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与成功
文|王学富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可能会猜想下面是不是要讲什么秘诀。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比“智商”和“成功”这两个词更吸引人呢?西方人发明“智商”一说,我们的社会对之顶礼膜拜。激烈的社会竞争,普遍的不安全感,使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他们看不透教育的盲目和广告背后的商业驱动,不惜任何代价去开发孩子的智商,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在许多人眼中,智商等于成绩,成绩等于成功,成功等于安全。但是,人们追求看得见的成绩,却看不见孩子正在失掉什么。在直面的咨询室里,我接待了许多成绩好的孩子,却发现他们为成绩好而付出的代价:他们失掉了做孩子的快乐,缺乏生命的经验,造成了性格的偏差,发展出心理的障碍。那些不顾一切追求“智商”与“成功”的家长,极少数人把孩子培养成了天才,大多数人的孩子却成了牺牲品,还有一些孩子没有成为天才,反而成了病人,也有一些孩子成了天才,同时也成了病人。
有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深: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母亲,让天下父母羡慕不已的是,她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儿子,老二是个女儿,都是国内和国外名牌大学毕业,获得博士之后,回到国内,在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工作。从小到大,他们用功读书,很少有跟同伴在一起玩耍的经验。成人之后,又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没有社会交往,不跟家人相处,到了40岁左右,也无心考虑婚事,根本就没有时间谈恋爱,连大年三十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老三也是一个女儿,目前正在国内一个名牌大学读研,像哥哥和姐姐一样,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几乎不跟同学交往,早晨第一个进图书馆,晚上最后一个出来。最近,女儿给母亲写信说,她正在准备考博,要成为像哥哥、姐姐一样的人才。母亲接到信,匆匆赶到学校,拉着女儿的手哭了,对女儿说:“孩子,不要再考了,咱家不缺博士,咱家缺正常人呀。”但看到女儿考博的心如此坚定,母亲也只能感叹:“晚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这位母亲感到失落:孩子“成才”了,却没有“成人”。这样的人,也是我们教育塑造出来的,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依然在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这样的人。在强迫式的教育之下,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却失掉了生命中某些很重要的部分。他们被迫吸收知识,开发智力,追逐社会指定的目标,追求成功带来的升天的感觉,却压抑生命的需求,限制生活的经验,把丰富多彩的生活隔绝在成长的门外。因为缺乏成长的经验,他们的情感变得漠然,感受能力丧夫,发展出一种机械性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他们的大脑能够理解知识系统,能够准确接受指令,有效实现目标,能够像机器一样持之以恒地工作。用西方人的概念来说,他们成了human doing,而不是跟我们一样的human being。这意思是说,他们不能体验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只能通过不停做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孤立地生活着,不能跟同类进行生命的互动,他们发展出极端的理性,生活在逻辑的程序之中,失掉了可贵的人情味,几乎感受不到痛苦,却让亲人为他们痛苦着。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大学生,母亲带他来接受咨询,是因为学校勒令他退学,他依然沉溺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探索发现,这位大学生曾在初中参加物理竞赛,获得过一等奖,经历上台领奖,受到全场鼓掌,与其他得奖者一起参观名牌大学,一路引人注目的过程,这给他带来一种完美的光环体验。然而在高考中,虽然物理分数很高,总分却不够,结果是未能如愿进入名牌大学物理系,却成了一个普通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这给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从大一到大三,他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不屑于读这个大学,不屑去上课,不屑与同学交往,在网吧中打发时光,通过游戏来获得一种自我飘升的体验。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多次决定让他退学,母亲都苦求学校保留了学籍,现在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在网吧里找到他,带他来接受心理咨询。在谈话过程中,他的态度依然是颇为不屑的,使用最多的回应是:“你说的这些不符合物理学原理。”
分析起来,在这个当事人的内心里,保留着一个智商的神话,供奉着一个天才的自我,少年时期在物理上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奖励和赞赏,使他内心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特殊感,自此,他的自我无法走下来,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也无法接受生活中那些平常甚至黯淡的境况,不能接受任何不符合他心愿的事情发生。不然的话,他宁愿变成一个“病人”,放弃自己一直孜孜以求的现实目标,转而追求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去获得虚妄的自我满足,且长期沉溺其间。
我在对青少年的辅导中会使用一个“完成句子”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一些片语或词汇,让他们接续完成后面的部分。结果发现,在一些片语或词汇后面出现大致相同的选择:
“我真想”后面的接续部分是“变成神”。
“我想要”后面是“一枝独秀”。
“如果”后面是“我是天才就好了”。
“我要是”后面是“会魔术就好了”。
后面的接续部分反映出这样的情况:他们只想得到结果,不愿承受过程。在他们的头脑里有一个魔幻的天才自我,不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标。这个自我的特征是:一枝独秀、天才、魔法、一帆风顺。但在现实中,各样的生活困难会不断打击他们内心里的这个自我,使它屡屡遭受重创,感到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许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往往会这样安慰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妈妈相信你是天才”,“你的同学跟你比差得太远了”等等。这些父母并不知道,他们过去就是这样把孩子抛到半空中,使他们既上不了天堂,又不愿落回地面,最后从上面摔到地面,摔得很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境。其中有些人便采用各种防御的方式,试图回避生活的困难,结果发展出各样神经症的痛苦。
然而,我们的确发现,在生活中,那些看上去并不怎么聪明的人,或者在聪明人眼中被看作智商不高的人,却按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在踏踏实实地生活,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而为地做事,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多地体验到普通而宝贵的幸福和价值。这样的情况,是那些聪明的人看不明白的:“他们并不聪明呀?”
我们还发现,那些在老师眼中被认为是智商不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经验(也因而犯了不少错误)的孩子,后来偏偏活得实实在在,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活得轰轰烈烈。这就让那些智商很高的人更加看不懂了:“这世界太不公平了!”
在中国有这样的例子,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的文化会不自觉“为成功者讳”,习惯于在“成功者”的背后找许多“少而聪慧”的证据。西方文化似乎并不那么强调智商,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在幼年时期并非“少慧”类型,反而是被老师认为相当愚拙的类型,但他们后来在科学上获得的成功却无人企及。
生命的品质并不取决于智商,成长的目的并不是单层面的成功。人生是一条经验的河流,我们在其中体验着每时每刻的流动和变化,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流动与变化之中。
选自《成长的路》 王学富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可能会猜想下面是不是要讲什么秘诀。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比“智商”和“成功”这两个词更吸引人呢?西方人发明“智商”一说,我们的社会对之顶礼膜拜。激烈的社会竞争,普遍的不安全感,使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他们看不透教育的盲目和广告背后的商业驱动,不惜任何代价去开发孩子的智商,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在许多人眼中,智商等于成绩,成绩等于成功,成功等于安全。但是,人们追求看得见的成绩,却看不见孩子正在失掉什么。在直面的咨询室里,我接待了许多成绩好的孩子,却发现他们为成绩好而付出的代价:他们失掉了做孩子的快乐,缺乏生命的经验,造成了性格的偏差,发展出心理的障碍。那些不顾一切追求“智商”与“成功”的家长,极少数人把孩子培养成了天才,大多数人的孩子却成了牺牲品,还有一些孩子没有成为天才,反而成了病人,也有一些孩子成了天才,同时也成了病人。
有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深: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母亲,让天下父母羡慕不已的是,她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儿子,老二是个女儿,都是国内和国外名牌大学毕业,获得博士之后,回到国内,在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工作。从小到大,他们用功读书,很少有跟同伴在一起玩耍的经验。成人之后,又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没有社会交往,不跟家人相处,到了40岁左右,也无心考虑婚事,根本就没有时间谈恋爱,连大年三十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老三也是一个女儿,目前正在国内一个名牌大学读研,像哥哥和姐姐一样,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几乎不跟同学交往,早晨第一个进图书馆,晚上最后一个出来。最近,女儿给母亲写信说,她正在准备考博,要成为像哥哥、姐姐一样的人才。母亲接到信,匆匆赶到学校,拉着女儿的手哭了,对女儿说:“孩子,不要再考了,咱家不缺博士,咱家缺正常人呀。”但看到女儿考博的心如此坚定,母亲也只能感叹:“晚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这位母亲感到失落:孩子“成才”了,却没有“成人”。这样的人,也是我们教育塑造出来的,而现在,我们的教育依然在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这样的人。在强迫式的教育之下,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却失掉了生命中某些很重要的部分。他们被迫吸收知识,开发智力,追逐社会指定的目标,追求成功带来的升天的感觉,却压抑生命的需求,限制生活的经验,把丰富多彩的生活隔绝在成长的门外。因为缺乏成长的经验,他们的情感变得漠然,感受能力丧夫,发展出一种机械性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他们的大脑能够理解知识系统,能够准确接受指令,有效实现目标,能够像机器一样持之以恒地工作。用西方人的概念来说,他们成了human doing,而不是跟我们一样的human being。这意思是说,他们不能体验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只能通过不停做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孤立地生活着,不能跟同类进行生命的互动,他们发展出极端的理性,生活在逻辑的程序之中,失掉了可贵的人情味,几乎感受不到痛苦,却让亲人为他们痛苦着。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大学生,母亲带他来接受咨询,是因为学校勒令他退学,他依然沉溺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探索发现,这位大学生曾在初中参加物理竞赛,获得过一等奖,经历上台领奖,受到全场鼓掌,与其他得奖者一起参观名牌大学,一路引人注目的过程,这给他带来一种完美的光环体验。然而在高考中,虽然物理分数很高,总分却不够,结果是未能如愿进入名牌大学物理系,却成了一个普通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这给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从大一到大三,他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不屑于读这个大学,不屑去上课,不屑与同学交往,在网吧中打发时光,通过游戏来获得一种自我飘升的体验。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多次决定让他退学,母亲都苦求学校保留了学籍,现在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母亲在网吧里找到他,带他来接受心理咨询。在谈话过程中,他的态度依然是颇为不屑的,使用最多的回应是:“你说的这些不符合物理学原理。”
分析起来,在这个当事人的内心里,保留着一个智商的神话,供奉着一个天才的自我,少年时期在物理上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奖励和赞赏,使他内心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特殊感,自此,他的自我无法走下来,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也无法接受生活中那些平常甚至黯淡的境况,不能接受任何不符合他心愿的事情发生。不然的话,他宁愿变成一个“病人”,放弃自己一直孜孜以求的现实目标,转而追求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去获得虚妄的自我满足,且长期沉溺其间。
我在对青少年的辅导中会使用一个“完成句子”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一些片语或词汇,让他们接续完成后面的部分。结果发现,在一些片语或词汇后面出现大致相同的选择:
“我真想”后面的接续部分是“变成神”。
“我想要”后面是“一枝独秀”。
“如果”后面是“我是天才就好了”。
“我要是”后面是“会魔术就好了”。
后面的接续部分反映出这样的情况:他们只想得到结果,不愿承受过程。在他们的头脑里有一个魔幻的天才自我,不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标。这个自我的特征是:一枝独秀、天才、魔法、一帆风顺。但在现实中,各样的生活困难会不断打击他们内心里的这个自我,使它屡屡遭受重创,感到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许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往往会这样安慰孩子:“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妈妈相信你是天才”,“你的同学跟你比差得太远了”等等。这些父母并不知道,他们过去就是这样把孩子抛到半空中,使他们既上不了天堂,又不愿落回地面,最后从上面摔到地面,摔得很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境。其中有些人便采用各种防御的方式,试图回避生活的困难,结果发展出各样神经症的痛苦。
然而,我们的确发现,在生活中,那些看上去并不怎么聪明的人,或者在聪明人眼中被看作智商不高的人,却按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在踏踏实实地生活,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而为地做事,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多地体验到普通而宝贵的幸福和价值。这样的情况,是那些聪明的人看不明白的:“他们并不聪明呀?”
我们还发现,那些在老师眼中被认为是智商不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经验(也因而犯了不少错误)的孩子,后来偏偏活得实实在在,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活得轰轰烈烈。这就让那些智商很高的人更加看不懂了:“这世界太不公平了!”
在中国有这样的例子,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的文化会不自觉“为成功者讳”,习惯于在“成功者”的背后找许多“少而聪慧”的证据。西方文化似乎并不那么强调智商,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在幼年时期并非“少慧”类型,反而是被老师认为相当愚拙的类型,但他们后来在科学上获得的成功却无人企及。
生命的品质并不取决于智商,成长的目的并不是单层面的成功。人生是一条经验的河流,我们在其中体验着每时每刻的流动和变化,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流动与变化之中。
选自《成长的路》 王学富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