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泉的救赎——关于伯格曼《处女泉》
![]() |
伯格曼的《处女泉》和李沧东的《密阳》有些相像,都是“女儿被杀害之后,为父或为母者,如何处理所谓宽恕”的一个主题。
《处女泉》最感动我的,在于它的悲剧性。
女儿被杀害的农场主夫妇,本身虔诚信仰着上帝,从未有过僭越的念头和举动。然而为了替女儿复仇和追讨,父亲亲自手刃了恶人,染血的手也染上了罪。并且更为僭越的是,他罔顾上帝,独立完成了审判以及惩罚。
发生在他身上的苦难和困境,有点约伯的意思。
约伯倾尽所有,将一切都敬献了神。然而神降灾于他,收走了他所有的牛羊仆人甚至儿女,还让他饱受身体的痛楚。在遭受了那么多试炼之后,约伯虽有牢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信服神。
《处女泉》中身为农场主的父亲,未经此劫难之前,有点约伯的圣徒之感。他富庶又虔诚,觉得自己德行完美,可最终却难以完成宽恕,交由神去裁夺。人性和神性的期许,在他身上的矛盾和挣扎,就成为悲剧之源。伯格曼对此的探讨,挺有意思的。
另外,影片最后父亲脚下涌出的泉水,这个意象有了一种救赎的意味。 让我想起西蒙娜.薇依的《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中的观点。
在她看来,古希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一种对苦难的认知。苦难公平的、平均地、无差别地降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不管是英雄、奴隶、平民、男女、甚至是神祇们,都无可避免地要遭受灭顶的、无法摆脱的痛苦。罗马人崇尚力量,轻视异邦人、奴隶和俘虏;西伯来人则崇尚所谓的恩典,以神的恩典来区分谁更高尚、谁更卑贱。唯有古希腊人平等地看待着自己和他人,了解在苦难、疼痛与死亡面前众生平等。而这种精神之光,基督教自《福音书》之后,便失传了。大家都忘记了,即使上帝,在道成肉身之后,或上帝之子基督,也一样会领受一种简直卑微的“疼痛=痛苦”。
《处女泉》中这个救赎的意象,让我觉得,那不是来自上帝的所谓对于罪的宽恕、谅解和抚慰。而是天地自然的一个许诺——女儿的生命虽然逝去了,但那里涌出了一汪清泉。因此,有了一种轮回与重生,万事万物本为一体,无有你我之别的超脱感和升华感。也就是电影《云图》中那句最最动人的:“我们不会死去很久”。
【回应友邻@刘康康的日记《作为基督徒几部比较被感动到的片子》时,一段关于伯格曼《处女泉》的零碎感想,稍作整理,作为日记存档。】
相关链接:【你是渴望被救赎,还是想当救世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781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