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的13个小时(下):跳蚤市场和夜宿
跳蚤市场
吃完晚餐休息片刻我们开始出发去鸭寮街跳蚤市场,组长提醒我们注意观察进行买卖的物品以及卖家买家都是什么人。对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所卖的物品可谓琳琅满目:书皮发白的言情小说、CD、影碟、电饭煲等各种旧的电器厨具,连废旧的电灯开关和废旧的零件也有(这谁会买呢?!)、塑料封好的上世纪发行的各面值的纸币,脏脏旧旧的洋娃娃、鞋子、自行车、陈年的挂历(看到一张京剧霸王别姬的,到底从哪里搜集来的呢?),用过一半或者用了三分一的牙膏,活的小兔子……卖家也是,各色人等都有:阿公阿婆,学生,中年大叔,南亚少数族裔,小年青。买的东西人也各式各样,有来买必需品的——他们在这里大概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淘到各种用具:看到一个黑人操着流利的粤语想买一台卖家开价350块的旧笔记本;在一个大叔的摊子上我试了18块钱的耳塞,大叔打开自己的手机让我试听,效果还勉强的;有些文艺中青年来淘碟,有些是类似我们来观察体验的,还有一些带着相机的观光客……卖家不少,摆满横竖交错的三条街道。街道灯光昏暗,很多时候看不清楚物品,所以经常出没的有经验的买家们每人手里攥一支小手电,去到有兴趣的小摊前就打开手电看具体的物品,将感兴趣的物品拿起来照着仔细探查,很有意思的画面,像极了寻宝。观察下来,卖耳线、手表、 CD影碟以及二手电子产品的摊位人是最多的,其次是旧衣服鞋子的。而那些阿婆阿伯卖其他零碎东西的摊位相对人少。
组长建议我们可以询问卖主们他们所贩卖的物品从何而来。试过一摊,一个都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摆放着封存好的旧时代的纸币,根据年代的远近,50到上百价格不等,我拿起一张贰分的纸币看,1988年发行,标价50,其他零星放着看似玉石之类的古董。问他这些货从哪里来的,他悠悠地说都是自己以前一直收集的拿出来卖。
而周日凌晨五点半「起床」之后我们去了另一个叫做天光墟的小市场,那个市场在我们头天晚上露宿地的附近,公路的天桥旁边。顾名思义,这个市场的摆摊的时间是五点半多到7点多,天大亮就收摊。相比起来,天光墟规模要小的多,加起来可能不到半条街。卖家和买家也与鸭寮街的跳蚤市场大不相同。天光墟的卖家更为一致,是些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阿公阿婆们,卖的东西更让我大跌眼镜:冲洗干净的罐头瓶、过期的面包蛋糕,过期的药,废旧的书籍,各种各样的玩具:脏兮兮的洋娃娃,笔记本壳,玩具小汽车,已经摔坏了半边的模型飞机、钥匙挂件等,旧衣服,废旧窗帘床单,已经拆坏的窗帘的毛边,甚至还有石头(而且是普通的鹅卵石而不是装饰用的石头)。我顺着看那些小摊一路看真是充满困惑,这些真的有人买吗?可更为惊奇的是,确实有人买……当我在一位阿婆的摊前研究那些过期的面包到底过期多久时,有一位穿着还算正常的阿伯停下拿了其中一个面包仔细看,阿婆 2块钱卖了,我真怀疑阿伯是买去吃的吗?我鼓起勇气用非常蹩脚的粤语询问阿婆说她那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搜集来卖的,阿婆有些冷淡地回应了句说「我不想讲呢地嘢 (我不想谈这些)」。我即刻收声没再追问。
组长建议我们买一样东西,代表自己这次活动的目的。在另一位阿婆的摊前看到一本很古老的香港小说集,拿起来问多少钱,阿婆开口说4块,我翻看了一下,还没还价,阿婆马上主动说3块啦你拿走好了……于是掏钱买了。趁这个机会,我再度问她从哪里带来这些东西卖,这位阿婆很随和,她说这些都是街坊邻里给她的,她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我买的那本1988年三联出版的小说集,打开扉页有一个印章是某所佛教中学纪念馆的。这些物品对她来说估计完全没什么没意义,别人给了她,她就带来在这个早晨的小市场碰碰运气看能换几块钱。同行同学在这个摊上买了个皮质的活页夹外壳,阿婆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要了2块钱(如果那是新的,在HK的文具店大概也要20、30块吧)。后来的分享中,我说了自己的困惑,组长们说那些过期的食品(面包、杯面)可能是一些茶楼餐厅点心店给阿婆阿伯吃的,他们没吃,留下来摆到这个市场上,换一些钱补贴家用或者帮家人买别的可能更需要的东西。买东西的人呢,附近的露宿者们(我们逛的时候,这个「市场」边上还有在呼呼大睡的露宿者们),可能已经习惯于从这样的早市淘些可用的东西;也看到拉着小推车的东南亚裔的妇女们在挑高跟鞋和废旧的窗帘;还有像那位买过期食品的阿伯……除此之外大概也没什么人回到这市场买东西吧。
天光墟的附近有一座天桥,在活动的地图上标记为反思天桥。我们在决定露宿地点前去看过,是一座住满了露宿者,已经不再供行人通过的天桥。我们没上去,因为时间有些晚,组长认为如果我们一行人贸然上去可能打扰他们休息,还可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去参观而产生被侵犯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们在稍远处观望。以前去走过的组长讲解说,天桥上面已经被露宿者们区分成不同的小块地盘,有的露宿者放了自己所有的家当:被子柜子床等。他们完全在上面生活,包括如厕之类的活动。想象力如何丰富,恐怕也很难体会对着一个剪开的纯净水塑料瓶大小便吧。因为这样,天桥两边的入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封锁住(有四个入口),那里于是变成了一群露宿者的「家园」。他们住在上面,不管天雨暴风还是寒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应该是天光墟市场的常客吧,买些过期的食品果腹,买些旧衣旧鞋遮身 ……
头晚逛鸭寮街的市场至少还有些猎奇者,还有游客,卖家们可能也不完全是被生活所迫。事实上,在后来入睡之前的分享中,组长说鸭寮街跳蚤市场一开始目的确实为了方便和服务附近的经济状况不怎么好的街坊邻居。但近年有很多人似乎从中看到商机,也来参与跳蚤市场。逐渐商业化之后,这里脱离了原本的目的。在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小摊主人正在从车上大批下货——那些劣质的耳线剃胡刀还有「名牌包」,他们可能从别的什么地方收来(低价买来)再进行贩卖。正如前面提到,买东西的人中已经有很多观光客,物品的种类和价格自然已经并不完全针对有需要的贫穷人士。但天光墟市场就完全不一样,这里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香港底层人的生活常态。除了专程去观察和体验的我们这些同学们,买家真的不过用几文钱交换自己生存所需而已,所以过期的食物有人买,过期的药品有人买,别人丢弃的饭碗水杯有人买;对卖家来说,他们可能真的拿出了自己的家当——所谓家当,也不过是些别人给的自己用不到的东西(相信如果必需品他们会自己留下吧),即便他们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也留存下来,摆出来,兴许可以换到一文钱呢……如果头天晚上的那些经历让我感觉还好的话,天光墟市场给我的可算震撼——不是亲眼所见的话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东西换取几块钱,有些物品真的让人感觉荒谬,那是些我们平时随手就当垃圾丢掉的东西(在一个摊上甚至有已经冻结起来开始发黄的河粉)……但那些阿公阿婆们很平静,摆放着那些东西,有人路过可能会呼唤一下「小姐先生帮衬下啦!」,他们也许明白那些物件没什么价值(或许不,对他们来说也许真是有价值的),只是比起直接行乞,这样的收获的金钱至少是交换所得。我们要走的时候,一位买旧衣服的头发花白的婆婆开始折衣服,我们问,她说她从五点多开始摆摊,这会七点了要收摊了,天光墟嘛,天光就散了。有同学问她多大了,她说自己85了,我们看她的样子完全不觉得。她最后叮嘱我们说你们后生仔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我是没前途啦,你们有前途的。
夜宿
头天晚上逛完跳蚤市场去了「反思天桥」之后我们就近找了地方睡觉。组长说不能找街心公园之类的地方,那些地方是不允许露宿的,会被警察驱赶,所以不是露宿者会选择的地方。而天桥自然也不可能上去,因为上面地盘都被瓜分好了。之前还在拾荒的时候组长提醒过我们可以关注是否有日租房,很不幸我们一路没看见过。唯一路过的一家旅馆价格也要140元两个钟,或者280一晚。我们拾荒所得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公路旁的一个网球场边上一块空地成为我们最后的选择,铺下纸皮,在长椅上放下书包,露宿开始。坐下之后先对逛跳蚤市场的观察进行了分享,凌晨1:00多开始入睡。枕着书包躺下的时候我还挺乐观,觉得拾荒逛夜市挺累应该很快睡着。结果几乎整夜失眠。大学时代去刷夜是有意为之,有聊有玩或许还有吃有喝,为应付考试通宵也有过,但真正失眠还没体会过,这次算是补上了这一「缺憾」。除了那薄薄的纸皮下水泥地硌得慌之外,蚊子不时来光顾身上各处露肉的地方,不知种类的小虫也随时来袭;我们选的地方就在公路边,即便到了深夜依然经常有车经过,呼啸的车声伴随一整夜,没消停过,接近天明的时候轰轰隆隆更厉害。一开始躺着望远处的灯光,想想那些天桥上的露宿者们如何生活,看看头上的月亮,百无聊赖,翻来覆去完全找不到一种稍微舒服的姿势……躺了半天,感觉正要入睡之际听到有人讲话,坐起来一看,有深夜遛狗晚归(那时候快凌晨2点了)的一家三口在我们旁边,男主人坐在长凳上正讲述他所了解的露宿者。我于是靠近些听,可是因为疲惫脑子不怎么转动,大部分粤语都没怎么听懂——只听到他讲(之前组长也介绍过)两年前政府驱赶露宿者的情况:某次在没有提前24小时通知的情况下由清洁工凌晨12点临时告知露宿者说要洗街(通常情况下洗街会提前24小时通知),驱赶露宿者,将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没收丢弃,甚至包括他们的身份证钱包,有很多露宿者要辗转到垃圾站之类的地方去找回自己的那些证件。而那次政府为何出现这样的举措则不得而知。那男主人好似很了解露宿者的一些情况,不断说,女主人背着包穿着宽松的家居服站一边听着,浅笑吟吟,不时插句话。他们的儿子也在一旁,偶尔逗狗。后来那白毛狗不知为什么开始发情,跳起来蹭儿子。儿子开玩笑地说那是只公狗,但看起来好像喜欢搅基——深夜欢乐了一刻。男主人一边逗狗一边继续讲。过了好一阵,男主人讲完了——我真心觉得他有些演讲者的才华,虽然没怎么听懂——说不打扰我们继续睡觉,一家离开了。
再度躺下的时候还是睡不着,只能闭着眼等天光,第一次觉得黑夜真漫长,时间过得好慢。想东想西也打发不了多少时间,断断续续掏出手机记录一些感受。三点半的时候坐起来一次,跟同样无法入睡的同学们简短聊天。看到一位local同学不管组长关闭手机的建议在用手机上网刷各种网页。四点多的时候开始有鸟叫,叽叽喳喳,它们起的可真早啊。那时候大概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感觉是一夜之间最冷的时候,空气湿漉漉的,抬头看那刚冒出绿芽的树,无声无息立在薄薄的朝气中,面目模糊。开始听到远处的卡车声音伴随着某种家禽(不知道是鸡还是鸭)的声音,掺杂几声工人的喊叫声音,大概再过两三个小时,新鲜宰杀的鸡鸭肉就会安稳地躺在超市的冰柜或者街市的货架上供我们选择,我想着。再次闭上眼睛。真是难以想象那些露宿者们日复一日在疲惫中等待天光等待着也许毫无收获也许仍然需要为吃饭焦虑和发愁的又一天会有多绝望。五点多,路上开始有早班的公交驶过,公交中的灯光明晃晃地一闪而过。我起来,换到花坛边上坐着观察过往的路人。那时候已经开始有些晨练的人了。看到一个着短裙的外国女孩来回两次路过,一个戴帽子的老爷爷几次走来走去,另一位大爷听着新闻来回跑步。他们对我们好像丝毫不奇怪。而昨夜那遛狗的一家三口,这当会儿想起来模糊难辨,那段现实遥远而疏离,像一个暗夜的梦。越是接近天光,时间好像越慢,我不断看手机。五点四十了,嗅到桂花香味,去周围随意走动了下。接着路上越来越大的车声,很快会川流不息吧。我转头看整夜帮我们看着东西的组长Brian,一个信基督教睫毛长长的小男生,已经在长椅上歪着头抱着双臂睡着。又过了一阵之后,似乎组长的手机闹铃响了,他醒过来,叫醒还在睡觉的同学们。谢天谢地,我心里欢呼着,终于可以进行下一步行动然后很快可以回家洗澡睡觉了——虽然很丢人,本来期待着体验的,不过这无眠的一夜真是让我意志力薄弱不少(现在真心同情那些失眠的人了),那个时刻我是真心期待结束的。之后吃早餐。我终于吃了枕着一整夜,香味不断从书包中透出诱惑的菠萝包,喝完水,好像恢复点元气。然后大家去了天光墟市场,如前面所述的,买了「纪念品」,各小组拍照留念,之后找了一个小公园坐,伴着大妈们晨练的音乐,大家分享了对天光墟市场的观察和对这次体验活动总的感受,在一张纸上写下来了自己的小结,解散。
后记
在周日凌晨入寝前分享会Brian问大家到那时候为止对露宿者有什么感觉?觉得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大家比较相似的观点都觉得露宿者的生活太辛苦,很可怜,但我们对他们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具体地说我们其实好像无法对他们有实质的帮助。对于这些人,也许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会是更有效的方式。毕竟,社会义工的帮助——诸如提供廉价食物,帮助他们申请公屋或者救济会提供的免费住宿也只能提供短期的益处。公屋房租非常低廉,但不能无限期租住下去;而一些救济会提供的住宿也是轮换制的。还有同学从露宿者的角度去设想,觉得如果经常受到外界的帮助,露宿者们可能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尽管他们中真的有人没能力工作(身体残疾的),但一些身体健全的有机会找到工的人在外界持续的帮助(怜悯)中也许会丧失自我效能感也失去工作的动机。可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人生到底如何走到这一步呢?如果了解他们成为露宿者的根源,会不会有更好的干预措施?一天的体验显然不能够给这样的问题提供答案。总是需要更多地耐心和持续的关注。组长们说社团说会继续有下一阶段的活动,不知道最终成效会怎样,且拭目以待吧。倒不是说有信心最后真能提供些什么清晰的答案,不过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产生关注,引发相关的讨论,最后直至产生影响,让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也许漫长,但也许是一种解,这就是类似的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解散之后我和另一个也是大陆的同学一起回家。我们说起来,一致觉得类似的活动在国内大学也许很难搞起来,尤其还是大一的本科生组织。且不说是否有意识组织这样的活动,即便有,学校可能也不会同意;如果同意,因为安全等因素,学校也许会要求同学签署保证书承诺自己负责露宿的人生安全吧。但我们这次活动好像完全没有涉及到这些,活动开始前组长的通知也仅仅提到了我们需要保持对露宿者的尊重和不打扰这样一些原则。我也禁不住想象,如果刚进大学的时候有此类的机会了解类似社会现象,收获这样的经历,我的人生是否会有些许不同?我随后所有的选择会不会带上这种经历之后的色彩呢?事实上,我们小组的成员除了我这老人对了解这些人群怀着强烈的好奇之外,另外那位大陆的同学是由于期末作业有一个课题「假如我一无所有」而引发参加此次活动的动机,她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在我看来可谓功利自我,不说也罢。其他的local同学没有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参加活动的动机,但在分享的阶段多少可以听到他们因为这次经历也收获的震撼,他们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居然有这样一些人的存在感到的讶异。不过也很难预料,这样感受就会对他们日后的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毕竟他们也有学业的压力,而且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在寻找某些充实简历的体验这种可能性。
深水埗,13个小时,我们来过,我们看到过,然后呢?也许很多人生经历和体会也不过如此,都会是这样结束。可是如果种下问题,深入内心,生根发芽,也许也会对答案一直追寻下去吧,现在以后;未必这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也好的吧。
吃完晚餐休息片刻我们开始出发去鸭寮街跳蚤市场,组长提醒我们注意观察进行买卖的物品以及卖家买家都是什么人。对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所卖的物品可谓琳琅满目:书皮发白的言情小说、CD、影碟、电饭煲等各种旧的电器厨具,连废旧的电灯开关和废旧的零件也有(这谁会买呢?!)、塑料封好的上世纪发行的各面值的纸币,脏脏旧旧的洋娃娃、鞋子、自行车、陈年的挂历(看到一张京剧霸王别姬的,到底从哪里搜集来的呢?),用过一半或者用了三分一的牙膏,活的小兔子……卖家也是,各色人等都有:阿公阿婆,学生,中年大叔,南亚少数族裔,小年青。买的东西人也各式各样,有来买必需品的——他们在这里大概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淘到各种用具:看到一个黑人操着流利的粤语想买一台卖家开价350块的旧笔记本;在一个大叔的摊子上我试了18块钱的耳塞,大叔打开自己的手机让我试听,效果还勉强的;有些文艺中青年来淘碟,有些是类似我们来观察体验的,还有一些带着相机的观光客……卖家不少,摆满横竖交错的三条街道。街道灯光昏暗,很多时候看不清楚物品,所以经常出没的有经验的买家们每人手里攥一支小手电,去到有兴趣的小摊前就打开手电看具体的物品,将感兴趣的物品拿起来照着仔细探查,很有意思的画面,像极了寻宝。观察下来,卖耳线、手表、 CD影碟以及二手电子产品的摊位人是最多的,其次是旧衣服鞋子的。而那些阿婆阿伯卖其他零碎东西的摊位相对人少。
组长建议我们可以询问卖主们他们所贩卖的物品从何而来。试过一摊,一个都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摆放着封存好的旧时代的纸币,根据年代的远近,50到上百价格不等,我拿起一张贰分的纸币看,1988年发行,标价50,其他零星放着看似玉石之类的古董。问他这些货从哪里来的,他悠悠地说都是自己以前一直收集的拿出来卖。
而周日凌晨五点半「起床」之后我们去了另一个叫做天光墟的小市场,那个市场在我们头天晚上露宿地的附近,公路的天桥旁边。顾名思义,这个市场的摆摊的时间是五点半多到7点多,天大亮就收摊。相比起来,天光墟规模要小的多,加起来可能不到半条街。卖家和买家也与鸭寮街的跳蚤市场大不相同。天光墟的卖家更为一致,是些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阿公阿婆们,卖的东西更让我大跌眼镜:冲洗干净的罐头瓶、过期的面包蛋糕,过期的药,废旧的书籍,各种各样的玩具:脏兮兮的洋娃娃,笔记本壳,玩具小汽车,已经摔坏了半边的模型飞机、钥匙挂件等,旧衣服,废旧窗帘床单,已经拆坏的窗帘的毛边,甚至还有石头(而且是普通的鹅卵石而不是装饰用的石头)。我顺着看那些小摊一路看真是充满困惑,这些真的有人买吗?可更为惊奇的是,确实有人买……当我在一位阿婆的摊前研究那些过期的面包到底过期多久时,有一位穿着还算正常的阿伯停下拿了其中一个面包仔细看,阿婆 2块钱卖了,我真怀疑阿伯是买去吃的吗?我鼓起勇气用非常蹩脚的粤语询问阿婆说她那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搜集来卖的,阿婆有些冷淡地回应了句说「我不想讲呢地嘢 (我不想谈这些)」。我即刻收声没再追问。
组长建议我们买一样东西,代表自己这次活动的目的。在另一位阿婆的摊前看到一本很古老的香港小说集,拿起来问多少钱,阿婆开口说4块,我翻看了一下,还没还价,阿婆马上主动说3块啦你拿走好了……于是掏钱买了。趁这个机会,我再度问她从哪里带来这些东西卖,这位阿婆很随和,她说这些都是街坊邻里给她的,她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我买的那本1988年三联出版的小说集,打开扉页有一个印章是某所佛教中学纪念馆的。这些物品对她来说估计完全没什么没意义,别人给了她,她就带来在这个早晨的小市场碰碰运气看能换几块钱。同行同学在这个摊上买了个皮质的活页夹外壳,阿婆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要了2块钱(如果那是新的,在HK的文具店大概也要20、30块吧)。后来的分享中,我说了自己的困惑,组长们说那些过期的食品(面包、杯面)可能是一些茶楼餐厅点心店给阿婆阿伯吃的,他们没吃,留下来摆到这个市场上,换一些钱补贴家用或者帮家人买别的可能更需要的东西。买东西的人呢,附近的露宿者们(我们逛的时候,这个「市场」边上还有在呼呼大睡的露宿者们),可能已经习惯于从这样的早市淘些可用的东西;也看到拉着小推车的东南亚裔的妇女们在挑高跟鞋和废旧的窗帘;还有像那位买过期食品的阿伯……除此之外大概也没什么人回到这市场买东西吧。
天光墟的附近有一座天桥,在活动的地图上标记为反思天桥。我们在决定露宿地点前去看过,是一座住满了露宿者,已经不再供行人通过的天桥。我们没上去,因为时间有些晚,组长认为如果我们一行人贸然上去可能打扰他们休息,还可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去参观而产生被侵犯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们在稍远处观望。以前去走过的组长讲解说,天桥上面已经被露宿者们区分成不同的小块地盘,有的露宿者放了自己所有的家当:被子柜子床等。他们完全在上面生活,包括如厕之类的活动。想象力如何丰富,恐怕也很难体会对着一个剪开的纯净水塑料瓶大小便吧。因为这样,天桥两边的入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封锁住(有四个入口),那里于是变成了一群露宿者的「家园」。他们住在上面,不管天雨暴风还是寒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应该是天光墟市场的常客吧,买些过期的食品果腹,买些旧衣旧鞋遮身 ……
头晚逛鸭寮街的市场至少还有些猎奇者,还有游客,卖家们可能也不完全是被生活所迫。事实上,在后来入睡之前的分享中,组长说鸭寮街跳蚤市场一开始目的确实为了方便和服务附近的经济状况不怎么好的街坊邻居。但近年有很多人似乎从中看到商机,也来参与跳蚤市场。逐渐商业化之后,这里脱离了原本的目的。在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小摊主人正在从车上大批下货——那些劣质的耳线剃胡刀还有「名牌包」,他们可能从别的什么地方收来(低价买来)再进行贩卖。正如前面提到,买东西的人中已经有很多观光客,物品的种类和价格自然已经并不完全针对有需要的贫穷人士。但天光墟市场就完全不一样,这里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香港底层人的生活常态。除了专程去观察和体验的我们这些同学们,买家真的不过用几文钱交换自己生存所需而已,所以过期的食物有人买,过期的药品有人买,别人丢弃的饭碗水杯有人买;对卖家来说,他们可能真的拿出了自己的家当——所谓家当,也不过是些别人给的自己用不到的东西(相信如果必需品他们会自己留下吧),即便他们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也留存下来,摆出来,兴许可以换到一文钱呢……如果头天晚上的那些经历让我感觉还好的话,天光墟市场给我的可算震撼——不是亲眼所见的话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东西换取几块钱,有些物品真的让人感觉荒谬,那是些我们平时随手就当垃圾丢掉的东西(在一个摊上甚至有已经冻结起来开始发黄的河粉)……但那些阿公阿婆们很平静,摆放着那些东西,有人路过可能会呼唤一下「小姐先生帮衬下啦!」,他们也许明白那些物件没什么价值(或许不,对他们来说也许真是有价值的),只是比起直接行乞,这样的收获的金钱至少是交换所得。我们要走的时候,一位买旧衣服的头发花白的婆婆开始折衣服,我们问,她说她从五点多开始摆摊,这会七点了要收摊了,天光墟嘛,天光就散了。有同学问她多大了,她说自己85了,我们看她的样子完全不觉得。她最后叮嘱我们说你们后生仔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我是没前途啦,你们有前途的。
夜宿
头天晚上逛完跳蚤市场去了「反思天桥」之后我们就近找了地方睡觉。组长说不能找街心公园之类的地方,那些地方是不允许露宿的,会被警察驱赶,所以不是露宿者会选择的地方。而天桥自然也不可能上去,因为上面地盘都被瓜分好了。之前还在拾荒的时候组长提醒过我们可以关注是否有日租房,很不幸我们一路没看见过。唯一路过的一家旅馆价格也要140元两个钟,或者280一晚。我们拾荒所得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公路旁的一个网球场边上一块空地成为我们最后的选择,铺下纸皮,在长椅上放下书包,露宿开始。坐下之后先对逛跳蚤市场的观察进行了分享,凌晨1:00多开始入睡。枕着书包躺下的时候我还挺乐观,觉得拾荒逛夜市挺累应该很快睡着。结果几乎整夜失眠。大学时代去刷夜是有意为之,有聊有玩或许还有吃有喝,为应付考试通宵也有过,但真正失眠还没体会过,这次算是补上了这一「缺憾」。除了那薄薄的纸皮下水泥地硌得慌之外,蚊子不时来光顾身上各处露肉的地方,不知种类的小虫也随时来袭;我们选的地方就在公路边,即便到了深夜依然经常有车经过,呼啸的车声伴随一整夜,没消停过,接近天明的时候轰轰隆隆更厉害。一开始躺着望远处的灯光,想想那些天桥上的露宿者们如何生活,看看头上的月亮,百无聊赖,翻来覆去完全找不到一种稍微舒服的姿势……躺了半天,感觉正要入睡之际听到有人讲话,坐起来一看,有深夜遛狗晚归(那时候快凌晨2点了)的一家三口在我们旁边,男主人坐在长凳上正讲述他所了解的露宿者。我于是靠近些听,可是因为疲惫脑子不怎么转动,大部分粤语都没怎么听懂——只听到他讲(之前组长也介绍过)两年前政府驱赶露宿者的情况:某次在没有提前24小时通知的情况下由清洁工凌晨12点临时告知露宿者说要洗街(通常情况下洗街会提前24小时通知),驱赶露宿者,将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没收丢弃,甚至包括他们的身份证钱包,有很多露宿者要辗转到垃圾站之类的地方去找回自己的那些证件。而那次政府为何出现这样的举措则不得而知。那男主人好似很了解露宿者的一些情况,不断说,女主人背着包穿着宽松的家居服站一边听着,浅笑吟吟,不时插句话。他们的儿子也在一旁,偶尔逗狗。后来那白毛狗不知为什么开始发情,跳起来蹭儿子。儿子开玩笑地说那是只公狗,但看起来好像喜欢搅基——深夜欢乐了一刻。男主人一边逗狗一边继续讲。过了好一阵,男主人讲完了——我真心觉得他有些演讲者的才华,虽然没怎么听懂——说不打扰我们继续睡觉,一家离开了。
再度躺下的时候还是睡不着,只能闭着眼等天光,第一次觉得黑夜真漫长,时间过得好慢。想东想西也打发不了多少时间,断断续续掏出手机记录一些感受。三点半的时候坐起来一次,跟同样无法入睡的同学们简短聊天。看到一位local同学不管组长关闭手机的建议在用手机上网刷各种网页。四点多的时候开始有鸟叫,叽叽喳喳,它们起的可真早啊。那时候大概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感觉是一夜之间最冷的时候,空气湿漉漉的,抬头看那刚冒出绿芽的树,无声无息立在薄薄的朝气中,面目模糊。开始听到远处的卡车声音伴随着某种家禽(不知道是鸡还是鸭)的声音,掺杂几声工人的喊叫声音,大概再过两三个小时,新鲜宰杀的鸡鸭肉就会安稳地躺在超市的冰柜或者街市的货架上供我们选择,我想着。再次闭上眼睛。真是难以想象那些露宿者们日复一日在疲惫中等待天光等待着也许毫无收获也许仍然需要为吃饭焦虑和发愁的又一天会有多绝望。五点多,路上开始有早班的公交驶过,公交中的灯光明晃晃地一闪而过。我起来,换到花坛边上坐着观察过往的路人。那时候已经开始有些晨练的人了。看到一个着短裙的外国女孩来回两次路过,一个戴帽子的老爷爷几次走来走去,另一位大爷听着新闻来回跑步。他们对我们好像丝毫不奇怪。而昨夜那遛狗的一家三口,这当会儿想起来模糊难辨,那段现实遥远而疏离,像一个暗夜的梦。越是接近天光,时间好像越慢,我不断看手机。五点四十了,嗅到桂花香味,去周围随意走动了下。接着路上越来越大的车声,很快会川流不息吧。我转头看整夜帮我们看着东西的组长Brian,一个信基督教睫毛长长的小男生,已经在长椅上歪着头抱着双臂睡着。又过了一阵之后,似乎组长的手机闹铃响了,他醒过来,叫醒还在睡觉的同学们。谢天谢地,我心里欢呼着,终于可以进行下一步行动然后很快可以回家洗澡睡觉了——虽然很丢人,本来期待着体验的,不过这无眠的一夜真是让我意志力薄弱不少(现在真心同情那些失眠的人了),那个时刻我是真心期待结束的。之后吃早餐。我终于吃了枕着一整夜,香味不断从书包中透出诱惑的菠萝包,喝完水,好像恢复点元气。然后大家去了天光墟市场,如前面所述的,买了「纪念品」,各小组拍照留念,之后找了一个小公园坐,伴着大妈们晨练的音乐,大家分享了对天光墟市场的观察和对这次体验活动总的感受,在一张纸上写下来了自己的小结,解散。
后记
在周日凌晨入寝前分享会Brian问大家到那时候为止对露宿者有什么感觉?觉得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大家比较相似的观点都觉得露宿者的生活太辛苦,很可怜,但我们对他们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具体地说我们其实好像无法对他们有实质的帮助。对于这些人,也许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会是更有效的方式。毕竟,社会义工的帮助——诸如提供廉价食物,帮助他们申请公屋或者救济会提供的免费住宿也只能提供短期的益处。公屋房租非常低廉,但不能无限期租住下去;而一些救济会提供的住宿也是轮换制的。还有同学从露宿者的角度去设想,觉得如果经常受到外界的帮助,露宿者们可能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尽管他们中真的有人没能力工作(身体残疾的),但一些身体健全的有机会找到工的人在外界持续的帮助(怜悯)中也许会丧失自我效能感也失去工作的动机。可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人生到底如何走到这一步呢?如果了解他们成为露宿者的根源,会不会有更好的干预措施?一天的体验显然不能够给这样的问题提供答案。总是需要更多地耐心和持续的关注。组长们说社团说会继续有下一阶段的活动,不知道最终成效会怎样,且拭目以待吧。倒不是说有信心最后真能提供些什么清晰的答案,不过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产生关注,引发相关的讨论,最后直至产生影响,让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也许漫长,但也许是一种解,这就是类似的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解散之后我和另一个也是大陆的同学一起回家。我们说起来,一致觉得类似的活动在国内大学也许很难搞起来,尤其还是大一的本科生组织。且不说是否有意识组织这样的活动,即便有,学校可能也不会同意;如果同意,因为安全等因素,学校也许会要求同学签署保证书承诺自己负责露宿的人生安全吧。但我们这次活动好像完全没有涉及到这些,活动开始前组长的通知也仅仅提到了我们需要保持对露宿者的尊重和不打扰这样一些原则。我也禁不住想象,如果刚进大学的时候有此类的机会了解类似社会现象,收获这样的经历,我的人生是否会有些许不同?我随后所有的选择会不会带上这种经历之后的色彩呢?事实上,我们小组的成员除了我这老人对了解这些人群怀着强烈的好奇之外,另外那位大陆的同学是由于期末作业有一个课题「假如我一无所有」而引发参加此次活动的动机,她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在我看来可谓功利自我,不说也罢。其他的local同学没有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参加活动的动机,但在分享的阶段多少可以听到他们因为这次经历也收获的震撼,他们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居然有这样一些人的存在感到的讶异。不过也很难预料,这样感受就会对他们日后的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毕竟他们也有学业的压力,而且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在寻找某些充实简历的体验这种可能性。
深水埗,13个小时,我们来过,我们看到过,然后呢?也许很多人生经历和体会也不过如此,都会是这样结束。可是如果种下问题,深入内心,生根发芽,也许也会对答案一直追寻下去吧,现在以后;未必这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也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