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的“鬼才”——致昆汀
第一次接触昆汀·塔伦蒂诺,就彻底地被这位“鬼才”征服,我以为反叛和回归只是属于阿尔莫多瓦和王家卫这两位天才。《低俗小说》是我接触昆汀的开始,那晦涩却又生动的“黑色幽默”,和意蕴深长的“后现代”,立马深深地震撼了我。自此,开始了对这位“鬼才”的追捧与探究。
提起《低俗小说》,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故事。每一个优秀的导演都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但昆汀的故事着实讲的精彩。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类型却在整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从《杀死比尔》开始,已经完全被他所折服。电影还是商业电影,类型依然是犯罪片或者黑帮电影,但他的电影风格,就是让我欲罢不能。之后又看了他的《落水狗》、《杀死比尔2》、《四个房间》、《无耻混蛋》等以及历经曲折还是在大陆被禁止上映的《被解放的姜戈》,无一不深深的震撼着我,在酣畅淋漓的视觉和听觉背后,你要相信,昆汀也是有信仰的。我总是惊奇,惊奇这位“鬼才”的脑袋究竟是怎么思考的?有些影片,细水长流的在你的眼中上演,然后涓涓的流过你的心房。但昆汀的电影,总是激流直下,直穿心脾。本文主要从《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来探究这位鬼才电影大师。
在《低俗小说》这部黑帮电影中,因为它的叙事角度和空间结构,黑帮之间的恩怨和杀戮都已显得不再主要。昆汀在《低俗小说》中采取了一种类似章回小说体的叙述风格,但是又不完全类似于章回小说体。至少对于小说中的章回小说,它的故事是紧紧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在《低俗小说》中,这种章回叙述方式只有在影片的最后才能完整的组合完成。在开篇的时候那场餐厅抢劫和以后的由屈伏塔和杰克逊扮演的黑帮小混混杀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后屈伏塔和他们老板的情人之间又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其后,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拳击手和黑帮老板之间又是一个故事。这是三个独立的故事,除了主人公相互有联系外,故事之间没有联系。尽管故事与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但是在观完影片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完整的影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但是确实一个很真实的感觉。因为昆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达成的一致,虽然中间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在结尾处是完整的,在影片的结尾处昆汀把这个圆圈画完整了。这就是一种新颖之处。
在我看来,以前的电影总是让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但是昆汀的影片颠覆了这种感情上的满足感。他也是让观众得到了满足但是不是在感情上而是在思考上,在理性的分析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他仅仅用形式的部分就满足了观众。
如果说昆汀的电影中主要烘托出形式主义的痕迹,可能还是不是让人信服。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它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证明了电影的任何形式都在他的影片中起着作用。比如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不停的更换,并且和内容的疏理愈加的严重,比如说昆汀在他的影片中对色彩的强化,都印证着他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形式主义电影”。
比如在他的影片《杀死比尔》第一部中,在餐厅中的那场大屠杀残忍血腥无比,身着黄色运动衣的乌玛·瑟曼和杀手们的黑色西服的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而杀戮中那种时时鲜红的梅花一样的血液四散飞舞的时候,那种色彩的搭配成为了场景的一大亮点,而这同时,舞台上对台下杀戮视而不见的音乐成了对故事最好的隐喻:音乐不是故事的陪衬,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主题。故事的主题是复仇,是杀戮;而音乐的主题是怀旧,是热情。我甚至一直的暗中思忖,要是把影片中的故事主题去除了,只有背景的音乐,那么电影依然是成立的,这就是形式主义电影的魅力所在。
在《杀死比尔》的每一部的开头部分,昆汀都用了黑白胶片来交代杀死比尔的缘由,那种单一黑白对称的色调的运用不仅仅是怀旧的作用,还有一种明显的暗示的作用,对比的作用。对于一般的电影来说,开头交代以前的故事也同样用黑白胶片,但是一旦进入正统叙事之后,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间的衔接是用比较柔和的色调处理的,比如温柔的绿色,淡淡的白色。但是在《杀死比尔》的两部开头,在用黑白胶片交代完缘由之后,很突兀的一种很浓重的背景色调就出现了,给人视觉上的不适应感,但正是这样视觉的刺激效果提醒你,一种浓重的色调的背景运用不仅仅是叙事的陪衬,他的存在也是影片独立的需要。昆汀好像极其喜欢浓重的色调,他的每一部电影无论背景的运用还是人物的着装方面,色彩的对比都很鲜明,对于这种偏好,我的解释就是想用他的色彩说话,用他的色彩代替电影的真正的叙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影片中只有色彩在讲故事。可以这样说,昆汀的影片中,除了人物不讲故事,其余所有的形式,无论色彩、音乐还有那个缺席的在场者,摄影机都在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电影的故事。
这就是我理解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形式主义的电影,没有故事的电影,用各种形式来讲故事的电影。当然要是想从这样的影片的故事中获得社会的价值和精神认同,或者想读出某种政治性的见解的话,你可能会深深的失望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中没有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态度。其实有一句话一直以来都说烂了,没有政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对昆汀的电影同样可作如是观之。
提起《低俗小说》,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故事。每一个优秀的导演都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但昆汀的故事着实讲的精彩。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类型却在整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从《杀死比尔》开始,已经完全被他所折服。电影还是商业电影,类型依然是犯罪片或者黑帮电影,但他的电影风格,就是让我欲罢不能。之后又看了他的《落水狗》、《杀死比尔2》、《四个房间》、《无耻混蛋》等以及历经曲折还是在大陆被禁止上映的《被解放的姜戈》,无一不深深的震撼着我,在酣畅淋漓的视觉和听觉背后,你要相信,昆汀也是有信仰的。我总是惊奇,惊奇这位“鬼才”的脑袋究竟是怎么思考的?有些影片,细水长流的在你的眼中上演,然后涓涓的流过你的心房。但昆汀的电影,总是激流直下,直穿心脾。本文主要从《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来探究这位鬼才电影大师。
在《低俗小说》这部黑帮电影中,因为它的叙事角度和空间结构,黑帮之间的恩怨和杀戮都已显得不再主要。昆汀在《低俗小说》中采取了一种类似章回小说体的叙述风格,但是又不完全类似于章回小说体。至少对于小说中的章回小说,它的故事是紧紧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在《低俗小说》中,这种章回叙述方式只有在影片的最后才能完整的组合完成。在开篇的时候那场餐厅抢劫和以后的由屈伏塔和杰克逊扮演的黑帮小混混杀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后屈伏塔和他们老板的情人之间又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其后,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拳击手和黑帮老板之间又是一个故事。这是三个独立的故事,除了主人公相互有联系外,故事之间没有联系。尽管故事与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但是在观完影片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完整的影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但是确实一个很真实的感觉。因为昆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达成的一致,虽然中间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在结尾处是完整的,在影片的结尾处昆汀把这个圆圈画完整了。这就是一种新颖之处。
在我看来,以前的电影总是让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但是昆汀的影片颠覆了这种感情上的满足感。他也是让观众得到了满足但是不是在感情上而是在思考上,在理性的分析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他仅仅用形式的部分就满足了观众。
如果说昆汀的电影中主要烘托出形式主义的痕迹,可能还是不是让人信服。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它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证明了电影的任何形式都在他的影片中起着作用。比如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不停的更换,并且和内容的疏理愈加的严重,比如说昆汀在他的影片中对色彩的强化,都印证着他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形式主义电影”。
比如在他的影片《杀死比尔》第一部中,在餐厅中的那场大屠杀残忍血腥无比,身着黄色运动衣的乌玛·瑟曼和杀手们的黑色西服的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而杀戮中那种时时鲜红的梅花一样的血液四散飞舞的时候,那种色彩的搭配成为了场景的一大亮点,而这同时,舞台上对台下杀戮视而不见的音乐成了对故事最好的隐喻:音乐不是故事的陪衬,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主题。故事的主题是复仇,是杀戮;而音乐的主题是怀旧,是热情。我甚至一直的暗中思忖,要是把影片中的故事主题去除了,只有背景的音乐,那么电影依然是成立的,这就是形式主义电影的魅力所在。
在《杀死比尔》的每一部的开头部分,昆汀都用了黑白胶片来交代杀死比尔的缘由,那种单一黑白对称的色调的运用不仅仅是怀旧的作用,还有一种明显的暗示的作用,对比的作用。对于一般的电影来说,开头交代以前的故事也同样用黑白胶片,但是一旦进入正统叙事之后,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间的衔接是用比较柔和的色调处理的,比如温柔的绿色,淡淡的白色。但是在《杀死比尔》的两部开头,在用黑白胶片交代完缘由之后,很突兀的一种很浓重的背景色调就出现了,给人视觉上的不适应感,但正是这样视觉的刺激效果提醒你,一种浓重的色调的背景运用不仅仅是叙事的陪衬,他的存在也是影片独立的需要。昆汀好像极其喜欢浓重的色调,他的每一部电影无论背景的运用还是人物的着装方面,色彩的对比都很鲜明,对于这种偏好,我的解释就是想用他的色彩说话,用他的色彩代替电影的真正的叙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影片中只有色彩在讲故事。可以这样说,昆汀的影片中,除了人物不讲故事,其余所有的形式,无论色彩、音乐还有那个缺席的在场者,摄影机都在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电影的故事。
这就是我理解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形式主义的电影,没有故事的电影,用各种形式来讲故事的电影。当然要是想从这样的影片的故事中获得社会的价值和精神认同,或者想读出某种政治性的见解的话,你可能会深深的失望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中没有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态度。其实有一句话一直以来都说烂了,没有政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对昆汀的电影同样可作如是观之。