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草译】九龙城寨的建筑学
The Architecture of Kowloon Walled City: An Excerpt from ‘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
九龙城寨的建筑学:“回望阴暗之城”节选
摘自ArchDaily
九龙城寨的早期阶段以可预测的建筑类型学为特征,建筑由擅居者(squatter)的权力规则建立——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在可用的点上随机建造。直到城寨被拆毁前保持着的小巷与通道未经规划的发展成为城寨的既定“地区图(map)”。基础电力的供应,由于不断增加负担的非法连接而经常线路超载,很少的储水管供应仅需的水源。随着60年代容纳不断增长的居民以及商业数量压力的需要,城寨中类型建筑完成了由二至三层向更高的六至七层居住结构的跨越。 这表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在这些进一步的高度上建筑不可避免的变得更加复杂并且要通过更多的劳力来实现,加固混凝土,更多的投资等等。他们也需要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水不得不通过人力来输送到更高的楼层,供应做饭或热水燃料的天然气容器同样如此。
这些新建筑在适应它们所处的临时境况。适宜的基础或地桩,在没有建筑学或工程学的参与下的建立,它们使用有质量问题的材料,忽略传统的机械学和电气标准,缺少接近阳光或新鲜空气的适当流通与紧急出口、水源供给或垃圾处置,并且一旦建成便不顾之后的维修。它们运用空闲的空间——摆脱了地契的束缚、产权的限制和管理条例——以一种完全原始的方式。它们是具有创造性的,叛逆的建筑学样本。
所观察到的唯一恒定的限制是启德机场对于九龙地区的限高规定。大概即使是最肆无忌惮的开发者也意识到挑战它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这会迫使政府作出负面的回应。撇开这个“黄金高度限定”,几乎任何事都可以一试。
首层的开放空间——小花园和动物蔚蓝在50年代依然存在——但不久后便消失了,被混凝土结构和小巷所替代。 在首层中,自然采光逐月的萎缩。“开发者(developer)”们(精明强干的人)提供资金并且了解基础的建筑建造知识——向已有的房户(owners)提议他们可以将现有的两层结构置换成新的更大或更多的单元,更多的“现代”建筑在他们的地盘上建起。当可能的时候,这些开发者们将财产相邻的商户们组织在一起来产生更大的占地,这样一来就有了能建造更大的塔楼的能力,因而增加了的盈利。这种在在城市肌理的演变中自然而然的结果便是:尺度增长不仅是在高度上,而且也在广度上。
因为没有总体规划或可遵循的法律法规,非常规的循环路径开始穿梭于整座城寨,在临近的结构间上下穿梭。现存的楼梯是新增的,相邻建筑的窗户被忽略并被墙覆盖,地板在小巷上悬挑着,有时他们能越过小路碰到彼此。九龙城寨的屋顶景观变成了它的专有公共领域,封起来的花园,玩耍的孩子,休息的成年人,同时也是侧边交通流线发生的地方(即使是邮递员)。低矮的建筑物并不总是被拆毁,有时在上边加减楼层,有时甚至来自于旁边更高建筑。在更高的楼层里,相连接的走廊使得人们不用回到地面层而能在不同的结构中穿梭,所以当在城寨中移动时,便很难意识到你何时跨越了两栋相邻建筑的红线。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居民对路径的熟悉程度,他们能够流畅的穿梭于相互交织的交通流线系统中。这种奇特的“有机”生长成为了九龙城寨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层面最与众不同与有趣的特征。
1963年,当地官方对城寨东北角区域进行清理和驱逐的尝试在中国政府的反对后终止后,这个对于英国势力明确的否定开启了城寨内猖獗开发的闸门。同年,由居民组成的街坊联合会形成,一方面为了上挑战英方的驱逐一方面仲裁随着建筑物爆炸而日益增长的产权诉讼。这个点涵盖的居民超过了15000人。完全的无政府主义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了。街坊变成了产权争论中的法定权威与城市中的办事处,并且使用他们自己的印章作为产权记录所有权的唯一认可证明。很快,它也假定了监管其他服务的责任,并与香港政府就居民权益进行磋商。在城寨被拆毁前,它被证明为一个很重要的组织体系。
城寨中的生活条件变得前所未有的糟糕,由于日益增长的建造行为及其导致的密度给本不充足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供应质量恶化,排水系统不足且经常堵塞,停电变得经常性,尽管真诚的——假如,有些部分,只是部分的——来自政府和公共事业的外部力量提出这些问题。当局接受并不得不做出改善,但被几乎不可能改建的现状和与体制长久以来的非法联系所阻止。更重要的是,不论怎样,他们被固有的关系束缚——任何改进都会赋予非法定居以合法性,不然他们将被拆毁。
同时,在城寨下私人水井被不计后果的挖掘(这些水被出售以用来盈利)。当局不得不添加一个额外的水塔,但却供不应求,并且随着城寨生长的更加高与密,使公用事业高效化与现代化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它想改善现有条件却不想因此而激发新的建造,但这样做又并不容易因为城寨已经变成了令人迷惑的迷宫。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14层楼高的建筑,城寨所容纳的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形态,并且在地面层除了中心外事实上没有阳光能照射进来。它的密度估计已到了每人仅占7平方英尺。衙门区域却莫名其妙的保持了垂直发展的例外,在1949年作为一个救济院和老年人之家租给一个传教社团。最后,由于其上可见的天空,它使城寨中仅有的实质性空隙得以明确。临近Lo Yan街的一幢小庙也得以幸存,但是一直都被掩埋在由周围塔楼所丢下的垃圾中,由于这个原因它上方的天光几乎是不可见的。
20世纪80年代,在城寨的城市区域中仅存的“遗漏的牙齿”也被填满,它合并成一个几乎连续的集合,特别是从外部或上部观察。在这个层面上它起到了脉搏的功能,带着尺寸各异的流线动脉和水电静脉在其中流动的鲜活有机体,不规则的开窗方式在它周径上变色的上表皮形成了痘疮,所有不同种类的阳台、笼子、延伸物、支架和空调机单元依附着维护不加的灰泥与混凝土墙,好像痣的生长。
一些建筑物似乎依靠在它们的临近建筑上,其中的一些狭窄的不可思议,很多则像宴会墙一样尚未确定。这些最后出现的塔楼无疑是最危险的,同时也可能是在整个城寨历史中最别出心裁的。它们的建造者宣称它们很安全,他们参考了城寨外香港的所有其他相同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规范。这很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些建筑物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外来的自由职业者,或是在别处有合法项目经验的承包商“设计”和建立的。毕竟,没有任何一栋曾经坍塌过。而且它们以最低标准的边缘被建造。它们纯粹是作为盈利机器而建造的。
这种情况或许是真的:随着城镇的的生长并且固化为近乎一个物质实体,结构上的脆弱至少部分的被结构环境所缓和:建筑物彼此依靠,这至少将实体作为一个整体稳固起来。好像一列满员的地铁或高峰时期的汽车,摩肩接踵并且很难摔倒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但显然,建筑物并没有这么简单,建筑物也能在其垂直方向上坍塌。但是因为城寨交织进了它的社会和物理形式,它的结构变得并不只是寄生与空间关系,而且还有平衡,至少在它被拆毁之前。
那么九龙城寨是一个在规则与规划缺失下关于城市自生长的绝佳研究案例吗?它的有机演变是所有没有功能性政府参与的城市(一种只有自我规范与限定的疯狂最大化的世界)的范例吗?除去在城寨现实上限制它消极面的浪漫化,形成的使用不成文的规定代替白纸黑字初始机构,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作为一种真正的民主(当然是一种真正的市场经济)而发挥作用。它的生长的可行性更多基于使其变得内向综合下的实践检测。它的并不明显但却被其居住者所理解的一致性随着它的社会、空间、经济和建筑学的相互依存而增长,并且成熟为一架相当功能性的社群机器。那时这是一个真正的原住民物理实体,这就是为什么它长久以来令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如此着迷。
九龙城寨的建筑学:“回望阴暗之城”节选
摘自ArchDaily
九龙城寨的早期阶段以可预测的建筑类型学为特征,建筑由擅居者(squatter)的权力规则建立——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在可用的点上随机建造。直到城寨被拆毁前保持着的小巷与通道未经规划的发展成为城寨的既定“地区图(map)”。基础电力的供应,由于不断增加负担的非法连接而经常线路超载,很少的储水管供应仅需的水源。随着60年代容纳不断增长的居民以及商业数量压力的需要,城寨中类型建筑完成了由二至三层向更高的六至七层居住结构的跨越。 这表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因为在这些进一步的高度上建筑不可避免的变得更加复杂并且要通过更多的劳力来实现,加固混凝土,更多的投资等等。他们也需要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水不得不通过人力来输送到更高的楼层,供应做饭或热水燃料的天然气容器同样如此。
这些新建筑在适应它们所处的临时境况。适宜的基础或地桩,在没有建筑学或工程学的参与下的建立,它们使用有质量问题的材料,忽略传统的机械学和电气标准,缺少接近阳光或新鲜空气的适当流通与紧急出口、水源供给或垃圾处置,并且一旦建成便不顾之后的维修。它们运用空闲的空间——摆脱了地契的束缚、产权的限制和管理条例——以一种完全原始的方式。它们是具有创造性的,叛逆的建筑学样本。
所观察到的唯一恒定的限制是启德机场对于九龙地区的限高规定。大概即使是最肆无忌惮的开发者也意识到挑战它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这会迫使政府作出负面的回应。撇开这个“黄金高度限定”,几乎任何事都可以一试。
首层的开放空间——小花园和动物蔚蓝在50年代依然存在——但不久后便消失了,被混凝土结构和小巷所替代。 在首层中,自然采光逐月的萎缩。“开发者(developer)”们(精明强干的人)提供资金并且了解基础的建筑建造知识——向已有的房户(owners)提议他们可以将现有的两层结构置换成新的更大或更多的单元,更多的“现代”建筑在他们的地盘上建起。当可能的时候,这些开发者们将财产相邻的商户们组织在一起来产生更大的占地,这样一来就有了能建造更大的塔楼的能力,因而增加了的盈利。这种在在城市肌理的演变中自然而然的结果便是:尺度增长不仅是在高度上,而且也在广度上。
因为没有总体规划或可遵循的法律法规,非常规的循环路径开始穿梭于整座城寨,在临近的结构间上下穿梭。现存的楼梯是新增的,相邻建筑的窗户被忽略并被墙覆盖,地板在小巷上悬挑着,有时他们能越过小路碰到彼此。九龙城寨的屋顶景观变成了它的专有公共领域,封起来的花园,玩耍的孩子,休息的成年人,同时也是侧边交通流线发生的地方(即使是邮递员)。低矮的建筑物并不总是被拆毁,有时在上边加减楼层,有时甚至来自于旁边更高建筑。在更高的楼层里,相连接的走廊使得人们不用回到地面层而能在不同的结构中穿梭,所以当在城寨中移动时,便很难意识到你何时跨越了两栋相邻建筑的红线。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居民对路径的熟悉程度,他们能够流畅的穿梭于相互交织的交通流线系统中。这种奇特的“有机”生长成为了九龙城寨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层面最与众不同与有趣的特征。
1963年,当地官方对城寨东北角区域进行清理和驱逐的尝试在中国政府的反对后终止后,这个对于英国势力明确的否定开启了城寨内猖獗开发的闸门。同年,由居民组成的街坊联合会形成,一方面为了上挑战英方的驱逐一方面仲裁随着建筑物爆炸而日益增长的产权诉讼。这个点涵盖的居民超过了15000人。完全的无政府主义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了。街坊变成了产权争论中的法定权威与城市中的办事处,并且使用他们自己的印章作为产权记录所有权的唯一认可证明。很快,它也假定了监管其他服务的责任,并与香港政府就居民权益进行磋商。在城寨被拆毁前,它被证明为一个很重要的组织体系。
城寨中的生活条件变得前所未有的糟糕,由于日益增长的建造行为及其导致的密度给本不充足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供应质量恶化,排水系统不足且经常堵塞,停电变得经常性,尽管真诚的——假如,有些部分,只是部分的——来自政府和公共事业的外部力量提出这些问题。当局接受并不得不做出改善,但被几乎不可能改建的现状和与体制长久以来的非法联系所阻止。更重要的是,不论怎样,他们被固有的关系束缚——任何改进都会赋予非法定居以合法性,不然他们将被拆毁。
同时,在城寨下私人水井被不计后果的挖掘(这些水被出售以用来盈利)。当局不得不添加一个额外的水塔,但却供不应求,并且随着城寨生长的更加高与密,使公用事业高效化与现代化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它想改善现有条件却不想因此而激发新的建造,但这样做又并不容易因为城寨已经变成了令人迷惑的迷宫。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14层楼高的建筑,城寨所容纳的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形态,并且在地面层除了中心外事实上没有阳光能照射进来。它的密度估计已到了每人仅占7平方英尺。衙门区域却莫名其妙的保持了垂直发展的例外,在1949年作为一个救济院和老年人之家租给一个传教社团。最后,由于其上可见的天空,它使城寨中仅有的实质性空隙得以明确。临近Lo Yan街的一幢小庙也得以幸存,但是一直都被掩埋在由周围塔楼所丢下的垃圾中,由于这个原因它上方的天光几乎是不可见的。
20世纪80年代,在城寨的城市区域中仅存的“遗漏的牙齿”也被填满,它合并成一个几乎连续的集合,特别是从外部或上部观察。在这个层面上它起到了脉搏的功能,带着尺寸各异的流线动脉和水电静脉在其中流动的鲜活有机体,不规则的开窗方式在它周径上变色的上表皮形成了痘疮,所有不同种类的阳台、笼子、延伸物、支架和空调机单元依附着维护不加的灰泥与混凝土墙,好像痣的生长。
一些建筑物似乎依靠在它们的临近建筑上,其中的一些狭窄的不可思议,很多则像宴会墙一样尚未确定。这些最后出现的塔楼无疑是最危险的,同时也可能是在整个城寨历史中最别出心裁的。它们的建造者宣称它们很安全,他们参考了城寨外香港的所有其他相同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规范。这很可能是真的,因为这些建筑物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外来的自由职业者,或是在别处有合法项目经验的承包商“设计”和建立的。毕竟,没有任何一栋曾经坍塌过。而且它们以最低标准的边缘被建造。它们纯粹是作为盈利机器而建造的。
这种情况或许是真的:随着城镇的的生长并且固化为近乎一个物质实体,结构上的脆弱至少部分的被结构环境所缓和:建筑物彼此依靠,这至少将实体作为一个整体稳固起来。好像一列满员的地铁或高峰时期的汽车,摩肩接踵并且很难摔倒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但显然,建筑物并没有这么简单,建筑物也能在其垂直方向上坍塌。但是因为城寨交织进了它的社会和物理形式,它的结构变得并不只是寄生与空间关系,而且还有平衡,至少在它被拆毁之前。
那么九龙城寨是一个在规则与规划缺失下关于城市自生长的绝佳研究案例吗?它的有机演变是所有没有功能性政府参与的城市(一种只有自我规范与限定的疯狂最大化的世界)的范例吗?除去在城寨现实上限制它消极面的浪漫化,形成的使用不成文的规定代替白纸黑字初始机构,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作为一种真正的民主(当然是一种真正的市场经济)而发挥作用。它的生长的可行性更多基于使其变得内向综合下的实践检测。它的并不明显但却被其居住者所理解的一致性随着它的社会、空间、经济和建筑学的相互依存而增长,并且成熟为一架相当功能性的社群机器。那时这是一个真正的原住民物理实体,这就是为什么它长久以来令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如此着迷。
-
摇滚死兔子本不应该是一个顽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7 18:04:13
-
寅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1 22:28:26
-
cou1amp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1 06:12:34
-
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6 02:39:02
-
逃亡主义章北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1 14:09:21
-
GlintonLi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0 21:32:39
-
Proc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6 17:58:5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6 22:06:59
-
巴黎草莓不烦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13:02:26
-
Globoa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15 21:07:01
-
云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5 19:28:02
-
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8 20:00:31
-
东董栋冬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6:20:41
-
不记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3 13:50:45
-
放鸽子小能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0 14:37:20
-
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9 04: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