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近日由于机缘巧合,在半年之内第二次造访日本。初次访日形成的一些印象,经过这次“复习”变得更加鲜明,似乎值得付诸笔端。
对日本第一个直观的印象是干净。这种干净是自然的,但更是人为的。可能由于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相对较多,加上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较高,日本与中国相比显得没有那么多“灰”。当然,这也与日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污染型企业多已外迁有关。不过这种自然的干净,并不是使我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要说这种意义上的干净,西藏地区肯定要强于日本。真正使我有很深感触的,是那种人工维持的干净。在从成田机场去往东京市区的路上,见到的所有汽车,包括卡车在内,看上去几乎都是崭新锃亮。进城之后近距离观察,发现并不都是新车,而是因为所有的车辆都经过仔细的擦拭。私家车自不必说,卡车、公交车、出租车,几乎全部是一丝不苟地干净,完全没有国内工程车辆和公交车辆的那种邋遢和不经意。市容环境也是一样,很少见到垃圾和杂物,即使是相对偏僻的背街小巷,也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利落,绝少见到上海弄堂和北京胡同式的杂乱。
第二个直观的印象是无处不在的“礼”。第一次到东京,在机场还没有明显的“异国”感觉,因为所有的机场都是大同小异;在机场高速上,所见城乡景象除了干净些,与国内并无太大差别;一直到了东京市内的城市航站(机场巴士中转站),当我乘坐的机场大巴缓缓进站时,看到站台上装卸行李的工作人员站成一排向大巴90度鞠躬,我才蓦然有了感觉:这真是到了日本啊!关于日本式鞠躬,我们在国内多少都略有所知,但直接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仪式感的社会中,感触还是很不一样。在著名旅游地箱根的一处山坡上,有大片灰色的芦苇随风起伏。导游介绍说,这随风轻轻伏下身躯,放佛在不断鞠躬和点头的芦苇,就是日本人的象征。这的确是非常贴切和传神,对于日本人来说,鞠躬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动作,而几乎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在日本待一两天后,中国人一般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不断鞠躬,鞠躬角度也越来越大。鞠躬,或礼貌,其实只是日本社会更广义的“礼”的一个方面。他们整个社会的秩序感,工作的勤勉、严谨和细致,他们城乡遍布的各种大小神庙,都让人感觉到中国古典意义上的“礼”的鲜活存在。日本在这方面,或可配得上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应该“礼失求诸野”。
第三个印象应该说是“勤劳”。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服务性工作是老人在做。比如在机场接我们的,是一个专业接机服务公司的职员,大概有60岁的样子;再比如酒店里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街上打扫卫生的保洁员,车库管理员,这些在国内一般都是农村来的年轻人在干的工作,在日本有不少都是老人在做。此外,日本的女性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似乎较高,比如在酒店里帮我们搬行李的就是一个年轻女孩,这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日本又是一个“普遍加班”的社会。在5-6点钟这种国内的“下班高峰”时间,东京地铁里人其实不多,他们的高峰在9-10点钟。在与日本公务员的交流中听说,他们的年轻公务员经常要干到12点以后。到日本的第一天,我和两个中国同事上街闲逛,结果总觉得自己在挡别人的路,因为日本人走路实在是普遍比较快。我们看日本的景观、城乡面貌,看日本的产品,直观到的是美观、精致、干净和质量,这背后都是人,勤劳谦恭的日本人,这一点大概只有身处日本才能感觉到。
第四个印象是认真。这一点,其实与前面几点是紧密联系的,应该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日本的上班族,不论企业职员还是公务员,上班时间一律西装革履。日本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一律都是制服和白手套。在东京的伊都洋华堂超市楼下,我们一位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事务的司长带我们仔细观察了日本的分类垃圾箱:纸张、玻璃、塑料、金属、电池、杂物;回收灯泡的箱子分三格:白炽灯泡、直管日光灯、环形日光灯。最令我们感慨的是“该放什么的箱子里面放的就是什么”。纸张是纸张,塑料是塑料,基本没有乱放的。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回收利用率,下一步他们要推行把玻璃废弃物按颜色再分类,把塑料废弃物按塑料类型再分类,而这“需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引导”。认真二字,说来简单,真要使之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精神,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第五个印象是日本的“亚洲意识”,这个印象是这次来日本才有的。日本近代以来,一直有一种明确的“脱亚入欧”意识,这一点我们大都是知道的,也是容易看到的。比如,日本在器物和制度上的西化;比如,日本官方的经济分析数据,通常是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分开;又比如,日本的政府官员在谈很多事情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得到美国认可为荣,语气之中有种“兄弟我在美国的时候……”的意思。但接触多了我又感到,日本的官方和企业,有一种很强的亚洲意识,而这是我们所没有的。(这一点最初其实是受到最近《天涯》上张承志一篇文章的启发,此次来日本又得到了印证。)这种亚洲意识,一方面表现为日本想做亚洲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表现为日本对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美的差别有一种明确而自觉的意识与主张。比如在与日本企业的接触中,你会发现他们喜欢讲“统一的亚洲市场”,喜欢讲“与欧美不同的亚洲的生意模式”;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从普通官员到大臣,乃至首相,都喜欢在“团结和领导亚洲发展”这个框架内谈中日政经关系。不管这种亚洲概念、亚洲框架是真心的,还是仅仅一种对中国的宣传,它是一种真切的日本式思维,而这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们给自己在世界上的战略定位和划分世界的概念框架,在毛泽东时代“三个世界”理论下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亚非拉”概念;在现在的“和谐世界”理论下是时髦的G2、“中美国”概念;无论哪一种思考框架,“亚洲”概念都是没有的,或是相对次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差异,大概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思想有很深的关系。我们自战国乃至秦汉以来,“天下”是最基本的概念框架,民族意识相对次要。无论如何积贫积弱,我们其实一直有一种“世界帝国”和普世价值的潜意识。相反,日本的民族意识和独特性概念其实要比我们强得多。它的近代化起点,明治维新,核心其实是“尊王攘夷”理念下的一场王政复古运动。所以日本的现代化,潜意识里其实有一个反西方、反现代的起点。日本后来搞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把太平洋战争看作日本“解放亚洲”、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一场斗争,都跟这个起点有关系。这个尊王攘夷,其实也是中国的古学,不过是战国之前的春秋思想。日本的“亚洲意识”,我看其实是春秋时代“合诸夏以排夷狄”思想的一个现代版本。
在日本稍微多待几天,就会感觉到日本的“西化”其实只是一个表层,的的确确是所谓“和魂洋服”。从器物和制度层面上说,日本比我们西化、现代。但从精神和心理上说,日本骨子里其实比我们保守和封闭得多,而我们反倒更现代、更开放。这种反差其实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日本一直是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在这个词的标准意义上),而中国2000年前已经走出封建社会,进入了“天下”的时代。
日本有见识的政治家、企业家看得很清楚,亚洲的未来属于中国,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对此寄予厚望。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却没有、似乎也不需要这种“亚洲意识”。这就是我第二次日本之行的最大感触。
2009年4月22日晨草于东京。
对日本第一个直观的印象是干净。这种干净是自然的,但更是人为的。可能由于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相对较多,加上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较高,日本与中国相比显得没有那么多“灰”。当然,这也与日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污染型企业多已外迁有关。不过这种自然的干净,并不是使我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要说这种意义上的干净,西藏地区肯定要强于日本。真正使我有很深感触的,是那种人工维持的干净。在从成田机场去往东京市区的路上,见到的所有汽车,包括卡车在内,看上去几乎都是崭新锃亮。进城之后近距离观察,发现并不都是新车,而是因为所有的车辆都经过仔细的擦拭。私家车自不必说,卡车、公交车、出租车,几乎全部是一丝不苟地干净,完全没有国内工程车辆和公交车辆的那种邋遢和不经意。市容环境也是一样,很少见到垃圾和杂物,即使是相对偏僻的背街小巷,也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利落,绝少见到上海弄堂和北京胡同式的杂乱。
第二个直观的印象是无处不在的“礼”。第一次到东京,在机场还没有明显的“异国”感觉,因为所有的机场都是大同小异;在机场高速上,所见城乡景象除了干净些,与国内并无太大差别;一直到了东京市内的城市航站(机场巴士中转站),当我乘坐的机场大巴缓缓进站时,看到站台上装卸行李的工作人员站成一排向大巴90度鞠躬,我才蓦然有了感觉:这真是到了日本啊!关于日本式鞠躬,我们在国内多少都略有所知,但直接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仪式感的社会中,感触还是很不一样。在著名旅游地箱根的一处山坡上,有大片灰色的芦苇随风起伏。导游介绍说,这随风轻轻伏下身躯,放佛在不断鞠躬和点头的芦苇,就是日本人的象征。这的确是非常贴切和传神,对于日本人来说,鞠躬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动作,而几乎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在日本待一两天后,中国人一般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不断鞠躬,鞠躬角度也越来越大。鞠躬,或礼貌,其实只是日本社会更广义的“礼”的一个方面。他们整个社会的秩序感,工作的勤勉、严谨和细致,他们城乡遍布的各种大小神庙,都让人感觉到中国古典意义上的“礼”的鲜活存在。日本在这方面,或可配得上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应该“礼失求诸野”。
第三个印象应该说是“勤劳”。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服务性工作是老人在做。比如在机场接我们的,是一个专业接机服务公司的职员,大概有60岁的样子;再比如酒店里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街上打扫卫生的保洁员,车库管理员,这些在国内一般都是农村来的年轻人在干的工作,在日本有不少都是老人在做。此外,日本的女性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似乎较高,比如在酒店里帮我们搬行李的就是一个年轻女孩,这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日本又是一个“普遍加班”的社会。在5-6点钟这种国内的“下班高峰”时间,东京地铁里人其实不多,他们的高峰在9-10点钟。在与日本公务员的交流中听说,他们的年轻公务员经常要干到12点以后。到日本的第一天,我和两个中国同事上街闲逛,结果总觉得自己在挡别人的路,因为日本人走路实在是普遍比较快。我们看日本的景观、城乡面貌,看日本的产品,直观到的是美观、精致、干净和质量,这背后都是人,勤劳谦恭的日本人,这一点大概只有身处日本才能感觉到。
第四个印象是认真。这一点,其实与前面几点是紧密联系的,应该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日本的上班族,不论企业职员还是公务员,上班时间一律西装革履。日本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一律都是制服和白手套。在东京的伊都洋华堂超市楼下,我们一位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事务的司长带我们仔细观察了日本的分类垃圾箱:纸张、玻璃、塑料、金属、电池、杂物;回收灯泡的箱子分三格:白炽灯泡、直管日光灯、环形日光灯。最令我们感慨的是“该放什么的箱子里面放的就是什么”。纸张是纸张,塑料是塑料,基本没有乱放的。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回收利用率,下一步他们要推行把玻璃废弃物按颜色再分类,把塑料废弃物按塑料类型再分类,而这“需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引导”。认真二字,说来简单,真要使之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精神,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第五个印象是日本的“亚洲意识”,这个印象是这次来日本才有的。日本近代以来,一直有一种明确的“脱亚入欧”意识,这一点我们大都是知道的,也是容易看到的。比如,日本在器物和制度上的西化;比如,日本官方的经济分析数据,通常是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分开;又比如,日本的政府官员在谈很多事情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得到美国认可为荣,语气之中有种“兄弟我在美国的时候……”的意思。但接触多了我又感到,日本的官方和企业,有一种很强的亚洲意识,而这是我们所没有的。(这一点最初其实是受到最近《天涯》上张承志一篇文章的启发,此次来日本又得到了印证。)这种亚洲意识,一方面表现为日本想做亚洲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表现为日本对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美的差别有一种明确而自觉的意识与主张。比如在与日本企业的接触中,你会发现他们喜欢讲“统一的亚洲市场”,喜欢讲“与欧美不同的亚洲的生意模式”;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从普通官员到大臣,乃至首相,都喜欢在“团结和领导亚洲发展”这个框架内谈中日政经关系。不管这种亚洲概念、亚洲框架是真心的,还是仅仅一种对中国的宣传,它是一种真切的日本式思维,而这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们给自己在世界上的战略定位和划分世界的概念框架,在毛泽东时代“三个世界”理论下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亚非拉”概念;在现在的“和谐世界”理论下是时髦的G2、“中美国”概念;无论哪一种思考框架,“亚洲”概念都是没有的,或是相对次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差异,大概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思想有很深的关系。我们自战国乃至秦汉以来,“天下”是最基本的概念框架,民族意识相对次要。无论如何积贫积弱,我们其实一直有一种“世界帝国”和普世价值的潜意识。相反,日本的民族意识和独特性概念其实要比我们强得多。它的近代化起点,明治维新,核心其实是“尊王攘夷”理念下的一场王政复古运动。所以日本的现代化,潜意识里其实有一个反西方、反现代的起点。日本后来搞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把太平洋战争看作日本“解放亚洲”、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一场斗争,都跟这个起点有关系。这个尊王攘夷,其实也是中国的古学,不过是战国之前的春秋思想。日本的“亚洲意识”,我看其实是春秋时代“合诸夏以排夷狄”思想的一个现代版本。
在日本稍微多待几天,就会感觉到日本的“西化”其实只是一个表层,的的确确是所谓“和魂洋服”。从器物和制度层面上说,日本比我们西化、现代。但从精神和心理上说,日本骨子里其实比我们保守和封闭得多,而我们反倒更现代、更开放。这种反差其实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日本一直是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在这个词的标准意义上),而中国2000年前已经走出封建社会,进入了“天下”的时代。
日本有见识的政治家、企业家看得很清楚,亚洲的未来属于中国,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对此寄予厚望。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却没有、似乎也不需要这种“亚洲意识”。这就是我第二次日本之行的最大感触。
2009年4月22日晨草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