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家
从小到大,搬过几次家。有些家已经模糊在记忆里,有些却因住的时间长久记忆深刻。
前两天妈妈打电话,说是老家的宅基地要确认到户。我这才想起,自己原来还是住过老房子的。所谓老房子,其实是我们一家最老的宅基地。彼时在老家,奶奶往在村北头,我家住在村东头,除这两个宅基地外,还有一处,就是老房子了。我对它印象模糊,大概是很小的时候住过,1-2岁?2-3岁?只记得黑糊糊地和片,似一帧帧老旧的黑白相片。确是黑白。老房子院场不大,大概长宽各十几米。院子北侧是一座矮小平房。房子很小,记忆中右侧是一口大锅,锅后是砌的稍高的砖墙垛,稍稍遮挡住了一起延伸到头的土坑。院子里都是树,再加上房屋矮小,使屋子里黑漆漆。小时候记忆零碎,仿佛一张张老胶片。对于这房子的胶片只有两张,一张是妈妈和大姑出去挑水后再做饭,一张是我坐在炕上大哭,大概是看到屋里没人的缘故。至于家里的其它人在老房子里的活动景象,则完全不在我的记忆里。每每说到这里,妈妈总说我笨,记事晚。
奶奶共四个孩子,爸爸是老大,余下是二叔、大姑、老叔。二叔已经到唐山工作生活。老家只余下老太、奶奶、我家、大姑、老叔。大概在我小时候,分过一次家。结果是我家与老太一起生活,而奶奶归二叔、大姑、老叔养老。实话说,在我成人工作前,对这次分家我并无多大感触。奶奶和我家一起住在村子里,我会去奶奶家吃饭,农忙时奶奶也会来我家帮忙。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孙女,家里人都对我很好。但是,恍惚间也知道妈妈大概和奶奶不和,妈妈曾和我提过说奶奶不喜欢爸爸。父亲已经离开,小时候是不曾追问,现在是追问不得。而妈妈的话,作为儿媳来讲,可能有失偏颇。家长里短的事,真相永不可得。但是尊老爱幼是基本。我现在长年在外,逢年过节是一定要去看看奶奶和叔叔、姑姑的。至于老房子的所有权,妈妈说在分家时,是我家和老叔家共有。但是鉴于我是女孩且长年在外,我劝说母亲废弃这一半。老叔家有两个男孩,按照农村的观点,一些老物件,还是应该留给能传宗接代的孙子才对。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第二个家是我家在村东头的房子。院场长大概有二十米,宽有十米左右。农村都说几分地,大概有三分地左右。房子坐北朝面,共有四间大房。仅西间是厨房,其余三间进门是窗户地,平时自行车和一些杂物。正东间是爸妈的房间,对门是老太的房间。除四间正房外,东边还有一间房的空地,后来盖上了低于正房的棚子,放些家具和杂物。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一星期回家一次。平时是我和妈妈住东间。待父亲回来后,我再和老太住西间。东间进门是一张米黄色写字台,上面是一台康佳电视。这台电视用了大概有十几年,虽说现在不大工作,妈妈也舍不得扔,现在还在。写字台现在也在,不过颜色看起来老旧。小时候身体不好,才是吃药,一把把吃甘草片还有安乃近,经常偷偷把药塞在写字台和窗台的缝隙里。后来搬家时,妈妈就好奇,怎么地下有这么多小药片。写字台前面是一张茶几,茶几后面靠墙是一张皮质沙发。这张沙发又高又大,且我家和二叔家各有一张。妈妈现在把它当成沙发床来用。沙发里面中空,还有储物,当时放得一些被子等不常用的东西。沙发和写字台正好成直角,和墙面直角形成一个正方形空间,放得是爸爸从部队带回来的土黄色皮箱,里面也放的衣物。记得小时候,二叔从唐山回来带回来的巧克力豆等易存放的好吃的,也是放在皮箱里的,方便我拿。大床放在了屋北侧,是一张铁床,头高脚低,几块木板做床板,上面铺着毡布、棉褥等。印象最深的是爸爸从部队带回来的绿色棉被,冬天做压脚,很暖和。用了十几年也没有坏,后来再搬家时在新家也看到过,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床尾是大衣柜,比现在的组合衣柜小很多,妈妈说是他的陪嫁物。现在仍在用。原来只是几块木板,后来妈妈巧手,里面挂了一个横杆,也能像现在的衣柜挂些衣物了。妈妈年轻时,好利索,裤线总是直挺,黑色小高跟皮鞋。那双皮鞋现在还有,也没见坏,最相互的样式,鞋面上一根系带。现在她老了,干活也不大在意这个,衣柜里的好衣服仍是挂在那里,让她穿时,总说:一个做卫生的老太太,穿那么好做啥?听了心酸。正东屋的床头还放着一台电风扇,小时候洗完头发就打开电风扇前吹散,也不怕得病,吹得差不多了,就张开嘴喊“啊”,风扇把声音传出去好远,中间还有颤间,觉得好玩。
窗户地,正常下应该是放锅灶做饭地方。父母为了干净,把厨房单独移出去,这里就做为平时放自行车等其它杂物的地方。来客人时,也在这里支个大桌喝酒吃饭。洗脸盆也放在这里,仅靠东屋门口。是一个铁质三角架,上面挂着毛巾。平时在这里洗头。靠墙还有一个大盆,平时用这个洗澡。我坐在里面,每次洗澡时都把地弄得很湿。
西屋是老太住的地方,正对门是两套柜子,上面是放衣物,下面两侧小开门,放些杂物。一张大炕横在屋里,从东到西,正好连着厨房的锅灶。老人家习惯睡炕。冬天烧锅时,炕也就暖和了。老太是个小脚老太太,个头小,牙早就没有了,但是胃口好。她会把花生碾碎,放上糖作零食,藏起来慢慢吃。我和姐姐最大的乐趣就是使劲嗅,找出老太藏的好吃的,然后再偷偷放回去。印象中,老太也没有因此苛责我们。
厨房,是单独一间。没有和三间正房打通。里面黑糊糊的。东西长条形摆放。东边是炉子、大锅灶。西边靠墙依次是煤气灶,和两组柜子。柜子似乎是老太的老柜子,时间久远,就放到厨房了,存放杂物。吃饭有时也在厨房,夏天把桌子支到外面。我第一次做饭,是面条。用炉子。水还没开,就下面,结果当然是糊在了一起,印象深刻。
四间正房前是一溜水泥地铺的地平,不沾土。农忙时小麦、玉米都堆在这里,塑料布要随时备着,下雨时铺上。地平是T字形,最底连着大门,大门是铁质的,时间久了,上面会有铁锈。应该还有平房,但是估计是父母盖房时资金有限,平房就没有再盖了。大门右侧是一个木棚,里面堆着一些木料。估计是盖房余下的。我家在村东头,正对着柏油路,南来北往的车路过。老叔有一年拉了好多西瓜,在路边摆摊卖西边,“库房”就是这个木棚。便宜了我和姐姐,吃个肚圆。大门左侧,后来盖上了猪圈和厕所。但是妈妈种地、干活是一把好手,养猪却不行。猪买来,越养越瘦,简直亏本。后来就闲置了。地平两侧是菜地,夏天种些豆角、黄瓜、韭菜、茄子、西红柿等。后来还种过草药,一片片的蓝花开着,很漂亮。还有杏树和山楂树。很奇怪,小孩子应该嘴馋偷吃才对,但完全没有印象了。要么就是觉得是自家的果树,什么时候吃都成?
我家是一个长方形,T字形地平边上插个杆子,再拉个铁丝,就是晾衣物绳了。又长又直。家里门前有一条小河,妈妈说是从前面山上的水库过来的。谁家洗家衣服,嫌沉,不想拿回家了,就晾以我家。有一次和一个厉害的小姑娘吵架,恰巧她家衣物晾到我家,我和姐姐拽下来,在地上狠踩出气。不巧被爸爸看见,狠说了一次。家里还有一根竹竿,不长。如果下雨的话就把它横在老太屋里的柜子和窗台上,正好是一个三角形。衣物就晾在上面。后来再搬家时,也不知所踪了。
院子还有一口窖,冬天放白菜,且用来腌酸菜。黑咕隆咚地,我没下去过。过年时,爸爸就在窖口旁边放烟花,我、妈妈、老太就在屋里捂着耳朵抬头望。
这个房子大概住到了91年。爸爸后来把家搬到了县城。县城的房子是92年盖的。这套房子就卖给了同村人。那时我刚刚四年级(因为后来的5、6年级,我是在姥姥家住的)。印象中有一帧记忆是在我们一家三口收拾东西,我在边收拾边看书,爸爸说了我不一心一意,书可以后来看,还是先收拾要紧。那里暮色四合,一片灰蒙蒙的。后来想起,不知道当时他的发火是真因为我的三心二意,还是因为要离开而难过。
后来在县城的新家,要小得多,没有大院场了。大概长有二十米,但宽不过五、六米。前面是小平房,后面是四间大房。很奇特是有两扇大门,木质,中间隔着大概三十厘米长度。父亲在时,常常开玩笑说,等我长大,中间一隔,就可以了。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娃,估计他们真的是做此打算。小平房呈U型。进门是大概3米*4米的空地,用来存放自行车。后来,因家里人口越来越少,吃饭也在这里,自行车就被推到不足十平方米的院子里。右手侧是厨房,左手侧是饭堂。饭堂靠东墙是一个饭橱,木质两开门,存放电饭锅等锅具。中间是一张大饭桌。直径大概有三米长。父母年轻时经常在家请客,大饭桌便派上用场了。靠西墙有一个小的折叠餐桌,直径大概两米,平时我们用这个桌子吃饭。夏天时放到院子里,也很方便。西墙上安装了电风扇,是父亲后来安装的,当时在墙上打眼时还砸到了手,指甲黑了一块。这个饭堂没有预留电插座,电线是从西侧储藏间拉过来的。房子是父母设计的,估计是当时设计不足。正对着饭堂的厨房,靠南墙是一溜砖砌台面,铺上了方方正正的白磁砖。因为上面就是窗户,有时会落下尘土,再加上厨房油腻,磁砖倒是可以擦得干干净净,但是中间缝隙就是黑色的了。东墙紧挨台面就是小炉子。炉子北侧是切菜板,紧挨着大水缸。厨房西墙进门处是煤气灶。家里搬到这里后,已经没有地了,也不用种庄稼,没有庄稼也就没有了柴火,大锅灶也不必烧了。家里做饭就用煤气灶了。有时用着用着突然就气不足了,妈妈就晃两下煤气罐,勉强把一顿饭做完。冬天有时明明还有,但是因为天气寒冷,气也不足。妈妈就烧一盆热水,把煤气罐坐上面,火也就稍大了。近两年,妈妈做饭马虎,不愿再用煤气灶,给她买了电磁炉。煤气灶就只是个摆设了。
出了厨房,再往东走,有两个扇门。向东开的是老太住的屋子,和在老家的房子一样,紧抬着厨房,也是大炕。炉子就是为了烧炕而设的。炕就宽度就占了整个屋子的3/5。东墙摆放了一个电视柜,上面摆放着一台电视。刚搬过来时,这屋子只有老太住,但是冬天过年时,二叔等亲戚从外地赶回来过年,人多热闹,大家就挤在这个屋子里,也很温暖热闹。后来老太去世,家里平时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大屋烧锅炉太废,我们就住到了这个小屋里,很温馨。但是好日子不长久,父亲后来生病,也是在这个屋子里去世。第一年时,我和妈妈还住在这个屋子里,但是炉子取暖不足且老冒黑烟,一直找不到原因。妈妈就把炕拆了,把这个屋子作为储藏间,将进门东侧的饭堂做了卧室。放上了老舅家淘涣来的床、床头柜、电视柜。
另一扇门向西开,屋内面积不足十平米。仅做堆放杂物用。废旧的锅碗瓢盆等全在这里。窖口也在这里。我下去过一次,黑咕隆咚,赶紧上来了。
正对着这个东耳房的是西耳房,就是饭堂西侧隔壁。用来做锅炉房,供暖给后面四间大屋。刚开始是供暖四间大屋,后来家里人口太少,改了暖气,只供靠近锅炉房的西侧两间大房。再后来也不供了,直接住到了老太的房间里去,用炉子取暖。锅炉房子再往里走,还有一扇门,是杂物间。里面原来有一个电冰柜,夏天的冰棍直接从这里拿。还有一些吃食,比如饮料、点心也堆放在这里。村里统一修筑下水道后,妈妈把这里改成了厕所,一些杂物也都丢弃了。在她看来已经东西已经很少了,但在我看来,还是太多。他们那一辈人,什么都留着,舍不得扔。虽然现在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前前后后共十间屋子,看着也是满满地。
平房和大屋距离最宽也不过三米,最窄就是东西两侧耳房距主屋的一米距离了。西边的这一米距离用作存放煤堆,东边后来妈妈又放了一口水缸,再放上一把木椅和脸盆,洗漱就在这里了。院子东侧是一口水井,刚开始用石灰抹的盖子,又宽又丑,还占地儿。后来换了一个米黄色的铁盖子,与井口严丝合缝,显得秀气了好多。原来水井旁边还有一个圆形花坛,父亲好养花,种了夜来香等,后来院子空间实在太小,连着西边的一个长方形花坛一起,都用水泥抹平,显得空间稍大。
上两个台阶,就是四间大屋了,各开两门。东大屋是父母住的屋子,原来的皮质沙发床孤零零地放在这里,后来又换了黑色皮质沙发,再后来父亲又拉来了木质沙发,两侧都摆满了,中间是两个配套的木质茶几。正中间是一个电视柜,上面一台电视。进门右拐是他们的卧室,北侧中间靠窗下一张大床,大衣柜摆放在旁边。后来父亲离世,妈妈把床摆在了南侧靠窗下,北侧靠东墙摆上了老舅家的组合柜,我和老公回去,就睡在这屋里。
西边两间大屋,也是玻璃开门。有几年冬天,只烧这两个屋子里的暖气。妈妈和爸爸就睡在里屋,我睡在外屋。现在只余下妈妈一个人,这两个屋子里仍摆放着两张床,木柜、皮质沙发也放在这里,写字台越发老旧,里面的书已经没有了,有些被我拿走,有些是慢慢地不知何处去了。
我工作后第一年,家里经济稍稍宽裕,妈妈就做主把家里装修了一次。所谓装修,不过是将墙粉刷一次,把院里和大屋铺上地板砖,屋顶铺上塑料吊顶。看着干净明亮了好多。02年父亲被查出急性浆细胞白血病,04年去世。家里愈发风雨飘摇。这座房子就有些救命稻草的意味。为了卖房子,我曾经和姐姐去过县电视台做广告,也曾拿着打印的广告纸满大街铺。当时心里的风寒,现在想来仍是发冷,苦涩无比。但是一直以来,阴差阳错,一直没有卖出去。父亲刚刚离世那几年,妈妈起早贪黑地干活,终于还完债务,卖房更加雷声大雨点小。后来,我研究生毕业,她又打电话提过一次,想卖掉让我在北京买房,但当时我在杭州,而且觉得买房子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再连累她,于是又不了了之。至于后来我和老公买了这套小两居,她第一次过来添宅,和我坐下来算每个月的房贷,说如果太多的话,把房子卖掉还房贷。我和她一点点算账,表明房贷我和老公的公积金加在一起就够了,她才作罢。
这套房子是父母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按照妈妈的说法,这辈子没做别的,光还债了。刚还完老家房子的,歇口气,又搬到县城,自己盖房子,开始还这套房子的,后来又刚喘口气,父亲的病又来了……这套房子,妈妈住了有十几年,冬天得自己烧暖气,水倒还方便,但是有时水泵老坏,提不上水,已经修过好几次了。还有就是上厕所不方便。刚开始是上邻居家的厕所,后来是去旁边小区的公共卫生间,虽说后来自己修了厕所,但是因院子小,通风不便,气味不太好。她和我就一直想再买楼房。但是当时我的打算是北京的房子还没有买,相当于大头还没有定,让她再等等。终于在去年时,订了一套老房子,30w左右,三居,也就是现在她住的这套。
这套房子地理位置不错,靠近长途汽车站,离舅舅、姨姐家也近,方便照顾她。三居,我回家,姥姥姥爷过来住也够了。一楼,也方便。还有一个小院,存放她零七碎八的杂物也有地方。至此,老家的房子终于告一段落,希望妈妈能开心、健康地住下去。
一切生活,冷暖自知,唯有努力开心快乐,才会真得开心快乐,获得期望的温馨、如意 。
前两天妈妈打电话,说是老家的宅基地要确认到户。我这才想起,自己原来还是住过老房子的。所谓老房子,其实是我们一家最老的宅基地。彼时在老家,奶奶往在村北头,我家住在村东头,除这两个宅基地外,还有一处,就是老房子了。我对它印象模糊,大概是很小的时候住过,1-2岁?2-3岁?只记得黑糊糊地和片,似一帧帧老旧的黑白相片。确是黑白。老房子院场不大,大概长宽各十几米。院子北侧是一座矮小平房。房子很小,记忆中右侧是一口大锅,锅后是砌的稍高的砖墙垛,稍稍遮挡住了一起延伸到头的土坑。院子里都是树,再加上房屋矮小,使屋子里黑漆漆。小时候记忆零碎,仿佛一张张老胶片。对于这房子的胶片只有两张,一张是妈妈和大姑出去挑水后再做饭,一张是我坐在炕上大哭,大概是看到屋里没人的缘故。至于家里的其它人在老房子里的活动景象,则完全不在我的记忆里。每每说到这里,妈妈总说我笨,记事晚。
奶奶共四个孩子,爸爸是老大,余下是二叔、大姑、老叔。二叔已经到唐山工作生活。老家只余下老太、奶奶、我家、大姑、老叔。大概在我小时候,分过一次家。结果是我家与老太一起生活,而奶奶归二叔、大姑、老叔养老。实话说,在我成人工作前,对这次分家我并无多大感触。奶奶和我家一起住在村子里,我会去奶奶家吃饭,农忙时奶奶也会来我家帮忙。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孙女,家里人都对我很好。但是,恍惚间也知道妈妈大概和奶奶不和,妈妈曾和我提过说奶奶不喜欢爸爸。父亲已经离开,小时候是不曾追问,现在是追问不得。而妈妈的话,作为儿媳来讲,可能有失偏颇。家长里短的事,真相永不可得。但是尊老爱幼是基本。我现在长年在外,逢年过节是一定要去看看奶奶和叔叔、姑姑的。至于老房子的所有权,妈妈说在分家时,是我家和老叔家共有。但是鉴于我是女孩且长年在外,我劝说母亲废弃这一半。老叔家有两个男孩,按照农村的观点,一些老物件,还是应该留给能传宗接代的孙子才对。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第二个家是我家在村东头的房子。院场长大概有二十米,宽有十米左右。农村都说几分地,大概有三分地左右。房子坐北朝面,共有四间大房。仅西间是厨房,其余三间进门是窗户地,平时自行车和一些杂物。正东间是爸妈的房间,对门是老太的房间。除四间正房外,东边还有一间房的空地,后来盖上了低于正房的棚子,放些家具和杂物。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一星期回家一次。平时是我和妈妈住东间。待父亲回来后,我再和老太住西间。东间进门是一张米黄色写字台,上面是一台康佳电视。这台电视用了大概有十几年,虽说现在不大工作,妈妈也舍不得扔,现在还在。写字台现在也在,不过颜色看起来老旧。小时候身体不好,才是吃药,一把把吃甘草片还有安乃近,经常偷偷把药塞在写字台和窗台的缝隙里。后来搬家时,妈妈就好奇,怎么地下有这么多小药片。写字台前面是一张茶几,茶几后面靠墙是一张皮质沙发。这张沙发又高又大,且我家和二叔家各有一张。妈妈现在把它当成沙发床来用。沙发里面中空,还有储物,当时放得一些被子等不常用的东西。沙发和写字台正好成直角,和墙面直角形成一个正方形空间,放得是爸爸从部队带回来的土黄色皮箱,里面也放的衣物。记得小时候,二叔从唐山回来带回来的巧克力豆等易存放的好吃的,也是放在皮箱里的,方便我拿。大床放在了屋北侧,是一张铁床,头高脚低,几块木板做床板,上面铺着毡布、棉褥等。印象最深的是爸爸从部队带回来的绿色棉被,冬天做压脚,很暖和。用了十几年也没有坏,后来再搬家时在新家也看到过,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床尾是大衣柜,比现在的组合衣柜小很多,妈妈说是他的陪嫁物。现在仍在用。原来只是几块木板,后来妈妈巧手,里面挂了一个横杆,也能像现在的衣柜挂些衣物了。妈妈年轻时,好利索,裤线总是直挺,黑色小高跟皮鞋。那双皮鞋现在还有,也没见坏,最相互的样式,鞋面上一根系带。现在她老了,干活也不大在意这个,衣柜里的好衣服仍是挂在那里,让她穿时,总说:一个做卫生的老太太,穿那么好做啥?听了心酸。正东屋的床头还放着一台电风扇,小时候洗完头发就打开电风扇前吹散,也不怕得病,吹得差不多了,就张开嘴喊“啊”,风扇把声音传出去好远,中间还有颤间,觉得好玩。
窗户地,正常下应该是放锅灶做饭地方。父母为了干净,把厨房单独移出去,这里就做为平时放自行车等其它杂物的地方。来客人时,也在这里支个大桌喝酒吃饭。洗脸盆也放在这里,仅靠东屋门口。是一个铁质三角架,上面挂着毛巾。平时在这里洗头。靠墙还有一个大盆,平时用这个洗澡。我坐在里面,每次洗澡时都把地弄得很湿。
西屋是老太住的地方,正对门是两套柜子,上面是放衣物,下面两侧小开门,放些杂物。一张大炕横在屋里,从东到西,正好连着厨房的锅灶。老人家习惯睡炕。冬天烧锅时,炕也就暖和了。老太是个小脚老太太,个头小,牙早就没有了,但是胃口好。她会把花生碾碎,放上糖作零食,藏起来慢慢吃。我和姐姐最大的乐趣就是使劲嗅,找出老太藏的好吃的,然后再偷偷放回去。印象中,老太也没有因此苛责我们。
厨房,是单独一间。没有和三间正房打通。里面黑糊糊的。东西长条形摆放。东边是炉子、大锅灶。西边靠墙依次是煤气灶,和两组柜子。柜子似乎是老太的老柜子,时间久远,就放到厨房了,存放杂物。吃饭有时也在厨房,夏天把桌子支到外面。我第一次做饭,是面条。用炉子。水还没开,就下面,结果当然是糊在了一起,印象深刻。
四间正房前是一溜水泥地铺的地平,不沾土。农忙时小麦、玉米都堆在这里,塑料布要随时备着,下雨时铺上。地平是T字形,最底连着大门,大门是铁质的,时间久了,上面会有铁锈。应该还有平房,但是估计是父母盖房时资金有限,平房就没有再盖了。大门右侧是一个木棚,里面堆着一些木料。估计是盖房余下的。我家在村东头,正对着柏油路,南来北往的车路过。老叔有一年拉了好多西瓜,在路边摆摊卖西边,“库房”就是这个木棚。便宜了我和姐姐,吃个肚圆。大门左侧,后来盖上了猪圈和厕所。但是妈妈种地、干活是一把好手,养猪却不行。猪买来,越养越瘦,简直亏本。后来就闲置了。地平两侧是菜地,夏天种些豆角、黄瓜、韭菜、茄子、西红柿等。后来还种过草药,一片片的蓝花开着,很漂亮。还有杏树和山楂树。很奇怪,小孩子应该嘴馋偷吃才对,但完全没有印象了。要么就是觉得是自家的果树,什么时候吃都成?
我家是一个长方形,T字形地平边上插个杆子,再拉个铁丝,就是晾衣物绳了。又长又直。家里门前有一条小河,妈妈说是从前面山上的水库过来的。谁家洗家衣服,嫌沉,不想拿回家了,就晾以我家。有一次和一个厉害的小姑娘吵架,恰巧她家衣物晾到我家,我和姐姐拽下来,在地上狠踩出气。不巧被爸爸看见,狠说了一次。家里还有一根竹竿,不长。如果下雨的话就把它横在老太屋里的柜子和窗台上,正好是一个三角形。衣物就晾在上面。后来再搬家时,也不知所踪了。
院子还有一口窖,冬天放白菜,且用来腌酸菜。黑咕隆咚地,我没下去过。过年时,爸爸就在窖口旁边放烟花,我、妈妈、老太就在屋里捂着耳朵抬头望。
这个房子大概住到了91年。爸爸后来把家搬到了县城。县城的房子是92年盖的。这套房子就卖给了同村人。那时我刚刚四年级(因为后来的5、6年级,我是在姥姥家住的)。印象中有一帧记忆是在我们一家三口收拾东西,我在边收拾边看书,爸爸说了我不一心一意,书可以后来看,还是先收拾要紧。那里暮色四合,一片灰蒙蒙的。后来想起,不知道当时他的发火是真因为我的三心二意,还是因为要离开而难过。
后来在县城的新家,要小得多,没有大院场了。大概长有二十米,但宽不过五、六米。前面是小平房,后面是四间大房。很奇特是有两扇大门,木质,中间隔着大概三十厘米长度。父亲在时,常常开玩笑说,等我长大,中间一隔,就可以了。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娃,估计他们真的是做此打算。小平房呈U型。进门是大概3米*4米的空地,用来存放自行车。后来,因家里人口越来越少,吃饭也在这里,自行车就被推到不足十平方米的院子里。右手侧是厨房,左手侧是饭堂。饭堂靠东墙是一个饭橱,木质两开门,存放电饭锅等锅具。中间是一张大饭桌。直径大概有三米长。父母年轻时经常在家请客,大饭桌便派上用场了。靠西墙有一个小的折叠餐桌,直径大概两米,平时我们用这个桌子吃饭。夏天时放到院子里,也很方便。西墙上安装了电风扇,是父亲后来安装的,当时在墙上打眼时还砸到了手,指甲黑了一块。这个饭堂没有预留电插座,电线是从西侧储藏间拉过来的。房子是父母设计的,估计是当时设计不足。正对着饭堂的厨房,靠南墙是一溜砖砌台面,铺上了方方正正的白磁砖。因为上面就是窗户,有时会落下尘土,再加上厨房油腻,磁砖倒是可以擦得干干净净,但是中间缝隙就是黑色的了。东墙紧挨台面就是小炉子。炉子北侧是切菜板,紧挨着大水缸。厨房西墙进门处是煤气灶。家里搬到这里后,已经没有地了,也不用种庄稼,没有庄稼也就没有了柴火,大锅灶也不必烧了。家里做饭就用煤气灶了。有时用着用着突然就气不足了,妈妈就晃两下煤气罐,勉强把一顿饭做完。冬天有时明明还有,但是因为天气寒冷,气也不足。妈妈就烧一盆热水,把煤气罐坐上面,火也就稍大了。近两年,妈妈做饭马虎,不愿再用煤气灶,给她买了电磁炉。煤气灶就只是个摆设了。
出了厨房,再往东走,有两个扇门。向东开的是老太住的屋子,和在老家的房子一样,紧抬着厨房,也是大炕。炉子就是为了烧炕而设的。炕就宽度就占了整个屋子的3/5。东墙摆放了一个电视柜,上面摆放着一台电视。刚搬过来时,这屋子只有老太住,但是冬天过年时,二叔等亲戚从外地赶回来过年,人多热闹,大家就挤在这个屋子里,也很温暖热闹。后来老太去世,家里平时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大屋烧锅炉太废,我们就住到了这个小屋里,很温馨。但是好日子不长久,父亲后来生病,也是在这个屋子里去世。第一年时,我和妈妈还住在这个屋子里,但是炉子取暖不足且老冒黑烟,一直找不到原因。妈妈就把炕拆了,把这个屋子作为储藏间,将进门东侧的饭堂做了卧室。放上了老舅家淘涣来的床、床头柜、电视柜。
另一扇门向西开,屋内面积不足十平米。仅做堆放杂物用。废旧的锅碗瓢盆等全在这里。窖口也在这里。我下去过一次,黑咕隆咚,赶紧上来了。
正对着这个东耳房的是西耳房,就是饭堂西侧隔壁。用来做锅炉房,供暖给后面四间大屋。刚开始是供暖四间大屋,后来家里人口太少,改了暖气,只供靠近锅炉房的西侧两间大房。再后来也不供了,直接住到了老太的房间里去,用炉子取暖。锅炉房子再往里走,还有一扇门,是杂物间。里面原来有一个电冰柜,夏天的冰棍直接从这里拿。还有一些吃食,比如饮料、点心也堆放在这里。村里统一修筑下水道后,妈妈把这里改成了厕所,一些杂物也都丢弃了。在她看来已经东西已经很少了,但在我看来,还是太多。他们那一辈人,什么都留着,舍不得扔。虽然现在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前前后后共十间屋子,看着也是满满地。
平房和大屋距离最宽也不过三米,最窄就是东西两侧耳房距主屋的一米距离了。西边的这一米距离用作存放煤堆,东边后来妈妈又放了一口水缸,再放上一把木椅和脸盆,洗漱就在这里了。院子东侧是一口水井,刚开始用石灰抹的盖子,又宽又丑,还占地儿。后来换了一个米黄色的铁盖子,与井口严丝合缝,显得秀气了好多。原来水井旁边还有一个圆形花坛,父亲好养花,种了夜来香等,后来院子空间实在太小,连着西边的一个长方形花坛一起,都用水泥抹平,显得空间稍大。
上两个台阶,就是四间大屋了,各开两门。东大屋是父母住的屋子,原来的皮质沙发床孤零零地放在这里,后来又换了黑色皮质沙发,再后来父亲又拉来了木质沙发,两侧都摆满了,中间是两个配套的木质茶几。正中间是一个电视柜,上面一台电视。进门右拐是他们的卧室,北侧中间靠窗下一张大床,大衣柜摆放在旁边。后来父亲离世,妈妈把床摆在了南侧靠窗下,北侧靠东墙摆上了老舅家的组合柜,我和老公回去,就睡在这屋里。
西边两间大屋,也是玻璃开门。有几年冬天,只烧这两个屋子里的暖气。妈妈和爸爸就睡在里屋,我睡在外屋。现在只余下妈妈一个人,这两个屋子里仍摆放着两张床,木柜、皮质沙发也放在这里,写字台越发老旧,里面的书已经没有了,有些被我拿走,有些是慢慢地不知何处去了。
我工作后第一年,家里经济稍稍宽裕,妈妈就做主把家里装修了一次。所谓装修,不过是将墙粉刷一次,把院里和大屋铺上地板砖,屋顶铺上塑料吊顶。看着干净明亮了好多。02年父亲被查出急性浆细胞白血病,04年去世。家里愈发风雨飘摇。这座房子就有些救命稻草的意味。为了卖房子,我曾经和姐姐去过县电视台做广告,也曾拿着打印的广告纸满大街铺。当时心里的风寒,现在想来仍是发冷,苦涩无比。但是一直以来,阴差阳错,一直没有卖出去。父亲刚刚离世那几年,妈妈起早贪黑地干活,终于还完债务,卖房更加雷声大雨点小。后来,我研究生毕业,她又打电话提过一次,想卖掉让我在北京买房,但当时我在杭州,而且觉得买房子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再连累她,于是又不了了之。至于后来我和老公买了这套小两居,她第一次过来添宅,和我坐下来算每个月的房贷,说如果太多的话,把房子卖掉还房贷。我和她一点点算账,表明房贷我和老公的公积金加在一起就够了,她才作罢。
这套房子是父母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按照妈妈的说法,这辈子没做别的,光还债了。刚还完老家房子的,歇口气,又搬到县城,自己盖房子,开始还这套房子的,后来又刚喘口气,父亲的病又来了……这套房子,妈妈住了有十几年,冬天得自己烧暖气,水倒还方便,但是有时水泵老坏,提不上水,已经修过好几次了。还有就是上厕所不方便。刚开始是上邻居家的厕所,后来是去旁边小区的公共卫生间,虽说后来自己修了厕所,但是因院子小,通风不便,气味不太好。她和我就一直想再买楼房。但是当时我的打算是北京的房子还没有买,相当于大头还没有定,让她再等等。终于在去年时,订了一套老房子,30w左右,三居,也就是现在她住的这套。
这套房子地理位置不错,靠近长途汽车站,离舅舅、姨姐家也近,方便照顾她。三居,我回家,姥姥姥爷过来住也够了。一楼,也方便。还有一个小院,存放她零七碎八的杂物也有地方。至此,老家的房子终于告一段落,希望妈妈能开心、健康地住下去。
一切生活,冷暖自知,唯有努力开心快乐,才会真得开心快乐,获得期望的温馨、如意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