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我采访了同性恋Kim
为什么说同性恋是隐形人,你有算过自己身边有多少愿意公开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吗?
当我问起采访对象Kim的时候,Kim说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打篮球很好的高我两个年纪的男生,暑假邀请我去海边完,迎着落日的海风,他问我‘可以吻你吗’的时候,我并没有拒绝,我认为性别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我眼里确定同性恋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他需要形成稳定且自信的对同性吸引的认同;再次,已有较为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同性恋需要打破世俗的眼光对外沟通。我之前就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性取向,具体表现为对身边人口中的美女尤物没有了兴趣,目光反而被帅气的男生所吸引,他的一双Air Jordan,他的白皮肤,或者是一双好看的眼睛,这些在我看来都比大胸美腿有吸引力。有一个晚上我忍不住向同寝室友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一定要喜欢女人啊?”我问完之后发现他们显然被我这枚炸弹炸到短暂哑巴了几秒钟,随之而来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遗传学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新世纪的践行角度给我分析了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深入浅出的分析我依然没有得到答案,却在几天后偶遇了一个女生心里泛起涟漪后自己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如此我更加坚信了同性恋者只能独自面对内在冲突,孤立无援的悲惨境遇。
在这个公众报道极力刻画同性恋生活多么不堪的年代,这群人的情感生活部分被拿掉,只呈现性的部分,好像同性恋就是一群性爱机器,以符合公众对同性恋“性乱”的刻板想象, 即便我们自己接受“性取向”和其他特征一样,都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礼物,但是对于“同志”的出柜所面临的偏见和歧视依然是一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曾经试探着和我妈妈沟通过,开玩笑说‘妈,我不找女朋友了我给你带一个男朋友回来好不好。’她会很厌恶地看我一眼,说‘恶心不恶心。’,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和她深究下去了。”阿kim如是说。
“我一天的生活很简单。十分简单。与常人无异。”Kim轻轻地说到,“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在得知我是gay之后都会很惊异地问我,你夜生活是不是很丰富阿,有的更加直接问我,你有AIDS吗?”Kim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十分厌恶别人以小见大的来定义我们的生活,我从不泡吧,也不混圈子。”
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么一个身形高大,剪着圆寸,落落大方面容英俊看起来很“直”的男生是一个gay。我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像Kim一样的同志,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情感生活展现在自己的圈子里,通过网络以及小型聚会与同为同性恋的人们沟通。可是他们也有正常的亲情和友情,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会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甚至性行为。男同性恋大多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正面和你谈论性取向的问题,你会偶尔看到他对某一个男生有特别的眼神,那种眼里射出光芒的眼神,也可能会在夜晚上厕所时不经意看到他电脑里的GV,又或是在言语中隐约透露他对女性兴趣的淡薄。如果他种种想隐藏自己性取向的行为被你看破,要么永远保持缄默要么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歧视”。
后记
类人猿能帮我们回溯历史,它们的群体里并不少见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举动。有人推测,这些动物野性难驯,群体内部的同性之间都大打出手。这可不好。此时恰好突变出一个同性恋基因,于是就化干戈为玉帛了。离我们最近的倭黑猩猩,各个都是亲善标兵,从不打架,没事就爱抚一下,你高兴我高兴,什么都好说。而那些因为携带了同性恋基因而变得温柔的雄性,可比凶猛的杀婴雄性可爱多了……于是,在自然界中,并不是谁最凶谁笑到最后;于是,温柔的同性恋基因就诞生和被选择下来了。
世人多疑,尤其喜欢栽赃科学家,说他们研究同性恋基因就是为了让同性恋合理化;说要再这么研究下去,总有一天人能随便改变性取向。其实管好科学家还不如管好自己。科学才不管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研究有什么,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真的爱情,不分贫富贵贱、年龄差距、性别组合,都是伟大的。
当我问起采访对象Kim的时候,Kim说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打篮球很好的高我两个年纪的男生,暑假邀请我去海边完,迎着落日的海风,他问我‘可以吻你吗’的时候,我并没有拒绝,我认为性别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我眼里确定同性恋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他需要形成稳定且自信的对同性吸引的认同;再次,已有较为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同性恋需要打破世俗的眼光对外沟通。我之前就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性取向,具体表现为对身边人口中的美女尤物没有了兴趣,目光反而被帅气的男生所吸引,他的一双Air Jordan,他的白皮肤,或者是一双好看的眼睛,这些在我看来都比大胸美腿有吸引力。有一个晚上我忍不住向同寝室友们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一定要喜欢女人啊?”我问完之后发现他们显然被我这枚炸弹炸到短暂哑巴了几秒钟,随之而来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遗传学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新世纪的践行角度给我分析了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深入浅出的分析我依然没有得到答案,却在几天后偶遇了一个女生心里泛起涟漪后自己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如此我更加坚信了同性恋者只能独自面对内在冲突,孤立无援的悲惨境遇。
在这个公众报道极力刻画同性恋生活多么不堪的年代,这群人的情感生活部分被拿掉,只呈现性的部分,好像同性恋就是一群性爱机器,以符合公众对同性恋“性乱”的刻板想象, 即便我们自己接受“性取向”和其他特征一样,都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礼物,但是对于“同志”的出柜所面临的偏见和歧视依然是一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曾经试探着和我妈妈沟通过,开玩笑说‘妈,我不找女朋友了我给你带一个男朋友回来好不好。’她会很厌恶地看我一眼,说‘恶心不恶心。’,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和她深究下去了。”阿kim如是说。
“我一天的生活很简单。十分简单。与常人无异。”Kim轻轻地说到,“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在得知我是gay之后都会很惊异地问我,你夜生活是不是很丰富阿,有的更加直接问我,你有AIDS吗?”Kim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十分厌恶别人以小见大的来定义我们的生活,我从不泡吧,也不混圈子。”
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么一个身形高大,剪着圆寸,落落大方面容英俊看起来很“直”的男生是一个gay。我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像Kim一样的同志,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情感生活展现在自己的圈子里,通过网络以及小型聚会与同为同性恋的人们沟通。可是他们也有正常的亲情和友情,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会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甚至性行为。男同性恋大多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正面和你谈论性取向的问题,你会偶尔看到他对某一个男生有特别的眼神,那种眼里射出光芒的眼神,也可能会在夜晚上厕所时不经意看到他电脑里的GV,又或是在言语中隐约透露他对女性兴趣的淡薄。如果他种种想隐藏自己性取向的行为被你看破,要么永远保持缄默要么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歧视”。
后记
类人猿能帮我们回溯历史,它们的群体里并不少见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举动。有人推测,这些动物野性难驯,群体内部的同性之间都大打出手。这可不好。此时恰好突变出一个同性恋基因,于是就化干戈为玉帛了。离我们最近的倭黑猩猩,各个都是亲善标兵,从不打架,没事就爱抚一下,你高兴我高兴,什么都好说。而那些因为携带了同性恋基因而变得温柔的雄性,可比凶猛的杀婴雄性可爱多了……于是,在自然界中,并不是谁最凶谁笑到最后;于是,温柔的同性恋基因就诞生和被选择下来了。
世人多疑,尤其喜欢栽赃科学家,说他们研究同性恋基因就是为了让同性恋合理化;说要再这么研究下去,总有一天人能随便改变性取向。其实管好科学家还不如管好自己。科学才不管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研究有什么,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真的爱情,不分贫富贵贱、年龄差距、性别组合,都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