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四)---岭上塔院
国清寺闻名天下,但非佛教徒可能鲜有人知道隋代国清寺的设计人及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大师。那些因国清寺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也并不知在离国清寺10公里外的北部高山岭上有一个智者塔院(又叫真觉讲寺,塔头寺))。智者大师肉身塔(隋代塔,1966年被毁,1980年左右重修)就安放于此,此寺也因为此塔而广受佛教徒朝拜。荣耀与悲苦,繁华与倾颓,自隋以来,也是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今天的寺是在清代重修的,并在1980年左右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整修。虽然沧海桑田,寺中殿宇造型仍然拥有隋唐遗风。同时又吸纳了天台传统民居的特色,给人乡野小寺的古朴清幽灵活之境。它处于天台山麓金地岭和银地岭的结合部的山坪处,能眺望到不远处的谷地寺庙---高明寺。《国清寺志》有对此寺环境的较为准确的描绘“周围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势高峻,正风猎猎,素有“高明幢,塔头风”之称,清凉幽静。”
我对此寺的兴趣一方面来自它所塑造的这种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则与它灵活机变,完全看不出一般寺庙甚至传统建筑群的几路纵向轴线并置的套路有关。而此寺在材料,造型,屋顶交接,院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的处理更是拥有着自己卓尔不群的思路。
1.寺院兴废史料简述(此部分中的准确数据来自《国清寺志》)
设计人:智者大师
初建时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春,智者大师故去后其弟子建肉身塔于大殿内,并于寺附近建智者大师墓。
主要的历次兴废:
1).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真觉寺,后废。
2).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重修,后又废。
3)清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阮元修葺塔院,大殿及两廊。
4)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
5)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历时十年。
6)1968年,智者大师肉身塔和佛像被毁
7)1980年,重修肉身塔和殿宇
文物:寺内诸多清人题字和碑刻,另有年代久远的石狮,但最有价值的当属刻于唐元和六年(811年)的唐碑。
2.朝圣的路上
朝圣的路上,人们总是想入非非,无论是行走的艰难还是沿途的风景抑或寺的藏与露都能引起我们的内心生发一连串的波澜,从而构建起每个人心中不同程度的对人生的思考。
此寺应该说有两条重要的路:从现在的盘山公路上到达此寺和从高明寺到达此寺。前者是现在的主要引道,但可以推测的是古时高明寺和智者塔院之间从山谷到山岭拥有巨大落差的盘桓小径极有可能是古代朝拜者们更加熟悉的登寺之路。甚至今日在当地人眼里这也是一条从高明寺到达智者塔院的捷径。(我所体验的正是这条小径,另一条则作为离寺的道路)
从谷底的高明寺到岭上的智者塔院是层层而上的梯田山。小径绕着梯田崎岖而难行。据当地人称曾经一度因两寺的存在而有着修得非常好的山路,但现在已经基本为荒草山石隐没了。在这个爬山过程当中,回望高明寺时隐时现,但岭上的智者塔院却始终藏在密密丛丛的高林中。
攀上岭之后,经路人指点迷津,智者塔院即藏于岭上小民居背后的密丛里。绕过小民居之后,始见到年久变乌黑的石经。不一会儿一座小亭便浮现在眼中,那里便是智者塔院的入口(去时此入口已关闭)。在这路上寺的真正模样一直都没有出现过,即使入口也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地方小小的切入,这种小切入是否要为人们揭开一个内藏的乾坤而铺叙力量呢?
这段路艰辛而漫长,但也许当一个人独自穿行在两寺之间的山道上,面对高差极大的山谷和不知在何处的目的地时,那种无法抑制的宗教力量,那种应该有的对生命的思考也便开始了。这也许是此道仍然被人们不断攀登的意义所在。
从盘山公路到达智者塔院的路应该是现在的最主要路径。一条不宽的登山小道直接邻接着盘山公路,没有标记也没有塔亭抑或山门,好像指引你通往一个别有佳趣的世界。(总觉得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的入口总是小的,路径总是窄的,总是很难行走的)从小径翻上岭之后,视野开阔,往东眺望山谷,谷底的高明寺清晰可见。
此时一座小屋在岔道上出现,从庭院里袒露的香炉提示你,它是一座小寺。走进里面才发现,竟是一座简化了的带有小院的天王殿。天王殿从智者塔院主体部分中分离出来,出现在一个开阔到幽深的岔道转折点上,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我觉得此处改成山亭亦可)
过天王殿之后,山道越来越幽森。转数个弯之后,智者塔院的东入口小亭又出现在眼前,并强烈的引导你行至亭前(此时仍不见寺主体建筑),然而现在寺的主入口为南向,因此仍需向西转弯饶到寺南。(此处南侧和东侧两入口按现在的引导思路似乎应该是东入口为主入口更为妥当。)转弯之后,寺的局部屋檐终于第一次在高高的垒起石块墙中显现出来。
3.入口设计
南主入口以对称的植载和照壁以及入口前对称的具有引导感的凹入的垒石墙加强与道路垂直的入口轴线。也许是为了保持入口的尺度感,又也许是为了加强入口处的凹入感,智者塔院南入口两侧的建筑原本二层的体量被不经意间轻轻化解。如不仔细观察,大概都会以为入口两侧建筑只有一层。垒砌起来的高墙将下面一层不知不觉地隐藏了,而进入中心院子后,四周的建筑也只有一层,这种双重的遮挡和暗示都给人直觉上只有一层的感觉。此处悄悄地利用了山地原来的高差形成两层,而这两层的巨大尺度又被塑造入口感需要的石墙破解掉。
东侧入口则以小亭加强了入口的标识感,并与东入口门屋形成一个对峙的入口布局。在此处两侧的垒石墙往道路两侧外凸,形成放大的具有引导感缓冲空间。进入门屋之后先进入一个长向小院,再在小院中经过两次转折后,进入建筑的入口。这一门屋小院的入口与建筑的入口处于这一长方形小院的两个对角,当从门屋进入小院时,对角的建筑入口也在提示和引导人忘记高差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发生路径转折。
两个主要入口都在通过性路径的局部往道路两侧放大,形成入口缓冲空间,并以墙,植物,亭子等去加强与道路垂直的入口中轴线。但它们又有所不同和对比,南侧入口是直接进入建筑,而东侧入口则是通过门屋进入小院,再通过小院进入建筑。南侧的入口较为规整,仪式性强,而东侧入口偏置一角,较为灵活有趣。虽然两者都采用垒石墙内卷去强调入口感,但南侧的入口垒石墙以一种较为精细的方式与南侧外墙进行交接,而东侧入口的垒石墙则与门屋连外一体,成为整个外八字门两侧羽翼的基座。
在主体建筑的西南角另有一个辅助性的入口,也颇为灵活,在此内退形成整个建筑群的一个凹角形成入口感。而在主体南侧山道上,该入口又因内凹而不干扰南向主入口。此入口的做法更为建华,直接在墙上开洞设门,并进入一处转换的小院。
4.布局
智者塔院主体的布局是非常独特的。它的主要殿宇只有两相互对望的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它以大殿前的略呈方形的主院子为中心,四隅皆环以大小各异,性质不同的次院。这些次院与主院之间的联系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主院与北侧的两个小院之间发生的对角联系,是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群中非常少见的方式。一般的院子和院子的连接基本上都是通过边和边进行联系,而角往往是封闭的。在此处角则呈现出一种打开的状态,其与一般的方式进行了翻转。这两处与主院角部连通的小院亦形成整个建筑群中的两个次中心,也是布局中最灵动的两笔。相应的此处中心大殿的四角都与其周围建筑发生了对角相撞。大殿与四角建筑角部的处理是通过拉开高差来得到解决的,较高的飞角直接覆盖于周边四个建筑的屋角之上。南侧的两个次院虽没有与主院直接对角相撞,但亦是通过角与角之间植入廊子来发生联系的。主院东厢房东侧的入口小院以及西厢房西侧的带状天井与主院,所发生的是边对边的动线抑或视线联系。
如果从建筑与院子的关系来讲,则发生了四种模式,且这四种模式又相互缠绕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中皆有所呈现。
1).向心
整个建筑群环绕中心主院呈现大的向心模式,而其中大殿,弥勒殿及两侧厢房又围出中心小的向心,北侧两个对角院子与建筑的关系也以向心模式与主体的向心形成同构。因此可以看到,智者塔院在大的向心下又套叠了多个小向心。它是这个建筑群中组织空间最重要的一种模式,也是一个母题。
2).服务与被服务
向心的院子服务于四周的建筑,但都以服务南向的主要殿宇为主。东厢房和东侧入口小院,南侧弥勒殿两侧的房间和南侧的小院,西北角上僧侣内不使用的建筑与天井(见总图),以及东北角上建筑和天井的关系,则呈现了一种一对一的服务与被服务性关系。这两种不同的服务性使得院子发生了动与静的分离,公共与私密的区分。
3).间隔
间隔是要拉开两侧建筑的距离,在这个建筑群中间隔院只有西侧厢房与后面一栋内部使用的一字形建筑之间的带状天井一处,同时它亦成为面向一字楼栋的服务院
4).转化空间
南侧僧侣内部入口小院与东侧入口小院都是一种转化流线的小院,路径在那里形成错位,发生偏折。
在上述的诸多院子与院子,院子与建筑德诸多被抽离出来的关系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以多个环形流线相互跌套,并置,对角交接为主要的流线模式。
其中一种独特的模式被重复了三次。这种模式即是以院子为中心的四合院四隅环以次院。在这相对方形的围合的建筑中,其中两个靠一侧的角部被挖掉,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侧两角,则甩出廊子连接两个次院。前者角部放空,在方中做减法,而后者角部压实,但在方形之外做加法。这一模式以拓扑方式被悄无声息的运用在整个布局当中,虽然视线关系,形状大小都有变,但这种格局却始终在其中。
5.屋顶
屋顶设计吸收了当地民居的特色,交接方式灵活多变。在朝向院子的四个面中,绝对不出现光露着的山墙面亦是此寺的一大特点。当山墙面朝向院子时,沿着院子即会做出一个更低的披檐,形成一种半歇山的方式。在这一建筑群中原本只有长边方向与院子的两面关系变为三面,这亦是这一建筑群除了布局之外在屋顶造型和尺度处理上应对这种独特布局的灵活变化的方法。以此形成了一种环廊包围的,向院子倾斜的四个屋檐,且这些屋檐不适章法,有的直接相交成45度,有的则只脱开高距离,相互叠加。
屋顶因为侧角升起而有横向的曲线变化,也因为举折而有纵向的曲线变化。这种微妙的曲线在智者塔院中被处理得非常精细,使得其在方形的克制控制之下仍然拥有灵动与诗意。
6.石
石头是天台民居中最常见的材料,干砌的毫不填缝的石墙见证了天台民居高超的砌筑工艺。在智者塔院中这种干砌的大部分石墙为寺庙建筑惯用的涂料所掩盖。当石墙剥去粉饰的外皮流露出它的本色时,那种乡野气息又扑面而来。寺院明快的黄色和因岁月而变黑变重的石块之间产生了对比和烘托。除了这种整面的石墙外,垒石块又成为诸多涂料墙的基础,使得它们自然交接,且有了屋顶,墙面,基座的色调变化。
各个不同的院子也因石材铺地的用材形式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基调。
7.总结
智者塔院以主院为中心四隅小院环绕的经典模式,使之脱离了任何一个方向的正统轴线,因而也与一般的寺庙布局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应该说这一经典模式使智者塔院的空间灵活有变富有情趣。在建筑造型,屋顶组合,材料运用上,又再次表现出了其古朴的乡野气息和隋唐大气柔美的遗风,因而给人灵动之感。在文中没有特别点明的另一个智者塔院的不同是,其天王殿和放生池,完全与主体建筑群脱离,而悬置在山野之中。虽然这应该是出于地形等条件限制,但主体的紧凑集中式和放生池天王殿的散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一些小的空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我以为是不断展现的路径的错位和转折,空间的局部交叠这三种关系使这一寺院脱离了惯常的套路般的直线。东侧小院的门屋入口和建筑入口和南侧僧侣内部入口的处理简直可以说是入口设计的两种错位和转折的典范。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到的是Z字形的流线模式,这一模式在暗示和引导中,将人不知不觉导向了应该去的方向,这种导向是有趣的,带有戏剧性的。主院和两个对角小院在布局方面,前文已经讲述了很多,在这里我仍然想再深一步的挖掘其有趣之处。由于对角方向的两个院子有一个廊子宽度的局部交叠,使得它们之间有了流动感。当人站在一个院子中从角部看另一个院子时,他所看到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这种暴露的小豁口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因为这种感觉和暗示,人便有了穿越角部去另一处院子的欲望,当他到达另一处院子时,空间的大和之前只是从豁口看时的小便有了心理上的对比和变化。实际上这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三个院子的每一个院子,它的四个角部,无论是对角的院子,还是要通过廊到达的另一处院子,都通过一种豁口或黑暗中闪现的光亮的暗示,吸引人到达另一处空间。所以这里的空间一直是流动的,意犹未尽的,那些别有洞天都存在于小小的开口和光亮之后。
在本文的最后,我以为这一建筑已和现代建筑没有太远的距离,我亦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文中观点较为主观,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丁天魁主编. 国清寺志.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我对此寺的兴趣一方面来自它所塑造的这种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则与它灵活机变,完全看不出一般寺庙甚至传统建筑群的几路纵向轴线并置的套路有关。而此寺在材料,造型,屋顶交接,院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的处理更是拥有着自己卓尔不群的思路。
![]() |
主体部分总图:自绘 |
![]() |
一层平面草图:自绘,图很撮,细节也有错误,表达下各个部分关系 |
1.寺院兴废史料简述(此部分中的准确数据来自《国清寺志》)
设计人:智者大师
初建时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春,智者大师故去后其弟子建肉身塔于大殿内,并于寺附近建智者大师墓。
主要的历次兴废:
1).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真觉寺,后废。
2).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重修,后又废。
3)清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阮元修葺塔院,大殿及两廊。
4)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
5)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历时十年。
6)1968年,智者大师肉身塔和佛像被毁
7)1980年,重修肉身塔和殿宇
文物:寺内诸多清人题字和碑刻,另有年代久远的石狮,但最有价值的当属刻于唐元和六年(811年)的唐碑。
![]() |
智者大师肉身塔1941年(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
![]() |
智者塔院大殿1941年(来自《支那文化史迹》) |
2.朝圣的路上
朝圣的路上,人们总是想入非非,无论是行走的艰难还是沿途的风景抑或寺的藏与露都能引起我们的内心生发一连串的波澜,从而构建起每个人心中不同程度的对人生的思考。
此寺应该说有两条重要的路:从现在的盘山公路上到达此寺和从高明寺到达此寺。前者是现在的主要引道,但可以推测的是古时高明寺和智者塔院之间从山谷到山岭拥有巨大落差的盘桓小径极有可能是古代朝拜者们更加熟悉的登寺之路。甚至今日在当地人眼里这也是一条从高明寺到达智者塔院的捷径。(我所体验的正是这条小径,另一条则作为离寺的道路)
从谷底的高明寺到岭上的智者塔院是层层而上的梯田山。小径绕着梯田崎岖而难行。据当地人称曾经一度因两寺的存在而有着修得非常好的山路,但现在已经基本为荒草山石隐没了。在这个爬山过程当中,回望高明寺时隐时现,但岭上的智者塔院却始终藏在密密丛丛的高林中。
![]() |
谷底小径(夹谷中的梯田景象) |
![]() |
谷底行至山腰(左上角树林遮挡处为智者塔院,不经指点不知所在) |
![]() |
通向智者塔院的引导在小屋的右手侧 |
![]() |
绕过小屋之后通向智者塔院的石径 |
攀上岭之后,经路人指点迷津,智者塔院即藏于岭上小民居背后的密丛里。绕过小民居之后,始见到年久变乌黑的石经。不一会儿一座小亭便浮现在眼中,那里便是智者塔院的入口(去时此入口已关闭)。在这路上寺的真正模样一直都没有出现过,即使入口也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地方小小的切入,这种小切入是否要为人们揭开一个内藏的乾坤而铺叙力量呢?
![]() |
智者塔院东入口处小亭,寺仍藏于林木 |
这段路艰辛而漫长,但也许当一个人独自穿行在两寺之间的山道上,面对高差极大的山谷和不知在何处的目的地时,那种无法抑制的宗教力量,那种应该有的对生命的思考也便开始了。这也许是此道仍然被人们不断攀登的意义所在。
![]() |
从岭上回望山谷 |
![]() |
梯田上的紫云英 |
从盘山公路到达智者塔院的路应该是现在的最主要路径。一条不宽的登山小道直接邻接着盘山公路,没有标记也没有塔亭抑或山门,好像指引你通往一个别有佳趣的世界。(总觉得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的入口总是小的,路径总是窄的,总是很难行走的)从小径翻上岭之后,视野开阔,往东眺望山谷,谷底的高明寺清晰可见。
此时一座小屋在岔道上出现,从庭院里袒露的香炉提示你,它是一座小寺。走进里面才发现,竟是一座简化了的带有小院的天王殿。天王殿从智者塔院主体部分中分离出来,出现在一个开阔到幽深的岔道转折点上,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我觉得此处改成山亭亦可)
![]() |
从盘山公路上前往智者塔院的小径 |
![]() |
从小径攀上岭之后视野开阔,目标处建筑为分离出来的天王殿 |
![]() |
从岭上东望谷底高明寺 |
![]() |
天王殿小院南望 |
过天王殿之后,山道越来越幽森。转数个弯之后,智者塔院的东入口小亭又出现在眼前,并强烈的引导你行至亭前(此时仍不见寺主体建筑),然而现在寺的主入口为南向,因此仍需向西转弯饶到寺南。(此处南侧和东侧两入口按现在的引导思路似乎应该是东入口为主入口更为妥当。)转弯之后,寺的局部屋檐终于第一次在高高的垒起石块墙中显现出来。
![]() |
渐入幽森 |
![]() |
小径幽森 |
![]() |
左侧的洞口提示的转弯而南入口及右侧往亭子而东入口,引导性抗衡 |
![]() |
向西转之后 |
![]() |
南入口提示 |
3.入口设计
南主入口以对称的植载和照壁以及入口前对称的具有引导感的凹入的垒石墙加强与道路垂直的入口轴线。也许是为了保持入口的尺度感,又也许是为了加强入口处的凹入感,智者塔院南入口两侧的建筑原本二层的体量被不经意间轻轻化解。如不仔细观察,大概都会以为入口两侧建筑只有一层。垒砌起来的高墙将下面一层不知不觉地隐藏了,而进入中心院子后,四周的建筑也只有一层,这种双重的遮挡和暗示都给人直觉上只有一层的感觉。此处悄悄地利用了山地原来的高差形成两层,而这两层的巨大尺度又被塑造入口感需要的石墙破解掉。
![]() |
南入口 |
![]() |
南侧主入口回望入口缓冲区 |
东侧入口则以小亭加强了入口的标识感,并与东入口门屋形成一个对峙的入口布局。在此处两侧的垒石墙往道路两侧外凸,形成放大的具有引导感缓冲空间。进入门屋之后先进入一个长向小院,再在小院中经过两次转折后,进入建筑的入口。这一门屋小院的入口与建筑的入口处于这一长方形小院的两个对角,当从门屋进入小院时,对角的建筑入口也在提示和引导人忘记高差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发生路径转折。
![]() |
东侧入口处 |
![]() |
东侧入口门屋 |
两个主要入口都在通过性路径的局部往道路两侧放大,形成入口缓冲空间,并以墙,植物,亭子等去加强与道路垂直的入口中轴线。但它们又有所不同和对比,南侧入口是直接进入建筑,而东侧入口则是通过门屋进入小院,再通过小院进入建筑。南侧的入口较为规整,仪式性强,而东侧入口偏置一角,较为灵活有趣。虽然两者都采用垒石墙内卷去强调入口感,但南侧的入口垒石墙以一种较为精细的方式与南侧外墙进行交接,而东侧入口的垒石墙则与门屋连外一体,成为整个外八字门两侧羽翼的基座。
![]() |
东侧入口跨入门屋后进入小院,与建筑入口形成对角关系 |
在主体建筑的西南角另有一个辅助性的入口,也颇为灵活,在此内退形成整个建筑群的一个凹角形成入口感。而在主体南侧山道上,该入口又因内凹而不干扰南向主入口。此入口的做法更为建华,直接在墙上开洞设门,并进入一处转换的小院。
![]() |
僧侣内部入口 |
4.布局
智者塔院主体的布局是非常独特的。它的主要殿宇只有两相互对望的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它以大殿前的略呈方形的主院子为中心,四隅皆环以大小各异,性质不同的次院。这些次院与主院之间的联系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主院与北侧的两个小院之间发生的对角联系,是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群中非常少见的方式。一般的院子和院子的连接基本上都是通过边和边进行联系,而角往往是封闭的。在此处角则呈现出一种打开的状态,其与一般的方式进行了翻转。这两处与主院角部连通的小院亦形成整个建筑群中的两个次中心,也是布局中最灵动的两笔。相应的此处中心大殿的四角都与其周围建筑发生了对角相撞。大殿与四角建筑角部的处理是通过拉开高差来得到解决的,较高的飞角直接覆盖于周边四个建筑的屋角之上。南侧的两个次院虽没有与主院直接对角相撞,但亦是通过角与角之间植入廊子来发生联系的。主院东厢房东侧的入口小院以及西厢房西侧的带状天井与主院,所发生的是边对边的动线抑或视线联系。
![]() |
主院和大殿 |
![]() |
西北对角小院看主院 |
![]() |
主院看西北对角小院 |
![]() |
主院望南侧廊子连通的西南角入口小院 |
![]() |
东北对角院望主院 |
如果从建筑与院子的关系来讲,则发生了四种模式,且这四种模式又相互缠绕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中皆有所呈现。
1).向心
整个建筑群环绕中心主院呈现大的向心模式,而其中大殿,弥勒殿及两侧厢房又围出中心小的向心,北侧两个对角院子与建筑的关系也以向心模式与主体的向心形成同构。因此可以看到,智者塔院在大的向心下又套叠了多个小向心。它是这个建筑群中组织空间最重要的一种模式,也是一个母题。
2).服务与被服务
向心的院子服务于四周的建筑,但都以服务南向的主要殿宇为主。东厢房和东侧入口小院,南侧弥勒殿两侧的房间和南侧的小院,西北角上僧侣内不使用的建筑与天井(见总图),以及东北角上建筑和天井的关系,则呈现了一种一对一的服务与被服务性关系。这两种不同的服务性使得院子发生了动与静的分离,公共与私密的区分。
3).间隔
间隔是要拉开两侧建筑的距离,在这个建筑群中间隔院只有西侧厢房与后面一栋内部使用的一字形建筑之间的带状天井一处,同时它亦成为面向一字楼栋的服务院
4).转化空间
南侧僧侣内部入口小院与东侧入口小院都是一种转化流线的小院,路径在那里形成错位,发生偏折。
在上述的诸多院子与院子,院子与建筑德诸多被抽离出来的关系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以多个环形流线相互跌套,并置,对角交接为主要的流线模式。
其中一种独特的模式被重复了三次。这种模式即是以院子为中心的四合院四隅环以次院。在这相对方形的围合的建筑中,其中两个靠一侧的角部被挖掉,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侧两角,则甩出廊子连接两个次院。前者角部放空,在方中做减法,而后者角部压实,但在方形之外做加法。这一模式以拓扑方式被悄无声息的运用在整个布局当中,虽然视线关系,形状大小都有变,但这种格局却始终在其中。
![]() |
一种被运用了三次的布局模式 |
![]() |
![]() |
![]() |
5.屋顶
屋顶设计吸收了当地民居的特色,交接方式灵活多变。在朝向院子的四个面中,绝对不出现光露着的山墙面亦是此寺的一大特点。当山墙面朝向院子时,沿着院子即会做出一个更低的披檐,形成一种半歇山的方式。在这一建筑群中原本只有长边方向与院子的两面关系变为三面,这亦是这一建筑群除了布局之外在屋顶造型和尺度处理上应对这种独特布局的灵活变化的方法。以此形成了一种环廊包围的,向院子倾斜的四个屋檐,且这些屋檐不适章法,有的直接相交成45度,有的则只脱开高距离,相互叠加。
![]() |
东北对角小院批檐廊(山墙转正面) |
![]() |
西北对角小院披檐廊(山墙转正面) |
![]() |
东侧入口小院披屋(山墙转正面) |
![]() |
东北对角小院看大殿的歇山顶(山墙转正面) |
屋顶因为侧角升起而有横向的曲线变化,也因为举折而有纵向的曲线变化。这种微妙的曲线在智者塔院中被处理得非常精细,使得其在方形的克制控制之下仍然拥有灵动与诗意。
![]() |
即使不是大殿,屋面也有曲线变化,并在檐口形成反卷 |
![]() |
大殿屋角起翘,屋面双向曲线 |
6.石
石头是天台民居中最常见的材料,干砌的毫不填缝的石墙见证了天台民居高超的砌筑工艺。在智者塔院中这种干砌的大部分石墙为寺庙建筑惯用的涂料所掩盖。当石墙剥去粉饰的外皮流露出它的本色时,那种乡野气息又扑面而来。寺院明快的黄色和因岁月而变黑变重的石块之间产生了对比和烘托。除了这种整面的石墙外,垒石块又成为诸多涂料墙的基础,使得它们自然交接,且有了屋顶,墙面,基座的色调变化。
![]() |
南入口石墙砌筑及与涂料墙之间的色彩对比 |
![]() |
各个不同的院子也因石材铺地的用材形式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基调。
![]() |
南入口前铺地 |
![]() |
主院采用方正的铺地,与主院的仪式性,秩序性相配 |
![]() |
西北对角小院采用卵石与方石相结合 |
![]() |
东入口小院生出绿意的不规则石块铺地 |
7.总结
智者塔院以主院为中心四隅小院环绕的经典模式,使之脱离了任何一个方向的正统轴线,因而也与一般的寺庙布局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应该说这一经典模式使智者塔院的空间灵活有变富有情趣。在建筑造型,屋顶组合,材料运用上,又再次表现出了其古朴的乡野气息和隋唐大气柔美的遗风,因而给人灵动之感。在文中没有特别点明的另一个智者塔院的不同是,其天王殿和放生池,完全与主体建筑群脱离,而悬置在山野之中。虽然这应该是出于地形等条件限制,但主体的紧凑集中式和放生池天王殿的散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一些小的空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我以为是不断展现的路径的错位和转折,空间的局部交叠这三种关系使这一寺院脱离了惯常的套路般的直线。东侧小院的门屋入口和建筑入口和南侧僧侣内部入口的处理简直可以说是入口设计的两种错位和转折的典范。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到的是Z字形的流线模式,这一模式在暗示和引导中,将人不知不觉导向了应该去的方向,这种导向是有趣的,带有戏剧性的。主院和两个对角小院在布局方面,前文已经讲述了很多,在这里我仍然想再深一步的挖掘其有趣之处。由于对角方向的两个院子有一个廊子宽度的局部交叠,使得它们之间有了流动感。当人站在一个院子中从角部看另一个院子时,他所看到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这种暴露的小豁口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因为这种感觉和暗示,人便有了穿越角部去另一处院子的欲望,当他到达另一处院子时,空间的大和之前只是从豁口看时的小便有了心理上的对比和变化。实际上这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三个院子的每一个院子,它的四个角部,无论是对角的院子,还是要通过廊到达的另一处院子,都通过一种豁口或黑暗中闪现的光亮的暗示,吸引人到达另一处空间。所以这里的空间一直是流动的,意犹未尽的,那些别有洞天都存在于小小的开口和光亮之后。
在本文的最后,我以为这一建筑已和现代建筑没有太远的距离,我亦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文中观点较为主观,仅供参考。。。
![]() |
放生池与南侧入口照壁的关系 |
![]() |
独立在主体外的放生池 |
![]() |
放生池像丛林中的孤岛 |
参考文献:丁天魁主编. 国清寺志.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
豆友195257379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2 15:25:23
-
oi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4 20:49:35
-
默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2 16:45:45
-
Richmax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1 16:20:36
-
空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1 14:04:24
-
豆豆大闲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0 09:38:10
-
天台老阮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19:00:33
-
小岛岛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18:38:29
-
过客文CSW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11:47:21
-
M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9 09:13:52
-
濁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19:21:18
-
樾荇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9 20:16:15
-
L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3 18:01:29
-
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19:32:42
-
不定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9 16:39:05
-
随河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7 00:37:13
-
周予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13:15:0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7 13:00:16
-
naok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0 21:40:02
-
mimi181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6 07:02:44
-
二三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3 10:36:48
-
saduiikbz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5 17:50:34
-
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4 14:56:58
-
小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5 02:03:06
-
戾与优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6 11:54:58
-
美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6:31:45
-
慕容家的阿碧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09:42:50
-
3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9 23:40:37
-
D.Q.S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9 11:21:00
-
丁火小师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4 15:17:03
-
Ademi.b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18:55:35
-
长干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11:32:20
-
长风至而波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10 20:43:58
-
obser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1 14:49:11
-
秋塞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1 14:31:18
-
郝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9 17:38:15
-
豆友159896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9 22:55:04
-
自随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4 20:43:18
-
六和&幻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7 09:31:59
-
Bettyfly97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1 11:50:00
-
Eva.J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1 01:01:57
-
温陵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5 12:37:13
-
耦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8 10:27:01
-
Taken0314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2 02:56:34
-
風鈴的檐邊。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9 10:29:05
-
一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5:07:29
-
发条陈V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1:27:08
-
Ruth.ya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3:55:42
-
不是一定要你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1:30:12
-
小虾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3:57:42
-
悄悄咪咪喜欢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2:03:19
-
金闺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1:09:03
-
南萱吕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0:04:1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7:01:58
-
未命名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5:08:44
-
蛋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3:04:15
-
相期以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2:30:55
-
俯仰一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2:21:13
-
崔巍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06:31:28
-
谁的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3:46:20
-
kinki51244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1:49:03
-
11月强迫症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4 23:18:50
-
maras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4 00:28:14
-
其实还可以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3 17:43:00
-
蒜堵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3 17:25:39
-
D.m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21:37:52
-
向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20:55:17
-
新美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19:15:35
-
ju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18:49:18
-
安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16:55:22
-
雪见糖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10:58:29
-
刘星雨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09:51:10
-
扁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2 08:04:38
-
云之巅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1 20:19:10
-
花墨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0 22:12:54
-
托塔天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0 22:03:54
-
夜照亮了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0 14:01:49
-
k1tt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0 02:58:18
-
腐化的人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23:26:41
-
鸟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22:32:19
-
二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8:17:48
-
东写西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7:18:06
-
细水长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2:37:43
-
桥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2:24:21
-
豆友100243517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11:26:33
-
张哲栞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09:16:51
-
龙叔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9 01:05:50
-
小红被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23:09:37
-
yierlu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9:29:38
-
闲人好时节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9:24: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7:59:40
-
落花时节又逢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7:22:29
-
an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3:50:20
-
南山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2:14:18
-
perfume227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10:39:54
-
滑稽的蚂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03:10:01
-
Vood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8 00:12:13
-
遥望南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7 23:43:50
-
俊杰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7 22:18:52
-
ガ所爱隔山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7 21: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