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外面的鸟声
《图书馆外面的鸟声》
——4月14日志愿者服务心得 文· 时玲新
(我没写过传统意义上的心得,所以我的这份心得注定不太传统。)
如果叫醒你那沉睡耳朵的 是清晨的鸟声,那该多美好。
这是2014年4月14日,在海师的第八周周一。没有课的早晨,怎么睡都是好梦。但是由于昨天答应代替同学今天早上去做志愿者活动,所以总算在这个一上午都没课的早晨没有赖床,还好起得不是太艰难。
在文学院的庭院里,我们穿上志愿者服装,分配好任务,然而除了做志愿活动,我还被安排写这次志愿服务的心得。这时正好看到崭新的阳光透过二楼的走廊投下来,院子里那棵树好美。于是,我就欣然答应了。也是因为好久不写文章了,一直想写,却被懒字压得没法开头。那就利用这个被迫的机会写一点东西吧。
每次看到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同学,虽然总是偷笑他们身上那清洁工一样的衣服不好看,但还是会在心里佩服他们。今天我们穿的衣服好看多了,而且我们今天要做的虽然和“清洁工”差不多,但是听起来就高端多了,去图书馆义务打扫卫生和整理图书。
“嘘——好安静啊!小声点。”我们小心翼翼踏进图书馆,一共11个人,老师见阵势这么大,迎上来询问。小组长上前说明情况,老师微笑着说“好的”,然后放我们进去,“你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凳子先摆上去,再把地板拖一下,然后把书整理一下。你看,比如这里有编号,对应这书架上的编号区间,把放乱的书放到本来的位置。恩,分工合作,先大致整理一部分,不然太累了。”那位老师真的很温和,我在公共楼图书馆借过一些书,但文院图书馆第一次来,就因为这老师的笑,我以后可能喜欢来这个小小借阅室了。桂林洋新校区由于还在建设中,目前还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只是在各个院的一楼分别分布着小小的借阅室。突然想起来上个星期去了一次海师南校图书馆,那天是周日,一楼大厅几乎坐满了,学长带我们坐电梯去四楼,四楼是文学类、教科类、生物类、艺术类等,类型很多。我大致看了一整圈儿,也许因为毕竟是正规的大图书馆,书多且全,可以看到文学类书架上,书特别整齐,一整套的书都会放在一起,同一位作家的也都是整齐的摆在一层。我也去过我们校区图书馆的文学类书架,是公共楼第三借阅室,除了那些厚到可怕,内容大概艰涩难懂的高端类的书籍寂寞的立在那里,一排排还比较整齐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分类可言。鲁迅有时候都被放在了最新网络小说里。我想除了图使馆的老师应该定期整理图书之外,每个借阅图书的学生,把随手翻看而不借走的书自觉放回原位也是举手之劳而已吧。所以,青年志愿协会的这次志愿整理图书活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对于志愿者来说,在能混到一定服务时数的同时还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想到这里,我就来劲了。
搬完了椅子,摆放整齐。 该架上桌的轻轻放上去,该摞起来的整齐的放在角落里。虽然做的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了旁边仅有的几位看书的同学,但是却也做的饶有兴致。把板凳架上桌再打扫地面好像是初中以前才会干的事情了,所以我心里竟然乐滋滋的。做完这个,脸上也开始淌汗了。洗好拖把的同学正好来了,于是我就也去帮忙整理图书,文院这个借阅室图书编号放错的倒不是很多,但是同一本书的上册和下册中间隔着些其他图书看着就是不舒服,大书过来夹一本小的,厚书旁边挤一本薄的,看着还是有些不妥,况且找的时候拿的时候也不方便,还有比如说毕淑敏,史铁生,铁凝等等的书很多,在同一层,这里一本那里一本,我还是觉得名字一样的就“保持队形”才好看。那就让同名的作家站在一起吧,呵呵。整理这些书还真是个艰巨的任务。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日我置身于这么多座“黄金屋”之中,内心里还有点恐慌。一夜暴富可能对谁都是个白日梦,我不可能一晚上把这些黄金拿走,但是给我四年时间,若能从中获取一些黄金,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一阵风吹动了窗外的树,我抬眼一望,外面阳光正好,树叶正绿,突然听到几声鸟鸣,它们一定是从阳光还没来的清晨就叫起的,只是我们都忘记聆听。以往大多没课的早晨,我几乎是没有出门的,这个时候,我的耳朵可能还在昏睡。这是一次意外的机会,我听到了图书馆窗外的鸟叫声。
也许是风吹来了夏天,是月亮拉来了夜晚,我们可曾想过,每天早上,海师校园这方寂静的天空是被同学们骑单车的声音划破的,还是学霸在晨读英语的时候被吵醒的?也许是清晨那第一声鸟鸣吧。
你匆忙赶路,没有来得及听;你因为天气太热,正在抱怨着太阳,没有顾得上听;你起的太晚,人群喧闹,根本听不清楚;你塞着耳机,音乐声太大,你忘记听它……
据说,每个大学都有一座美丽的图书馆,而且图书馆旁边会有一汪湖,还有弯弯的石子路,旁边青草丛里开着花。大概是想让每一位去图书馆看书的同学,能偶尔从窗口望见这片美丽的风景时,心会静下来,看书的时候才能更专心。你愿意来图书馆吗?其实每个窗口的风景都不错呢。还有在你看到搞笑的句段时,还会听到一两声鸟叫,那是它们快乐的声音。你不要抱怨,海师没有好的图书馆,不要羡慕别的学校图书馆有十几层,也不用奢求有些图书馆安装了空调,还有沙发。只要你喜欢看书,海师的借阅室够你看了。况且等建设好了,我们也会拥有更好的图书馆。你看,文院这个借阅室,虽然小,但是老师很温和啊,而且四周也都摆着供同学们在此阅读的桌椅。我在摆放凳子的时候,发现桌子椅子上都有些灰尘了,也许灰尘是这两天周末的时候落上去的,我找到抹布把桌椅都擦了一遍。
我们去看书吧,可以就坐在那里看一会,实在喜欢了就借回来看。我们去看书吧,我发现有些书都有些发霉了, 不是说墨色清香嘛,可我被那些霉味害的打了好几个喷嚏呢,我对书可不过敏,就是那些霉味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多来翻翻,志愿者是打扫不掉的。
想了又想,身为文院的自己真是惭愧。我去图书馆的次数也不算是很多的,看的书也是少之又少,可是今年我正在努力呢,特别是这次去整理图书之后,我更加喜欢那个地方了。是的,我们都是一样吧,跟我同去的李情同学,额头上,脸上,脖子上都淌满了汗水,可是她还是笑得那么好看,我拿纸巾给她,她擦完了又继续着。还有文华同学,高兴的告诉我,你看我总算是把这一架整理好了,看着舒服多了,我看她满脸都是成就感。还有的同学都在做完活动后,留下来看书了。我若不是要去一趟镇上有点事,我也会留下来找本喜欢的书,在窗口坐下来,伴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看上几页,感受一下“黄金”的触感。最后,我和老师说了再见。下次我还去呢,你会来吗?
离开文院,我去了一趟信息楼收发室。朋友给我寄来的明信片都快一个月了,前几个星期因为收发室在重新铺地板,乱糟糟的,我去过好几次,信件、明信片之类的都不能取。今天正好经过,再去看一次。里面亮着灯,走廊也收拾整齐了,看来已经完工了。我站在门口,两个老师都背对着门,一个站在桌边好像在看报纸,一个在窗口,不知道干什么着。我说:“报告,老师我可以进来吗?”没有人回应我,可能老师觉得直接进去更礼貌一点吧,我走进去,站在放信件的柜子旁,又说:“老师您好,我来取我的明信片。”她头都没回,说“恩,可以拿了,自己找吧”。是在地址不详分类里面呢还是在学生专用箱里面?或者在文院?在宿舍区?算了,我自己慢慢找吧。目测,地址不详里面的明信片最多,我伸手拿出一沓,明信片、信、照片、各种单位寄过来的老师的文件全都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乱的,可能是前段时间装修,搬走的时候弄乱的,也可能一直都是这样放的吧。来信不拒,全放一起。在地址不详那个柜子里包括信和明信片应该有几千份,我找了两沓,一个个的看,看了有好几百张吧,没找到我的。可我看见有些信上地址写得很明确啊,某某学院某某班某某收,有的字写得很清秀,有的写的有点乱。我只顾看我的名字,也没有细看别人的寄语。总之,能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还保持写信和邮寄明信片的人真的不多了,我想一定是彼此有着不一般的情谊,才会做这样温暖的事情吧。特意买一张对方喜欢的风景图,或者自己所在城市的样子,再一笔一划写下对方的地址和简短的祝福语。每一个字都是深深的想念和久久的情谊。我不知道,这些信件和明信片已经积累了多久了,会有这么多,多到我难以找到那张属于我的。我也不知道,有些都快被揉烂的信到底来这里多久了。我更不知道那几张散落的照片(照片上是身着绿装的新兵在军营,有合拍也有单人照)是寄给谁的,而且散的到处都有是怎么一回事儿。由于还要去一趟镇上,要是真想找我的明信片,还得挑一个格外空闲的时间,坐下来慢慢找。那真的和大海捞针差不多。东西多,而且太乱了。如果不幸运,可能是我看完几千份之后,就是那最后一张了。
我是在图书馆听到鸟鸣的时候,想到这个题目的,而是在赶往公交站的路上彻底决定了要自己写这篇心得(不是去百度)。高中的时候,我还一直和朋友通信,买好看的信纸,或者用学校的信纸,写好多字,自己贴邮票,然后从学校就可以寄出去。复读那年,我关了手机流量,很少上网。朋友说,我每个月给你写一封信,你只管看,不用回我。于是我也很听话,默默接受着关心和问候,而从来没有回信过。路过校门口的时候,我会关注那里的通知。就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有信件的和有包裹的同学的名字,只要取走了就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擦掉。所以我每次都会在来信的当天拿到我的信。是那一块小黑板,及时的帮我带来了那些感动。我以为所有的学校都一样呢。
可是,我错了。我忘记了,这是大学。不会有谁愿意为你那么细致用心。也许,大学和高中真的有太多的差别,人多事杂,没有多少闲工夫做那些小事儿。也许有人说,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都公布出来。也有人说,自己不来取也没办法。是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客观原因。可我还是觉得,如果每周定期整理予以通知,收件人能够及时知道,也能及时来取,就不会积攒那么多无人来领的信件了吧。
这年头,能收到一封手写的信,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有谁不想要这份幸福呢。说不定,他为她准备了一份惊喜,那张明信片上是她最喜欢的香港夜景,北京胡同,未名湖呢?而背面几行小字是一直没有说过的话呢。可能她不去看的话那就永远不会不知道那些美好的秘密了吧。我还看到有的明信片因为时间久了都翘起来了,字迹也模糊了。
公交车来了,在我坐上车的那一刻,突然决定,在这份心得里,我必须要提这件事情。也许是抱怨的口气,也许有恼火的话语,但我同时还决定,如果这份心得会上交协会的话,我希望青协的会长会看到它,并且我想提出,下一次志愿活动,我们去整理收发室吧,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分类,如果遇到收件人信息足够齐全的话,我们志愿进行通知或者派送吧。我想只要能保证他的信件完整,当他收到信的时候,会对志愿者微笑地说句谢谢,并且很感动的。这件事情也许没有去幼儿园教小孩学手语、去福利院陪老人聊天那么意义重大,但是我想它不会毫无意义,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这件事情或许正是他所需要的。
我们做志愿,不是为了穿上那身衣服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照样可以不穿制服去做。我们也不是一定要为了多少小时的服务时数去做活动。只要这件事情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有它的意义所在,我们就可以去做。
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的农田,大棚菜,池塘。想起来那天早上为什么会听见“算黄算割”鸟的叫声了,对啊,我们就是在村子里,这村子,这鸟叫声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农忙季节。说实话,我也羡慕过,别人在大学里可以看到夜晚的霓虹灯,在周末去装修高档的店里吃一顿美味。我们是住在桂林洋农场里,可是这有什么关系,毕业了还有那么多时间要闯荡,我们会见到更大的城市,看到更好看的夜景。不在乎上大学的时候,非要待在城市里,享受快节奏的匆忙生活,聆听喧闹的车水马龙。还记得,我说的图书馆外面的叫声吗?我们还能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听到来自快乐的声音。所以,我们还是想想珍惜这两个字吧。
亲爱的海师,不管我们都怎样说过你的不好,抱怨过你的差劲,但是四年之后,当我们已经离开,是不会允许任何人说你坏话的,而且你一定是那么令我们怀念的地方,我们也许怀念的就是你给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是那些带给我们的人情味儿的关怀,是你在中秋节发的月饼,是你每个节日的时候发给所有同学的加餐券,是你每个月给的三十元补助金……如果你也能把来信用某种方式通知一下的话,如果你能在停电之后不光安慰同学耐心等待,还会为了我们让维修的进程再加快一点……
如果……
如果……
因为这些小小的如果,我想会有很多人将更加怀念海师。
【如果你愿意来图书馆听窗外的鸟鸣,如果你会来帮忙整理收发室的信,那么,朋友,你好!】
(我不是青协成员,我写的这份心得也不是最好的,但我绝不是应付之事,而是我今天志愿活动之后最真实的心得。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的话,那么谢谢你。)
时玲新 2014年4月14日 于海师
——4月14日志愿者服务心得 文· 时玲新
(我没写过传统意义上的心得,所以我的这份心得注定不太传统。)
如果叫醒你那沉睡耳朵的 是清晨的鸟声,那该多美好。
这是2014年4月14日,在海师的第八周周一。没有课的早晨,怎么睡都是好梦。但是由于昨天答应代替同学今天早上去做志愿者活动,所以总算在这个一上午都没课的早晨没有赖床,还好起得不是太艰难。
在文学院的庭院里,我们穿上志愿者服装,分配好任务,然而除了做志愿活动,我还被安排写这次志愿服务的心得。这时正好看到崭新的阳光透过二楼的走廊投下来,院子里那棵树好美。于是,我就欣然答应了。也是因为好久不写文章了,一直想写,却被懒字压得没法开头。那就利用这个被迫的机会写一点东西吧。
每次看到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同学,虽然总是偷笑他们身上那清洁工一样的衣服不好看,但还是会在心里佩服他们。今天我们穿的衣服好看多了,而且我们今天要做的虽然和“清洁工”差不多,但是听起来就高端多了,去图书馆义务打扫卫生和整理图书。
“嘘——好安静啊!小声点。”我们小心翼翼踏进图书馆,一共11个人,老师见阵势这么大,迎上来询问。小组长上前说明情况,老师微笑着说“好的”,然后放我们进去,“你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凳子先摆上去,再把地板拖一下,然后把书整理一下。你看,比如这里有编号,对应这书架上的编号区间,把放乱的书放到本来的位置。恩,分工合作,先大致整理一部分,不然太累了。”那位老师真的很温和,我在公共楼图书馆借过一些书,但文院图书馆第一次来,就因为这老师的笑,我以后可能喜欢来这个小小借阅室了。桂林洋新校区由于还在建设中,目前还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只是在各个院的一楼分别分布着小小的借阅室。突然想起来上个星期去了一次海师南校图书馆,那天是周日,一楼大厅几乎坐满了,学长带我们坐电梯去四楼,四楼是文学类、教科类、生物类、艺术类等,类型很多。我大致看了一整圈儿,也许因为毕竟是正规的大图书馆,书多且全,可以看到文学类书架上,书特别整齐,一整套的书都会放在一起,同一位作家的也都是整齐的摆在一层。我也去过我们校区图书馆的文学类书架,是公共楼第三借阅室,除了那些厚到可怕,内容大概艰涩难懂的高端类的书籍寂寞的立在那里,一排排还比较整齐以外,其他的几乎没有分类可言。鲁迅有时候都被放在了最新网络小说里。我想除了图使馆的老师应该定期整理图书之外,每个借阅图书的学生,把随手翻看而不借走的书自觉放回原位也是举手之劳而已吧。所以,青年志愿协会的这次志愿整理图书活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对于志愿者来说,在能混到一定服务时数的同时还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想到这里,我就来劲了。
搬完了椅子,摆放整齐。 该架上桌的轻轻放上去,该摞起来的整齐的放在角落里。虽然做的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了旁边仅有的几位看书的同学,但是却也做的饶有兴致。把板凳架上桌再打扫地面好像是初中以前才会干的事情了,所以我心里竟然乐滋滋的。做完这个,脸上也开始淌汗了。洗好拖把的同学正好来了,于是我就也去帮忙整理图书,文院这个借阅室图书编号放错的倒不是很多,但是同一本书的上册和下册中间隔着些其他图书看着就是不舒服,大书过来夹一本小的,厚书旁边挤一本薄的,看着还是有些不妥,况且找的时候拿的时候也不方便,还有比如说毕淑敏,史铁生,铁凝等等的书很多,在同一层,这里一本那里一本,我还是觉得名字一样的就“保持队形”才好看。那就让同名的作家站在一起吧,呵呵。整理这些书还真是个艰巨的任务。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日我置身于这么多座“黄金屋”之中,内心里还有点恐慌。一夜暴富可能对谁都是个白日梦,我不可能一晚上把这些黄金拿走,但是给我四年时间,若能从中获取一些黄金,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一阵风吹动了窗外的树,我抬眼一望,外面阳光正好,树叶正绿,突然听到几声鸟鸣,它们一定是从阳光还没来的清晨就叫起的,只是我们都忘记聆听。以往大多没课的早晨,我几乎是没有出门的,这个时候,我的耳朵可能还在昏睡。这是一次意外的机会,我听到了图书馆窗外的鸟叫声。
也许是风吹来了夏天,是月亮拉来了夜晚,我们可曾想过,每天早上,海师校园这方寂静的天空是被同学们骑单车的声音划破的,还是学霸在晨读英语的时候被吵醒的?也许是清晨那第一声鸟鸣吧。
你匆忙赶路,没有来得及听;你因为天气太热,正在抱怨着太阳,没有顾得上听;你起的太晚,人群喧闹,根本听不清楚;你塞着耳机,音乐声太大,你忘记听它……
据说,每个大学都有一座美丽的图书馆,而且图书馆旁边会有一汪湖,还有弯弯的石子路,旁边青草丛里开着花。大概是想让每一位去图书馆看书的同学,能偶尔从窗口望见这片美丽的风景时,心会静下来,看书的时候才能更专心。你愿意来图书馆吗?其实每个窗口的风景都不错呢。还有在你看到搞笑的句段时,还会听到一两声鸟叫,那是它们快乐的声音。你不要抱怨,海师没有好的图书馆,不要羡慕别的学校图书馆有十几层,也不用奢求有些图书馆安装了空调,还有沙发。只要你喜欢看书,海师的借阅室够你看了。况且等建设好了,我们也会拥有更好的图书馆。你看,文院这个借阅室,虽然小,但是老师很温和啊,而且四周也都摆着供同学们在此阅读的桌椅。我在摆放凳子的时候,发现桌子椅子上都有些灰尘了,也许灰尘是这两天周末的时候落上去的,我找到抹布把桌椅都擦了一遍。
我们去看书吧,可以就坐在那里看一会,实在喜欢了就借回来看。我们去看书吧,我发现有些书都有些发霉了, 不是说墨色清香嘛,可我被那些霉味害的打了好几个喷嚏呢,我对书可不过敏,就是那些霉味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多来翻翻,志愿者是打扫不掉的。
想了又想,身为文院的自己真是惭愧。我去图书馆的次数也不算是很多的,看的书也是少之又少,可是今年我正在努力呢,特别是这次去整理图书之后,我更加喜欢那个地方了。是的,我们都是一样吧,跟我同去的李情同学,额头上,脸上,脖子上都淌满了汗水,可是她还是笑得那么好看,我拿纸巾给她,她擦完了又继续着。还有文华同学,高兴的告诉我,你看我总算是把这一架整理好了,看着舒服多了,我看她满脸都是成就感。还有的同学都在做完活动后,留下来看书了。我若不是要去一趟镇上有点事,我也会留下来找本喜欢的书,在窗口坐下来,伴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看上几页,感受一下“黄金”的触感。最后,我和老师说了再见。下次我还去呢,你会来吗?
离开文院,我去了一趟信息楼收发室。朋友给我寄来的明信片都快一个月了,前几个星期因为收发室在重新铺地板,乱糟糟的,我去过好几次,信件、明信片之类的都不能取。今天正好经过,再去看一次。里面亮着灯,走廊也收拾整齐了,看来已经完工了。我站在门口,两个老师都背对着门,一个站在桌边好像在看报纸,一个在窗口,不知道干什么着。我说:“报告,老师我可以进来吗?”没有人回应我,可能老师觉得直接进去更礼貌一点吧,我走进去,站在放信件的柜子旁,又说:“老师您好,我来取我的明信片。”她头都没回,说“恩,可以拿了,自己找吧”。是在地址不详分类里面呢还是在学生专用箱里面?或者在文院?在宿舍区?算了,我自己慢慢找吧。目测,地址不详里面的明信片最多,我伸手拿出一沓,明信片、信、照片、各种单位寄过来的老师的文件全都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乱的,可能是前段时间装修,搬走的时候弄乱的,也可能一直都是这样放的吧。来信不拒,全放一起。在地址不详那个柜子里包括信和明信片应该有几千份,我找了两沓,一个个的看,看了有好几百张吧,没找到我的。可我看见有些信上地址写得很明确啊,某某学院某某班某某收,有的字写得很清秀,有的写的有点乱。我只顾看我的名字,也没有细看别人的寄语。总之,能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还保持写信和邮寄明信片的人真的不多了,我想一定是彼此有着不一般的情谊,才会做这样温暖的事情吧。特意买一张对方喜欢的风景图,或者自己所在城市的样子,再一笔一划写下对方的地址和简短的祝福语。每一个字都是深深的想念和久久的情谊。我不知道,这些信件和明信片已经积累了多久了,会有这么多,多到我难以找到那张属于我的。我也不知道,有些都快被揉烂的信到底来这里多久了。我更不知道那几张散落的照片(照片上是身着绿装的新兵在军营,有合拍也有单人照)是寄给谁的,而且散的到处都有是怎么一回事儿。由于还要去一趟镇上,要是真想找我的明信片,还得挑一个格外空闲的时间,坐下来慢慢找。那真的和大海捞针差不多。东西多,而且太乱了。如果不幸运,可能是我看完几千份之后,就是那最后一张了。
我是在图书馆听到鸟鸣的时候,想到这个题目的,而是在赶往公交站的路上彻底决定了要自己写这篇心得(不是去百度)。高中的时候,我还一直和朋友通信,买好看的信纸,或者用学校的信纸,写好多字,自己贴邮票,然后从学校就可以寄出去。复读那年,我关了手机流量,很少上网。朋友说,我每个月给你写一封信,你只管看,不用回我。于是我也很听话,默默接受着关心和问候,而从来没有回信过。路过校门口的时候,我会关注那里的通知。就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有信件的和有包裹的同学的名字,只要取走了就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擦掉。所以我每次都会在来信的当天拿到我的信。是那一块小黑板,及时的帮我带来了那些感动。我以为所有的学校都一样呢。
可是,我错了。我忘记了,这是大学。不会有谁愿意为你那么细致用心。也许,大学和高中真的有太多的差别,人多事杂,没有多少闲工夫做那些小事儿。也许有人说,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都公布出来。也有人说,自己不来取也没办法。是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客观原因。可我还是觉得,如果每周定期整理予以通知,收件人能够及时知道,也能及时来取,就不会积攒那么多无人来领的信件了吧。
这年头,能收到一封手写的信,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有谁不想要这份幸福呢。说不定,他为她准备了一份惊喜,那张明信片上是她最喜欢的香港夜景,北京胡同,未名湖呢?而背面几行小字是一直没有说过的话呢。可能她不去看的话那就永远不会不知道那些美好的秘密了吧。我还看到有的明信片因为时间久了都翘起来了,字迹也模糊了。
公交车来了,在我坐上车的那一刻,突然决定,在这份心得里,我必须要提这件事情。也许是抱怨的口气,也许有恼火的话语,但我同时还决定,如果这份心得会上交协会的话,我希望青协的会长会看到它,并且我想提出,下一次志愿活动,我们去整理收发室吧,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分类,如果遇到收件人信息足够齐全的话,我们志愿进行通知或者派送吧。我想只要能保证他的信件完整,当他收到信的时候,会对志愿者微笑地说句谢谢,并且很感动的。这件事情也许没有去幼儿园教小孩学手语、去福利院陪老人聊天那么意义重大,但是我想它不会毫无意义,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这件事情或许正是他所需要的。
我们做志愿,不是为了穿上那身衣服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照样可以不穿制服去做。我们也不是一定要为了多少小时的服务时数去做活动。只要这件事情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有它的意义所在,我们就可以去做。
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的农田,大棚菜,池塘。想起来那天早上为什么会听见“算黄算割”鸟的叫声了,对啊,我们就是在村子里,这村子,这鸟叫声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农忙季节。说实话,我也羡慕过,别人在大学里可以看到夜晚的霓虹灯,在周末去装修高档的店里吃一顿美味。我们是住在桂林洋农场里,可是这有什么关系,毕业了还有那么多时间要闯荡,我们会见到更大的城市,看到更好看的夜景。不在乎上大学的时候,非要待在城市里,享受快节奏的匆忙生活,聆听喧闹的车水马龙。还记得,我说的图书馆外面的叫声吗?我们还能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听到来自快乐的声音。所以,我们还是想想珍惜这两个字吧。
亲爱的海师,不管我们都怎样说过你的不好,抱怨过你的差劲,但是四年之后,当我们已经离开,是不会允许任何人说你坏话的,而且你一定是那么令我们怀念的地方,我们也许怀念的就是你给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是那些带给我们的人情味儿的关怀,是你在中秋节发的月饼,是你每个节日的时候发给所有同学的加餐券,是你每个月给的三十元补助金……如果你也能把来信用某种方式通知一下的话,如果你能在停电之后不光安慰同学耐心等待,还会为了我们让维修的进程再加快一点……
如果……
如果……
因为这些小小的如果,我想会有很多人将更加怀念海师。
【如果你愿意来图书馆听窗外的鸟鸣,如果你会来帮忙整理收发室的信,那么,朋友,你好!】
(我不是青协成员,我写的这份心得也不是最好的,但我绝不是应付之事,而是我今天志愿活动之后最真实的心得。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的话,那么谢谢你。)
时玲新 2014年4月14日 于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