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闲心——读苏轼
宋代诗文之有别于唐代诗文,主要在于其中蕴含的哲理,尤其体现在诗歌中。唐代众多诗人中数李白风神最为飘逸,写法最为难以模仿。在宋代的文人中,可以与李白匹敌的人唯有苏轼一人。他的诗歌(包含词)涵盖着各种风格,或清新,或飘逸,或豪放。
而苏轼千年来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却不止是他极高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树立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典范。作为古代中国典型的文人,苏轼也曾有志于天下,并沉浮其中若干年,最终“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屡次的被贬反而成了他人生新的转机,偶尔忧愤,却从不消沉,苏轼在自己任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更以旷达的胸怀创造、体味、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苏轼用诗词文记录着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字活了千百年,在那里静静等待人们寻来。读诗读词读文,像是一场对话,穿越到当时的山河湖海,穿越到当时的市井茶楼,穿越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文字就是最好的时光机。
今天是2014以来东胜第一场像样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下午,让人想要出去走一走。不由得想到去年秋天一个人去带家教的晚上路灯下的秋雨,想到大学时撑着伞去贝岗买小吃,想到大三那个多暴雨的夏天、在雨里疯狂自嗨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还有那个愿意撑伞来接我们的人。
却也莫名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兼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因为文言和白话的隔阂,诗词的阅读是断不可以只是大致浏览、读一读、背一背的,而是需要在比较准确地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用脑继而用心地来一场穿越。
古人并不是冰冷的固化于书中历史中的名字,而是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道中遇雨,同行兼狼狈。”如同之前某一天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一样,千年前的雨也许正是那日落在你我手上的那滴。闭上眼睛,好像可以听到大雨的“穿林打叶声”。也好像可以看到一个老小孩在雨中自在走着,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和开心。转眼雨过天晴。不变的应该是苏轼潇洒的背影。心里不由得也跟着他觉得洒脱起来。
苏轼的小品文中最喜欢的是: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
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和韵味。
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更显空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有点闲心。
而苏轼千年来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却不止是他极高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树立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典范。作为古代中国典型的文人,苏轼也曾有志于天下,并沉浮其中若干年,最终“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屡次的被贬反而成了他人生新的转机,偶尔忧愤,却从不消沉,苏轼在自己任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更以旷达的胸怀创造、体味、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苏轼用诗词文记录着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字活了千百年,在那里静静等待人们寻来。读诗读词读文,像是一场对话,穿越到当时的山河湖海,穿越到当时的市井茶楼,穿越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文字就是最好的时光机。
![]() |
今天是2014以来东胜第一场像样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下午,让人想要出去走一走。不由得想到去年秋天一个人去带家教的晚上路灯下的秋雨,想到大学时撑着伞去贝岗买小吃,想到大三那个多暴雨的夏天、在雨里疯狂自嗨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还有那个愿意撑伞来接我们的人。
却也莫名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兼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因为文言和白话的隔阂,诗词的阅读是断不可以只是大致浏览、读一读、背一背的,而是需要在比较准确地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用脑继而用心地来一场穿越。
古人并不是冰冷的固化于书中历史中的名字,而是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道中遇雨,同行兼狼狈。”如同之前某一天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一样,千年前的雨也许正是那日落在你我手上的那滴。闭上眼睛,好像可以听到大雨的“穿林打叶声”。也好像可以看到一个老小孩在雨中自在走着,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和开心。转眼雨过天晴。不变的应该是苏轼潇洒的背影。心里不由得也跟着他觉得洒脱起来。
![]() |
苏轼的小品文中最喜欢的是: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
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和韵味。
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更显空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有点闲心。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