨胀。
有一天黄昏,毛头在公路上遇到一个女疯子,他心念一动(更可能是胯下一动),强拉硬拽将她带回了土坯房。这种事情有了开端,后续就变得熟稔多了。他隔三差五往土坯房领女疯子。路上遇到熟人打趣“今晚又结婚啊”,他也不再扭捏害羞,偶尔还会自我调侃“捡了个大姑娘”。
有次,他领回一个会唱戏的女疯子,看上去年纪真的不大,面容俊俏,且身上的衣服也都干净整洁,像是刚从家里跑出来不久。晚上,我跟着我的奶奶、其他小孩跟着他们的奶奶一起去土坯房看疯子唱戏。
彼时初夏,事先毛头已经拉着戏疯子在池塘里洗过了澡,这是我们小孩有目共睹的。戏疯子起初不配合,毛头将她衣服脱光,推下池塘。她扭动着白花花的裸体气呼呼的往岸上奔。毛头抄起脚边的一根柳条,作势抽打,自己也跳进池塘,连哄带吓的给戏疯子搓洗身体。毛头身材矮小,又黑又瘦;戏疯子皮肤白皙,高挑丰满,他们纠结在一起的画面令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梳洗一新的戏疯子站立于土坯房前的一小块空地之中,我们围在四周,毛头拿出他仅有的两条板凳给老人们坐。月光照在戏疯子的脸上,没有一丝异常。她唱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又唱“为救李郎离家园”,扮织女时摇曳多姿;唱女驸马,举手投足也颇有些英气。
我奶奶说唱的比草台班子还要好,我也这么觉得,我奶奶又说作孽呀,我也跟着叹了口气。后来,她像之前毛头领回的那些疯子一样凭空无了踪影,我还着实失落了一阵。
走过毛头所住的那片竹林,离学校就不远了。学校的东边有一座大桥,过了桥就是邻县。我不知道桥是哪一年建成的,模糊的记得曾和外公涉水去过邻县。桥下的大沙河时旱时涝,白色的细沙清晰可见。相传古时洪灾,一只修炼千年的神龟随洪流而去,它背上所承的河岸瞬间塌方,岸边的整个村落都被洪流淹没。不少同学在河边捡到过铜钱,所以这个传言变得异常可信。
学校的对面是粮站,粮站占地颇广,五层大楼尤为壮观。粮站的左侧分别是村支部、饭店、理发店。公路这边,也就是学校的西面依次是:供销社、信用社、邮政所,清一色上个世纪那种事业单位灰白风格的建筑。
那个仅有的一家饭店,门口有一档肉案,卖肉的老板就是饭店的老板。从厨房排烟扇传来的菜肴香味于我记忆犹新。虽然多年以后,我在那里吃饭并没有觉得菜多好吃,但在我的嗅觉记忆里,那放学时分呼啦呼啦扇出来的油烟,永远是最美好的食物气息。
小升初那年,我第一次经历公路扩建。当时我十一岁,也就是说上一次修路,至少是在十年之前。路的两边栽上了杨柳。公路第一次被妆点,却是很惨淡的景象。路边的水渠还没修好,堆满尚未清理的泥土,杨柳树矮小光秃。仿佛过了春天,柳树才长出叶子,可好景不长,肥胖的毛毛虫便挂满枝桠,它们成为公路的暂时住客。暂住是有代价的,放学途中,我们比赛抓毛毛虫,分开之前我们把各自逮获的俘虏拢在一起,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大屠杀。这种恶趣味一直持续到夏天结束。
靠近学校的那一段路基比两边的农田高出不少,形成一个陡坡,所以路基的两边修了不少自上而下的流水槽,水泥面抹的极为光滑,形似滑梯。事实上,我也确实将其当作滑梯,从学校附近的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滑,直到屁股有火辣辣的痛感,才发现裤子破了。然后,木槿条又一次现身。
泥土路面最终变成了柏油路面。柏油的气味浓烈,对于一个好奇心极重的小孩子而言,那种气味闻起来不好不坏。柏油里掺杂着形状各异的石块,有些地方碾得不够平整,石块凸起,跑起来一脚踩上去,咯得生疼。
那一年,我的一个堂哥正值青春叛逆期,与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一个人沿着公路向东而去,走走停停,像个孤单游侠。公路两边数不清的菜园确保他不会饿死而变成孤魂野鬼。据他说,过了邻县之后,会出现一大片瓜田,前所未见过的大,无边无际。他躺在瓜田里吃到走不动路。他的经历令我们艳羡不已,谁也没有提起半个月后他沿着公路走回家时的落魄惨状。
崎岖不平的柏油公路不仅让我们对远方产生美好的憧憬,更促使我们对未来的物质需求萌生出各自的想法。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们见过拉着整整两车厢水果拥有十六个轮子的大货车,跟在后面能闻到芒果混合木瓜的香气。挤满牲口的露天卡车的气味则令人作呕。拉渣土的工程车跑得最快,飞驰而过,尘烟漫天。长途客车最为常见,它们大多脏兮兮的,像是要以此来彰显旅途的冗长与艰辛。私家车与日俱增,我们很快就能辨识桑塔纳和奔驰的车标。我们最初梦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继而想要一辆拉风的大摩托,能够遮风避雨的小汽车是终极梦想。
粗劣的柏油路面不堪一击,很快布满大大小小的坑洼,看上去如同生了疮的皮肤一样面目可憎。没人喜欢这个样子的公路。所以不到一年,它就被铲除,换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柏油,细腻,平整。炎炎夏日踩上去有黏糊糊的柔软感。
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路边有田地的人纷纷将房屋建到自家的田地里。那一年,大黄家的西瓜出人意料的甜,当西瓜卖完之后,他的父亲将瓜棚拆除,瓜田被渣土填平,二层楼房拔地而起。
可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因为我、阿福、胖头和大黄有了新发现———路基之下横穿而过用以排水的水泥管道。圆形管道的直径大到足够一个小孩爬进爬出,且尚未积水。胆大的胖头第一个爬进去,我尾随其后,当我们爬到一半,一辆卡车飞奔而去,轰隆隆的声响和轻微的震动预示着它恰好从我们头顶碾过,我有点害怕,倘若前面的胖头和后面的阿福同时卡住,我该如何是好。虽然心有疑虑,但我还是跟着他们将所有的管道爬了个遍。
如果实在无聊,我们就坐到路边,猜下一辆汽车的车牌尾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了助兴,我们还会将身上少得可怜的零花钱作为赌注,直到四个人的零花钱最后都转到一个人手上时,天色往往已经黑透。
秋天过后,公路两边的农田被收拾干净,拾稻穗的老妪也消失无踪。田埂上茂密的茅草干枯泛黄。我们从家里偷出火柴。点草烧火这种游戏紧张而刺激,火点燃,风便到,火借风势,愈来愈旺。胖头第一个反应过来,刚开始他试图用脚去踩,却根本无济于事,索性整个身子扑到火上,像土蚕打滚一样滚来滚去,剩下的三只土蚕纷纷效仿。幸运的是大雨随即而来。我们的脸上、身上全是黑色的草灰和泥土,这并不碍事,令人痛悔的是衣服因突然受热而褶皱变形,有些地方甚至烧焦出现破洞,胖头踩火的那只裤腿卷裂的像开了花一样。然后,木槿条再一次出现。
柳树被砍倒时,大多濒临凋敝,取而代之的水杉,脆嫩而秀气。中学在公路的西面,靠近县城。我们骑自行车上学,顺着公路往西,到达液化气站的十字路口时向左拐,沿着城边河一直往前,经过妇幼保健站后,大约五分钟就可以抵达学校。我清楚地记得,初一期中考试的第一天早上,我和阿福靠在教室门口的栏杆上吃早餐,阿福想用肉包换我的烧饼,被我拒绝。中午放学后,阿福急匆匆的骑车回家,穿行液化气站的十字路口时,一辆车将他撞飞。
我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穿过那个路口,按照回家的路线他只需右转即可。这是一个谜,如同逃逸的肇事车究竟是哪种类型的车辆一样令人费解。当我到达现场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烧饼,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恍神了,早上他没吃下那个难吃的肉包,也许因此发饿而精神不好。总之,我马上产生一种负疚感,但这不能表露,所以当胖头和大黄显得有些悲伤时,我装得若无其事。
后来,阿福的族人在那个路口设置了路障,因为肇事车主逃逸,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置,仿佛只能如此。越来越多的车子被拦停。等到下午放学时,停滞的车流已经从那个路口一直延续到小学学校旁边的大桥,足足将近四公里的距离。面对如此景象,我很讶异。路边商店里的食品和水被抢购一空,有人在家煮茶叶蛋拿到公路上,很快卖完,又回去煮。
事情最终如何处理,我无从得知。对于生活在公路旁的人来说,车祸早已司空见惯。死去的人从医院沿着这条公路被抬回家,孕育新生命的孕妇也是踩着这条公路去往医院。
它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曾经在它之上嬉笑打闹骑行飞奔的少年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在此上车,去往远方。待到岁末,不管你是失意而归还是衣锦还乡,它都一样不作任何区分地等候着你,你也都是从踩上它那一步开始,收拢心情,或忐忑、或欣喜、或踌躇满志、或迫不及待,不管哪一种,最终都趋于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阿福车祸后的第二天早晨,公路上一切如常,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我将自行车踩地飞快,时间在耳畔呼啸而过。一直到二零零年的某一天,那个路口仍然没有安装红绿灯,只是多了一个IC电话亭。我应该是那年使用那部电话频率最高的人。当时我十七岁,已经毕业两年,找了一个工作没做多长时间便待业在家。每天最愉悦的事情就是跟一个女孩通电话,话筒发烫的温度令我兴奋,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那天下着小雨。老天爷总是很应景,下雨即分手。放下电话后,我非常烦闷,迁怒于公路上来往汽车发出的噪音,于是,我对着公路大骂了一句粗话,雨就停了。
如果晴天,傍晚时分,沿着公路自东向西而行,一抬头,一片形似仰睡之佛侧脸的山峦就会映入眼帘。在晚霞的渲染之下,睡佛的姿态安详而充满禅意。
晚上我睡在楼上,没有窗帘,灯关掉以后,汽车的远光照射出树、草垛、电线以及电线杆的影子印在墙壁上,随着汽车的移动,影子消失又重现,像默片电影。
诸如此类的情景在二零零五年之后便再也无法见到。路边修起一幢幢高楼,自小看到大的远山含黛、车灯幻影被完全遮挡。
很多时候,改变并非迫不得已。人们期望改变,想象着一切事物将会发生的美好变化,不快的隐忧深藏心底,直到它们在日后渐渐显露。
公路两边修筑了花坛,羸弱的水杉变成了茂盛的柏枝。万物都变了。村落与农田被抹平。所有人都被安置进统一新建的楼房里。
何裁缝的杂货铺变成了一家宾馆,何裁缝一家搬到了原来的水塘处,当然水塘早已消失,竹林也是。在我们曾点火烧草的农田里,如今矗立着一排排呆板有致的门面房。胖头家的加油站仍旧还是加油站,只不过变大了,“中国石化”四个大字鲜红而醒目。小学学校后退了将近五百米。粮站变成了广场,村支部、饭店以及理发店变成了一家食品厂。
一个纺织厂坐落于大黄家的二层楼处,大黄进厂工作,在操作机器将棉花揉散的过程中,他失去了一条腿。通过他的父亲和族人们与老板一番周旋,他得到一笔补偿费,并谋到门卫一职。
入夜之后,大黄坐在门卫室的椅子上对着公路发呆。下班的工人们有的急匆匆回家,有的则走向夜宵摊。直到路灯下再也没有任何动物的影子,大黄才去睡觉。
夜里的公路如此安静,像一个困极之人终于入梦一般。偶尔飞驰而过的货车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恰似公路的鼾声。
这是起点为上海,终点为西藏友谊大桥的318国道位于这个小城境内的一小截路段,如果展开一张稍大点的地图,它细微到肉眼无法分辨。新修的水泥路面广阔而恢弘,裹挟着以往的时光人事如同奔流的沙河,贯城而去。
2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